我们不能说的,他全拍出来了

前两天,看到一条糟心的新闻。湖北一位老奶奶,冒着雨,带着现金去交医保。没想到,工作人员告诉她:不收现金,只能手机支付。视频里,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不知所措地坐在那儿,无助而委屈,面前的“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显得特别刺眼。这样让人揪心的事,还不少。前几天,同样是湖北,一位94岁的老人,在儿子陪同下,去银行网点激活社保卡。老人被儿子环腰抱起来,蜷着腿,手撑在白色机器上,艰难地完成了人脸识别。按理说,不论是电子支付,还是人脸识别,本来都是一种技术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老百姓。但不知怎么回事,生活中,却常常本末倒置。很多技术手段成了主宰老百姓的硬性规定,而服务百姓这个目的本身,被忘得干干净净。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来,受损的只有那些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老年人。但如果拨开关于技术的这层争议,就能看到,背后真正作祟的,还是背后那些僵化的东西。类似的事情,还有“证明你爸是你爸”才能领公积金,“证明自己还活着”才能领养老金等种种奇葩规定。到头来,我们终究是受害者,或早或晚。这让我想起我特别喜欢的英国导演肯·洛奇,他拍了一部叫《我是布莱克》的电影,就狠狠地讽刺了这个经过技术武装之后,英国那“吃人”的官僚系统。电影的主角布莱克,是一个59岁的木匠,因为突发心脏病,医生告诉他不能继续工作,得好好休养。他断了收入,只好申请政府的就业津贴。可在此之前,他必须通过一个评估。工作人员问了一堆无关的问题,例如:你能不能自己戴帽子?能不能打电话?能否清晰地向别人传达你的想法?布莱克一遍遍地告诉对方:我其他地方都没问题,是因为心脏病,所以不能继续工作。但对方不管,硬是问完了他五十几页的问题,还把他评估为具备工作能力,不能申请津贴。在开场的短短几分钟,导演就让我们见识了,官僚主义的傲慢和对人性的泯灭。问题出在哪儿呢?或许是评估规则缺失了关于心脏病的规定,但更出在工作人员仿佛变成了机器一般,看不见眼前这个活生生的人。有一个词叫做“工作服原理”,指的是很多人一旦穿上工作制服,就容易忘了自己是活生生的人,也忘了把别人当成活生生的人来对待。电影里,布莱克只能选择申诉,但申述过程十分漫长。无奈之下,他只好一边等待申述日到来,一边申请失业津贴。但制度又规定了:要申请失业津贴,必须证明自己一周花了35个小时找工作。于是,为了申请失业津贴,他又明知自己无法工作的情况下,还必须不停投简历。每次找到工作后,又不得不拒绝对方。就这样,他像是遭遇了“第二十二条军规”一般,陷入了荒谬的自我证明循环之中。原本一辈子都十分遵守规则的布莱克,开始越来越怀疑这套系统的有效性。这种不断要求你“证明自己”的系统,在我们看来,十分熟悉。在福利中心,布莱克见到了更荒谬的一幕。一位叫凯蒂的单身母亲,带着两个孩子来申请生活津贴,但仅仅因为她人生地不熟,迟到了几分钟,就无法领取。即使告诉对方,自己浑身上下只剩下12英镑,而两个孩子明天就要开学了,工作人员依然不为所动。充满正义感的布莱克看不下去了,他问排在她后面的人,愿不愿意让这个单身妈妈先办手续,对方同意了。然而荒唐的是,工作人员不管,说:规定就是规定。然后把布莱克和单身妈妈一起赶了出去。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技术和制度,是如何从服务人的工具,变成了规训人的工具。电影里,布莱克和凯蒂狼狈地被赶走,而一个个格子间里的工作人员,继续低头处理手上繁琐的各种证明材料,忙碌而专注。他们的遭遇,也让我们意识到:福利制度的繁琐和苛刻,有时恰恰是为了维护官僚系统本身的存在。也就是说,这套制度,与其说是为了帮助更多穷人,不如说是为了养活依附在这套系统里生存的公职人员。只有这套系统足够复杂,让前来办事的人,必须不断地跑腿,不断地提交各种材料,才能证明这套系统的存在是多么合理而必须。如果手续那么简单,所有人都能一次办完,那还要这么多工作人员干吗呢?所以,看起来不合理,但在逻辑里,这套系统就是这么运作的。从这个角度,我们也才能理解,为什么那些让你觉得不断踢皮球、听不懂人话的办事机构,看似公平而高效,实际上却如此折磨人。看电影时,我在想,布莱克和凯蒂的遭遇,到底只是少数,还是任何人都可能遇上?实际上,他们看起来都十分普通,只是遇到了一些意外,就落入了这种境地。布莱克因为常年照顾精神失常的妻子,失去很多工作机会,在妻子去世后,也没有留下足够的积蓄,才会因为一场心脏病,一夜变成了穷人。而单亲妈妈凯蒂,只是因为找老公时看走了眼,导致离婚后带着两个孩子的她,无法顺利完成学业,也无法好好工作。你说,他们做错了什么吗?他们是好吃懒做,不求上进吗?都不是。他们只是因为一些意外,才陷入了绝境。某种程度上,他们的遭遇和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状况十分相似。社会的发展速度太快,而对落后者的关心太少。每个人都必须小心翼翼,不能踏错一步。因为只要一个不小心,不论是一次疾病,还是一次失业,一次离婚,我们就有可能落后,再也追不上来,甚至被社会抛弃。如果一定要说布莱克有什么错的话,那就是他没有学习上网,没学会用智能手机。电影里的他,在网上填写申请表时,甚至不知道怎么用鼠标。别人告诉他,找工作时,必须用手机拍照,证明自己在求职。但布莱克只有一个连摄像头都没有的老人机。你会开始怀疑:这真的是他的错吗?我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以此来解释,为什么会有一些人遭遇不幸。似乎只要他们的不幸有自身的原因了,就可以撇清社会的责任,也撇清了作为社会成员的我们良心上的不安。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这个社会是越有资源的人,越是能得到更多资源,而越没资源的人,就越会失去获得资源的机会。穷人和底层,最缺少的,正是平等地站在起跑线上的机会。电影《我是布莱克》的导演肯洛·奇说过一句特别了不起的话,他说:我不拍那些人们想看的电影,我拍人们需要看的电影。他的电影,几乎都是这种关注底层命运的,尤其难得的是,他从来不带有那种知识分子式的怜悯心态,也不用电影来说教。他只是带着温情的目光,来关注底层的真实处境,关心他们的困窘,也关心他们的尊严。在电影中,有一幕非常震撼的戏,让我们看到了贫穷会如何剥夺一个人的尊严。在食品救济站里,几天没吃饭的凯蒂,忍不住打开了一罐蕃茄酱罐头,用手掏着吃了起来。被工作人员和孩子们看到后,她崩溃大哭,不停地道歉:对不起,我只是太饿了。你能理解,一个妈妈在孩子面前这样丢脸,是怎样一种绝望吗?最后,再也忍受不了贫穷的凯蒂,彻底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开始出卖肉体,让孩子们过得更好。而不愿放弃尊严的布莱克,不愿被这套荒谬的制度戏耍,最终主动放弃了失业津贴。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失去了尊严,就失去了一切。他走出福利中心大门,用喷漆在墙上写下:我是布莱克。我要求在我饿死之前,安排我的申述日。他的举动,迎来了街头人群的欢呼,他们也早就对这套体系不满。但最终,布莱克得到的,只是警察的关押和教训。在这套坚如磐石的系统面前,他的街头反抗不堪一击。最后,布莱克终于等来了申诉机会,然而,在申诉会开始前几分钟,他心脏病发,离开了人世……在葬礼上,凯蒂念出了布莱克没机会念出的申诉信,上面写着:我不是一串社保号码,也不是屏幕上的一段数据。我,丹尼尔·布莱克,是堂堂正正的人,不是街边乞怜的狗。我要求夺回属于我的权利,要求得到作为一个人的尊重。我,丹尼尔·布莱克,是一个公民,不比谁高贵,也不比谁低贱。看这部电影,总让我想起大学时,学校规定申请助学金的同学,要上台讲述自己的家境多么凄惨,然后经过大家投票,才能申请成功。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虽然当时自己只是坐在台下,但仍然觉得那么难堪。事实上,一个社会,如果底层得不到尊重,那就是所有人都得不到尊重。因为,你被尊重的,并不是你作为人本身,而是你所具有的财富和地位,一旦你一不小心失去了这些,那么,你就也将失去所有的尊重。所以,你才能理解,为什么在一些社会中,不论是底层、中产,还是富裕阶级,都那么汲汲营营,具有危机感,因为他一旦失去了财富,就很有可能失去作为人的尊严。而这样的尊严,本是我们生而为人,就拥有的一种基本权利。往期文章:这片把中国农村的性事拍透了微信&微博:局外人看电影顺手点赞|在看,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