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登黄鹤楼》古诗(登黄鹤楼)

李白因为崔颢的《登黄鹤楼》搁笔是真实的吗?

优质回答

历史的细节早己模糊了,我们看到的许多东西只是历史投射在另一个面的影子。

李白登黄鹤楼应该是确实的,相信他也确实看到过崔颢的作品,但是否因此而搁笔那就不得而知了。可能的真相是:后面的诗评家以这个有趣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崔颢作品的优秀。

哈哈哈哈哈。只信诗书,不听(看)传说。

崔颢的《登黄鹤楼》没多高水平,是因为李白的两句诗而爆红的吗?

优质回答

崔颢的登黄鹤楼,没多高水平,是因为李白才红的,笑话!那咱们就说个故事吧,这个故事是听来的 ,具体是什么样,大家别当真。李白家特有钱,这人喜欢游山玩水,哪都爱去,这一年的湖北武汉长江边上有一座黄鹤楼,每天来这里游玩赏景的人都络绎不绝,一个书生打扮的中年人分外出众,只见他长的仙风道骨,柳眉细目,风度翩翩,仿佛神仙附体,大家一定猜到了,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另高力士脱靴的,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李白信步走上黄鹤楼,这黄鹤楼本是三国时代,休的一个瞭望楼,大概是观察敌情用的,听说李白要来,早有文人墨客准备好笔墨纸砚,邀赌一眼诗仙的杰作,有一个老者还不时地露出一脸的坏笑,李白上了黄鹤楼,万里长江,一望无际,黄鹤楼魏然耸立,诗仙诗意满满,老者深鞠一躬,说到,李大学士,请赐墨宝,李白说,不敢,献丑了,拿起笔来就要往墙上题诗,抬头一看,墙上已经有了写好的一首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题,李白瞪大眼睛,看了半天,说崔颢?何许人也,众人都说不知道,李白叹了口气,又点了点头,默默的把笔放回原处,随口说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又信步走下黄鹤楼,众人道,咦,怎么走了,还没题诗呢?老者笑道,想不到还有人超过诗仙了,老者也知道崔颢的诗好,就是想看看李白怎么样收场。按说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不过还想插上一笔,崔颢的这首诗确实好,是吊古伤怀之作,凤去楼空,感慨万千。李白感觉再写什么也是多余。李白是谁,诗仙呐,心里这个不服气,后来又去了金陵,看见了凤凰台,又一次诗情满满,大笔一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静,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避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写完把笔一扔,长出一口气,终于有一首诗可以和崔颢一决高下了,李白的这首诗是不是超过了崔颢,我不知道,还是留给读者决择吧!

谢邀。据说,李白到了天下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也想写点什么,可一看到崔颢的诗,便扔下笔,感叹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的诗,有没有这样厉害,难道是因为李白的这两句话而爆红的吗?崔颢的诗到底怎么样?原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其实,崔颢的这首诗,本身就很牛,历来受到极高赞誉,绝不是因为李白这句话而出名的,况且,李白写的《金陵登凤凰台》,同样的题材,气格和表情达意上,确实难以企及。

宋代的古诗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的《黄鹤楼》为第一。

清代的诗评家,沈德潜更是推崇备至,他是这样赞扬的:《黄鹤楼》,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沈德潜这句话总结了这首诗的独特之处。

其一,这首诗以“意”胜,借凭吊胜迹,表达了诗人时光易逝,白云苍狗,世事苍茫,神仙不可期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如果拿格律来衡量,它并不协律,前四句是一首古体诗,甚至出现了三平调,后四句才是律绝。但古人强调不以词害意,写诗以意为主。

这就是沈德潜评价的“意得象先”,“神行语外”。也就是说,我们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诗人的精神活动,能领回到诗人从眼前的形象,所体会到的高质量的生命体验。

前四句紧扣题目,写诗人登楼仰望,两个“空”字,蕴含丰赡。

人生苦短,倏然间,崔颢已到暮年。他游历名山大川,明显带有寻仙访道的愿望。他在游历华山时曾写到“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他何尝不希望遇到一位鹤发童颜,衣袂飘飘的修道之人,为他指点迷津。

可令他失望,登上黄鹤楼后,里面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只能感叹,仙人已去,此地空空如也,放眼天外,只有千百年来,依然不变的悠悠白云。诗人不尽的落寞,惆怅,尽隐其中。正是:叹宇宙之无穷,感人生之无常。

后四句,写诗人俯瞰胜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不见仙人,只能回到现实中,低下头,饱览江畔美景。阳光下,汉阳的树木蓊蓊郁郁,鹦鹉洲上,芳草萋萋。然而,斜阳余一寸,禁得几消魂,马上,暮色四合,烟波苍茫,一天又要过去了,哪里才是我的归宿呢?

其二,这首诗在结构上,起承转合,富有特色,也是其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

律诗的首联要“破题”,颔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承接前面的“破题”,颈联,应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使文势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尾联应如豹尾绕额,很好照应开头,这首诗的结构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结束语:可见,这首诗有感而发,自然宏丽,气格超然,很多选本推举它位于七律之首,绝不是凡凡之作。

崔颢的《黄鹤楼》为什么说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更胜一筹?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01】两首诗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传说两首诗写作,崔颢的写在前面,李白这首写在后面,更有人说,李白当时登上黄鹤楼,本来想题诗,结果看到崔颢的这首诗,就再也不好意思写了,于是就有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无奈。以至于李白后来被排挤出长安,游览金陵时写下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也被人认为是他想与崔颢的《黄鹤楼》比试而写下的。

【02】登临怀古的双璧

如果说李白想写出与《黄鹤楼》一样的诗来,才肯罢休,倒也符合李白的性格。而这两首诗歌,虽然一个写的是黄鹤楼,一个写的是凤凰台,但仔细看似有相似之处:

同为怀古:黄鹤楼上乘黄鹤而去的古人,凤凰台上的凤凰已去。

韵律相似:楼-悠-洲-愁;流-丘-洲-愁。

语言天成,流畅自然,与两位诗人平常的语言积累和修为是分不开的。

所以又有人说:李白的这首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03】两首诗各自的特点

《黄鹤楼》: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借传说落笔,仙人乘鹤,本就是虚无的传说,诗人却写成有那么一回事,而且黄鹤还一去不复返了,这其实也就是感怀岁月一直向前,以前的古人再也见不到了,这是人们登楼或者登山远眺常有的心情,感情又很真实。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这首诗诗中有画,达到了最高境界:近景、远景,楼里楼外,江边江际,一幅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的山水画。

《登金陵凤凰台》:一是充沛浑厚之气。全诗有一股浑厚博大之气,让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又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所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是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首诗对历史和自然的认识独到,历史他觉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在表现自然时,觉得自然力量雄大,时空也在变化,比如前面说到的青天外,白鹭洲句子。

其实就两首诗本身而言,他们在格律气势上不分上下的,在用韵上也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方面更是体现了大家的风范,潇洒清丽。

但为什么会有人认为《黄鹤楼》更胜《登金陵凤凰台》呢?我想大概是因为一个先成,一个后作,加上人们的传说,觉得李白是在模仿崔颢的诗歌,自然就在心理上给了一个定论罢了。对于诗歌的欣赏,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呢。

喜欢读书,喜欢写文字,我是青鸾惊鸿,感恩每一次的不期而遇和喜欢。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你觉得哪首诗更出色?

优质回答

说太白《登金陵凤凰台》“抄袭”崔颢《黄鹤楼》的,多是被“太白搁笔”这美谈所误导,太白确实“抄袭”过《黄鹤楼》,但那首诗叫《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两首诗的形制完全相同,都是“半古半律”,前二联古风,后二联则是整饬的律句。《黄鹤楼》连用三个黄鹤,《鹦鹉洲》则连用三个鹦鹉。《黄鹤楼》第四句出现“空悠悠”的三平尾,《鹦鹉洲》就跟上“何青青”的三平尾。《黄鹤楼》写乡愁,《鹦鹉洲》的愁则更丰富一些,你也可以理解是乡愁(迁客),也可以理解是“怀才不遇(月向谁明)”之愁。

《黄鹤楼》其实是半首古风+半首律诗,当然不是格律诗的正格,那为什么历来诗论尽皆推崇,严羽更在《沧浪诗话》中定其为“唐人七言律第一”呢?我认为黄白山在《增订唐诗摘钞》里的评最能说明,他说:“前半一气直走,竟不作对,律之变体。”前四句一气直下,连用三黄鹤,读来却流利鲜活,第四句忽然转到白云,飘然又不突兀,是盛唐气象,三四句本应对仗,这里也都舍去,所以这是格律诗的变体。变体二字并不是简单的区别于正格,盛唐时,格律诗处于发展阶段,《黄鹤楼》正是崔颢对格律诗创作所作的尝试,这是一个“从无到有”或者说“强强联合”的过程,而这过程所孕育出的作品,也便是弥足珍贵的。

反观太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除了四五句失粘(上一联下句第二字与下一联上句第二字平仄相同为粘)外,完全符合格律,每一句都是整饬的律句,这是与《黄鹤楼》的半古半律有明显区别的。《黄鹤楼》的黄鹤是每一句用一次,太白的凤凰则集中在一二句,不妨碍三四对仗,这是直接借鉴沈佺期《龙池篇》“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可以说两诗的创作各有千秋,《凤凰台》也并没有“抄袭”《黄鹤楼》。

那么两首诗到底谁更厉害呢?前有辛文房《唐才子传》的“抄袭讹传”,后有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第一”的定调,后世论诗者大都倾向于崔诗或认为两诗等量齐观。这自然有对盛唐气象的思辨,但也似乎少不了那么一丝若有若无的人云亦云。而用今人的上帝视角去看两首诗,风云窃以为太白更胜一筹。

思想上,崔诗登楼,李诗登台,都有吊古伤今之意。而崔诗在黄鹤白云后,继而写景,并未说透,乡愁是极易引起共鸣的,便也显得单薄。而李诗则用三四两句来怀古,五六写景,虚实有度,又不事雕琢,便觉超然,此李诗高。

气势上,崔诗前二联古风占尽“地利”,三黄鹤一白云,一气之下,又飘然而止。虽“吴宫花草埋幽径”一联的厚重,稍补李诗不足,仍无法轩轾,此崔诗高。

同样写景,“三山半落青天外”一联的辽阔壮丽,崔诗“晴川历历汉阳树”一联便拍马不及。或说,融情于景才是主旨,崔诗日暮不见乡关之愁融于细腻的江景,李诗浮云蔽日不见长安之愁融于壮丽的江景,各自相得益彰,未易甲乙。

这样下来,两首诗还剩下唯一相同的地方,“使人愁”,前边已经说了《黄鹤楼》是不见乡关的乡愁,而《凤凰楼》则是不见长安的“怀才不遇”之愁,这愁还同时包含了对“浮云蔽日”的忧虑,结合“吴宫花草”联来看其中的爱国情怀,又不是崔诗能比的了。

太白搁笔,自是一时美谈,“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也诚如公论,而太白的气,也都短在《鹦鹉洲》的长洲孤月中了。《凤凰台》早脱出崔诗藩篱,凌云妙手自成一家,仍被古来论诗者抓住不放,颇感无奈。

手机打字,就到这里,粗言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崔诗在前,李是效仿

李白见了崔颢的《黄鹤楼》为什么不敢再题诗?

优质回答

建楼1700多年以来,传流下来的有关黄鹤楼的诗词就有400余首,在这里分享几首流传较广的: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记

【唐】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送康太守【唐】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望黄鹤楼【唐】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黄鹤楼闻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在众多轶事中,都提到了:李白登上黄鹤楼饱览了江汉平原大好的景色之后诗兴大作,打算赋诗一首,结果当他准备下笔写的时候看到了上头崔颢写的《黄鹤楼》,顿感自愧不如,于是留下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无作而去,成为千古佳话,后来还仿效崔颢的诗作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一诗。

虽说此事被传为千古佳话,但可信度很低。李白并未就此搁笔不作有关描绘黄鹤楼的诗词,还是留下了如《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黄鹤山》、《鹦鹉洲》等诗。而在《望黄鹤山》诗中,李白对黄鹤楼作了全方位的描绘: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峰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清代湖北学者陈诗也在冷静进行考证后指出实无其事。陈诗指出这一传闻的来历:

李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诗,叹服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其后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原是借此一事设词,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

可见传闻不真,但作为传闻野趣,不失为一桩文坛美事。

一、首先,黄鹤楼非常神异,它自带道士与黄鹤的传说,在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的古代,它的传说绵延之久简直是奇迹。

南北朝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所著的《述异记》,就提到了黄鹤楼:

荀瓌字叔玮……尝东游,憩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霄汉,俄顷已至,乃驾鹤之宾也……

由于祖冲之同学是一个数学家兼天文学家,鉴于他对科学的求证态度,所以他在《述异记》中的文笔都非常审慎,只是记载怪异之事,并无过多描述。

公元七六五年,唐代人阎伯理作黄鹤楼撰记,文中曰: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

阎伯理文中所指的《图经》,早已失传。但从其文中可以看出黄鹤楼当时的高大巍峨,壮观美丽,盛名天下。

自此之后,黄鹤楼的传说越来越夸张,渐渐沦于怪力乱神之说。

二、由于黄鹤楼在唐代的盛名,成为游必于是,宴必于此,诗必咏之的地方,当时的武汉沿江没有高楼大厦,只有黄鹤楼在蛇山上巍峨耸立,是绝对的武昌最高天际线,长江最高点。而且楼下江面份外宽广,站在黄鹤楼上俯瞰江水滔滔、云蒸霞蔚、百舸争流,哪有不诗兴大发的,于是诸位文人墨客纷纷在黄鹤楼上奋笔疾书,偏偏崔颢的《黄鹤楼》力压群雄,在全唐诗中始终以唐人七律第一的战绩保持至今。

三、诗仙李白同学喜好游历名山大川,而在他喜欢的好地方会反复去,长久逗留,从他的诗文看,他应该没少来黄鹤楼,但他没在黄鹤楼上留下墨宝,应该是他比崔颢晚一步来的原因,在他登上黄鹤楼满腹诗情画意的时候,猛一抬头,看到崔颢的诗句,只好无奈的笑笑,并没有题诗在楼中,因为有崔颢这么好的诗句金玉在前,如果他李白大人的诗压不住,岂不有违诗仙之名,令人贻笑大方吗,就算能和崔颢不相上下,也会留下一个文人相轻,故意与先来者一争高下的狭隘之名,以李白同学豪迈的情怀,他才不想做这种无聊之事呢,所以他并没有现场题诗。故此传说他写了一首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四、但是李诗仙憋得住吗?他怎么都忘不了这黄鹤楼,对着黄鹤楼他诗兴大发,诗如泉涌,虽然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岁月里,唐诗流失了很多,但是李白为黄鹤楼写下的诗句,尚有多篇流传到今天,可见李白同学及其后传颂者们对黄鹤楼的钟爱了: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望黄鹤楼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江夏送友人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五、而且李白在当年的武汉,对楚人狂放豪迈的个性感触颇深,因深得其心,所以他在庐山也没忘记黄鹤楼,所以他写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看见这几句就想到武汉城市的个性,令人忍俊不禁,原来千百年来楚人还是没有变啊

综上所述,李白不是不敢给黄鹤楼题诗,而是没有直接写在黄鹤楼的墙上,但是他惦记黄鹤楼,为黄鹤楼写的诗还是不少的。

崔颢的《黄鹤楼》之所以成名,是唐人所评还是后人所评?或是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所捧?

优质回答

问题:

崔颢的《黄鹤楼》之所以成名,是唐人所评还是后人所评?或是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所捧?

………..

前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黄鹤楼》之所以地位那么高,宋朝严羽《沧浪诗话》起的作用不小: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当然,这个第一仅仅是一家之言,例如明朝的胡应麟就说诗圣杜甫的《登高》是真正的七言律第一,而且不仅仅是唐人七律第一,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李白与崔颢的斗诗

元代方回编选的《瀛奎律髓》写到:

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李白读之,不敢再题此楼,乃去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也。

明代的高棅的《唐诗品汇》刘后村云:

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至金陵乃作《凤凰台》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刘须溪云:恨以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故胜巧思。

二、李白的两首诗

李白有两首诗和黄鹤楼相似,第一首是《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二首是: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舟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空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第二首诗很明显和崔颢的黄鹤楼及其相似,不过如果说李白模仿崔颢却并不准确。

三、沈佺期是始作俑者

其实崔颢的黄鹤楼也是模仿前人的作品,沈佺期是初唐武则天时代的人,是最早作七言律诗的诗人之一。看一下崔颢《黄鹤楼》所模仿的这首《龙池篇》: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

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即使不懂诗的人,看了前半首也知道和崔颢黄鹤楼极像。区别是沈佺期的前两句是古体诗写法(其中第二句还是律句,只是与第三句失粘) ,后面六句都是律诗的结构,而崔颢前四句都是古体。

《唐诗广选》田子艺曰:

人但知太白《凤凰台》出于《黄鹤楼》,不知崔颢又出于《龙池篇》:若《鹦鹉洲》,又《凤凰台》馀意耳。四篇机抒一轴,天锦灿然,各用叠字成章,尤为奇也。

结束语

崔颢的黄鹤楼被后人所推崇,在当时如何呢?《旧唐书·文苑传》载:“

开元、天宝年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

能够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相提并论,自然不是一般的人物。

不过我以为今天崔颢和他的黄鹤楼如此有名,应该还是后人的功劳大一些。而李白常常被后人拉过来给崔颢的黄鹤楼做背景也起到了不少作用。

@老街味道

是说呢,鹳雀楼登岳阳楼都上了,怎么名绝千古的崔颢黄鹤楼没上呢,原来在最后,抛开建筑物不谈,这首荡气回肠的七言律确实实至名归当仁不让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白的《登黄鹤楼》古诗.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