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的定义是什么(人生观的定义及内涵)

谁能通俗的解释一下三观?

优质回答

这个世间虽然有八万四千种人,八万四千种行业,八万四千种修行法门,但是人的一生所做一切都是靠“轻重缓急”这四个字来把握,来决定因果和胜负,决定一个人的智慧、涵养、品质、德行和品位。

这四个字把握好了,你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有修养的人、有德行的人、有品质和品位的人。

人能走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走在一起又有共同的价值观更不容易,能产生共同的信仰更加不容易。

例如今天我们的出家人、在家居士能坐在养正堂里共同学习佛法,是不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信仰?(答:是)基于这个大前提,我们才能在养正堂里共同修学佛法。

我们出生的家庭、所受的教育、人生的经历阅历等等是不是一样?(答:不一样)

过去的不一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是不是一样。

如果我们的价值观和未来的定位、方向不一样,我们当下就可以解散了。如果我们的价值观、定位是一样的,还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呢?

我们东华禅寺的首座和尚就是我们东华禅寺修行的标杆,他心中没有名利的概念,没有争斗的对象,没有玩权术的对象,没有不能包容的对象,他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修为,是心胸、器量、格局,他绝对不是靠智慧。他的心胸、器量、格局远远大于他的智慧,所以,在他的心目中没有什么是需要斗的,也没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亮点,你是有奉献的亮点,还是有责任心的亮点?是有慈悲心的亮点,还是有格局的亮点?是有智慧的亮点,还是有能忍辱负重、委屈求全的亮点?……只要有一个亮点,你就不失为人才。

就如同我经常说自己的一样,东华禅寺发展到今天,我不是靠智慧。我自认为我的智慧远远小于我的胸襟、器量和格局。

我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我经常向人请教,我经常在别人面前扮演学生、后学的角色。人家就把几十年的经验和所学迅速传递给了我,我学会了“拿来主义”。

我绝对不会事情不会做,却把问题憋在心里不去问人,觉得问了丢人、低人一等,也绝对不会有宁可把事情做砸,也不能丢自己面子的想法和心态。

面子是谁给你的?是靠你的业绩换来的。为什么我们到一个地方说话没有底气?因为没有业绩!我们的身价地位也是拿业绩换来的。 你有了业绩自然就有了身价,也自然就有了面子,你自然就值钱了,说话自然就有底牌有底气了。

所以,一个人要想在一个地方立足,要想不虚度自己的光阴,要想完善自己的人品和修养,要想对这个社会有所贡献,必须做到把自己的心量打开,否则你必须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如果你既没有智慧,也没有心量,但是你的欲望比谁都大,那是非常可怕的。当你的智慧、你的能力远远小于你的欲望,或者说得好听一点,小于你的理想时,那是一定出会问题的。

人都是想解脱、想获得自由、希望受人尊重的,但是如果你没有心胸、格局做基础,又没有智慧来引导,你所想的一切都不会实现。

作者:东华禅寺开山方丈释万行,万行大和尚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本佛教理念,遵从农禅并重的祖训,“堂上坐禅,堂下禅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三十岁创立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四十岁创立东华禅,让学人通过学修“东华禅”的精神,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

口口声声将“三观”挂在嘴上的人似乎愈加显得多了?不少普通社会人在与人“分手”时的托辞理由也都用上了“三观不同”?

当然。理论上的“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社会人们口口声声的“三观”从本质上不会是两码事儿;然在“具体分解阐释”上,肯定存在着天壤差异,不可能像纯理论那么“高大上”!

社会人们说道“三观”,在“具体分解阐释”上究竟都有那些主要内涵呢?

“世界观”,看待世界的观点观念。自私自利的人以为,这个世界就是为我存在着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有人,所有事,全都必须紧密围绕着“伺候服侍我”而运转……丝毫不清楚“自己”仅是这世界中一只毫不起眼儿、有你不多无你不少的“跳蚤”。反之,则秉持着一种相反的观点。

“人生观”,对待人生的认知态度。思维定势比较客观真实的人始终认为,人生在世努力去做好三件事即可:用心打理好自己的事儿;莫要去管别人的闲事儿;根本用不着去操心老天爷要干什么事儿……整个一个“做好自己、活好自己”的生命特色。反之,则始终都在为“他(她)”而活。

“价值观”,分辨价值的由衷定位。生活是什么?人生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与命相伴的无休止的自觉“判断”和“选择”。世界观、人生观相对客观正确的,在面对各式各样的自觉“判断”和“选择”时就会比较恰当地实现“两利相衡择其重,两弊相权选其轻”。反之,判断和选择则会不断出错。

生活就是与人交往。与人交往的“最佳”莫过于“合适(自己、彼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故相伴而行长久想要不“磕磕碰碰”不半路“分道扬镳”,彼此三观“相合”非常重要!

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人说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此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写篇好长的论文,《因果》三篇就是说三观和思维决策的关系。价值观把握是对周边人事环境判断的关键,但判断准确与否却是由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稳定决定的。一般人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世界观,或者说世界观不稳定。

到《因果决策》才说世界观,世界观部分很长。世界观是哲学范畴,涉及宗教的起源、哲学的定义、生命的终极意义,当然在价值观和人生观之上,是决策思维稳定的基础。

你主要问三观的关系,从《因果人生》里节选以下:

“于任何观点或知识,先研究它的线性因果即逻辑是否能衔接于人本价值观再决定如何接收使用,就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人本,平等为基石。平等不是基于管理者个人的需要,而是在人类共性或地域普遍性生活状态之下以健康为中心的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思维是决定战略的唯一武器。当决策者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不需要浪费人力物力就能预判结果,思维的提升意味着不走弯路,意味着一个人把握的战略层次的提高。

?? 先有思维的超越,才有行为的超越。思维立足于三观,其中世界观的建立是决定价值观是否稳定、思维是否能清晰持续发展的关键。世界观的建立需要持续地阅读、思考、观察再思考的时间;思维的提升需要时间;即使有人指点,也需要在自己的行为实践中思考这种选择的有效性,才能确定并将之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即知和行需要互证才能成为自己的价值观,才有思维的稳定提升。细致的观察力加上代入思考或者说换位思考的习惯能节约出部分实践的时间,节约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 在个人世界观建立之前,我们只能讨论因着思维决定行为,价值观是如何决定思维模式的。心因如何作用于价值观,再作用于行为,是解构价值观的关键。首先解构价值观,再说思维的逻辑、因果之序,然后才能依此推断语言行为表述的价值观是否稳定。价值观把握是对周边人事环境判断的关键,但判断准确与否却是由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稳定决定的。

一般人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世界观,或者说世界观不稳定,所以社会管理行为实施中表达的价值观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但社会整体价值观是由个人价值观支撑、提取、推动的,所以个人价值观的解构才是研究如何推动集合体价值观趋同以达到思维共享、融合创新、简化管理行为和提升管理效能的关键。

(二)个人三观???一个人的三观,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是三观之一,“言语应对,情之饰也”:情因心生;饰,掩饰、伪饰、装饰――价值观承接人生观、世界观,表现于一个人的语言行为。

??个人的世界观是一个人的知识量和思维的深度广度相互推进、拓展、渐进形成的,是个很长的过程。如果要打个比方:人生观犹如种子;思维的深度是根系深度、是稳固向上生长的力量,是知见生成和精神成长的力量;思维广度决定树冠大小;知识量如同肥料的添加,这棵树的大小就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大小,是世界观的大小。种子是自性,要成为大树只能自我有内在提升要求才可能有效。人生的改变在于自我追求加持续的行动支撑。

??三观中人生观是决定因素。但一个人通过阅读、思考、观察稳定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后,世界观又能矫正价值观,修正、稳定思维模式;且因着实行此世界观下价值观行为的需要,而使人生观得到扩展,所以思维的提升首先需要通过增加阅读思考的时间来提升知识量,没有肥料长不成大树。同时,自性本真的承认和接受会带来心地容量的扩张,导致思维广度增加;思维付诸行动后的观察和深度思考形成思维深度,思维深度促进价值观的稳定,思维的稳定成长反过来又加固对世界观的认识理解――心地是决定思维可提升程度的关键因素!《道德经》,道即意、思维,德即心地,修道是按道家的世界观来稳定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中华文明从古以来就明瞭于人生和行为的管理而言,道与德、思维和心地相辅相成。

??世界观的建立决定于自主思维能力和知识量:一个人没有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三观都不堪一击,困境和重大事项判断、取舍很容易出现抉择错误。这个世界观是带方法论的了,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由无数次深度思维形成的先决能力、事前判断能力。如果同一个坑能踩两次,我们首先要检讨的是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并且想办法提升自己。要知道人生是由无数的抉择组成命运,不断的小错误最终会导致人生偏离最初的目标,偏离那个美好纯真的你。我们说美好纯真,对于价值观这个词来说,金钱收益并不是唯一的追逐目标。价值观的意义是该怎么取舍,是活着的意义。活着的意义是生命存在的意义,所以生意、价格的追求如果偏离健康快乐的本能,这样的决策本身没有战略意义。经营是价格问题,人生的最终目标并不是钱,而是灵魂超脱于物,是人的思维决定外物的运用而不是人被物欲驱使思考。

??确定自性后不断提纯自己的需要,能保证自己不偏离人生目标。思考是一种能自主培养的习惯,阅读也是。不断的阅读思考加强的是思维能力,自主思维能力的加强带来的是判断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判断力的形成。学校的环境太单一,文凭并不是人生决定性的因素,生活习惯才是: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生活中养成凡事熟思虑计、安定徐为的习惯很重要,在此,先解构决定思维模式的价值观尤其重要。

?? 三观里价值观位列第三,但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思考角度、决定思维模式、外显为语言行动,也是承起心因、改变行为的关键。观察一个人的某些行为次序能考量到此人的心地,这个次序表达的是目的和价值观权重,从目的可以看出心地。到底选择哪些行为观察,是个人因果思维判断所作,最终还是世界观把握整体思维架构。

???? 之所以研究文化是在研究决策管理、是在研究人性,因为外显的文字和语言的排列与组合不仅表达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价值观的同一程度、也表达个人思维的严谨度或者是身体状况――身体亚健康造成思维混乱的人是意识不到自己有问题的。面部神态和体态、衣着也会同时展现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是言语和外表能够伪饰。所以外显价值观的同一并不等于人生观相同,细致地观察、反复地思考是了解一个人人生观的必要手段,沟通只有辅助作用。人生观不一样,适用管理责任的位置不一样,沟通和培养的方法不一样,关系发展的空间和稳定性也不一样。三观相辅相成:心为因,人生观为因;行果,既是职分担当的不同,也是群分类聚的区别。

??观,看、怎么看。人生观,怎么看待人生,无非心里的地多少给别人、多少给自己,所以人生观就是心地、德。心地是本性天生,没有自主提升思维要求的情况下,心性很难改变。所以三观只能说同不同,不能说谁正确,因为心地本来就有区别、个人之间价值观原本出入造就了个性区别。但外显价值观的语言和行为能调整,所以集合体价值观能趋同,但个人人生观很难改变。”

“接受教育之前,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本有的。天生“喜欢这样”、“不喜欢那样”就觉得那样没价值,是心里不喜欢才不需要,是心里喜欢才觉得重要、认为有价值、而且一定会用语言或者行为来表达占有欲。价值观是人性,价格是需求可以制造和利用;金钱的追求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价值观的实现,所以价值观不能以金钱数值为标准衡量。得到这个“有价值的东西”要不要分给别人,分多少是天生心地决定的。心里喜欢,心为因,人生观决定价值观;分不分、分多少是平等观,心为因,平等观既是人生观又属于价值观。相同价值取向的人,叫价值观相同;相同资源分配取向的人叫人生观相同;人生观价值观相同叫知音,三观相同是灵魂知己。”

关糸不大。因:怎么看待世界与怎么看待人生及对人生什么是最重要且最有意义的。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领域。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人生观的定义是什么.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