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于人物孝敬的故事有哪些?
优质回答
《二十四孝》是古代二十四名孝子在生活中行孝的故事集,计有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等共24个人物至孝的故事。
古人将他们的孝顺故事编写成《二十四孝》一书,成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因版本不同,所述故事的主人公也会有所不同,节选部分主人公孝心故事如下:
1、【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
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2、【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
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
3、【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性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
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4、【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
历史上经典的孝道例子你知道哪些?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孝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成份。其中《二十四孝图》就是一本讲中国历史上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书,配有图画。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主要故事有1、“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州守将沈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2、“望云思亲”,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3、“上书救父”,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等等共有24个孝男孝女的事迹,叙之以文,咏之以诗,绘之以图,目的在于“用训童蒙”即培养儿童的孝德,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宣传“孝道”文化,在现今社会也是很有必要的,它对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有没有古代关于孝道的民间故事?
优质回答
古代关于孝道的故事很多,今天,我为大家分享四个关于孝道的民间故事。
虞舜孝悌
舜是颛顼的六世孙。舜的父亲因为有眼不识贤愚别人给他起外号叫“瞽叟”,就是“瞎老头”的意思。
舜生下来不久,母亲就死了。老爸不久又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叫象的儿子和一个女儿。从此,舜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舜这人非常宽厚善良。他遭到父亲的毒打,总是默默地流泪,但他还是非常孝顺父亲和后妈,对弟妹也很仁爱。
后来,舜做了天子尧的女婿,经常去看望父母弟妹。他老爸和象还是处心积虑地想把舜害死,好得到他的财产和妻子。几次三番,舜都识破并对父母弟妹更加孝悌友爱,他老爸和弟弟才回心转意,一家人从此和和睦睦地过起日子来。
曾子愚孝
曾参,字子与,又称曾子。春秋末年鲁国人。他和他父亲曾晰同为孔子弟子,以孝著称。
他出身贫寒,一生经历坎坷,但终生讲求修身养性,主张“日三省身”。
曾子以孝出名。行为上恪守孝道,理论上也是头头是道:大孝宗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传说他父亲爱吃羊枣,他绝不敢吃一颗羊枣。他供养父母每顿饭必有酒肉。他为了孝养双亲,“父母在,不远游”。在离家很近的莒国做小吏而谢绝了齐国、楚国、晋国聘他为相国、令尹、上卿等高位,他的德行令人佩服。
曾子孝敬双亲甚至到了愚孝的程度。不得不提他瓜田受杖的故事。
有一次他不小心踏断了一颗瓜秧,被他父亲看到,他父亲大怒,用大杖狠打他,把曾子打得不省人事。等他醒过来后他毫不怨恨反而担心把他父亲气伤身子。
曾子也有个后妈,对他十分刻薄,但曾子毫无怨言,依然孝顺备至。曾子的妻子有一次做藜羹,可能粗心,没做熟就端给他后妈,曾子竟然因此小事把妻子休了。真的是有点愚孝的程度,这是不足取的。
闵子骞孝
闵子骞也是孔子弟子,以孝闻名。
闵子骞小时候,经常受后妈虐待。他后妈给他生了两个弟弟。后妈把好吃的全给了亲儿子,闵子骞常常食不果腹饿肚子。但他从来不跟父亲说。
冬天了,他的两个弟弟穿着棉花絮的棉衣,而他穿的是芦花做的棉衣。
有一次,他父亲坐着他仨兄弟拉着的车外出。他父亲看见他瑟瑟发抖而两个弟弟淌热汗,认定他偷懒,于是一顿鞭子猛抽。鞭子抽破了棉衣,芦花飞了出来,他父亲感到奇怪,拾起来一看,明白他冤枉了儿子。他父亲又气又心疼。准备要休掉这偏心狠毒的妻子。闵子骞跪求父亲说:“母亲在这儿,只是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母亲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将孤单!”
他父亲觉得儿子说的有道理。他后妈也被他的孝行感动,从此对闵子骞很好,一家人其乐融融。
孝女曹娥
曹娥,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死于江中,几天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只有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端午节这一天她毅然投江,5天后抱出父尸,当然她也死了,就此传为神话。当地县官得知后,也被曹娥的孝心感动,下令把她们父女好好埋葬,建了曹娥庙,并且立了一块碑,这就是孝女曹娥碑,人们为纪念她把这条江叫曹娥江。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在晋国初期,有一个人因孝而闻名,官至太保,后爵封睢陵公,这个人就是王祥。
王祥,字休征,琅临沂(今山东费县)人。他的母亲生下他不久不幸病故了,后来父亲娶朱氏为妻,并生有一子叫王览。继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对王祥怀有偏见,甚至是厌恶。常常在王融那说王祥的不是,说他懒惰、不知礼数、没有规矩。
而王融是个“听风就是雨”的主儿,他未曾花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听朱氏对王祥的评价,信以为真。时间长了,对王祥也有了成见,对他的关心就更少了。 王祥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自然没少遭到朱氏的排挤。自己的父亲对他的态度也愈加冷淡。但是他始终相信自己和父亲血脉相连,父亲一定爱自己。而继母也是母亲,一样要像对自己生母一样待她。即便常常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他也从没一句怨言!
在王祥的观念里,无论父母如何对待他,他依然以孝相待!父母年纪大了,每次生病都是王祥精心照顾,衣不解带。有一年冬天,朱氏得场大病,突然很想吃鱼。王祥为了满足继母的要求,出门寻找鱼。那时候冰天雪地,河里结冰,去哪弄鱼呢?王祥看着河面上的冰,解开上衣,趴在冰上。希望用自己的体温化开冰,取得新鲜的鱼。 刺骨的冷气、钻心的疼痛,他冻得直打冷战,浑身红的发紫,快没有力气了。他有点坚持不住了,但想到继母想喝鱼汤的愿望,还是咬牙坚持了下去!
突然,他发现身体下面的冰面化出一块缺口,缺口越来越大,王祥为了不掉河里,赶紧起身坐在一旁。奇迹出现了,只见从缺口蹦出来两条大鲤鱼。王祥非常高兴,赶紧抱起它们!到家之后,给继母做了一顿鲜美的鲤鱼汤。朱氏如愿以偿,喝的津津有味。站在一旁的王祥看到此景,觉得特别的幸福,之前获鱼过程中经历的痛苦也不算什么了! 自此之后,父亲和继母对他的态度也有了改变,左右邻里都称赞他为大孝子。
这个故事就是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孝顺父母这件事情是由心出发的,而不是为了向他们索取什么!
我是@析木君 ,感谢您的阅读!
图片皆来源于网络,侵删
古时二十四孝的故事,对于你妈妈,你能不能做到?
优质回答
当然可以做到。
孝道是古来圣贤,君王,以及文士等等,都非常注重的。这不单单是指教化于民的作用,而是人的天性,就应该这样。只不过由于人的品行德性等等参差不齐,才造成很多不孝忤逆,古时候存在,现在依然存在。
现在的人,耍小聪明,比如看二十四孝,就说是愚孝。殊不知自己不懂孝道为何,曲解了古人的用意。看古代的故事与文字,必须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来看待理解,不能用隔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一千年的眼光来看。
能不能做到,就算傻子,也会回答:我能做到。但是,真正要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一句回答,七分热情,不顶用。在一月月,一年年的生活中,真正对母亲孝敬,那才是艰难的,尤其是母亲重病,又好不了,常年如此,儿女便常年侍奉在侧,十万人中,或许仅有数人做到而已。
所以农村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世道人心是无比的真实。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个家庭,要出一个真正的大孝子,得很多世的福报,需要积阴德。否则都只是一般的儿女,过得去就行。没有好,也没有坏。算不上多么孝,也算不上不孝。
只有大灾大难,大病大苦,才能真正看清楚一个人的孝道。一般过生活,给父母买好吃好穿或礼品,带父母游玩。谈不上孝。这是儿女的一种本分责任。很多人,将本来就该自己承担的责任和本分,看成是自己尽了很多孝心,实在错解孝道。
因此,古人常常感叹,做人难,做孝子,非大丈夫不能为也!
怎么说呢?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我觉得无论怎样,对父母都应该尽到孝顺的责任,跟义务!24孝不一定能够做全,但是我觉得很多一部分能够做好就行!毕竟时代在进步了有些东西不一定需要照搬的!所以我觉得对父母尽心,尽力,给爸妈们最好的!!
还记得二十四孝的故事吗?
优质回答
二十四孝的故事印象都很深刻。虽然不能二十四个立即写出来,但是写十个八个还是没问题的。比如孝感洞天、卧冰求鲤、芦衣顺母、扼虎救父、刻木事亲、恣蚊饱血、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尝粪忧心等。有的孝举觉得是愚孝,如埋儿奉母,挺无情的,尝粪忧心也有些恶心,其实孝是应该的,是一种美德,但迂腐是愚蠢的,一味盲从也是极其可悲的。
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
优质回答
给大家讲个亲生儿把他妈当草,继子把他妈当宝的真实故事:
我们村汪家梁上,有一户人家,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八几年结婚成家,女儿九零年也结了婚。儿子在九一年就与父母分家,九五年父亲生病去世,丢下五十七岁的妻子。丈夫在世时,两口子自种自吃,也没要儿女什么。儿子两口子也谈不上孝顺,到也相安无事。
问题出在她老公去世后,一个年近六旬的女人,耕田犁地可不太行。种庄稼想找儿子帮帮忙,儿媳妇可不愿意,而女婿又在外打工,当然只有找外人了。
她找外人干活别人道没说什么,可儿子俩口子确骂他妈不守妇道,给他们丢了脸。儿媳妇骂,儿子则出手打她,弄得她生不如死,几次想寻短见,被邻居几次救下。就这样生活了两年,好心人劝她找个老头嫁了。
她嫁给了县城边农村一退休教师,年龄比她大相近十岁。她为人善良,贤惠,勤俭,深得后夫喜欢,夫妻俩相敬如宾。后夫有两儿一女,大儿全家在广州,二儿与幺女在县城工作。自从有了这个后娘,家里鸡鸭成群,瓜果蔬菜成片,每年还喂养一头大肥猪。儿女们回来非常高兴,特别喜欢这位妈妈,逢年过节,给她买新衣,买金银首饰。
就这样幸福的生活了五年。后夫感觉身体不适,去医院一查结果是肺癌。后夫住院期间,她几乎夜夜失眠,人也显得又老又瘦,每天无微不至的照顾他。四个月后,后夫终于走了,她痛不欲生。后夫下葬后,儿女们一齐全跪在她面前,叫她不要离开这个家,一定把她当亲娘孝顺。
后夫的儿女们说得到也做到了,县城上班的二儿和幺女,每周轮流回家看她,吃的用的样样买回来孝敬她。大儿全家每年春节回来与她大团圆,真是儿孙满堂,享受着天伦之乐。
后夫刚走三年,她也得重病了,卧床难起了。她后夫的大儿俩口子从广州赶回,夫妻俩轮流侍候着这位后娘。二儿和幺女则负责出钱给她治病,双休日都来守候她。但是,医生医病难医命,半年后去世了,卒于冬季。
她下葬那天,亲生儿没去,只有她亲生女在场。伤事办得很隆重,后夫家孝子成群。下葬那天早上,是冬天也下起了大雨,孝子们怕花圈,灵屋被雨淋湿,脱下外衣去遮雨,路人见此情景感动得流泪!
她这一生,亲生儿子把她当根草,有时还踩上几脚。后夫的儿女们却把她当个宝,常捧在手心。
我认识阿婆,是去年搬到这个院子里的时候。那时,她的小儿子也在,院子里的那条大黄狗就是他喂养的。他的租房在底楼,大门正对着院门。阿婆住在另一间屋里,光线很暗。开始
,我还不知道她娘俩也是租客,还以为是房东亲人,住时间长了才知道。
还有两年,阿婆就九十岁了,老伴是前年去世的;离清明、中元、冬至前一个月,她就在院子里叠金元宝。她总是唠叨,说是烧给老伴用的。她的腰已经很弯了,快成直角,却不影响她走路,而且不用拐杖,走得又快又稳。她生活规律:每天天刚亮,她就起床,六点多钟开始吃早饭;每顿午饭,
都要有荤,不是鱼肉,就是鸡鸭;晚饭比我们吃得早,太阳还没下山,她就上床睡觉了。我想,阿婆长寿,一定与她生活习惯有关。虽然已是耄耋老人,说话却洪亮,铿锵有力;只是耳朵特别背,和她交流很费力,有时一句话能被她错到十万八千里,闹出许多逗人笑的话。
阿婆心地善良,我们晒在院子里的衣服,她总是为我们叠得整整齐齐,
放在走廊下。我们从来不用担心,衣服被子会被雨水淋湿。她就像院子里的守护神,照看着院子里的一切。老年人话多,几个年轻租客嫌她烦,对她总是远远避着。我是喜欢和她搭话的,但必须要址开嗓门对她说,即使如此,有些话还要重复说,她才听得见。后来我才知道,阿婆原来也是宝应人,我们居然还是老乡。所以,我爱用家乡话和她说,她听着亲切,总是乐呵呵地和我说话。
又过了几个月,从别人的口中才知道,阿婆一生结过两次婚。第一个丈夫是金湖人,生下一个儿子,今年也已六十多岁。第二个丈夫是淮安人,
他们很早就来江宁陶吴镇上,靠种庄稼为生,并在镇上安家落户。他们一共生下三个小孩,两男一女。小儿孑最不学好,整天游手好闲过日子,也帮别人讨债。跟他同居过的女人,最后都溜走了,只留下一个十七岁的女儿在浴场上班。我住到院子里不久,
便看不到小儿孑人了。阿婆告诉我,
他跟別人去新疆上班了。她哪里知道,儿子是去那边讨债,结果弄出人命,自己还拒捕,被当作暴徒击毙了
。家里人都知道这件事,但都对阿婆瞒着。尽管小儿子最不学好,输光了拆迁款,输光了两套房子,阿婆还是觉得他对自己最好。大儿子和女儿觉得沒有从老人身上得到好处,都不来看她,更别提嘘寒问暖。直到小儿子去世,女儿才每个星期来看望一下母亲,大儿子压根不露面。
让一个说死就死的老人租住在自家院子里,房东担着好大的心思,但又不好意撵她走,便去请社区的人来劝阿婆搬走。那天下午,我正在楼上,
听得楼下有人说话,阿婆也在说,沒说几句,她便哭了,说,“养儿养女有什么用,一个也不来看我。要不是国家养我,我饿死都没人知道。小儿子虽然不学好,但他还会关心我……你们在背后叽咕,我就猜到他出事了。”
“没有的事,他在新疆很好。你把自己照顾好就行了,……”社区的人这样安慰阿婆。从此,每次看到我下班回来
,她就对我说,“我小儿子在外面被人糟了了!”我知道,她内心是很痛苦的,毕竟那是她一手扯大的。
过完春节,我返回出租屋。阿婆看见我来,像见到亲人一样。我还问她,有没有回宝应过年?她摆摆手。可是没过十天,阿婆住的房间一片狼藉,衣服鞋子,箱包杂乱的散着。我莫名的一阵心酸,突然想起好像几天听不到阿婆的絮叨了。阿婆搬走了!究竟搬了哪里?正好房东过来说,阿婆搬到金湖那个儿子那儿去了。我见过她的第一个儿子儿媳,很忠厚的庄稼人,在阿婆这过了一宿。第二天走时,还给她留下钱。儿媳对她说,“你放心,不会把你忘了的。”我想,如果阿婆搬到这么善良的人家去,余生也会很幸福。
莫非,大儿子良心发现了!愿阿婆晚年幸福……: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关于孝的故事简短.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