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真的积贫积弱吗?宋朝有哪些科学技术上的发展?
优质回答
都别抢,我来答。
一提起宋朝,很多人都不得不赞叹它的富有,它的繁华,它浓厚的文化气息,勾栏瓦舍,戏台商铺,诗词杂剧,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确实没有哪一个朝代像宋朝如此繁荣,社会生活如此丰富,文化气息如此浓烈。
宋代文人地位高,这也成为了许多文人雅客神往宋朝的一个原因,也就不难怪法国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在对中国历史的长久研究中认为宋朝是令西方最心驰神往的一个朝代。
宋代名人辈出,范仲淹、王安石、苏轼、欧阳修、朱熹、李清照、辛弃疾、岳飞……简直不胜枚举,他们有擅长舞文龙墨的文学家,也有精于军事的军事家,更有哲学家。
不过,提到宋朝,大家又会为它不争气的政治风气顿足捶胸,“靖康之变”更成为一道永远的伤痛,但正因如此,也显现出宋朝确实存在着积贫积弱的一面。不可否认,宋朝确实很富有,但是它的财政压力很大,它的军事体系也很庞大,但是制度上却存在缺陷,这就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外强中干现象。
积贫积弱的根源
(1)三冗危机
这里的“三冗”可不是指医学上的三亢,而是指宋朝时期的冗兵、冗员、冗费这三种过度累赘和臃肿的现象。
冗兵:
宋代的军事体系其实并不薄弱,它的兵种分为四种:禁军、厢军、乡兵和番兵。
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宋史·兵史志向》
其中禁军是中央军,直接属于朝廷管理和调动,宋朝初期禁军总数在20万左右,到了宋太宗时禁军的人数攀升到35万左右,而到了宋仁宗时期,禁军人数竟然高达80万。
因此这也就有了施耐庵在编撰《水浒传》时出现了所谓的80万禁军教头一职,充分说明宋朝军队体系的庞大,如果再加上地方军,说宋朝拥有百万军队真的是毫不夸张。
这一数据在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中能够得到验证:
宋开国之初禁军有二十万左右,以后则愈增愈多,至北宋中叶,禁兵增至八十余万人。
所以,如此庞大的军队开支,如何不对宋朝政府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因此形成宋朝的“冗兵”现象,王安石上台后实施变法,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裁军,精编军队,这就有了大名鼎鼎的“保甲法”和“裁兵法”。
另外宋代军队采取著名的“更戍法”,让这个禁军和地方军不断的进行轮换,但是将领却不随之调动,这就形成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现象,虽然说很好的避免了武将培养忠诚于自己的军队的嫌疑。
但是却造成军队的凝聚力不高,可能到了打仗时士兵都不知道统帅是谁,而且将领和下属武将之间也会因为各种磨合导致军队的调度产生问题。所以,宋朝的军队虽然很多,但是凝聚力很差,兵多而不精,这就是“积弱”。
冗员:
宋朝士大夫阶层地位高,这是举世公认的。赵匡胤通过兵不血刃的方式建立了宋朝,所以他必须笼络原来的那些后周官员,以便寻求他们的支持,即所谓“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余,此宋制之不可为法者也”。
除了逢年过节就给这些大臣送礼送钱,宋朝还从制度上来体现对士大夫阶级的关照,这就是宋朝特殊的“设官分职、分割事权”的行政改革。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以后把军事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还不够,他为了架空士大夫阶层的权力,也是煞费苦心。通过一系列对行政制度的调整,最终达成了“官不居其职,居官而无权”的述求,它具体的表现形式为:
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宋史·职官志》
什么意思呢?
宋朝真正掌握有实权的变成了“差遣”,一种临时性质的岗位,譬如在官职前面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字的都属于掌握实权的人,譬如知县、参知政事、知制诰、直秘阁、判祠部事、提点刑狱公。
那么这就造成一个什么问题呢?
譬如说三省是指“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其长官原本是门下侍中,但是真正掌握权力的却是“判门下省事”,六部同样如此,其名义上的长官是尚书令,但是真正掌握权力却是“判户部事”、“判礼部事”。
而像大学士、殿学士,诸寺(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这些都变成虚衔,虽然说是虚衔,但是该给的俸禄那一分都不能,这就是被皇帝许可的吃空饷。
所以《宋史·职官志》就形容说: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涖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宋史·职官志》
尽管官员体系已经如此庞大,但是宋朝皇帝还是大开绿灯,让这些高官们的后代进入朝廷任职,可以说是明目张胆的走后门,这就是所谓的“恩荫制”。后人如此形容说“不限才愚,尽居禄位,未离襁褓,已列簪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2》)”
也就是说这些官二代还是婴儿的时候,朝廷就已经给他们预设了工作岗位,除了恩荫这些官员的直系子女,他们还可以推荐自己的门客或族人进入朝廷,而恩荫的人数高级官员一次可以上报高达二十人左右,中级官员也可以恩荫五六人。
此外人家还拥有“推恩注官,免省试,免解试”的教育特权,遇到皇帝诞辰或者是重大活动的时候,皇帝也会亲自恩荫这些官员们的后代成为官员,这就叫格外开恩。
所以如此庞大的官员体系,每年的俸禄支出就是一笔天文数字,如何不造成宋代财政的巨大压力?这就是所谓的“冗费”了,即因过于臃肿和庞大的军队以及官员体系,造成了宋朝财政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和开支,而这些开支最终还是要转嫁到下层劳动者身上。
因此,虽然表面上看宋朝确实很富有,但是开销无度,庞大的军事和行政体系就像一个填不满的黑洞把宋朝的钱统统都吸收殆尽,这就是“积贫”现象。
两者一总和,就造成了宋朝的积贫积弱现象,所以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推行唯才是用制度,这也让他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不管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的改革从一开始就遭到官员们强烈反对,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宋朝这种深层次的难以调和的矛盾。
上面我谈了“积贫积弱”的根源,下面我再谈第二个问题,宋代的科学取得了哪些进步?我举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一说。
天文学
宋朝在天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和表现就是苏颂和韩公廉共同制造的水运仪象台,这个高约13米,宽约7米的木质结构一共分为三层,下层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水动力机;
中层是间密室,放置浑象,每个昼夜自转一周,以便与天体运动契合;上层是个板屋,中放浑仪,用来观测星宿的出没和天体的运转情况。
作为宋代杰出的天文学家,苏颂和韩公廉这对搭档还创造出了从浑仪内部观测天体的设备假天仪,这个创造也被喻为是近代天文馆假天象的雏形。而应用于下层的齿轮转运的机械原理,又被视为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先驱。而整个仪器最重要的动力装置“擒纵器”更是集工艺于大成,因此被评价说“其制造之精,远处前古(《畴人传·苏颂》)”
通过假天仪器,苏颂又得以绘制出不同天体演变情况的星图。尽管他们制作的这个假天仪相当简陋,但实用性非常强,它不过用竹木制成,行状如同球状竹笼,外面糊上白纸,按照天上星宿的位置,在纸上开孔。人进入球内观察,外面的光从孔中射入,就会呈现出大小不同的亮点,好象夜空中的星星一般。
借助假天仪这一简陋但是十分实用的仪器,苏颂得以绘制出14副星图,其绘制的星数最多达到了1464颗,远比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观测到的1022颗要多,这也让欧洲的科技史家蒂勒、布朗和萨顿等认为“从中世纪直到14世纪末,除中国的星图以外,再也举不出别的星图了。”
火器发展
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在宋朝取得较为长足的进步,火药除了被应用于民间的烟花和爆竹外,还被改良应用于军事之中。
八月,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所制火箭、火球、火蒺藜,造船务匠项绾等献海战船式,各赐缗钱——《宋史·兵志》
一方面是对火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另一方面是宋朝在北方不断面临着战争,因此促进了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因此在宋理宗开庆年间还出现一种叫做“突火枪”的兵器,被视为是世界上第一种发射火药子弹的步枪。
又造突火枪,以钜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宋史·兵志》
可以说正是由于宋代时期对火药应用的推广,这才为后来元明两代的火器发展打好了基础,到了明朝时出现专门应用火器的武装部队“神机营”,出现了如火铳、鸟铳等武器。
可以说从宋代开始,我国便开始由冷兵器向热武器过渡的历史,不过由于我国古代统治者对于这一强大武器的认识不够,没有大面积的生产和装备,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武器。
综上所述,可见宋朝虽然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困境,但是在科学技术和文化繁荣上还是取得了历朝历代都难以企及的一个高度,可是尽管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宋朝却因为自身的政治意识和风气问题,被人冠以“弱宋”的名号。
其实宋朝真的不弱,要军队有军队,要武器有武器,要钱有钱,如果要非要说宋朝缺什么,大概就是缺了一点汉朝时期那种“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王霸之气。所以一提起宋朝,感觉它不是在议和,就是在议和的路上。
但其实对宋朝有所了解,就会发现它真的是我国封建时代的巅峰,就像一颗蒙尘的珍珠一样镶嵌在我国历史上。
肯定不是啊→_→亲
宋朝作为我们国家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都非常繁荣的时代之一,这个时候的社会充满着尊师重道的风气,科学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就连西方史学界也认为宋朝是中国可以称之为文艺复兴的时代,可见宋朝在我国历史上地位非常高,对后世的贡献也是不可替代的。
他的主要科学成就有以下几个。第一活体印刷术。这种印刷术相对于之前旧的印刷术来说,成本得到了降低,同时也可以省下一大笔人工来。很快得到了推广,不久就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便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
第二指南针,其实我国指南针系统也是应用在宋朝。特别是宋朝的航海业也非常发达。指南针常见的就是放到有水的容器当中指示方向。这就是我们今天罗盘的最初版本。
第3种就是火药。火药虽然发明在唐朝末年,在北宋初年的时候曾经用来制作火球,火箭。后来又出现了爆炸力伤害更大的霹雳炮,南宋的时间更出现了火冲等新式武器。这些武器都威力巨大,后面在对抗蒙古的过程当中也被广泛使用。后来蒙古人西征的时候就把火药传到了西方。
在数学和天文学上,宋朝也有很大的成就,著名的成果有杨辉三角形。同时,天文学也颇有成就。宋朝对于医学也是非常重视的,整个朝代的针灸学,解剖学和法医学的进步非常大。在科技上来讲,唐朝不如宋朝有意义,宋朝可谓是中国历史科技进步最快的时代之一。宋朝取得的成就不仅是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贡献,也给后来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我国还有哪些古代重要科技成就?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太大了,写几本书也未必能说完,我们只能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来谈谈。
提到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大家自然会想到四大发明,毋庸置疑,这几项技术对人类文明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其实除了四大发明外,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也曾有过许多其他的伟大创举,层出不穷的科技发明不仅让社会上层享受到各种“奇技淫巧”,也切实影响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接下来就举两个虽然不太有名,但具有重要意义的例子:
1.陶器生产
陶器看上去很不起眼,比不上瓷器晶莹剔透,也不如金属器经久耐用,但是在人类的蒙昧阶段,发明陶器的意义十分巨大。这是人类第一次有意识地通过塑形、加工来改变原材料的性能,从而得到一种全新的材质。
我们可以想象,在没有陶器的时候,想要储存粮食、水都很麻烦,更不用说煮粥、煮肉了,而有了陶器,食品烹饪的技术大大改进,多余的东西也可以更稳妥地保存下来,极大地方便了古人的生活。
那么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出现在哪里呢?
就是中国。考古学家通过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进行发掘,找到了迄今所知的最早的陶器,距今已有两万年的历史,当时还是末次冰期的冰盛期,而过去认为陶器是在全新世大暖期来临后才出现的。
2.生铁冶铸
跟陶器类似,生铁在今天看来也是不怎么起眼的东西。可是在人类历史上,生铁这种材料同样居功甚伟。而生铁技术最早出现在中国。令人惊诧的是,这个发明居然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八百多年。现在的考古材料表明,最迟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我国已经有了生铁。
△秦代铁权
在世界范围内,最早掌握冶铁技术的,并不是中国古人,我们的铁器技术很可能也是西来的。
较为原始的冶铁技术是这样的:
首先选择铁矿石,将其捣碎。而后将铁矿石和木炭混合加热,通过加热,将铁的化合物还原成铁。这种方法得到的铁被称为海绵铁,或者块炼铁,品质一般,里面夹杂的杂质较多。如果想要得到钢,还得再锻打渗碳。
除了杂质含量高,海绵铁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生产效率比较低,因为只能一锤一锤锻打。
而生铁就不一样了,生铁是将铁矿石和木炭混合加热,生成的铁直接被化为铁水,这当然需要很高的温度,可是中国先秦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很发达,有了这个底子,再改进一下鼓风设备,还真就把铁给熔化了。
化好的铁水可以直接用于铸造器物,比如锄头、?头等农具,还有铁釜、铁鼎等容器。生产效率比用块炼铁来锻打高了很多,产量也更高。
而且,生铁的纯净度要比块炼铁高,因为在熔化的过程中,杂质更容易被排出来。生铁质地脆,不适合锻打,可是我国古人技术高啊,他们设法给生铁产品脱碳,又得到了钢。或者把生铁化为铁水不断搅拌,直接得到所谓的“炒钢”,以炒钢为原料还可以制作更厉害的百炼钢……
这一切的源头,都是生铁技术。因为掌握了它,所以在战国秦汉时期,铁器的使用已经很广泛了,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铁农具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灿若星海,除四大发明,中医药外,还在以下方面体现:
1、实用数学。春秋战国时期的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东汉的九章算术。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南朝的圆周率,领先世界1000年。
2、应用农学。南北朝的《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一部农书。元朝的《农桑輯要》和《农书》包含了农业各方面知识。明朝《农政全书》则达到传统农业科学高峰。
为什么宋朝经济、文化、科技能在历史上达到顶峰?
优质回答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其科技和文化的繁荣,都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回答题主所提问题,我认为只需要弄清楚宋朝的经济发展状况即可。那么,宋朝的经济究竟发展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以至于备受世人推崇呢?
有历史学者曾言,宋朝发生了“商业革命”。也有学者认为,宋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此姑且不论这些观点是否正确,但这些观点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宋朝的经济确实发展到了“惊人”的地步!究竟如何“惊人”呢?
中国自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以来,便开始了长达几千年重农抑商的旅程。但到了宋朝,重农抑商的政策大有“松动”的迹象,这相对于前代而言,足以是“惊人”的表现了。那么,其松动的表现究竟如何?
宋朝的商业环境相对前代,是十分宽松的,市场交易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宋以前,市周围建有围墙,与居民严格分开。朝廷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管理,并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市场是受到官府严格控制和管理的。然而,到了宋朝,城市中坊(居民区)和市的界限被打破。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不难发现,宋朝的京都汴梁商业繁华,店铺林立,居民区与市场已经完全融为了一体。
不仅如此,宋朝的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到时间的限制。《新唐书》有载: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可见,唐朝时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而宋以来,早市、夜市昼夜交相接替,不再受时间的限制。
宋朝经济发展的第二大“惊人”之处便在于,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以前大多以金属货币为主,时人长途旅行,携带极为不便,可“交子”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货币携带不便这一弊端,而且在纸币的运作下,宋朝的商业更加的繁荣了。
第三大“惊人”之处,海外贸易活跃,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两宋时,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税收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这一点就历代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而言,宋朝大有开始重视商业的嫌疑。此外,“瓦肆 ”、“勾栏”等娱乐场所的出现,以及旅店等饮食服务设施的发展,繁荣了宋朝的城市商品经济。
由于宋朝的经济发展出现许多惊人之处,因而商品经济达到空前的高度繁荣。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朝的文化、科技也得到相应的繁荣和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千世界听我说,一名历史领域的创作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有人推算,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 ,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
宋朝时期,儒学复兴,出现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
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980年的3710万增至1124年的12600万。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亦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期。
宋朝为何能有如此的技术进步、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呢?大千世界听我说以为原因有下面几点,提出来与各位同好探讨。
1、经济发达
经济发达的宋朝已经基本成为共识宋富这已早成历史的定论(占当时全世界GDP的80%)。
在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王朝都采取“抑商”的政策而惟独宋朝例外宋初太祖赵框胤就言“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后宋太宗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神宗在位时“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这样的重视经济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朝这是保证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2、文化辉煌
因文化的百花齐放两宋大家又分之为南北:南宋有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北宋有二程:程颐、程颢(理学家),南宋东南有三贤:朱熹、张拭、吕祖谦。也正是因为宋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宋朝完成了“儒学复兴”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使得传统的“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也促进了儒释道三家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
3、农业飞跃
宋朝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相当惊人
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时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唐比汉代高50%),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
经济作物无论种茶种棉种植甘蔗栽桑养蚕均产量高于唐生产分工也很仔细,其主要表现在经济作物上,比如宋代的茶叶生产在秦岭两淮以南的地区出现了以专门种植和加工茶叶为生的园户而且产量颇丰而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
宋朝对传统农作物也是大为推广尤其是小麦在南方的推广尤为显著,而水稻在北宋时的淮河黄河流域也进行了推广同时棉花种植,也普遍推广了南宋后期棉花种植从两广和福建扩展到了长江流域(甚至北宋时期还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之说)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北方。
4、政治开明
宋朝鉴于唐末五代武人跋扈其政治渐渐趋向于温和,而在政治制度上“以唐为鉴”“守内虚外”“强干弱枝”这不仅有其特色,而且较之唐代有所发展,鉴于唐末五代武人跋扈其政治渐渐趋向于温和,这就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先“以文治天下”的国家“文治”于国民(这要和“制军”区分开来)。
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即使是到了现代依然是主流有了“以文治国”的思想作为主流政治环境自然也就开明了。
扩展资料
宋朝(960年—1279年)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的胶泥活字印刷术诞生于宋朝。
四大发明的集中时间虽然都在宋朝,但大规模应用的时间却不发生在宋朝,如四大发明之中的印刷术一直到1440年德国谷登堡的铅字活字印刷术出现和印刷术开始在欧洲传播以后,世界各地居民的识字率才开始攀升,而中国也在1833年引入此类铅字活字印刷术,并取代传统的印刷术。
宋朝有部分先进的土木工程、航海术和冶金学方面的发明。这些发明和纸币都推动了宋朝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在另一个世界的伊斯兰黄金时代进入了鼎盛时期,促进了人类的艺术、农业、经济、工业、法律、文学、航海、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各方面的发展,并对这些方面实施改革创新。
读宋史,不免为它的弱小、受欺以至于半壁河山、两度灭亡而愤恨不平;又不免为它的经济文化繁荣、众多的名相大儒及辉煌的宋词而赞叹不已!这就是我心目中一个真实的宋朝。
大千世界听我说,一名历史领域的创作者,欢迎大家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评论。
为什么说宋代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峰期?
优质回答
这个我个人认为主要得从宋朝得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等角度去分析。
政治
塞北和关外的少数民族曾分别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和宋对抗的新王朝。他们相互间,与宋王朝之间进行了频繁的战争。由于他们拥有和中原相近的技术和文化,因而刺激各方靠发展技术求强。在北方的军事压力下,宋人表现了对军事学术和技术极大的研究热情。另一方面宋王朝弱化了大汉一统天下的政治心理,宁肯屈辱求和求安,所以宋辽夏金时代的战争尽管经常发生,但和平时期毕竞相对更长。不论南方或北方,也都出现过相对稳定时期。因此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科学和技术也都得到了发展。其次,宋代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世家豪族势力,推动了封建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每次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他们的政策和措施,“轻福薄赋”、“休养生息“、“奖励耕织”等,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造成科学技术得到较快发展的局面。
经济
商品经济的新萌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或阶级矛盾激化时,地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其封建社会内部的生产关系有时也作一些调整,这种调整对科学技术在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调出社会生产关系以不断解放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条件。而在封建社会中比较大的一次调整,是从唐中叶开始直到北宋初年才完成的。经过这次的较大调整,废除了过去官像贵族实习的占田制度而确立了土地自由买卖的私有制;废除了劳役地租实行了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的剥削方式,劳动者获得了更大的人参自由。土地占有出现了“千年田,八百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的局面。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生产积极性,使北宋时期的生产有了较大得发展。
制度
北宋有相当完备的“科技发明奖励法且为重奖,致使“吏民献器械法式者甚众”,宋代也制定了大量教促和帮助农业生产的法令,要求农民因地制宜,改进耕作技术与农作物品种,提高生产效益。统治者还制定保护耕牛法律《禁屠杀牛诏》另外,我国宋朝已经萌发了版权观念。从法律上保护作者的作品不得任意使用,也始于宋朝,可以说是中国版权法的最早渊源。
思想文化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而宋代的思想家之间颇有争鸣的风气。以周敦颐、朱烹等所主张的唯心主义的理学为一方,和以张载、王安石等人所主张的唯物主义的反对理学的观点为另一方,不断相互辩难,进行争论。参加讨论的各方,可以做到自由讨论,抒发己见。这种学术空气无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利的。在理学和反理学持续不断的斗争中,双方都吸收了当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并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另一方而这一斗争也起到了不断解放思想、活跃学术空气的作用,从而促进了科学本身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宋代改进了科举考试办法,取消了门第、乡里等限制,扩大了仕途和知识分子队伍。由于政府对科技的发明创造业比较重视,常予以奖励,并能及时推广。所以知识分子中一些具有务实思想的人,十分注重科学技术问题的考察和研究,一些考场失意、仕途无望的知识分子,就把兴趣转向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总结。
列举一下,中国古代有哪些科学成就?
优质回答
如果说西方的科技偏重于理论研究的话,中国古代科学偏重于实用技术和经验积累。包括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建筑等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无不带有鲜明的实用烙印。
天文历法
(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早160年。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甘石星经》的真伪有待斟酌)
(2)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以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历法著作
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括年、月、日、时、节气的安排,还包括日、月、行星运动,交食,晷影,漏刻,恒星出没,天空分区,等等。因此,中国古代历法有现今天文年历的性质。
现在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历书。其中记载有人们由观察天象和物候决定农时季节的知识。它原是《大戴礼记》中的一篇,后来单独成册流传。据考证,正文只有四百多字。就天文知识来说,它按十二个月的顺序记述了每月的星象,如早晨和黄昏出现在南方的星星,北斗柄的指向,银河在天空的位置,太阳到了恒星间什么地方等。此外还有每月的气象、物候以及应该做的农事和政治活动。例如:“正月,启蛰,……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这里“鞠”和“参”都是星名,“斗柄”就是北斗七星组成勺子形的把子。这部书是否夏代的历书,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它至迟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已经成书,而且根据书中反映的天象等情况,说明确有更早时代的资料。
自汉代(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后220年)起,就有完整系统的历法著作留传到现在,包括在各历史朝代中颁行过的和没有颁行过的历法共约一百种,绝大部分收集在《二十四史》的《律历志》中,这是研究中国历法的资料宝库。现择要略作介绍。
《三统历》,西汉刘歆(?-23)作,一般认为是根据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邓平、落下闳等人创作的《太初历》稍加修改而成。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历法,后世历法的基本内容这时大体都已具备。《三统历》共有七节:统母,纪母,五步,统术,纪术,岁术,世经。统母和统术讲日月运动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方法,包括回归年、朔望月长度、一年的月数、交食周期、计算朔日和节气的方法等;纪母、纪术和五步讲行星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方法,包括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运行动态、出没规律、预告行星位置等;岁术讲星岁纪年的推算方法;世经讲考古年代学。《三统历》还明确规定,以无中气的月份置闰,并选取一个“上元”作为历法的起算点。《三统历》的这些内容,对后代历法影响极大,有的沿用至今。清代学者钱大昕(1728—1804)、李锐(1773—1817)、董佑诚(1791—1823)等人都曾对《三统历》做过详细研究,日本、法国学者还把它译成日文和西方文字。
《乾象历》,汉献帝建安十一乍(公元206年)刘洪(约135—210)作。它对月亮运动的研究有了新进展,首次提出月亮近地点的移动(过周分),从而算出近点月长度,并在一近点月里逐日编出月离表,又首次提出黄白交角是六度(兼数),首次提出交食计算中推算食限的方法,这些都对后代历法影响很大。
《皇极历》,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刘焯(544—610)作,未颁行。《皇极历》考虑太阳和月亮视运动不均匀来计算日月合朔的时刻,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①。为了求得任意时刻的定朔改正值,又创立了任意间隔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这在中国天文学史和数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后代历法计算日月五星运动使用的内插法多继承《皇极历》的方法并继续发展。
《大衍历》,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僧一行(683—727)作,后经张说(667—730)和陈玄景整理成文,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颁行,使用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传入日本,在日本使用近百年。《大衍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共有历术七篇,讲具体计算方法。另有历议十二篇(其中略例三篇),讲历法的理论问题,是一行为《大衍历》写的论文,通称《大衍历议》。《大衍历》的制定是从制造仪器开始的,经过实际观测确定基本天文数据,这是科学的方法。经过《大衍历》的制定,对太阳月亮运动不均匀现象有了正确全面的了解。通过实际观测,破除了一千年来流传的“寸差千里”的谬说。在计算方法上,《大衍历》创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比起《皇极历》来又是一个进步。
《授时历》,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郭守敬(1231—1316)作,次年颁行。明代《大统历》继续用它的方法,前后共使用三百六十多年,是古历法中行用最久的,也是在天文数据、计算方法各方面发展到高峰的一种历法。中国古典系统的历法到此为止,以后就有西方天文知识传入并影响到历法的编算。现存《元史·历志》里的《授时历经》上下篇是郭守敬在王恂(1225—1281)初稿基础上重新编定的。当时《授时历》虽已颁行,但各种数据用表、推步算法没有定稿。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王恂不幸去世,由郭守敬一人主持完成。他“比类编次,整齐分秒,裁为二卷”。《授时历》共有七部分,内容相似于《大衍历》;但采用等间距三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五星位置,又用弧矢割圆术和类似球面三角的方法根据太阳黄经求它的赤经赤纬,这两种方法在天文学史和数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有许多中外学者在对《授时历》进行研究。
《崇祯历书》,明末徐光启(1562—1633)主编,李天经(1579—1659)续成,从崇祯二年到七年(公元1629年到1634年)前后共用五年时间完成。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内容包括天文学基本理论,三角学,几何学,天文仪器,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动、交食,全天星图,中西单位换算等,共四十六种,一百三十七卷,采用第谷(1546—1601)的太阳系结构系统,计算方法中翻译了哥白尼(1473—1543)《天体运行论》中的许多章节,还有开普勒(1571—1630)《论火星的运动》一书中的材料,历法计算中不用中国传统的代数学方法而改成几何学方法,这是中国天文学史和历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开始向近代天文学转变。
明末未能根据《崇祯历书》来编算民用历书,清代开始使用根据《崇祯历书》编算的历书——《时宪历》,直到清末。在《四库全书》中有一百卷本的《西洋新法算书》是传教士汤若望(1591—1666)根据《崇祯历书》删改而成的。
数学成就
(1)两汉时期:《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南北朝时期:①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②南朝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他的专著《缀术》对数学发展有杰出的贡献。
(一)《周髀算经》简介 在中国古代算书中,《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孙丘建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机》等10部算书,被称为“算经十书”。其中阐明“盖天说”的《周髀算经》,被人们认为是流传下来的中国最古老的既谈天体又谈数学的天文历算著作。它大约产生于公元前2世纪,但它所包含的史料,却有比这更早的。其中提到的大禹治水时所应用的数学知识,成为现存文献中提到最早使用勾股定理的例子。 (二)勾股定理现在流传的《周髀算经》,都不是原来的著作,都经后人修改和补充过。《周髀算经》的本文,是周公与商高的问答部分;接下去的荣方与陈子问答部分,是《周髀算经》的续文。 据《周髀算经》记载:“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 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 由生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将矩的两直角边加以折算成一定的比例, 短直角边长(句)3,长直角边长(股)4,弦就等于5, 得成3、4、5(如右图)。句(即勾)、股平方之和为25,这称为积矩。大禹所用的治天下(指治水)的方法,就是从这些数学知识发展出来的。 在世界数学史上,一般把勾股定理归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发现它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因为他提出了定理的一般形式的叙述和证明,我国则稍晚。但实际上,商高关于勾股定理的认识,要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周髀算经》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所记载的周公与商高问答的事是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这个事实证明我国古代数学家独立地发现并应用了勾股定理的一般情形,要比外国早得多。 (三)(测高、深、远的方法)测量太阳高度 陈子是周代的天文算学家,荣方是当时天文算学家的爱好者。在陈子教给荣方的各种数据计算的具体方法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二千六七百年前,我国对勾股定理的应用已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 陈子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可叙述为: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 在北方立一8尺高的标竿,观其影长为6尺。然后,测量者向南移动标竿,每移动1000里,标竿的影长就减少1寸。据此可设想,当标竿的日影减少六尺,则标竿就向南移动了60000里,而此时标竿恰在太阳的正下方。据勾股定理和相似形原理可算得:测量者与太阳的距离为10万里。 据记载,古希腊第一个自然哲学家泰勒斯也曾利用日影测出金字塔的高。他的方法是由一根立竿的影长和同时测得的金字塔的影长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泰勒斯被称为西方的“测量之祖”。泰勒斯的这一工作与陈子的工作大致在相同的时期,然而陈子的方法要比泰勒斯的方法水平高得多,泰勒斯只利用到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而陈子除了能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外,还能熟练地运用勾股定理。
物理学成就
战国时期:物理学有较大成就。《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写的很系统,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医药学成就
(1)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2)两汉时期: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③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④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3)隋唐时期:①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③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明清时期: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地理学成就
(1)南北朝时期:①西晋时期,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②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通过为古书《水经》作注,以《水经》为纲,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明清时期: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还记录了一些地理发现,纠正了前代地理学著作中的一些错误。
建筑学成就
(1)先秦时期: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2)隋唐时期: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①隋朝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在此基础上扩建为长安城。长安城政体设计合理,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②宇文恺采用图纸和模型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③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宋元时期:①北宋末年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②辽代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③金代的卢沟桥闻名中外。④元大都建筑宏伟,城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
(4)明清时期:明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约八十万能工巧匠中,最有名的是木工蒯祥,被誉为“蒯鲁班”。北京城有三重,宫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宫城又称紫禁城。北京城的主体建筑都布置在中轴线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钟楼、鼓楼位于城北。宫城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相配,充分体现出封建皇帝的威严。
著作成就
(1)农学专著:①北朝时期,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②明朝时期,徐光启《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书中还引入了《泰西水法》,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全书60卷,分12门,其中“救荒”一门占全书三分之一,表明作者关心民间疾苦,也说明当时灾荒的严重和政局的衰败。
(2)手工业专著:战国时期,出现了手工业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不但在我国工程记述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3)科技论著: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4)生产技术综合著作: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表明海外技术的不断传入已称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知识。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北宋的科技成就包括哪些.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