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过玉门关的诗有哪些?(“玉门关”是哪?为什么有些唐诗词里经常提到它?)

网友提问:

“玉门关”是哪?为什么有些唐诗词里经常提到它?

优质回答: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这首诗中,即描写了塞外的苍凉景色、笛声悠悠,又体现了士卒们怀念故乡却无法返回的深情。

“玉门关”一词,频繁出现在唐诗中,那么,它到底是哪儿,为什么诗人们常常提到它呢?

汉武帝时,汉朝逆转了之前几代君王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被动局面,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带领下,汉军面对匈奴接连取得胜利。大约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这十年时间,汉朝为了对从匈奴那里取得的胜利成果进行巩固和发展,便在河西走廊地区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这四郡的设立不只是起到军事意义,其经济作用也不容消失。河西走廊是汉朝和西域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为了在匈奴南下侵扰时进行及时的发现和防备,汉武帝又建造了玉门关和阳关,它们和敦煌郡遥相呼应,互相援护,保障来往商人的路途安全。

元鼎元年(公元前111),玉门关的修筑工程开启,大约历经十一年,到元封六年(公元前105)正式建成。据说,因为著名的和田玉便是从关隘处进入中原,所以“玉门关”因此得名。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龙勒有阳关、玉门关, 皆都尉治。”玉门关同阳关一道,被修筑在因龙勒山得名的敦煌郡龙勒县,即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西南部。

不过,后世则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唐宋时期的重要地理书籍,如《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都主张,汉时的玉门关是建在寿昌县(即今天敦煌市南湖乡)往西北一百多里的地方。有的人则认为玉门关最早的地址位于敦煌之东,或是汉时的玉门县处,玉门县现在已经改名为玉门市,其旧址在今赤金镇,后来才被迁徙到敦煌西北部。

后来,小方盘城的出现带来了新的线索。在敦煌西北八、九十公里外的戈壁滩上,伫立着一个被风化了多年的四方小城堡。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了有“玉门都尉”字样的玉简,于是判断此地很可能就是汉玉门关的旧址。

汉朝时玉门关是西域和中原沟通的必经之地,想要进入中原,先得到达玉门关。东汉永平十六年(73),班超奉命出使西域,此后三十余年,他在西域积极活动,凭借胆略让五十多个大小国家向汉朝称臣。永元十二年(100),已经六十九岁高龄的班超请求回国,在奏疏中,他言辞恳切地说道:“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永初元年(107),西域都护段禧被龟兹国的叛军所围困,中原到西域的道路被断绝,朝廷中有大臣提出“西域阻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费无已。”认为西域地区艰险偏远,又经常背叛,派遣官吏士兵过去驻扎种地,所消耗的钱粮将会是无穷无尽的。于是汉安帝下令取消西域都护,玉门关被废弃。

不过,丝绸之路代表着的军事意义和贸易利润是巨大的,于是后来,玉门关又被重新启用,历经数次废和立,它的地位依然非常重要。不过,随着历史的演进,玉门关的位置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隋唐时期,玉门关由敦煌西北迁到敦煌以东的瓜州晋昌县,即今天的甘肃省安西县东南,根据学者的考察,这时的玉门关和汉时相比已经差了二百四十公里。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根据那时的地理著作,玉门关搬迁到了唐朝时玉门关以东的约两百公里处。再根据考据,五代的玉门关应当是为适应当时的军事局势而移动到了今嘉峪关市的石关峡处。宋代,玉门关被正式废除,从此消失在历史中。

班超的那句“生入玉门关”,也是许多戍边将士的心愿,他们为了国家出生入死,在塞外和各部族征战拼杀,想要活着回到玉门关,甚至回到家乡,往往只是个美丽的奢望。

诗人们目睹塞外的苦寒和荒凉,惊讶于将士们的艰苦生活条件,想到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对回乡的渴望,便不由得以玉门关为寄托,创作出许多名篇。关外,是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关内,是剑南江北、儿女情长,能够常常沟通二者的诗人们,写下这些诗词也就非常自然了。

其他网友回答

很可惜,唐诗里的“玉门关”已经淹没在水中多年,恐怕永远也不能重现天日了。

有人说,不对啊,玉门关遗址明明在甘肃敦煌,怎么说在水里呢?听我慢慢到来。

其实很多历史资料表明,玉门关有两个,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一个是唐朝时期的,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汉朝时期的那个玉门关,而唐诗里的玉门关,却是另在它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根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建于汉朝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时,和阳关一起,成为沟通中原与西域的重要关卡和军事要塞。玉门关的位置就在酒泉和玉门长城沿线,也就是今天我们能看到的玉门关遗址。

但是,汉朝的玉门关和唐朝的玉门关很可能不是同一个。

唐朝初年的史料记载:武德二年,置玉门关于葫芦河东岸,东南有月牙墩,南有通唐瓜州古道,西有苜蓿烽。

可以看到,唐朝的玉门关附近有葫芦河,又叫瓠庐河,著名的唐僧,三藏法师在通往西域时,便是过了葫芦河,过得这道玉门关。

所以,唐诗里的玉门关,和唐僧西行时走的那道玉门关应该是同一个,而非汉朝时期的那座。

因此根据史料和现在的地理资料,有学者就认为,那座被无数人吟唱的唐朝的玉门关,已经淹没在如今安西县东部的双塔堡水库里了。

好在汉朝的玉门关遗址还在,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等着八方游客前去游览。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其他网友回答

古关名。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以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得名。和敦煌西南的阳关同为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六朝时关址东移至晋昌城(今安西双塔堡附近)。宋以后倒塌废弃。

汉武帝为抗御匈奴,联络西域各国,隔绝羌、胡,开辟东、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分段修筑障塞烽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县)筑塞至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筑塞至玉门关。王莽末年,西域断绝,玉门关关闭,汉塞随之废弃。隋唐时,玉门关关址由敦煌西北迁至敦煌以东的瓜州晋昌县境内。隋唐时期的玉门关位于锁阳城北30公里许(约合唐里50余里),即安西县城东50公里处的疏勒河岸双塔堡附近,已移至汉玉门关东约240公里之处。这里正处交通的枢纽地位,东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西北与伊州相邻。

玉门关是战略要地,盛唐知识分子想建功立业,就把出玉门关当做一个积极的意象表达自己积极进取的渴望。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其实这就是诗人的心理矛盾。

《后汉书·班超传》“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就出现了一个典故“生入玉门关”意思就是能活着回到家乡。

唐诗就有很多这样的句子。戴叔伦《塞上曲》

“汉家旗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表现了战死沙场无怨无悔的决心。

胡曾《咏史诗·玉门关》

“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

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

这首诗表现了战争胜利,衣锦还乡的思念之情。

王之涣《凉州词》

“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就是充满了幽怨之情,春风不度玉门关,不仅是春风不度,而且是朝廷的目光不看玉门关的将士,不体恤他们的疾苦。

其他网友回答

玉门关一词,在中国人心中,并不单纯的只是一个古代的军事要塞或关口,而是兼具军事、政治、交通,文学等方面的多维度存在。我们中国人,或许并未到过玉门关,但一提起玉门关,心中就会涌起几多的天苍野茫、慷慨悲壮。

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西汉在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时,玉门关随之设立。

史书记载,汉武帝征服匈奴收复河西后,于公元前111年“列四郡、据两关”。四郡为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两关就是阳关和玉门关。 玉门关是西汉王朝北方防御体系中最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交通要道,随唐及五代宋初时期,玉门关仍是国家的战略要冲,因其特殊和重要的地位,成为千古要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这首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其中的“玉门关”在哪里,可能很多人就不清楚了。

二、玉门关在哪里?

现在通常所说的较大较完整的玉门关遗址,主要指位于敦煌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始建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的小方盘城。现在的文献通常称它为“故玉门关”。但古时的玉门关,不不止小方盘城一处

1、西汉时期的玉门关。

汉代最早的玉门关设在今嘉峪关市石关峡,“据酒泉郡治一日之远、峡谷险峻和溪流丰沛”,设关时间公元前111年。后来随着战略攻防的变化,玉门关几度变迁。

公元前 103 年,汉将军李广利率军西伐大宛失利后,还至敦煌。汉武帝大怒,遣使遮玉门关曰:“有敢入者辄斩之。”李广利遂不敢东进,留在敦煌以西。随着汉武帝西域战略的变化,玉门关遂西迁至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附近,石关峡原址改置为玉石障。专家考证后认为,汉时的小方盘城为内城,其周围还有一层外城。玉门关位于其外城西侧。

2、东汉时期的玉门关。

东汉时的玉门关,不仅有城,周围还有连绵的群山,还有烽火台,据考证,应位于瓜州晋昌城双塔堡附近

双塔堡附近的玉门关,傍山带河, 形势险要。其四周山顶、 路口、 河口要隘处今仍存古烽燧 11 座, 如苜蓿烽、 乱山子七烽等。

3、隋唐时的玉门关

隋唐玉门关与东汉时期的玉门关,应基本在一个位置上。关址南北长约160米,东西长约155米,周围有护城河。可惜在1958年修建水库时被掩没了。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玄奘于公元629年九十月份抵达瓜州晋昌城。也就是今天的瓜州县锁阳城。问路西行,有人告知,从此北行 50余里有一瓠芦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 之后玄奘连夜渡河遇到玉门关。这里的瓠芦河,即为现在的疏勒河。

4、五代宋初玉门关

五代宋初,玉门关从隋唐时的瓜州双塔堡东迁200公里许,回到最早的关址石关峡。称为“水关峡”“黑山峡”。 嘉峪关西北的水关峡,地势险要,宋以来有大量屯兵,兵营遗迹犹在,加之这里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战略要地,故认为是宋代玉门关的所在。五代宋初的玉门关存在了约130年,自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占领整个河西走廊后,玉门关就从史籍上消声匿迹了。

三、为什么唐诗里会经常提到“玉门关”?

玉门关是河西走廊上重要的边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唐军与匈奴曾多次在玉门关附近大战,玉门关成为当时文人的一种边塞情结。大唐的盛气和勃发生机,在边塞诗里得到了淋漓尽至的体现。在唐代的边塞诗中,写玉门关的就有56首之多,玉门关不仅是一个关口,更是诗人们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所以很多诗人,比如李白,并未到过玉门关,但提起玉门关来,仍然慷慨悲歌,豪情万丈。玉门关已经成为唐代文人的一种情结和精神向往 ,所以唐诗中,总爱提到玉门关。

三、举几首跟玉门关有关的唐诗,供大家欣赏。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塞上曲(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 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凡人视角,文史俚说 >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玉门关是哪为什么有些唐诗词里经常提到它.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