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品看不懂(鲁迅的作品都很晦涩难懂,为什么还能如此有名?)

网友提问:

鲁迅的作品都很晦涩难懂,为什么还能如此有名?

优质回答:

晦涩难懂并不是作者本人的问题,而是时代原因造成的。

一、历史年代的产物。

鲁迅于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这是一篇半文半白的文体。因为自“五四”运动以后,整个中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反对八股文,提倡白话文。也就是说,鲁迅这篇小篇属于开创性地运用了白话文的典范。

但是,任何旧事物被新事物的取代,势必要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是比较漫长又艰辛的。尤其是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体制和文化习俗,想改变过来更加困难。鲁迅作为先行者,首先向这种旧的习俗发起冲击,《狂人日记》无疑就是典型的代表。

因此,鲁迅的作品才带有半文半白的性质。当今的人们在阅读时,尤其是对没有古文基础的人来说,自然会有晦涩难懂的感觉。这种感觉无可厚非,是非常正常的。

时代发展到今天,那种半文半白的文体已经基本消失。除非故意以典型文体为例的范文,比如墓志铭,比如祭奠祖先的祭文和碑文等,为了与当时年代的气蕴相同,还是用文言文以外,其它文体都已经不用文言文了。

二、文章的内涵永远是文体的灵魂。

为什么鲁迅的作品半文半白晦涩难懂,对现实还有那么大的作用呢。显然是因为作品的内涵和灵魂所决定的。

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读者从来不屑于那些夸大其辞盲目吹捧的作品,而对于真正触动人心拨人心弦的作品,自然会喜爱和追求。鲁迅的作品由于不掩饰,不粉饰,不做作,象一把把投枪和匕首,无情地揭穿黑暗腐朽的封建思想,愚昧麻木的灵魂,使人读后震聋发聩发人深醒,读者自然就会喜欢他。

在这个基础上,尽管文本有半文半白的弊病,但瑕不掩瑜,丝毫也不影响其作品的强大功效。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就是鲁迅的作品,至今还如此有名的原因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

鲁迅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名气如此之大,源于其一生中对国家、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作为文学家,他用各种体裁的作品抨击、鞭挞黑暗社会的弊端和腐败的制度、唤醒麻木的国人,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深邃的思考,带给世人以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思想,培养和团结青年人,热情讴歌和赞美新生、进步的力量。

他,心系多灾多难的民族,一心用笔为劳苦大众鼓与呼,不同于那些关注于风花雪月、侠侣情仇“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文人。对于这样一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别具个性、心怀天下的人,人们自然会牢记和推崇他,四海之内,人皆知之,并不奇怪。

说鲁迅的作品都很晦涩难懂,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作为一位旗帜鲜明的白话文写作的倡导者,虽然自幼受到的是旧式私塾教育,鲁迅一贯推崇简单、明了的白话文。从他入选中小学教材的作品来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少年闰土》、《纪念刘和珍君》等,无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当然,鲁迅的不少作品确实晦涩难懂,这在当时是不得已而为之。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当局为了控制言论,特别出于打压进步声音的目的,执行了严格的审查制度,因而报社被关停,一些作者被抓、被杀者是很普遍的事。为此,鲁迅在作品中用一些隐晦的词语,巧妙地把所有表达的意思展示给读者,在那种环境下,除了愚蠢的敌对者,大部分的读者是心知肚明的,因为他们和鲁迅是心灵相通的,一个字,一个符号,便知大意。如今的读者,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年代,难免会搞不懂鲁迅的作品了。

在此,我们不得不赞赏鲁迅高超的斗争艺术性和大智慧。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讲究风骨与气节,为此不顾舍弃生命的大有人在,但有时候也到了迂腐的地步。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方孝孺就是典型的一例,为了自己的信念、忠义,他被永乐帝朱棣所杀,还牵连十族陪葬,拖累众多无辜的亲朋好友和弟子。与鲁迅同时代的闻一多,敢于直面国民党特务的刺刀,拍案而起,为了民族大义挺身而出,随后便被暗杀,我们在铭记他、学习他精神的同时,是不是感觉有点遗憾和可惜呢?图一时痛快、冲动,不讲方式,往往做了无谓的牺牲。在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中,首先要保存自己,然后是消灭敌人,像猛张飞式的人物,注定要失败的。相比而言,鲁迅先生懂得怎么保护自己,这样才能写出更多的作品,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说文字晦涩难懂,那么古代的四大名著何以流传至今、长盛不衰,它们的作者谁人不知呢?要说文章晦涩,如果一遍看不懂,看一百遍自然就懂了。鲁迅先生犀利深刻的作品、忧国忧民的思想、提携和鼓励青年的所作所为,这一切,足以让他流芳百世!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作者能否有名,靠他作品的质量和他自己的人品说话,这是最重要的。

其他网友回答

时代需要代言人

其他网友回答

鲁迅的作品读着晦涩难懂,大概还是因为不同时期有着不同语言风格的缘故吧。

就像我们如今使用的一些流行词汇,等到百十年后,也会被人嫌弃的。

至于鲁迅作品为什么有名,恐怕还是因为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并以此为宗旨说出了很多人想说而不敢说、想说而不知怎么说的话——立意鲜明,刻划精准,文笔犀利。

自他以后,好像再没人有这样的胸怀和本事了。(虽然时常有人想往上靠)

其他网友回答

鲁迅的作品并不晦涩难懂,选入课本的那些文章都是非常经典的,只是我们学习的时候年龄太小,读不懂里面的深意,难懂的都是表皮的东西,几个用词,一些句法之类,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东西,一点也不难懂,他要说的非常简洁清楚,他的人物非常简洁清楚,他的故事非常简洁清楚。想真正懂鲁迅的作品,这需要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再读他的作品时,你会真正读懂他所表述的内容。

一、它们反映的时代和社会生活今天已有了变化。鲁迅的著作不论是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所反映和批判的都是鲁迅所经历的当时的社会生活。如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批判的是那个人吃人的封建社会,所塑造的人物又不是一个生活中常有的人,而是一个变了形的和常人异趣的艺术形象,今天的中学生读起来,对那个时代,那样的人,自然缺乏亲身感受,难以理解。再如同《阿Q正传》,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不彻底的旧革命时期的农村生活,这种生活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事情又主要发生在农村;那个主人公阿Q也不是生活中一般的贫苦表民,而是鲁迅经过高度集中概括了广阔的社合内容的艺术形象;他的思想中蕴含着那时的所谓“国民性”的许多弱点,如精神胜利法之类。当时的社会背景,主人公的思想和行动,也不是今天的中学生立即可以理解的。他的杂文,据鲁先生自己说,更篇篇都是针砭时弊之作。如果你不知道它反对的是什么,批评的是什么,赞的是什么,怎么可能理解得深刻呢!

二、鲁迅的学识十分渊博,他的作品内容广厚,言深意远,非浅尝者所能窥其奥秘。鲁迅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文豪之一,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五四”以后的革命作家中,象他那样学识渊博的人,是很少见的。他的作品所涉及的东西,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有人说,鲁迅的著作是一部从二十世纪初期到三十年代中期这个伟大历史时期关于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这话并不过分。试想,假如我们没有较多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阅读鲁迅的著作,必然会碰到不少拦路虎。

三、由于语言的演变。鲁迅等人是“五四”运动以后第一批革命的现代文学家,他是我国新文学,特别是革命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文学语言上,他也是革命白话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在 “五四”以前,绝大部分学者写作,用的是文言文,文学作品也不例外。鲁迅自己就是一个古文根底很深的人。他早期的一部分作品也是用文言文写的。从文言文发展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不可避免地要带着一些文言文的痕迹。“五四”时期的白话文随着半个多世纪社会生活的变迁,发展到今天的语文,也有了显著的差别。鲁迅作品的遣辞用语,大抵还属于“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白话文学用语的范围,所以夹杂着若干文言词句,是不可避免的。

四、就是“鲁迅笔法”是在一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形成的。鲁迅和有些故作高深、故弄玄虚的作家不同,他从来不耍文字技巧,不卖弄辞藻,不故意把文章写得晦涩难懂。他写文章的时候心里装的是人民大众。他写作的目的是向人民大众作宣传,唤醒人民大众起来和旧势力抗争。在文学语言上,鲁迅一向是大众语的提倡者和支持者。但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他没有写作自由。鲁迅要战斗,要写作,只好篇篇文章改换笔名,把有些文章写得纡缓曲折些,让审查的当局一时不易发现。如果不这样,轻者,文章不能发表;重者,就会招来许多横祸。所以他的文章较为难懂些,并非鲁迅的本意,而是鲁迅和当局者作斗争的一种手段。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鲁迅的作品都很晦涩难懂为什么还能如此有名.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