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蔡泽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范雎蔡泽列传翻译)

范睢对于秦国来说做了多大贡献,利多弊多?

优质回答

范雎(sui),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公元前271年,秦昭襄王派使臣王稽出访魏国,王稽暗自寻访魏国的贤能之人,范雎被秘密带回秦国,受到秦昭襄王的信任,被任命为秦国宰相,后因功封为应侯。

范雎在魏国并不出名,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王稽入秦。

范雎向昭王进谏了约六件大事:

一、劝谏昭王不要进攻齐国,要实行远交近攻,不断蚕食诸侯的策略。

范雎说:“大王不如结交远邦,而攻伐近国。这样攻取一寸土地就成为您的一寸土地,攻取一尺土地也就成为您的一尺土地”;“韩、魏地处中原,是天下中心,如想称霸天下,就必须先亲近韩魏,把它们作为掌控天下的关键,以此威胁楚、赵。楚国强大就亲近赵国;赵国强大就亲近楚国。楚国、赵国都亲附了,齐国必然恐惧。齐国恐惧,必定低声下气拿出丰厚财礼来奉事秦国。齐国亲附了秦国,那么韩、魏两国便乘势可以收服了。”

对于收服魏国,范雎献计说:” 可先说好话送厚礼来拉拢它;不行的话,就割让土地收买它;再不行,寻找机会发兵攻打它。”

秦昭王实行了范雎的策略,使秦国的地盘进一步扩大。远交近攻这个策略是在张仪之前提出的。

二、消弱太后和宰相魏冉的权势,稳固君主权威。

三、用贿赂之法,破坏六国合纵抗秦。

天下的谋士聚集在赵国讨论合纵盟约,目的是六国联合抗秦,这时范睢对秦昭王说:”大王不必忧心,臣可以使他们的合纵之盟约土崩瓦解。”

范睢就派秦臣唐睢载着美女乐队,并给他五千金,在赵国的武安大摆宴席,收买赵都邯郸的官员。收到成效后,又给唐雎五千金,再次到武安,收买天下谋士。金未散尽,而参加合纵之约的天下谋士就为黄金而内讧了。

四、在秦赵长平之战时,使用离间计,让赵王撤掉廉颇,任用赵括挂帅,造成赵国大败。

五、接受赵国贿赂,阻止秦王灭赵;离间白起与秦王关系,并造成白起被迫自杀。

六、有仇必报,有恩必施。

范睢升官后,散发家财,报答所有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是必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必定报复。

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对他进行羞辱。扣留平原君,以要挟赵国,待魏齐自杀了,才放走平原君。

王稽把范雎带到秦国,范雎向秦王推荐王稽,任命王稽为河东郡守,并允许王稽三年之内可以不向朝廷汇报郡内的政治、经济情况。王稽做河东郡守时,曾与诸侯有勾结,因犯法而被诛杀。

范睢又向秦昭王举荐曾保护过他的郑安平,昭王任命郑安平为将军。昭王派郑安平领兵攻打赵国,反被赵军围困,情况危急,郑安平带领二万人投降了赵国。

这两件推荐人的事,按秦国法律,举荐者是要连坐的。为此,范睢一天天懊丧,自罪自责,昭王一直宽恕、保护他。后来,燕国人蔡泽来到秦国劝谏范雎,范雎就让出相位,推荐蔡泽,而退隐。

从以上六大事例可以看出,范雎对秦的功劳是主要的,过错是不大的。

贡献巨大!利大于弊!

“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

这是范睢的“伯乐”——秦昭襄王嬴稷(又名赢则)给予范睢的“至高无上”的评价。秦昭襄王将范睢与名相姜子牙、管仲相提并论,可见范睢在秦国的地位是多么高和多么重要!

范睢本是魏国人!

一个“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秦国,这是为甚?

避祸!复仇!

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态,怀着强烈的“复仇心”,范睢亡命秦国。

作为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范睢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为“主人”排忧解难,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在一次随须贾到齐国从事外交活动时,“不小心”风头超过了“主人”须贾,遭到“羡慕嫉妒恨”,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齐国王宫,魏国使者须贾带着范睢拜见齐王。齐襄王田法章仗着齐国是“泱泱大国”,眼里根本没有须贾,态度傲慢,一开口就是责问并痛骂魏国反复无常,趁火打劫。须贾呢?脸红脖子粗,嚅嚅而无言,竟结结巴巴,不能应对。

范睢呢?这时候,挺身而出,义正辞严,毫不畏惧地说道:

“齐湣王骄暴无餍;五国同仇,岂独魏国?今大王光武盖世,应思重振齐桓公(齐国曾出现两个“齐桓公”,此处指田齐的齐桓公)、齐威王之余烈,如果斤斤计较齐湣王时的恩恩怨怨,但知责人而不知自责,恐怕又要重蹈齐湣王的覆辙了。”

这番不卑不亢、鞭辟入里的话一说完,齐国朝堂震惊异常,鸦雀无声,魏使须贾更是汗流浃背,心惊胆战。人们都盯着坐北朝南的齐襄王,暗想:这年轻气盛的小伙子肯定玩完。

可齐襄王听完,不但没有发怒,反而心中暗自赞叹此人的胆识和辩才。他上下左右,仔细地打量了一番眼前这个年轻人,什么也没有说。

当晚,齐襄王派人悄悄地找到范雎,劝他留在齐国,许以“客卿”的高官厚禄,请范睢留在齐国大展鸿图。

范雎呢?怎么做的?说道话,可谓义正辞严:

“臣与使者同出,而不与同入,不信无义,何以为人?”

齐襄王听闻后,只说了四个字:“大丈夫也!”处于敬重之心,又派人送给范雎黄金十斤以及牛、酒诸物。范雎一再坚辞不纳,并将齐国拉拢收买之事,如实告诉了须贾。

谁知道,回到魏国后,范睢的悲惨命运就降临了。

一回到魏国,嫉妒之火熊熊燃烧,须贾第一时间诬陷范睢“通齐卖魏”。魏国相国魏齐,将范睢严刑逼供,活活打“死”,并扔进茅房(卫生间)。当晚,魏齐正在宴客。魏齐、须贾及客人们纷纷往范睢的“尸体”上撒尿,范睢“死去活来”,买通了准备埋他的人,后在一个叫郑安平的人帮助下,改名张禄,凭着一张嘴和满肚子的才学,打动了正在魏国的秦国使者王稽,悄悄地逃到秦国。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货卖帝王家”,范睢(此时已叫张禄),凭着胆大心细,很快就成为秦昭襄王的宠臣和智囊,在其高超的智慧和出谋划策下,秦昭襄王很快就从秦宣太后芈月和权臣穰侯魏冉(芈月的同母异父弟)手中夺回了权力,得以亲政。范睢也很快由客卿升任秦国的相国,参与朝政,并恢复了本名。

范睢是一个“恩怨分明”、“瑕疵必报”的人。

当了威风凛凛的秦相后,恰逢原先陷害他的“主人”须贾来访问秦国。范睢装作一个落魄的穷人,拜访须贾。

有些人见不得别人比他好、比他强。当你比他强时、比他好时,他恨不得将你打到“十八层地狱”。当你十分可怜时,他有可能会动点恻隐之心。须贾就是这样一个人!

看到范睢可可怜怜,衣衫褴褛,冻的瑟瑟发抖。正在换衣服的须贾,就动了恻隐之心,随手将一件换下的袍子披在范睢的身上,就这么一个不轻易的举动,让自己得以活命并顺利地回到魏国。

秦相范睢召见须贾后,美美滴羞辱了一通须贾后,又仗着秦国的势力,逼死了将他打的死去活来的魏国相国魏齐,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范睢为秦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特别是结合当时天下大势和秦国的实际,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国策。

这不得不说是个非常高明的重大战略,就这区区四个字,历代秦王都始终矢志不渝地执行这一“国策”,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六国的“合纵联盟”,加快了秦国统一的步伐,最终使秦国横扫六合,统一中国。(此段引自我回答的《秦灭六国为什么把齐国放在最后攻打?》)

远交近攻,强干弱枝;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瓦解合纵,助力长平;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这就是范睢为秦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范睢本就不是一个纯粹的人,也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更不是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为了自己的地位,他也诬陷过别人。大名鼎鼎,赫赫有名的秦武安君,堪称秦国“长城”的白起,就是被他进谗言,最终被逼自杀。

白起之死,拜范睢所赐。但比起范睢对秦国的杰出贡献,只是范睢一生中的一大“污点”。倘若不是范睢,白起“功高震主”的丰功伟绩和“自恃清高”的刚烈性格,最终下场也好不到哪里。要知道,“疑心病”是帝王特有的,且非常容易患上的一种心里疾病。

晚年的范睢,见好就收,急流勇退,很合事宜地推荐了一个叫蔡泽的人取代自己当了秦国的相国。应侯范睢,得以回到自己的封国,安然功成身退。

小文的最后,再借机啰嗦几句:

接任范睢的蔡泽,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此人善辩多智,深谙月满则亏的思想。

他之所以被范睢推荐为秦相,就是因为他向范睢点破了“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据说,范睢听完这句话后,毛骨悚然,惊出一声冷汗,第二天就提出辞职,从而使功成身退。

关于蔡泽此人,有空再聊!

我是@塞上老山羊,谢谢关注!

范睢能否与商鞅,张仪等并肩?

优质回答

导入语:

须贾妒贤又嫉能,范叔几乎丧残生。

幸遇苍天得怜勉,张禄秦国鱼翻身。

智斗穰侯显才能,远交近攻战略神。

若无陷害白起事,商君张仪可比朋。——自赋诗一首。

在战国末期的风云激荡的舞台上,范睢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作为与商鞅,张仪、李斯等齐名,也是被秦王重用的“外国人”,作为秦昭襄王的相国,他为秦国的崛起做出巨大的贡献。

《大秦帝国》剧照

范叔的功劳

范睢在秦国的内政和外交的方面颇有建树。赢得称赞。

一、使得秦昭襄王权力得以稳固。

范睢到秦国之前,昭襄王在秦国执政已经长达三十九年之久。然而,当时秦国除了秦昭襄王之外,昭襄王的母后秦宣太后,昭襄王的舅舅穰侯魏冉,包括宣太后的其他两个弟弟,都位高权重。虽然不能对秦昭襄王构成致命威胁,但是也影响了秦昭襄王的权力的集中。

范睢到秦之后,晓之以理,使得秦昭襄王废除穰侯,使得昭襄王的权力更加的稳固。

二、完善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思。

远交近攻的战略,在现在看来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普通人也会想到这个战略。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这个战略在秦统一中国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这个战略,并不是在范睢当相国才开始实施的。一直以来,秦国都在不同程度的执行这个战略。因为临近秦国的三晋一直是秦国攻击和蚕食的重点,燕国也大部分时间是秦国结交的对象。虽然秦国也时不时“跳槽”去攻打齐国。

在五国伐齐之后,齐国一蹶不振。基本上退出了战国的舞台。齐国的退出,使得战国中后期的“两超多强”格局变成“一超多强”。秦国一枝独秀。

在以前,秦国的目标都是明确的。魏国强大的时候,削弱魏国,齐楚强大之时,削弱齐楚。现在魏,齐、楚都衰弱了,该怎么继续削弱他们,以一统天下。成了秦国君臣必须考虑的问题。

这个时候,范睢,准确的来说,是张禄出现了,他提出了一个堪称完美,简单易行的战略构思——远交近攻。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彊则附赵,赵彊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这下,秦国实力有了,统一中国的战略步骤也有了,于是,四十多年后,大秦一统天下。

三、奇谋助秦赢得长平大战。

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战,决胜的地方主要是在战场。但是后方的较量也是相当重要,而且会更加的惊险和诡异。在外交方面,范叔的两个奇谋为秦赢得长平大战立下功勋。

1、应对赵国来使。

长平大战连绵,赵国首先吃不消了。因为赵国没有打大仗的打算。

所以,大战进行一段时间之后,赵国派来使臣郑朱入秦和谈。

这时,秦国想摧垮赵国实力。所以不可能同赵国和谈。但是,秦国又怕赵国联合其他国家,再次合纵。

范睢剧照

于是,在范睢的运筹帷幄之下,秦国高调接待赵国使臣,弄得沸沸扬扬,使得山东诸侯都知道秦赵要和好了。打消帮助赵国的念头。之后,等秦国看着没人帮助赵国的时候,秦赵和谈就失败了。

2、换掉廉颇。

秦赵双方长平大战,秦军长途奔袭,劳师远征。因害怕军粮缺乏,六国合纵。故想速战速决。但是赵国老将廉颇坚守壁垒不出。双方在长平坚持着。秦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于是,秦国派遣奸细到赵国,说廉颇不行了,准备投降了。赵王相信奸细的话,加上赵王也想速战速决。于是,派遣赵括替换廉颇。使得赵国终有长平之败。

这是范睢为秦立下的功劳。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题目中另外两个人为秦国立下的功劳。

商鞅——变法强秦

商鞅之名,只要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会如雷贯耳。

他是秦国的崛起的关键人物。他的变法,使得秦国开启崛起之路。

战国初期的秦国,是僻处一隅的西方蛮夷小国。被三晋牢牢锁在函谷关以西。更是被吴起打的屁滚尿流,丢了河西。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後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脩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彊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求贤令》

秦孝公的一纸求贤令,引来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明法度,奖耕战。二十余年的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大增。开始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史记.商君列传》

商君的变法,是秦国强大的根基。

当然,商鞅对于秦国的功劳,还不仅仅是变法强秦,他还曾经带兵大败魏国。迫使魏国割地求和。虽然赢得不光荣。

商鞅剧照

张仪——外连横而斗诸侯

张仪之于秦国,最主要的贡献,是用连横之策,破除各国的合纵。使得秦国得以避免一次次亡国大难,向东发展。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大增。惠文王上台之后,灭了商鞅,也顺便灭了反对变法的贵族。掌握政权。窥视东方。这个时候,惠文王急需外交人才。张仪来了。

张仪以一张如簧巧嘴,破除公孙衍的合纵策略,使得各国纷纷与秦国亲善。又离间齐楚同盟,使得楚国在秦齐的夹击之下,丧师失地。从此衰落。

自张仪始,秦国获得对付六国合纵的方法,并且用的得心应手。

张仪,还曾经为秦国夺得不少土地。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派遣公子华和张仪围攻魏国的蒲阳,攻打并占领了蒲阳。之后,秦国归还蒲阳,但是要得魏国的上郡十五县。

秦惠王九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司马错救援苴国和巴国,趁机吞并了蜀国和巴国,擒获了巴王,设立巴郡、蜀郡和汉中郡,将三郡土地分为三十一县。并在江州筑城。秦国国力大增。

张仪剧照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实力强大,有实力,才能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才有外交大臣发挥的余地。所以,对于秦国而言,商鞅、张仪、范睢乃至李斯这四人,商鞅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贡献也是最突出的。他的贡献之大,并非张仪范睢可以比拟的。

那么,范睢可以和张仪比肩吗?范睢还差张仪一截。因为范睢不仅仅给秦国带来巨大的利好。他的缺点也给秦国带来难以愈合的伤害。

范睢的缺点以及对秦国的伤害

范睢给秦国的伤害,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外交上,魏齐事件损害秦国的声誉。

范睢在魏国时曾经是须贾的门客。须贾出使齐国,范睢因为应对有方而得到齐王的赏识。因而让须贾心生嫉妒。后来,须贾无中生有,向魏齐谎报说范睢卖国求荣。魏齐将范睢打的半死。范睢因此恨透了魏齐。

后来,范睢当了秦国的相国。便威胁魏国,要魏国交出魏齐的人头。这对魏国是个巨大的侮辱。

后来,魏齐逃到了赵国,秦国竟然把赵平原君骗到秦国,威胁赵国交出魏齐。最终迫使魏齐自杀。

范睢虽然得到魏齐的人头,但其睚眦必报的性格,和对魏赵两国的威胁,不仅仅让秦国得罪了魏赵两国,而且让秦国坐实了“虎狼之秦”的名声,成就了“暴秦”的恶名。

二、内政上,排挤魏冉并非良策。

魏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和秦宣太后辅助秦昭襄王多年,为秦国的强大立下汗马功劳。连大名鼎鼎的白起都是他发现并且推荐给昭襄王的。

然而范睢的一席话,使得秦昭襄王逐步排挤魏冉。直到最后将其驱逐到了封地。

魏冉的离开,对秦国来说并非好事。秦昭襄王不是个做事沉稳的君主。早年就曾经干过绑架楚怀王的蠢事。

范睢剧照

魏冉离开之后,秦昭襄王缺少能够羁绊的人,于是干了很多冲动的事情。差点使得秦国提前崩溃。比如长平大战之后,昭襄王等到赵国准备充分,才发动邯郸之战,屈杀白起,葬送秦军三十万。用人失误,河东大败。秦国领土缩水。等等事件,如果魏冉在,未必会让昭襄王这么干。

三、军事上,范睢得为邯郸之战惨痛失败负一定责任。

长平大战后,大将白起准备乘胜追击,一举攻下邯郸,灭亡赵国。并做了大量准备。范睢受到赵国的贿赂,加之担心白起功劳过大。劝说昭襄王停止进攻邯郸。并构陷白起。

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应当说,长平大战之后范睢劝说不攻取邯郸,是对的。因为以白起能力,攻取邯郸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必定引来东方诸国的再一次合纵攻秦。以秦疲弱的兵力对抗合纵之兵,必败无疑。后面邯郸之战的失败就是明证。

但是范睢收受贿赂,构陷白起,则是暴露其贪恋权位,不择手段的本性。

而在赵国已经有所准备,秦昭襄王失去理智,下令攻击邯郸的时候,范睢因为白起的威胁已除,并没有劝说昭襄王停止攻打邯郸。

商鞅

更为让人叹息的是,范睢用人不当,郑安平与王稽并非可以大用之才。而因为两个人救过范睢。郑安平被任为将军。王稽成为河东太守。结果一人创造秦军投降的先例,一人创造密谋反叛的先例。

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结束语:商鞅、张仪和范睢三人,皆是为秦国立下赫赫功绩,名留青史的人物。但是论其功绩,商君无与伦比,当居第一位。范睢功过都相当突出,比对秦国有大功而无过错的张仪明显不如。屈居第三。想要比肩商鞅和张仪,是不可能的。

参考资料:《史记》

《资治通鉴》

商鞅,初为诸侯客,应秦孝公招贤,发迹。变法秉秦政。孝公薨,后人以罪死之。

范雎,得罪于魏,几死,逃魏入秦,以疏间亲,得政于秦昭襄王。言听计从,白起因之而死。后怀咎而退。

张仪,诸侯客,起用于秦,信于秦惠文王。为秦利而行诡诈术。诸侯多被其惑。后秦新王立,恶其为人,张仪乃去。

李斯,诸侯客,初为《谏逐客书》,因之得志于始皇驾前,遂入机密,秉秦政。后入赵高计,同陷扶苏、蒙恬,立二世。终不为赵高所容,族之。

把这四个人作比较,你会发现,这里人品最恶劣的就是李斯。虽然其成就也不小。但就其人品属实不高。张仪虽然诡诈,但这属于为国出力,立场不同,对敌无信可言。因此不能说张仪卑劣。范雎得政于秦之后,多有失误,因此才有怀咎而退的结果。这也算他知进退了。商鞅属于法家,其秉政严苛,得罪人众,所以才有孝公之后被清算的结果。

因此,要这么排列的话:首选张仪、范雎与商鞅并,最末是李斯。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您认为谁写得更好?

优质回答

《岳阳楼记》与《腾王阁序》两篇杰作堪称经典,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不分伯仲、旗鼓相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评判哪篇更好,只能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

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中国历史不可多得的千古名篇,只要读过书的人,都能背出其中有名的几句。连著名香港笑星周星驰的名字都来自《滕王阁序》中不是那么有名的一句:“神州雾列,俊采星驰”。

那么,这两篇大作名作,哪篇写得更好呢?

王勃到底何时写的《滕王阁序》,这可能是一个谜团。目前的说法有两个:一般的记载是公元675年,他去探望父亲的途中写下了《滕王阁序》。不过,《唐摭言》卷五的这段文字表示不服:“王勃著《膝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根据这段记载,王勃写《滕王阁序》是14岁,从文章的文风和意境等各方面来看,笔者更相信是14岁的王勃所写。通篇文章,咱们看到的是慷慨激昂、文风优美、词句华丽、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几句写景,实在太传神,充分显示了作者王勃的超强天赋,从头到尾,天高海阔,是一派少年人的心胸。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盛唐气象,初唐风骨。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完全是另一种状态。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已经50多岁接近60的年纪,是一个快花甲的老人。随着欧阳修的《朋党论》出台,范仲淹主导下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无疾而终,他自己也被贬到河南邓州。年事已高,事业受挫,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在这种悲凉的状态下,他受好友滕子京邀请,写下了《岳阳楼记》。其实,他并没有去岳阳,只是对着画卷有感而发。通篇文章,与其说是写景,不如说是表达了范文正公的一生志向。

范仲淹的所有抱负和志向在文章最后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已物喜,不已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以范文正公为榜样,以身许国,矢志不渝。

但笔者更喜爱的却是文章最后一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哎,没有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老夫好孤独啊!一向谦虚平和的范文正公,文章写到最后才真正疏狂了一把。

综上所述,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一种是少年人春风得意的豪情壮语,一种是老于仕途、忧国忧民、知音难觅的悲凉。其实,两篇文章没有高低之分,都是我中华精神和中华文化的传承。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范雎蔡泽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