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什么意思(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出自哪里)

怎么理解“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优质回答

谢君相邀!

我就不掉文了,直接谈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1、以德报怨的是什么人?

通常说要以德报怨的人,无外乎两种人,一是真君子,二是伪君子!

真君子自不必说,怀慈悲之心,以教化度人,当尊重之!

伪君子的以德报怨,

不过是道貌岸然的伪装,作君子样,实小人心!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这种人是需要我们警惕、提防的。不然会被捅刀子的!

说完以德报怨,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何以报德?

2、何以报德,以德报德的一点小人心思

能以德报德,固然是好的!然而现实是:未必都能以德报德!

古时,重承诺,轻生死!看看现在呢?承诺像戏言,利益才是亲爹!这样的氛围下如何以德报德呢?

个人认为:我们改变不了的现实任它去,我们能做的就是守本心、做真我、坚守自己做人的准则!改变不了世界,先改变自己!

才浅言乱,勿怪,勿怪!

谢邀。我相信,很多骂孔子的人要尴尬了,孔子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以德报怨”为道家的观点,有人问孔子,这样做行吗?孔子发表了一番很有逻辑的话,他说,别人对不起我,我对他好,那人家对我好,我又该怎样报答呢?下面回答了自己的看法,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主张,直道而行,恩怨分明,要明辨是非。

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才懒得理你呢?别人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就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都是平等关系,意思是要各尽各的责任。他多次强调,君使臣以敬,臣对君以忠。他本来是鲁国的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为鲁公沉迷于齐国馈赠的女乐,行祭礼的时候,又不分祭肉,孔子认为,鲁公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就撂挑子,不干了,这才有了周游列国的故事。你看,孔子是多么的爱憎分明!你对我不好,我就不干了。孔子视功名如浮云,他爱的是他的思想。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也是这样,美国对我们的新闻记者百般刁难,不一视同仁,我们也一样,以直报怨,以牙还牙,对美国的记者做出对等的措施。在贸易方面,美国针对我国的进口物品征收关税,我们会做出对等的制裁,绝不姑息迁就。很多时候,让步就是纵容恶行。

那么,问题来了。道家的“以德报怨”,佛家的“唾面自干”就不对吗?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断章取义,仅仅摘出书中的几句话就奉为金科玉律,这叫死守教条。还是马克思厉害,他提出了全面看问题的辩证法,实际上还是逃不出《易经》的手掌心,任何问题都是一个时与位的问题,世上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老氏在《道德经》提出“以德报怨”,讲的是一个人如何立身行事,才能壮大自己,要从小事做起,从容易处着手,把握一个“渐”字。任何帝王的初期阶段,都是以德报怨,广布恩德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时,小心服侍吴王,唯夫差马头是瞻。汉高祖刘邦年轻时,雍齿很轻视他,多次背叛他,刘邦并没有计较。曹操是更胜一筹,张绣是杀害长子曹昂,爱将典韦的仇人,但投降过来后,仍封他为大将军。这都是典型的以德报怨,如果你没有雅量,谁还敢亲服。如果你想干一番事业,适当的以德报怨,就能化敌为友。

“唾面自干”和西方的有人打你左脸,把右脸也迎上去。讲的是面对屈辱时“忍耐”的功夫。也并不是一点道理没有。这里讲一个笑话。唐朝的娄师德在京城权倾朝野,他弟弟外任代州太守时,去找他辞行,他就告诫弟弟,要“唾面自干”,他弟弟说,自己擦干行吗?娄师德说,这样做并不好,自己擦掉,还是违其怨,给人家难堪啊!咱们家世显赫,有一丝傲慢,人家会说,靠世家的势力欺负人。他的弟弟说,我懂了,就让他在脸上自己干喽。

就拿现在的扶贫来说,有些本来就心智不成熟,有领导去找他,他正在麻将场,下不来,还骂骂咧咧,支吾着说,我不在家,一会回。这时候,领导也不会拂袖而去,能和他一般见识吗?

总之来说,该怎么做,那要看实际情况了,不必拘泥流俗。

人们常说要“以德报怨”,可是为什么后半句“何以报德”却被束之高阁?

优质回答

谈谈我的感想: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来孔圣人的本意还是不太赞成以德报怨的。这后半句的原意就是对什么样的人要用什么样的态度,以德报德,以怨报怨。

名贤集开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名贤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万事皆有因果,当下的果就是之前的因。以德报怨得到的结果肯定是以德报德。所以不能去以怨报德,那样的话适得其反,结果只能是以怨报怨。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只管做好自己,德报自然到来。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大家都懂。方便了别人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方便,何乐而不为呢。道德的玫瑰给受赠人带来的温馨会在他的心底升腾、覆盖、弥漫。所以个人认为以德报怨并不是曲解,也不是断章取义。学会原谅,学会爱,学会赠予。以德使恶者向善。

结束语

《论语.宪问》这一名篇,千百年来并不是被世人曲解了,而且人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知恩图报。所以后半句的“何以报德”被束之高阁就是自然而然了。愿诸君以德报德,以德服人天下,世上无罪无怨,人人然然?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从这个对话可以看出孔子是坚决反对“以德报怨”的,孔子主张的是“以直报怨”。

这便是孔子的道,是讲求平衡并且有利于仁义的价值取向。

1、孔子主张“以德报德”。在孔子看来,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行,以高尚的品行回应高尚的品行是君子之道。高尚与高尚是对等的,是平衡的。

2、孔子反对“以德报怨”。孔子不是滥好人,孔子也反对滥好人,因为滥好人其实是在鼓励坏人,其实是助恶。别人对你坏你反而要对他好,这不但不是仁义,反而不符合人之常情,违反人性。事出反常必有妖,主张“以德报怨”的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假仁假义之辈,伪善之徒。

3、孔子反对“以怨报怨”。以怨报怨属于同态复仇,虽然符合人的本性,但不符合仁义的价值取向,不是孔子所赞成的。并且,以怨报怨会导致冤冤相报,无益于怨恨事件的解决,无益于社会平衡,不是儒家之道。

4、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这里的“直”可以作“正直,公正”解。孔子主张面对怨恨时要以公正的态度正直地去处理,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而不是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是一种非常理性而且符合仁义价值观的主张,应该给孔子大大地点个赞。

至于为什么后来人们常说要“以德报怨”而少提这段话的其他部分,是因为秦汉以后儒家被工具化,早已失去了先秦儒的道心。所有人都从儒家经典中找对自己有利的依据,假仁假义的伪善之辈也不例外,单单找出了“以德报怨”这句孔子反对的话来往自己脸上贴金,殊不知想露脸却露出了屁股,露岀了伪善而愚蠢无知的嘴脸。这种人一般是在文化水平有限又爱附庸风雅的中下层,属于小人或乡原。

你知道以德报怨的真正含义吗?

优质回答

受传统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向来讲究和平相处,化干戈为玉帛。面对别人的伤害时要学会原谅和接受,因此就有了“以德报怨”之说。意思是不计别人的嘲讽,而要给他好处,以此来感化他。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宪问》,是孔文子和其弟子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但是世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是曲解了孔文子的意思。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在和其弟子谈论生活智慧的时候,他的弟子说“如果被人欺负了,那我给他好处去感化他,可以吗?”

孔子回答说,如果别人欺负了你,你反而去给他好处,以此来感化他,那么他不会认为你是仁义的那一个,反而以为你惧怕他。他伤害了你,你反而去讨好他,那么你如何去回报对你好的人呢?因此面对伤害你的人,你就只有将你的痛苦还寄给他,他才知道他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以此来改正。而对于对你好的人,你就要加倍对他好。

在我本人的理解当中,就是不记恨,不记仇,不报复,反而给他好处,以自己好的品德去对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作为去感化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够加以改正自己的做为是不正确的

一个人始终是以德报怨的话,他最后会怎么样?

优质回答

一个人始终是以德报怨的话,那只能说明他(她)毫无是非观念!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才是君子之所為

凡事不能过度,过度就变味了!一味地以德报怨一方面会让自己丧失尊严,丧失血性;同时会助长他人的戾气,适度的以德报怨显得大气,必要的以牙还牙显得霸气!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

优质回答

这句话的原句是: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抱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你要忍,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应该笑脸相迎,用爱去感化他,用情怀和胸怀去打动他。

这是多么伟大的节操呀,想想都觉得自己很神圣,我是不是圣人的化身。

其实,我们曲解了孔子的意思了,这是明显的断章取义。

孔子的意思是别人对你好,你也要对别人好,但如果别人来欺负你,你也要用板砖去削他。

这个直,就是你手里的板砖。

我们可以做好人,但不能做毫无原则的老好人。

为什么老子讲“以德报怨”,而孔子讲“以直报怨”?

优质回答

首先问题是有疑问的。现存不同版本版老子在这句话是有矛盾记载的。目前有两种,一个是79章,一个是63章。

老子79章,说的是报怨以德,而非以德报怨。

整句话是这样的:”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这是一句反问句,如果报怨以德,那善良怎么维持。后面是解答。

而如果是63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是不论大小,面对怨恨,都要以德对之。

老子的德,不是我们现代汉语的恩德。而是自我的德,是一种世界观的认知。是道家基本思想,不争的一种体现。

因此这句话就是,不管别人怎么对我,都要保持自己的理性思考,以平静面对,而非后世人理解的以德报怨是别人对我不好我反而要对别人好。

老子和孔子在核心思想有明确不同,这是导致两人在接近的问题有不同反应的根源。

老子作为道家思想开拓者,他的核心概念是清静无为,控制自我,不争而胜。因此面对这个问题,他的解读是以自我的冷静为中心,不要因为别人的态度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判断。

先秦的孔子之儒,是很激烈的。强调复礼,也强调法律的惩戒和武力。夫子对于这个问题的解读就是,谁对我讲理,我就对人更讲理。对我不讲理攻击我,那就打他Y的……

“以德报怨出于儒家四书之一的论语”。首先让我拆穿一个千古的谎言:孔子从来没认同以德报怨。另外老子的道德经也没说过“以德报怨”!必须承认,断章取义是不少国人的不良习性。论语宪问中的全话对答是这样的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白话意思是……有学生问孔子说:用善行回应恶行,老师怎样看?孔子说:如果这样,那用什么来回报善行呢?非常明显,孔夫子的儒家是坚定反对所谓的以德报怨的,缺德者,甚至违法者都应受到相应的惩罚,若不那还需要做好人好事么?之所以人要做好人好事,就是这种的人一定会受到德的回报,因此我们要做好人好事呢!这才是论语的真正思想。此外道德经并没有提过“以德报恐”。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什么意思.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