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后葬在何处(崇祯死后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

网友提问:

崇祯死后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

优质回答:

崇祯皇帝的安葬过程,是分两步走的,直接逼死他的李自成和几乎灭了他宗族的满清皇帝都出过力。

明末,君臣关系很奇葩——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也没有担当。这些权贵们心里的小九九是:“江山国家是你的,金山银山是我的,凭什么让我出钱保卫你们老朱家的王朝?”

于是皇帝找他们要钱,他们也哭穷,彼此在玩一个心照不宣的游戏。最终,没等到“勤王”的救兵,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就凄惨的吊死在了煤山的一颗歪脖子老树上,随他去的,只有一个贴身太监王承恩。

上图应该比某些电视剧更真实的还原了崇祯自缢的情形。据给他收尸的人描述,崇祯穿的蓝色袍服,没有戴帽子,以发覆面,一只脚穿着红鞋,另一只脚上只有白色锦袜。讲真,明朝皇帝并不是像电视上演的那样天天一身明晃晃的“土豪金”,大部分时候,是穿素色衣衫的,何况喜好朴素生活,让皇后亲手给自己补袜子的崇祯皇帝。

崇祯更悲惨的地方在于,死的时候没人顾得上给他收尸。

当时,李自成已经进入了北京内城,除了少数选择“自杀”殉国的大明“死忠”外,更多的朝廷官员带着细软四处逃散,剩下的,则乖乖的跪在城门口迎接大顺军团。

李自成的手下沿着皇宫,一个屋子一个屋子的搜查,找遍了院落里的犄角旮旯,救起了失血昏厥的长平公主和袁贵妃,给周皇后收了尸,但唯独找不到崇祯皇帝。

此情此景下,李自成非常着急。毕竟,万一大明皇帝顺利出了城,跟南边来的“勤王”军队汇合,再反杀回来,对自己的威胁,那将是极大的。

于是,李自成下令,只要找到崇祯皇帝,无论死活,都赏赐黄金一万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第二天,马上就有热心的北京群众提供线索,崇祯皇帝的尸体正挂在一颗老树上,随着春天的沙尘暴晃悠悠的飘摇。脚下还倒着一位身着蟒服的中年太监。

(这老树的位置还在,成了景山公园里的重点保护对象,但树早就不属于“原版”的了,是1981年补栽的“假”歪脖子树。)

为了表姿态,李自成决定将崇祯皇帝按老规矩下葬在天寿山,结果竟然发现,已经当了16年皇帝的崇祯,根本就没顾得上给自己修陵墓。

此时,躲在周国丈家的明皇太子朱慈烺也被自己的姥爷主动交出。

自信满满的“闯王”并没有难为指朱慈烺,反而痛快的答应了朱太子的几项请求——“不可惊我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

于是,李自成的手下匆忙中找来一具高质量的红漆棺材,和一口品质不错的黝漆棺材,把帝后两口子塞进了已经去世两年多的崇祯爱妃——田贵妃的陵墓里。

这时,大明的降官们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忙活,对于安葬崇祯两口的事儿,互相推诿,最后,安葬崇祯帝后的任务,落到了昌平州基层官员赵一桂身上。赵一桂费了大劲,四处忽悠哀求,向北京周边的商人和百姓募捐,得到了233两银子。

安葬的第一步,是要打通田贵妃陵墓的通道(帝后妃嫔下葬后,要用大石填塞墓道以免盗墓者进入陵寝),以便帝、后棺木进入。

赵一桂请了工人,不分昼夜,用了四天时间才打开了田妃的墓道。

这一步的花费最多,打开、封闭墓道需要200两银子的预算,剩下的三十多两银子则用来搭盖薄棚,买纸,买猪、羊、素供,结算活动人员工资,提供劳役们的工作餐等等。

不过,这样紧着花,钱还是不够用。因为,崇祯与周皇后都是有棺无椁(棺材外面的套),这样实在不符合帝王下葬的礼制。

赵一桂也是为难坏了,情急之下,他一狠心,干脆将田妃的棺木从她的椁中拎了出来,把崇祯的棺材放了进去上。然后,重新布局,崇祯放在中间,周皇后居左,田妃在右边。太监王承恩陪葬,埋在了外围。

于是,一夫一妻一妾,一家三口,加上老仆人,以这种尴尬的形式,在地下团圆了。

墓地封门后,参与工程的基层官吏和劳动人民们实在是看不下去,又现场集体捐资五两银子,给崇祯的陵寝外围包了一圈五尺高的围墙。

而此时,当年被崇祯皇帝寄予重任的大明权臣们,还在专注于“更重要的事儿”。

之后就是大顺匆忙撤离,满清入关,大明的臣子们跪完大顺后,又带头跪在北京和南京城门,连续两年,分两批次迎接了大清军队,几乎没人再关注过凄惨落幕的崇祯夫妇。

这时候,某些外族人倒显得更有骨气。比如,一名朝鲜崔姓大使拒绝向清朝统治者进行朝贺,之后,在兵荒马乱中来到崇祯皇帝的墓前,整整十天不吃不喝,活活的将自己饿死在了崇祯的坟头,为崇祯和大明王朝殉葬。

再接着,清朝皇帝正式平定中原后,一面为了断除后患,对明朝宗室男丁赶尽杀绝;一面为了笼络汉族老百姓,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开始高调的为崇祯皇帝修建陵寝。

清统治者对刚烈殉国的崇祯帝后两人还是比较敬重的。把崇祯皇帝谥为“庄烈愍皇帝”,周皇后谥为“庄烈愍皇后”。将田贵妃幕改为思陵,并拿出预算,按帝王陵寝的规格,对思陵进行扩建。

然而,开始的时候,进展并不顺利。

毕竟,给前朝殉国的帝后修陵墓,属于“高风险”活动。谁要是卖力干了,表现出对明朝的怀念和热情,那不就等于在找死吗?

于是,清朝的工部和负责内务的太监们相互推诿、扯皮,谁都不愿意出头,更不想担责任。再加上资金缺口,于是,扩建陵墓的事儿,拖了好几年。

此时,原明朝司礼监秉笔太曹化淳,冒着生命危险,向顺治皇帝反应了这个问题。

正在成长中,非常崇尚汉族文化的顺治帝,出于个人感情上的“共鸣”,对崇祯陵墓的重建工程还是比较上心的。于是,下令立即营建思陵,不得以各种借口拖延,如果再遇到扯皮情形,必定重办相关官员(“如再延诿,定行重治”)。

在大清国皇帝的压力下,思陵终于开工了。

承担修筑思陵的官员们,每天都过的胆战心惊。很明显,他们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如果再拖延应付,不但会再次激怒顺治皇帝,别人也难免在背后指责他们没良心;而如果按照十三陵的标准修的太完美,又会被按上心怀前朝的帽子,容易被拉出来“秋后算账”。

最终,明思陵被修的不伦不类。虽然跟传统帝陵一样,建了无马道、宇墙、宝城墙、城台及重檐歇山顶式的明楼,但崇祯皇帝墓前的五供(石头祭器)却与其他大明皇帝有很大差异。首先,五供体量比其他帝陵的五供要大;其次,论式样,更接近于给太监用的祭器(下图)。不过,在陵园的管理上,思陵和其他明朝帝陵的待遇是一样的,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财政预算。思陵配有司香内使(守陵太监)二名、陵夫八名(可带家属),照役给予香火地亩(国家安置房产和田地)。每年春秋二季,分由太常寺差官至陵致祭。清廷每年还委派专员出差,定期赴十三陵巡视,进行检查修葺。甚至在18世纪末的乾隆晚期,还进行了一次对思陵的大规模修缮和扩建工程,直到19世纪末,清朝都坚持着对明帝陵的祀享。

清灭亡后,思陵在战火和盗墓贼的侵扰下,残毁的十分严重,随葬品被掏干净,帝后两人和田贵妃的尸体也早就不知所踪。尤其是内战期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竟然大规模拆毁了陵园地面的亭台建筑。

最终,思陵被各路人马折腾的空空如也,仅凄凉的留下了坟冢、楼殿遗址、石雕五供、碑石等实在拿不走,不能变现的大物件。

好在,咱们又下功夫依据史料记载,重新修葺了思陵,使其恢复了一些往日风采。目前,思陵属于明十三陵的重要景点之一,每年的门票收入也相当可观。

其他网友回答

崇祯帝,本名朱由检,是大明第16位皇帝,也是大明最后一任皇帝,生前曾除掉作恶多端的魏忠贤。

说到崇祯帝的死,还要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644年!

1644年,闯王李自成带领义军攻入北京城,太监张殷劝崇祯帝投降,崇祯帝二话没说,拿剑刺死了这个软骨太监,然后,下令赐自己的周皇后和嫂子懿安张皇后上吊自尽,接着,他又声具泪下的指着自己的女儿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之家啊”,说着,左手摆出衣袖遮住自己的脸面,右手拔剑杀掉了自己的女儿,然后,杀掉嫔妃数人。

之后,崇祯帝召集百官,紧急集合,似乎要做最后的安排,可惜,百官无一人前来,只听崇祯帝感叹一声:“诸臣误朕,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说罢,崇祯帝登上煤山,也就是今天北京的景山,在一棵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左脚赤裸,右脚着一只红鞋,身边只有提督太监王承恩一人,这王承恩很是忠诚,见崇祯自尽,自己也吊死在了歪脖树旁边的海棠树下。

一代帝王崇祯帝,就这么死了,身边唯一的太监也死了,而且,崇祯死前,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墓,那么,他死后,埋在哪里呢?又是谁安葬了他呢?且听@读史三悟 娓娓道来。

1. 李自成遵守礼仪,下令厚葬崇祯帝

李自成攻克京城后,四下寻找崇祯,大有“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之意,义军将皇宫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发现崇祯的身影,最后,义军在煤山发现了崇祯帝的尸体,此时,崇祯和太监王承恩已吊死了三天。

李自成闻讯赶来,看到崇祯帝披头散发,在歪脖树上吊着,赶快命人将崇祯帝和太监王承恩的尸体放了下来,此时,李自成发现崇祯帝蓝色袍服上写着一行字,让义军不要伤害无辜百姓。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蓝色袍服”上面的话

大概是李自成看到崇祯帝蓝色袍服上的那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后,被崇祯帝忧国忧民的一腔热情所感动,于是,命人将崇祯、周皇后、太监王承恩的尸体装入柳木棺内,并为崇祯帝的梓宫刷上红漆,为周后的梓宫刷上黑漆,而且还为崇祯换上翼善冠、衮玉及渗金靴,然后,李自成又下令,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送往昌平州,并安排昌平州的官吏按照帝后的规格安葬崇祯和周皇后。

由此可见,李自成虽然起义反明,但是,他内心之中,还是遵循礼法的,他下令厚葬崇祯的做法,值得称赞。

2. 昌平州府无钱安葬崇祯,赵一桂募捐安葬顺天府昌平州署吏目赵一桂为开圹捐葬崇祯先帝及周皇后,共归田妃寝陵事,恭照明陵坐当昌平州天寿山。 —-清康熙年间谭吉璁《肃松录》

虽然李自成下令让昌平州安葬崇祯帝,但是,明朝后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战乱四起,昌平州府银库空虚,没有经费安葬崇祯帝和周皇后,只得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暂放在东门外的关帝庙内。

这该怎么办呢?总不能违反闯王的命令吧,何况,死者为先帝崇祯和周皇后,于情于理,昌平州的官吏都要厚葬两人。

这时,省祭官署昌平州吏目赵一桂想出了一个办法—-募捐!赵一桂联络了当地的士绅,给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成功说服了包括自己在内的10位士绅捐款出资,厚葬崇祯。加上自己的一份钱,赵一桂共筹资金三百四十千,虽然不多,但是,也算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崇祯帝生前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墓,指望这三百四十千修坟造茔也无济于事,但是,崇祯毕竟是一国之君,总不能草草下葬吧。这个问题又该怎么办呢?

无巧不成书。崇祯生前十分宠爱田贵妃,在昌平州的鹿马山为田贵妃修建了陵墓,田贵妃死后就葬在了这里,于是,昌平州的治丧委员会就决定将崇祯和周皇后安葬在田贵妃的陵墓里,这也算是让田贵妃与崇祯合葬吧。

治丧方案决定后,赵一桂便带上这三百四十千资金,拨夫造圹,实施安葬事宜。

四月初四,赵一桂带人掘开田贵妃的陵墓后,将田贵妃的尸体右移,周皇后的尸体安置在左边,用田贵妃的棺椁改为崇祯使用,居中安置,三棺之前各设香案和祭品,点上万年灯,关上石门,但是当时没有封土。

四月初六,赵一桂又带领昌平州百姓和捐款的士绅前来祭奠,一时之间,哀声四起,在场人员无不痛哭流涕,然后,又安排当地民工,自备掀掘筐担,平坟封土,之后,赵一桂和生员孙繁祉又捐款5两,买砖修筑坟墙。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为崇祯捐款造坟的10名捐款人,除赵一桂之外,他们分别是:孙繁祉,刘汝朴、白绅、徐魁、李某、邓科、赵永健、刘应元、杨道、王政行。

不得不说,这些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是他们为崇祯找到了最终的归处,着实是一种善举。

3. 清朝入关,重修崇祯墓

清朝入关后,为了笼络明朝遗老,缓解各种矛盾,顺治帝特意从朝廷中拨出银两,按照皇陵的规制,为崇祯修葺陵墓,还下令让降臣金之俊为崇祯撰写碑文,同时,为了感念太监王承恩的忠心,让李霨给当时陪着崇祯一起死的太监王承恩撰写碑文。同时,将崇祯的陵墓改为“思陵”,这也是明十三陵之一。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又拔出资金,为崇祯修葺陵墓,改建了明楼和祾恩殿,建起了宝城围墙。但是,思陵的规模还是要比其他帝陵狭小很多。

崇祯生前勤勤勉勉,生活朴素,虽然踌躇满志,重整国纲,但是,积弊难反,终归还是做了亡国之君,在他死后,老对手李自成下令为他厚葬,赵一桂募捐实施,清廷加以修葺,这也算得上是对他的一丝安慰吧。

各位读者朋友,您认为崇祯之死,悲壮么?欢迎在评论区和@读史三悟 一起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崇祯皇帝原名朱由检,是明朝第16位皇帝,也是明朝最后一位大一统的皇帝。

崇祯皇帝能够登基,实属意外,因为父亲不受皇帝爷爷的喜欢,加上自己母亲出身低贱,五岁时因罪被杖杀,之后崇祯被两位庶母养育,过得并不幸福。

意外登基

公元1622年,被明熹宗朱由校册封为信王,五年之后,明熹宗驾崩,没有留下子嗣,所以朱由检才继承皇位登基称帝,史称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登基之后非常勤快,生活非常节俭,骨气也最硬。崇祯抓住时机孤立魏忠贤阉党集团,最后一举铲除,重新启用之前蒙冤大臣,授命袁崇焕尚方宝剑,嘱托他帮助大明王朝收复全辽。

本是励精图治的皇帝,但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根据史书记载,在崇祯登基之后的七年时间里,只有崇祯四年没有发生旱灾。经过短暂平静之后,从崇祯十三年开始,瘟疫一直笼罩大明帝国长达数年之久。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朝堂之上党争现象严重,而民间百姓遭受天灾难以生存,大明王朝的矛盾终于在农民起义中爆发。在大明王朝内忧不断时,外患也悄然而至,关外的后金政权趁机崛起,始终对大明王朝这块肥肉虎视眈眈。

凄惨离世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军进入北京城,听到这个消息,崇祯皇帝身边的太监张殷马上劝说崇祯投降,硬骨气的崇祯抬手一剑杀死没骨气的张殷。随后,崇祯赐给自己的皇后周氏和嫂子张皇后各一条白绫,两人上吊而亡,悲剧还在继续,崇祯哭着对女儿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家”,用左袖遮住脸,右手举剑杀掉自己的亲生女儿。悲剧还没结束,崇祯又用剑杀了自己的几位嫔妃。

崇祯皇帝此时仍然比较冷静,他传召百官前来听旨,准备对身后事进行妥善安排(此是根据崇祯死后遗言推断)。让崇祯皇帝心凉的是文武百官竟然没有一人前来,崇祯皇帝仰天长叹发出感慨“诸臣误朕,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在李自成破城之际,只有很少数人为大明朝自杀殉国,更多的官员和贵族是带着财产逃跑躲难,有些人则是在城门大道上双膝下跪迎接军队入城。

崇祯皇帝来到紫禁城后面的景山之上,在一颗歪脖树下无奈选择自缢身亡,当年崇祯上吊的那棵树已经不在了,现在景山上那棵树是1981年补种的。据记载,崇祯皇帝上吊时披头散发,身穿蓝色的袍服,一只脚穿着红色鞋子,另一只脚上只有白色的袜子。从崇祯皇帝死前的状态装束来看,他一路上失魂落魄地从皇宫中逃到这里,最终在这里结束自己的生命。

说到崇祯皇帝的穿着,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崇祯皇帝是非常崇尚节俭的,一如明朝历代皇帝一样,崇祯皇帝日常经常都是素衣,他还让皇后亲自给自己补袜子。

崇祯皇帝凄凉的死去,而他的身边只有一位叫王承恩的太监。王承恩对崇祯皇帝的忠心可歌可泣,在崇祯上吊绝气后,王承恩死后也要陪伴崇祯,在崇祯上吊那棵树旁边找到一棵海棠树,上吊而亡。

本着擒贼先擒王的原则,李自成在北京城大肆搜捕崇祯,但始终不见踪迹。在搜查过程中,义军意外救下了失血过多昏迷过去的长平公主和袁贵妃,还给周皇后的遗体安置起来。李自成找不到崇祯皇帝,心中有些慌张,害怕崇祯趁乱逃出城,若是遇到南方的勤王军队,李自成还要再费一番劲。

李自成对部下下达了死命令,影视剧中常见的那一句“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并且重金悬赏崇祯的下落,结果真的被士兵发现崇祯的尸体,此时的崇祯已经在歪脖树上挂了三天时间。

李自成立即前往煤山,将上吊的崇祯和太监王承恩的尸体全部收起来,突然李自成发现崇祯皇帝的衣服上写有一段话,大意是总结了自己悔恨的一生,最后一句话却感动很多人,也许李自成也曾经被感动,这句话是“认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看到这里,也许崇祯最后一次着急大臣也是要安排大家保护百姓子民,可惜没有一个大臣前来。

尴尬下葬

李自成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以及忠心太监王承恩三人的尸体分别入殓,其中崇祯皇帝的梓宫是刷红色漆,周皇后的梓宫是刷黑色漆,并且崇祯皇帝还换上翼善冠和金靴。

李自成本来想把崇祯皇帝按照明朝的传统安葬在天寿山,却发现崇祯皇帝在位十六年还没来得及修建自己的陵墓。有些较为奢侈的皇帝一般很早就开始修建陵墓,而也有些较为节俭或者贤明的皇帝则并不急着修建陵墓。

最后,李自成将安葬崇祯皇帝的事交给昌平州的官员,并且要求要按照皇帝的规格来下葬崇祯皇帝。接受这个差事的人叫赵一桂。赵一桂当时是顺天府昌平州的署吏目,对于下葬崇祯皇帝这件事,他也是满脸蒙圈,因为昌平州政府并没有钱来下葬崇祯,尸体暂时被放在城外的关帝庙。

赵一桂在苦恼之中灵机一动,他想到募捐的办法,赵一桂组织当地的贵族士绅来捐钱,磨破嘴皮子也只有十位士绅愿意捐款,最后赵一桂共获得233两银子。

赵一桂已经想好了崇祯皇帝下葬的地方,原来崇祯皇帝喜欢一位田氏贵妃,贵妃死后,崇祯就在昌平州为她修建了陵墓,赵一桂从经济有限的角度出发,决定将崇祯皇帝、周皇后与田贵妃合葬在此地。

赵一桂带头将贵妃的陵墓掘开,而此时崇祯皇帝的棺材是有棺无椁,椁是棺材外面的套,帝王下葬是必须要有椁,情急之下,赵一桂将贵妃的椁取下来套在崇祯皇帝的棺材上。

之后,赵一桂移动贵妃的棺材位置,将崇祯皇帝的棺椁放在最中央的位置,左边是周皇后的棺材,右边是田贵妃的棺材,将准备好的祭品一一摆放之后就将陵墓封起来。

后来,赵一桂和一位名叫孙繁祉的人共同再捐了五两银子,为崇祯皇帝的陵墓修了一道围墙。

重修陵墓

清朝统治天下后,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缓解明朝旧臣旧民对清朝统治者的抵触情绪;二是遮盖清朝统治者对明朝宗室后代的赶尽杀绝;三是笼络汉族的知识分子,希望他们帮助自己治理清王朝。

顺治皇帝从国库中专门拿出银子来为崇祯皇帝重新修建陵墓,要求按照明朝皇帝的规格来修建,同时还请人专门为崇祯写了碑文,将崇祯的陵墓叫为“思陵”,也就是现在十三陵中的思陵。

在清朝初期,统治者一直害怕反清复明的人,而顺治皇帝为崇祯皇帝扩建帝陵,这事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是该办好呢,还是故意不办好呢。办好了害怕被戴上思念前朝的罪名,不办好又怕得罪当今皇帝。

因此这事一直被拖来拖去,直到后来,一位叫曹化淳的官员冒死向顺治皇帝进谏说明此事,顺治皇帝明确传下圣旨“如再延诿,定行重治”,思陵的重建工作才顺利开始。

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曾经也专门为崇祯皇帝的思陵进行修葺,增建了明楼和起恩殿。在清朝末年,思陵遭受盗墓贼和战火的双重洗礼,陵墓内随葬品一扫而空,就连崇祯皇帝和周皇后以及田贵妃的尸体都不知去向。

现在的十三陵中的思陵是后期重新修建的,参照相关史料内容,复原了原来的一些思陵样貌。

崇祯皇帝凄惨的生前身后事到此结束。

其他网友回答

大明亡于李自成,而非满清。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时,并未丧心病狂,所以,他还是找到并收敛了崇祯的遗体,并将其安葬到了崇祯后宫田贵妃的墓中。满清入关后,又以精简版皇陵的规制,重修了田贵妃墓,形成了最终的明思陵。

1644年初,李自成大军进逼北京城。刚愎自用,又好面子的崇祯,在命人送走了太子等人后,自己却失去了南迁的时机。不得已之下,他逼周皇后自杀,砍杀了长平公主(未死)、昭仁公主,以及数位嫔妃之后,自己也在煤山之上自缢身亡。

如果崇祯能够及时放下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固执,避难南京,相信会有一番不同的景象,学东晋、南宋,划江而治,应该是可以实现的。说不定,还可以绝地反击,平定民乱,赶走满清,重整山河。不过,崇祯并没能这么做。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四处寻找崇祯。最后,在煤山之上,找到了身穿白衣,一只脚赤裸,自缢于槐树之上的崇祯。李自成开始仅仅是命人用宫中的门板,将崇祯的遗体抬出,并与周皇后一块,使用普通的棺木殓之,停放于东华门外。

据《甲申传信录》所载,崇祯的遗体被放在东华门外两三天后,灵柩之前突然哭声震天。李自成问是何原因,其部下答:“诸臣及士民、內监请葬先帝。”

李自成这才答应:“葬以帝礼,祭以王礼。”

很明显,李自成虽然答应了以帝礼安葬崇祯,但是却以王礼祭祀,还是会得罪很多明朝遗臣。明朝遗臣中,有软骨头,有见风使舵者,但也有忠贞之士。

根据《明史》、《甲申传信录》、《明史记事》等资料所载,数十位明朝大臣,带着妻妾,自尽身亡。甚至是太监、宫女,都有数百人自杀。还有大批虽然未死,但是,也并不支持李自成的明朝遗臣在。李自成如果能够跟满清学,相信不会败的那么快。

李自成之后命人给崇祯,还有周皇后分别穿戴上了帝后服,并用符合礼制的棺木重新成殓了两人。然后,起义军顺天府官李纸票要求昌平官吏打开崇祯田贵妃墓,将崇祯和周皇后葬入。

可是,当时昌平的“钞库如洗”,根本就没有钱。上报顺天府后,大顺朝廷是一分钱不拨。无奈之下,负责安葬崇祯的吏官只能向昌平各铺户募捐,筹得银钱340千文。其中,为了打开墓穴,就用了四天时间,花去了筹集来的大部分银钱。最后,只是买了一些简单的祭祀用品,将崇祯草草安葬。

李自成相比崇祯,更狭隘,在北京城待了四十余天,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清军给赶走了。很明显,满清要精明的多,为了招抚汉人,重新修缮了田贵妃墓,形成了最终的明思陵。

只是,明思陵的修缮过程同样是一波三折。负责办理的官员,因为“故君之事,既无赏可冀,又无罚可畏”,消极怠工。再加上,当时天下还处于战乱时代,清朝廷也是财政困难。修缮思陵的银两,还是由众大臣一起筹措。

最后,在投降满清的太监曹化淳力争,顺治帝切责,以及平西王吴三桂的助建下,明思陵的改葬工程才算得以完成。

崇祯因为是亡国之君,能够有一座安葬他的陵墓,已经实属不易。因此,明思陵的规模非常小,成了明朝众多皇陵中最寒酸的一座。这也不能不让人为崇祯的结局所唏嘘。好在,一起殉难而死的崇祯亲信太监王承恩,最后陪葬思陵,算是给了崇祯一丝丝安慰吧。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分三次,李自成和清朝廷都有份。

李自成找到崇祯帝的尸体以后,先是用门板停在东华门内侧,给搭了灵棚。第二天重新改殡,以红漆棺殡帝,黝漆棺殡周后。崇祯帝头戴翼善冠,身着衮玉渗金袍,周后亦依制加袍带。

也就是说,为崇祯帝入殡的是李自成。

停灵期间,只有襄城伯李国桢“泥首去帻,踉跄奔赴,跪梓宫前大哭”。农民军将他抓住见李自成。他“以头触阶,血流被面”。李自成劝李国桢投降。李国桢说:让我投降必须答应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寝不能发掘破坏;二是用天子礼葬崇祯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应。

李自成决定打开田贵妃墓,把崇祯帝和周皇后葬入。但是昌平州“钞库如洗”,而葬期又十分紧迫,时任署昌平州吏目的赵一桂组织募捐,有十人捐钱共350千文(约合银233.6两)。就用这笔钱,在崇祯十七年四月初六日,把崇祯帝后梓宫葬入陵内。赵一桂、孙繁祉又捐银五两,买砖在冢周修筑了五尺高的围墙。

所以说,崇祯帝入葬是昌平地方官赵一桂和地方乡绅出钱,按照李自成的指令做的。

等到满清入关,也就是入葬一个月以后,清廷就下令营造崇祯帝陵寝,并且命名为思陵,但工程迟迟不能开工。原明朝司礼监曹化淳一再上书催促,工程终于于当年11月开工,第二年,也就是顺治二年9月完工。耗银大约三四千两,其中1500两是顺治皇帝所赐,其余为内外官员捐献。平西王吴三桂还曾捐出1000两。

也就是说,现有思陵的地面建筑是清廷建的,陵墓的封土和宝城也是这个工程的一部分。这不叫“重葬”,只能算“重封”。

到乾隆朝,清廷还对思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和改建。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崇祯死后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