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师影评和深度分析(电影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到底告诉我们了什么?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谢邀:

《海上钢琴师》你真的看懂了吗?

海上钢琴师这部豆瓣评分9.2的神作,是无数人心中的挚爱。

但是,如果你以为这就只是一位虚构艺术家的人生故事,那说明你根本就没看明白这部电影。

因为,这部电影的隐喻,高超到让任何人都会拍案叫绝!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建议你先看完电影再来读这篇文章,因为下文将有大量剧透。

1900是个谜语

大家先来猜一个谜语:猜一下“1900”到底是什么?(加粗字为提示)

在一艘横跨大西洋,连通着欧洲与美国,满载着移民的豪华蒸汽游轮里。

一个粗鲁的黑人烧锅炉大叔捡到了一个来路不明的白人弃婴,并为他起名叫做1900。因为他被捡到的那天正是20世纪第一年的第一天。

这个有着奇怪名字的孩子与无数工人一同生活在巨轮的最底层,直到有一天,1900第一次来到旅客舱,透过毛玻璃看到了钢琴,这是他这一辈子第一次看到钢琴。

玻璃上天使的双手正好抚摸着1900被音乐深深吸引的大眼睛,彷佛预示着这个孩子将会受到艺术天使的眷顾。

注意,此时让1900沉醉的音乐,正是被人誉为“拉格泰姆之王”的斯科特·乔普林(Scott Joplin)所创作的名曲《Peacherine Rag》。

斯科特·乔普林(1868~1917)

可能有人不清楚,什么是“拉格泰姆”?

如果说蓝调(Blues)是爵士乐之母,那么拉格泰姆(ragtime)就是爵士乐之父。换句话说,是“拉格泰姆”和“布鲁斯”造就了爵士乐。

而在那艘船上,趁着夜幕,八岁的1900在拉格泰姆音乐的启蒙下,第一次奏响了钢琴,从此一位自学成才的天才钢琴家诞生了。

成年后的他一直留在船上,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一个钢琴师。接着他遇见了他一生的挚友,一位从新奥尔良来的白人小号手康恩。

在与这位朋友的相处中,1900明白了,他长久以来即兴演奏的那些音乐其实就是外界所谓的“爵士乐”。

正因为1900对于音乐没有流派的概念,所以他在船里既为头等舱的富人们弹奏爵士,也为三等舱的穷人们弹布鲁斯、民间小曲。

无论贵贱,所有人都爱他……

好,谜题讲完了,如果把所有加粗的提示词汇总,答案就很明显了。

1900,在充满着欧洲人、美国人和黑人的移民环境中,被黑人养大,在最底层成长,受到拉格泰姆音乐的启蒙和布鲁斯的影响,自学成才的他喜欢即兴演奏钢琴,无论贵贱所有人都爱他,来自新奥尔良的朋友让他明白,自己演奏的就是爵士……

试想,如果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象征,都是隐喻,那意味着什么?

那意味着,“1900 ”可能根本就不是人,他其实是「爵士乐」的拟人化形象。

这个故事根本就不是一个虚拟艺术家的传奇人生,这个电影讲的就是「爵士乐」从底层诞生,辉煌时人见人爱,最后没落的全部历史!

你百度一下“爵士乐”,就会发现,1900的身世与爵士乐的简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中有一句旁白这样形容1900:“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也没有家。”

正如爵士乐,它没有国籍,没有生日,也没有家。

妓院里面诞生的伟大音乐

如果“1900”代表着“爵士乐”,那么电影里那一段精彩绝伦的斗琴则又多了另一层深意。

根据1900的年龄,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斗琴的时间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那时候正是爵士乐开始崭露头角的时间。

正所谓树大招风,不断增长的名气终于给“1900”引来了麻烦:一位盛名在外的黑人爵士钢琴家要来与他斗琴。

要知道,当时的乐队人员和黑帮分子的关系非常密切,酒吧除了酒之外最需要两种人:爵士乐手来提供音乐,黑帮份子来保证爵士乐手在演奏的时候没人闹事。

所以电影里面通知1900斗琴比赛的才会是两个黑人混混。

在电影中,这位名为杰利·罗尔的傲慢黑人爵士钢琴家,大言不惭地自称,他就是发明爵士的人。

这让我很容易就找到了他的原型:杰利·罗尔·莫顿(Jelly Roll Morton)。

杰利·罗尔·莫顿(1890~1941)

杰利·罗尔·莫顿是20世纪初最早一批爵士钢琴家,虽然有着真材实料,但是他非常喜欢夸大自己对于爵士乐的贡献,因此常产生负面的效果。

他甚至曾夸口说自己在1902年时发明了爵士乐,这个谎言给乐迷留下了极坏的印象,这也是他长期为人所不齿的重要原因。

12岁时他就在新奥尔良的妓院演奏钢琴。1904~1917年间,在美国南方流浪,巡回钢琴表演,时而以赌博、台球、拉皮条等业作辅助收入,还当过游泳池清洁工、小歌舞剧丑角。1917~1922年至西海岸演奏,后在芝加哥得到巨大的发展。

电影中后续的介绍让我们更加确定,那个傲慢钢琴家的原型就是杰利·罗尔·莫顿,而电影中他在后面演奏的曲目也正是杰利·罗尔·莫顿的《The Crave》。

这里有个的冷知识:在最初,爵士乐并不叫“Jazz”而是叫“Jass”,它来自一句红灯区里的流氓话“Jassing it up”,具体什么意思你们自己查吧,我就不开车了。

红灯区里诞生的天才爵士音乐家,杰利·罗尔·莫顿,就像电影里面描摹的一样,喜欢穿着考究的西装和奢华的首饰。

虽然衣着和态度都高调至极,但你无法否认杰利·罗尔有着无与伦比的创作技巧。

在追求自由随性的爵士乐里面,他是少有的严苛的形式主义者,他的演奏段落感分明,一丝不苟,能够统筹大局,让乐器们合在一起和谐演奏。

最最关键的是,在那个时代,想当好的一个爵士乐手,你还需要会讲段子,所以电影里,杰利·罗尔每次在序曲之前的前奏都会来一段精心打磨的插科打诨,一段调侃式的对话,伴随着口哨或者喇叭音效,这一传统也被美式脱口秀保留了下来。

所以说,不会说脱口秀的黑人不是好的爵士钢琴家。

大部分观众对于这段斗琴,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1900在斗琴最终一回合,用非人的手速快速演奏钢琴,以至于钢琴琴弦发热到能点烟

当然,这个帅耍得确实清新脱俗,让人印象深刻。

但是作为一个乐手,让我更震撼的并非1900弹得飞快,而是在那场battle的第二回合,1900直接原封不动重新演绎了一遍黑人钢琴家之前的钢琴曲

观众们似乎对此都会有些不耐烦,内心肯定在想太无聊了又听一遍,但杰利·罗尔却眉头紧锁,刚刚端起酒杯的手马上放了下来。

外行听热闹,内行看门道。

要知道爵士是一种非常自由的音乐,有大段的即兴演奏段落。

电影里面还有一个细节呼应了这一点,小号手康恩被雇佣上船的时候,船员问他“你吹的是什么?”

他回答:“不知道”,“不知道是什么,那就是爵士。”

这也从侧面表现出来了爵士乐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人的即兴发挥,因为是即兴创作出来的,所以没有人会知道那是什么曲子。

所以当杰利·罗尔意识到刚刚临场发挥的即兴演奏被1900完整复制下来时,内心肯定是万马奔腾:这是个什么神仙!?

很多人会反感杰利·罗尔刚出场时的那种目中无人,所以看到他最终失落离场,肯定非常开心。

但是在当时,这些创造出无数美妙音乐的黑人音乐家的地位却十分尴尬。看过电影《绿皮书》的朋友想必会有一定了解,当时白人社会只接受音乐,并不接受黑人。

所以在电影之中当杰利·罗尔进场的时候,大家都惊异于“他是个黑人”,而在头等舱欣赏音乐的人,甚至是侍应生,一个黑人都没有。

当时,号称小号王的黑人爵士演奏家奥利弗,由于伤病无法吹奏短号之后,便被认为没有了价值而被踢出了乐团,没有容身之所的他最后只能一贫如洗,默默无闻地给舞池看门。

因此,对于当时的黑人乐手而言,音乐实力可能是他们体面生存的唯一途径,所以他们对于任何音乐实力方面的挑战都是很敏感的。

所以,电影里中杰利·罗尔才会将1900视为眼中钉,因为他不能容忍这根支柱被白人击倒。

但是,身为白人的1900最终还是战胜了黑人钢琴爵士家。(这也许暗示着由黑人发明的爵士乐,最终却被白人发扬光大。)

不过,这位黑人钢琴家可能永远猜不到,“1900”的白人皮囊之下继承的却是一个黑人的灵魂。

爵士乐与时代

电影的结局大家都知道,1900选择与巨轮一起爆炸,粉身碎骨。

大部分人把这理解成了一个天才的自我毁灭。

但是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稍加推算就能知道,这艘船爆炸的时间大约正是美国爵士乐衰落的年代,二十世纪中叶。

而这艘漂泊在海上的蒸汽巨轮,其实就是象征着二十世纪初那个移民狂潮下的「大航海时代」。

1900,这个象征着「爵士乐」的存在,就算在那个爵士乐衰落的时代,也没有选择“下船”,即使陆地上有爱情、有金钱、有着更广阔的天地。

象征着「爵士乐」的1900选择与象征着「大航海时代」的巨轮一起毁灭,这实际意味着:不是新时代抛弃了爵士乐,而是爵士乐主动放弃了新时代。

爵士乐不愿改变,即使是终将没落,归于尘埃,它也要坚持自己的追求。

1900打算下船的这个场景,实际上就是一次抉择:是否要改变自己,迈向更为广阔的新时代?

答案是“不”。

回顾整部电影,我看到了爵士乐的前世今生,在社会的最底层,黑人自学了属于白人的乐器,但是却用来演奏他们自己的音乐。

这种奇妙的融合,吸引来了处于社会上层的白人,所以无论是贫民窟的黑人还是高档会所中的白人,都痴迷地爱上了爵士乐。

但是,时代变化太快,没过多少年,大众的喜好就变了,爵士乐变得越来越小众。但是即使会消亡,爵士乐也依然坚持自己的追求。

所以,“爵士乐”随着那个“时代”一起死了。

电影的最后,1900的挚友,那位小号手,拿着落伍的康恩小号,重新得到了那张1900的破碎唱片,消失在了工业时代的烟雾中。

很多人觉得凄凉,但是我却觉得充满了希望。

因为「爵士乐」的肉体虽然死去了,但是「爵士乐」的灵魂却活了下来,在那破碎的唱片上,在那离奇的故事中,在那支破烂的小号里。

虽然小众,虽然无名,但是爱他的人会永远爱着他。

即使台下只有三个人,他也依旧愿意为此演奏三千个和弦。

这就是爵士乐,这就是《海上钢琴师》。

(当然,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也欢迎留言分享哦~)

如果要列一个榜单,评选有哪些电影会让你在看完之后,心头思绪涌动却不知如何整理、感慨万千却不知从何说起,那么《海上钢琴师》一定会榜上有名。

它不像《肖申克的救赎》一样震撼直冲人的心底、不像《阿甘自传》一样励志让人热血,它更多的时候像一杯酒,甘醇苦涩、回味无穷,像一条清流缓缓流过你的心底,不知不觉之间占据了你所有的心思,你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种感觉,可就是忍不住会去想。

《海上钢琴师》的故事很简单,讲的甚至是一个不知是否真的存在过的人一生都不肯下船的,传奇故事。1998年上映,意大利电影,与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另外两部电影《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并称为“时空三部曲”,这单部电影还有另外三个唯美的名字,分别叫声光伴我飞、星光伴我心、真爱伴我行。

三部电影都是难得的佳作,但《海上钢琴师》是三部曲里面口碑最好、人气最旺的一部。至今,豆瓣上一共有近100万人参与评价,给出了9.2的高分,是豆瓣电影TOP250的第13名。

毫无疑问,《海上钢琴师》是那种经得起时间冲刷的经典。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讲讲,为什么《海上钢琴师》这么一部没有特效也没有什么曲折故事的电影能够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神作。

平淡却引人入胜的剧情

电影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艘名叫“弗吉尼亚”号的超级油轮上,这艘油轮常年往返于欧洲和美国,每一趟载客2000人左右。某一天游轮上的苦力丹尼在头等舱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于是决定收养他,因为时间发生在新世纪第一年第一个月,没有文化的丹尼便给这个婴儿取名叫1900。就这样,1900便开始了伴他一生的海上生活。

1900第一次展现出他的钢琴天分是在某天晚上,当时熟睡的船长船员和船上的游客们纷纷被音乐厅突然出现的动听旋律所唤醒,但让人没想到的是,音乐厅里坐在钢琴面前弹奏曲子的是1900。

游客们十分惊讶,这么小的小孩居然能够将钢琴弹得这么好。船员们更觉神奇,因为他们清楚根本就没人教过1900弹钢琴。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觉得1900是个天才。

某天,小号吹得不错的麦克斯来到船上并成为船上乐队的一员。刚开始麦克斯还对船上的一切感到新奇,对海上的生活还充满好奇。只不过没几天油轮就在海上遇到了风暴,摇摇晃晃的油轮让麦克斯吐得神魂颠倒、几近崩溃。

跌跌撞撞的麦克斯走出房间来到音乐厅,遇到了如履平地的1900,这让麦克斯十分震惊。但更让麦克斯震惊的事情还在后头。

1900来到钢琴面前坐下,并让麦克斯打开了固定钢琴用的锁,同时还让麦克斯一起坐在了钢琴凳上。摇晃剧烈的船上,1900带着麦克斯一边弹琴,一边随着钢琴在音乐厅滑动,这一幕十分浪漫令人遐想,梦幻无比。

但很快,失控的钢琴便撞碎了大厅的玻璃,并冲破了船长的房门。

闯祸的他们被船长罚去了烧煤,在脏乱的煤堆里,两人成为了朋友。在往后的日子里,麦克斯很快发现1900的钢琴神乎其技,绝非凡人。

比如1900可以看着一个忧伤的老妇人,然后弹出一曲哀伤的乐曲;看见一个留着泪的舞女,曲子也变得捉摸不定;看到一个目不转睛,在思考着什么事的男人,就为他弹一曲深沉的旋律。

因为1900的钢琴弹得实在是太好了,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专门慕名而来听他演奏的游客。其中,有像美国参议员一样宁愿捂着鼻子也要在三等舱听1900弹钢琴的欣赏1900的人,也有像号称爵士乐发明者的杰瑞一样,觉得1900名不副实想要来一探究竟的人。

杰瑞的登船挑战,也成就了电影中最为精彩的一幕——斗琴。杰瑞弹琴之前点了一根烟,没有抽,只是放在了钢琴上面,杰瑞的演奏很快开始,底下的人听得也如痴如醉,一曲弹完之后,钢琴上面的烟不仅没有灭,就连烟灰都没有掉下来,可见杰瑞弹琴的时候是多么温柔平稳,其琴技之高超可见一斑。

1900弹琴之前,也带了一根烟,但是没点,直接放在钢琴上就开始弹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1900弹了一首需要至少两个人才能完成的曲子,1900弹琴的手速之快,让所有人都惊呆了,包括杰瑞,惊讶得手中的酒杯都滑落了下来掉在地上。为了体现1900手速之快,电影屏幕中一度出现了数只手在弹钢琴。

一曲弹完之后,1900站起来把之前没有点的那根烟放到了钢琴的琴弦上,此时神奇的一幕便出现了,烟直接被点燃,可见1900弹琴的速度之快,以至于琴弦的温度都上升到了可以点着烟的地步。

斗琴以1900的胜出结束,此后1900名声更是大噪。不久唱片行慕名前来帮他录制唱片,1900起初继续保持着他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弹出的曲调也是零碎而困惑的,直到他看到了一个女孩。

只此一面,1900便确定了他这一生的挚爱。

1900的曲调很快就变得舒缓温柔起来,像一股细流缓缓流入心田,又像一滴水划过姑娘的脊背。一曲录罢,1900想要将他录制的唯一一部唱片送给女孩。但是从来没有追过女孩从来没有对外界有过内心接触的1900表现得不知所措,直到女孩下船之前,1900都没有把唱片送出去。

期间1900甚至还跑到三等舱中趁着女孩睡着的时候偷偷亲吻女孩,这也是影片中浪漫的一幕。

女孩下船之前,给了1900她家的地址,邀请1900去做客,临走之前还亲了下1900的脸颊。

1900彻底沦陷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1900和船上所有人告别,决心下船寻找真爱。可是,当1900走到下船悬梯一半的时候,1900突然停住了。1900望着高楼林立、尘雾满满的纽约怔了怔,然后脱下帽子,往前面一扔,转身又回到了弗吉尼亚号。

1900继续着他的海上生活。但麦克斯却厌倦了。

麦克斯告别了1900,下了船,回到了陆地上,就此与1900失去了联系。直到日后,麦克斯要去变卖陪伴他半生的小号,在和老板聊天的时候得知,弗吉尼亚号已经报废,停在港口等待爆破。麦克斯来到港口找到负责人,告诉他船上肯定还有一个人。因为麦克斯知道1900绝对不会下船,肯定还在船上。麦克斯带着唱片和唱片机,在船上各个播放在1900唯一刻录的那张唱片,终于把1900召唤了出来。

只不过,麦克斯依然没能劝说1900下船,1900决定与弗吉尼亚号一起,结束他们共同的生命。

引起热议的三重主题

1900为什么不肯下船?船上到底有什么?

这是所有看完电影的人都想要知道的,也是引起广泛议论的,在这些讨论当中,解读出了电影的三重主题。

一、1900的传奇也就是影片的英文名字《The Legend of 1900》。既然是传奇,也就是一个不那么真实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说,去质疑电影中某些情节不太符合常理,是没有很大意义的。1900是否真的存在,是否真的无师自通成为钢琴大师,是否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可以离不开船永远也不会登上陆地一步,都不重要。

1900出生在海上,成长在海上,他没有出生证明,陆地上也没人知道他,海上的弗吉尼亚号已经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以至于大海对于他来说,太熟悉,太纯真。

他可以通过钢琴神游四海,可以通过钢琴来表达他的情绪,通过钢琴来观世间百态,可是,他却无法正常与人深度交流——除了麦克斯。

所以,当他遇到他心爱的女人时,他不知所措。在三等舱遇到一个移民老汉时,只能通过钢琴声与老汉交流。

弗吉尼亚号上的一切他都太过熟悉。熟悉到钢琴键盘上的划痕都一清二楚,熟悉到每次演奏前,小提琴手一字不改的开场白铭记于心。

所以,对于1900而言,这种熟悉感、纯真感才是他存在的理由。

在船上,他可以用有限的琴键弹出无限的乐章,但在陆地上,在无限的键盘上,他却弹不出一个简单的音符。他找到了自己可以掌控的琴键,找到了自己适合的生活方式。

所以,当麦克斯劝说他下船时,麦克斯回答道: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 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麦克斯,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

1900不想下去的陆地,是他不想去触碰的陌生;

1900离不开的船,是他离不开的熟悉感。

二、1900和麦克斯从整部电影来看,号子手麦克斯和钢琴师1900代表着我们每个人的两面,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庸俗,一个纯真。

影片中不止一次的让人怀疑1900是否真的存在。

比如整部影片都是通过小号手麦克斯的讲述来呈现的,只有麦克斯成为了1900的朋友,只有麦克斯能听懂1900在讲什么,也只有麦克斯才能找到1900在哪里。

所以让人不得不怀疑1900的传奇人生其实是麦克斯幻想出来的,或者说是导演想要表达给每个人看的,其实这就是每个人的现实和理想。

1900就是我们的理想,他可以完美掌控钢琴,可以在钢琴的世界里自由驰骋,他纯真无暇,可以为了坚守精神世界的安宁而放弃功名、金钱甚至生命。他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乌托邦。

而麦克斯,入乡随俗,是历史洪流里面最不起眼的你和我,无法经受得起现实中的诱惑和欲望,最终下了船辗转流离,却只能沦落到要将伴随自己半生的小号卖掉。

而1900和麦克斯,也象征着现实和理想的对抗。最终,我们还是丢掉了理想,败给了现实。1900选择和弗吉尼亚号一起终结自己的生命,麦克斯也卖掉了得心应手的小号。

三、时代更迭主角名字1900其实还点明了电影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美国凭借着大发战争财开始迅速崛起,在昔日霸主欧洲的衰退同时,美国正式成为新世纪的新霸主。当时的美国成为了大多数欧洲人最向往的地方。所以在电影中才会有大量的移民通过弗吉尼亚号跑到美国去。

电影中刚开始的一幕便是弗吉尼亚号上的欧洲人看到自由女神像后发出强烈的欢呼,并大喊“American”,那种向往之情,来自内心。

影片中的情节也大量的表现出重重富有哲学性的含义,比如存在与非存在,理想与现实,无限和有限,现代与后现代,让整部影片充满了解构主义的特点,也让电影具有了反工业的倾向。

在1900为了追寻挚爱下船的时候,走到舷梯一半的1900,看着外面,入眼的是高楼林立的城市,灰蒙蒙看不到尽头,也看不到方向。同时,1900下船的画面,构图极不稳定,有摇摇欲坠之感。

所以,影迷们也把这部电影的主题升华为对整个工业时代的反抗。1900在舷梯上害怕的是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给他带来的不安全感,他抗拒的是工业时代的到来。

弗吉尼亚号往返与欧洲和美国,也是在往返于旧时代和新时代之间。人们总是争先恐后的从旧时代赶往新时代,以最开放的姿态去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渴望着把握时代的先机,唯有1900固守着他的一亩三分地,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因此,结尾也只能随着弗吉尼亚号一起消散于历史长河之中。

每一个人都从1900之中看到了“自己”

为什么《海上钢琴师》如此经典,为什么1900如此让人着迷?

除了电影中1900的传奇经历和丰富的主题以外,更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在1900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说1900身上有着许多人都期待的东西:

1900的天才,船上的人对他的宠爱,1900的纯真,以及对于纯真的坚守。

正如豆瓣最热的短评所说的:“我总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影片最为平淡的故事,以及1900身上最为淳朴的特质,通往了每个人的心底,以至于1900从我们眼前走过一遭,便已经在所有人心里留下来抹不去的痕迹。

1900在养父去世以后,无师自通,成为钢琴天才,只不过是1900发现了音乐能承载自己的情绪,以及1900懂得如何用钢琴表达自己。

在船上的日子,条件虽然不好,但却无忧无虑,船长会教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厨子却会看他偷拿蛋糕时宠溺地笑。所有人对他的要求从来不是天才,只希望他开心且正直。

这多么像所有人小时候渴望的模样。

长大后的1900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被我们解读成我们心中希望的符号。他的世界狭小,过客繁多,举止绅士,又随心所欲。存在于世界之中却游离于世界之外。

这样的特质对于每一个生活着现实中并被现实缠绕的人们来说,极具吸引力。因为那是尘世中的每一个人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向往的理想。

我们感受这世界之大,却不知道哪条路才是方向;面对着太多的选择,却不知从何入手。我们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在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在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找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

而当我们看到居然还有1900这样坚守希望的人的时候,他就像是活成了我们心中乌托邦中才有的模样,我们歆羡于1900的勇敢和坚定。

但也就在如此不真实的电影中,1900也只能付出自己的生命,何况在现实中,在现实中的你我,谁也无法做出这种选择。

我们就这样看着1900矗立在那里,自由,决绝,而悲伤。

《海上钢琴师》是音乐剧吗?你觉得怎么样?

优质回答

还可以吧挺好的

很久以前看过,感觉很好看!斗琴片段很精彩!需要静下心来看!

《海上钢琴师》是音乐剧吗?你觉得怎么样?

优质回答

还可以吧挺好的

很久以前看过,感觉很好看!斗琴片段很精彩!需要静下心来看!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结局男主宁愿和废船一起炸死也不愿意回陆地呢?

优质回答

钢琴师“宁死不从”,其实也不难理解。

毕竟身处乌托邦,谁愿意出来呢?

身处桃花源,谁愿意出来呢?

我呢只是一个观影者,刷了数遍《海上钢琴师》,简单说下自己的看法。如果与影评人的观点不同,与导演原意不同还望谅解。

《海上钢琴师》重点强调了主人公的出生,本世纪初年、孤儿、海上、锅炉工收养等等,我们不难发现他没有自己的“身份”,虽然存活在世界上却不被大众社会承认。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呢,对了,像极了“桃花源中的人”。

电影中情节:移民局的人来寻找主人公,主人公逃跑躲在货轮里;少年的时候,养父惨死;沉醉于音乐与世无争;音乐独特受客人追捧,甚至有人专门乘坐邮轮,来听他弹琴;战火四起,两次世界大战交相而起再也没人有闲情听音乐了。

这条船就是一个“乌托邦”,在这里面他觉得自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外界对自己,毫无意义。从未得到的人,不怕失去。没有出去过的人,怎么会选择出去呢?

你说,桃花源中的人愿意出来吗?

近代欧美,远古魏晋

虽然此片公映时距离二战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是世纪初期连续的世界大战,留给欧美人的阴影还未消退。

数万人客死他乡,数十万家庭毁于一旦,到处都是孤儿寡母,父辈多年积蓄毁于一旦,即便是贵族家的女儿,也不得不委身风尘才能活下去……西欧诸国纷纷破产,沦为小国,连标榜欧洲一哥的英国也得跟小弟联合起来,其他国家更别说了。东欧甚至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的巨变,年轻人该何去何从?

我很推崇中国历史。因为信史的漫长,让中国经历各种各样的困局。当今世界的诸多事情,在古史中基本都能找到“类似”事件。

世界大战后的欧美何其相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们从西周算起,西周、东周、秦、汉哪一个不是威慑四海的大国。即便是之后比较孱弱的三国,国内诸侯争霸,曹操千骑跋山涉水灭了乌桓部落,国力何等强大。

东晋,李代桃僵接着连灭两国。这时候“天子”的实力已经不足以制衡周围的少数民族。周围少数民族乘虚而入,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佛学、玄学、道家、已经中亚希腊文化互相影响,局面非常复杂。

身逢乱世人们将何去何从?

中原王朝第一次遭受这样的劫难,欧洲也是如此。欧洲征服世界的历史应该从地理大发现算起,偏居一隅的西班牙、葡萄牙首次瓜分全球,欧洲战车在各大洲就没有遭受过阻挡、奥斯曼土耳其?印度?中国?都不值一提。

四百年的兴盛一朝结束,日不落帝国分崩离析,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人们面对困局首先想到的不是改变,而是逃避。

《海上钢琴师》、《桃花源记》反映的就是人们普遍的想法,逃避世界。

高墙之下

主人公在年少时期就生活在邮轮上,从没离开。长久的与世界脱节,产生的恐惧。

这像什么呢?被长久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即便打开门,它也不会去飞翔。

另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刻画的很好,情节比较类似。

年老的布鲁克斯假释出狱,却因为长久的脱离正常社会,而与世界格格不入。在肖申克他是受人尊敬的图书馆理员,在外界他是一个犯关节炎的罪犯,既然如此何必出去呢?

瑞德说出了他们的心声:“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长久的生活在邮轮上,1900已经凭此而活。主人公1900曾自己要求下船,但是站在船舷上的时候,他后悔了。转身返回自己的邮轮。朋友问,你看到了什么让你后悔。

主人公说很清楚:“不是我看到了什么,而是什么也看不见。”

一条船能有多大呢,一眼便可以望到边界,陆地是何等广阔啊。

就像一条在鱼缸里生活久了的鱼,处处碰壁,不得不计算鱼缸的范围,规划出自己的安全活动范围。到了大海,反而因为“碰不到壁”,找不到安全距离而不能自由自在的游。

他活着明明白白透透底底,他宁愿死,也不愿下船,不是因为懦弱,也不是因为害怕,他不能离开的不是那艘船,而是那片养育他的精神家园。

《海贼王》899集提到凯多在“静静的等待那一刻的来临”,那么凯多到底在等什么呢?

优质回答

诚邀!凯多等待那一刻的来临无非就两种情况,一是路飞和罗联盟的到来,二是凯多准备的最后一战。

路飞和罗的联盟

路飞和罗在庞克哈萨德结盟打算推翻四皇中的一个,罗为了报仇就选择和明哥有合作的四皇凯多。原来明哥一直向凯多提供人造恶魔果实,用来打造恶魔果实能力者的军团!明哥被路飞和罗击败后凯多为此还大哭一场!凯多也知道罗和路飞的目标是自己,所以当知道路飞去了大妈那里他也是很纳闷。并且大妈和凯多取得联系后说“草帽小子去和之国了”所以他在和之国,静静地等待着路飞和罗这两个打破他计划的人出现!

最后一战

凯多一直在筹备着最后一战,因此他和明哥合作打造恶魔果实能力军团,或许明哥已经将天龙人的秘密告诉凯多,所以他们两个想联手毁灭这个无聊的世界!根据凯多的实力来说的话,最后一战的规模会大于顶上战争,因为这是“海陆空最强生物”的战争,凯多的状态可比白胡子的强的多,这次海军面对的将是全盛时期的四皇!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钢琴师影评和深度分析.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