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首先为大家奉献上徐德亮老师的访谈视频《北京人养猫的故事——画猫,即是画人》
昨天看过的,您可以再看一遍!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略有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北京峋峙着许多壮观的城楼角楼,站在上面俯瞰城郊,远览风景,可以供人娱心悦目,舒畅胸襟。现在前门箭楼早已恰当地作为文娱之用。在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中,又有人建议用崇文门、宣武门两个城楼做陈列馆,以后不但各城楼都可以同样地利用,并且我们应该把城墙上面的全部面积整理出来,尽量使它发挥它所具有的特长。城墙上面面积宽敞,可以布置花池,栽种花草,安设公园椅,每隔若干距离的敌台上可建凉亭,供人游息。由城墙或城楼上俯视护城河与郊外平原,远望西山远景或禁城宫殿,它将是世界上最特殊公园之一:一个全长达三十九点七五公里的立体环城公园!”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建筑学家,作家,诗人林徽因先生所写的文章片段,只可惜,随着北京城墙和城门的被拆毁,这个环城公园的设想永远也实现不了了。
提到林徽因,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她只是那个活跃时代里三场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女主角,或者是那个时代才华出众、气质优雅的才女名媛;更或者,只是冰心笔下的那个“客厅太太”。
可是,你知道吗?“建筑师”是她最初的梦想,她点燃了梁思成的建筑梦想;为保护北京古建筑,她不顾喉音失嗓,金刚怒吼,谴责当时的有关领导;她是那个耐住考察途中生活艰苦和测绘工作辛劳的建筑师,也是那个经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数年疾病缠身却凭着顽强毅力从来不曾离开学术的建筑学家。她曾做过三件大事:参与国徽设计;改造北京传统工艺品景泰蓝;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她为民族、国家作出过巨大贡献。她还是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
我们本周的特别主题策划系列,称先生的北京杰出女性,今天,我们给您说说著名建筑学家、作家、诗人林徽因先生。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似乎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抛除一代美女、才女的种种情感故事,名门之后、才子佳人的种种光环,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传奇夫妻给人留下的更多是后人对她们情感经历的追索,这其中包括林徽因与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之间的种种情感纠葛。但事实上,这对夫妻一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致力于他们深爱的建筑学,年轻时代双双出国留学专攻建筑专业,回国后夫妻二人又从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1950年,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一级教授,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梁思成是这个委员会的副主任。所以说,在很多学建筑的老一辈专家学者中,林徽因先生的名头绝非浪得虚名。
那林徽因先生到底对建筑学有多痴迷?她和北京又有着怎样的真挚的爱呢?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在《我的妈妈林徽因》一文中写到:林徽因在英国时,女友中有“一位学建筑的学生。妈妈从这位女友那里首次得知建筑在西方不仅仅是‘盖房子’,而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和艺术”。林徽因自己192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向她的美国同学说到:“我跟随我的父亲周游了欧洲。在旅行中,我第一次萌发了学习建筑学的梦想。西方古典(建筑)的辉煌壮丽激励着我。”据梁再冰回忆,父亲梁思成报考建筑系也是受到了母亲林徽因的影响。林徽因曾要求梁思成学建筑。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赴美,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School of Fine Art)。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但这并没有阻挡林徽因“最初的梦想”,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却主要仍选修全部建筑系的课程,实现自己的志愿。
林徽因和梁思成于1927年夏从宾大毕业,林徽因获学士学位,梁思成获硕士学位。1928年3月,两人在加拿大渥太华梁思成姐夫家结婚。1928年9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应东北大学之聘,创建东北大学建筑系。梁、林在东北期间设计有吉林大学校舍。林徽因参加了由张学良出资发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她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拿下本次比赛的最高奖金。1930年晚些时候,林徽因被诊断出患有肺病,离开沈阳到北京治疗。
林徽因对北京的古建筑有着深刻的研究和挚爱。1936年,为了实地测量古建筑,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登上了宁静肃穆的天坛祈年殿屋顶。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
1931年,梁思成受邀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的法式部主任,林徽因也参加营造学社的工作。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
在梁思成、林徽因心中还有一个遗憾:在茫茫的中国大地上,真的没有“唐构”建筑吗?
1937年,他们从敦煌壁画中看到五台山佛境中有佛光寺,兴奋异常,他们夫妇二人第三次前往赴山西考察,到五台山打听,得知佛光寺还在,在一个偏僻的小村。交通不便,于是骑骡前往,来到佛光寺。
他们从大殿的外观和斗拱的形制判断可能是唐构。他们钻进“住着成千上万只蝙蝠”和“千百万臭虫”,沉积了“厚厚的尘土”和“蝙蝠尸体”的顶棚,“一连测量、绘图和用闪光灯拍照了数小时。”他们发现大殿木构用人字形叉手支撑脊檩,这是该殿早于宋、辽的证据。
第三天,林徽因看到“在一根梁底上有非常模糊的毛笔字迹象”,于是搭起脚手架,她爬了上去,拂去灰尘,沾上清水,显出字迹。其中有文字“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原来这个佛殿是一个叫宁公遇的妇女捐建的。
林徽因记起在外面平台上的石经幢,上面好像见过类似的名字。她立刻来到石经幢前,经幢上也刻有“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的文字。这个石经幢上带有纪年“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佛光寺大殿的建造年代得到确认。
虽然林徽因对古建筑那么爱,但她无法保护北京的古城墙。从1953年5月开始,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北京这个城市蔓延。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一些完整牌楼街不致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当时的主管领导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情绪过于激动,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
林徽因和丈夫一起,为北京城的城墙四处奔走呼号。
1953年,林徽因的肺病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她在一次聚会中,就拆除永定门城楼,她和另一位领导就此问题据理力争,林徽因留下一句话:"你们拆掉的是800年的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 2004年8月18日,“假古董”重建的永定门城楼竣工。
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曾经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住所,他家的客厅后来成为最具盛名的“红色客厅”。这里不仅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建时期的思想源泉,而且一批珍贵建议、方案相继在这里“出炉”。新中国成立前夕,林徽因和梁思成在这里为解放军编绘了《北平文物建筑保护目录》,梁思成林徽因为新中国国旗修订方案,并绘制标准图样,而作为新中国国家象征的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以及中南海怀仁堂改建方案,抢救北京特种手工艺景泰蓝及其造型装饰设计方案,北京及全国急需保护的文物建筑名单等等,也皆出自这里。
对于新中国国徽的设计经过,梁再冰回忆,1950年6月,家里的客厅“到处是红、金两色的国徽图案,沙发上、桌子上、椅子上摆满了国徽,好像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徽‘作坊’。妈妈正全神贯注地埋头工作,其他一切似乎都暂时忘记了。
”建筑系的师生们川流不息地来来往往。往日这里的下午茶聚的氛围也变成了浓厚的“国徽氛围”。当时的建筑系教师郑孝燮也依稀记得:“为进行重大设计工作的需要,客厅中临时增设了高大的绘图桌。建筑系参与设计的教师前来讨论和修改设计时,常需围绕绘图桌对方案进行评论修改。”
当然,说到林徽因,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抢救景泰蓝工艺的日日夜夜。那这又有什么故事呢?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萎缩的景泰蓝行业得到不少文化名人的关注,这才使得景泰蓝的命运得以转变。这其中,不乏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梁思成、林徽因、沈从文等。中国第一位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便是师从林徽因。
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
1950年6月,北京市政府成立了特种工艺品公司,抢救扶持北京传统手工艺业,1951年特艺公司成立研制景泰蓝的特艺实验厂,同时,清华大学营建系(今建筑学院)在梁思成、林徽因的主持下成立抢救景泰蓝工艺的美术小组。
这个美术小组的成立,还有一个故事。一天,梁、林二人在北京海王村旧古玩摊,被一只景泰蓝花瓶吸引。摊主见他们很喜欢,便说:“二位先生还是有眼力的,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撑不住快关张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是快绝根了。”
摊主的话说得有点过,可引起了梁思成林徽因对景泰蓝的关注,当时的景泰蓝作坊,大的不过二三十人,小的只有两三人,工人多在低矮、昏暗的作坊从事手工操作。经过多次走访调研,梁思成和林徽因决定成立美术小组抢救景泰蓝。当时,刚从浙江美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钱美华,进入清华大学深造,师从林徽因主研工艺美术,也加入了保护景泰蓝的美术小组。钱美华生前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那时,从她住的宿舍崇文门到清华大学很远,林徽因就推荐她,平时多到当时在故宫任研究员的沈从文处学习。“沈从文对景泰蓝很有研究,他鼓励说中国是金属工艺最成熟的国家,历史上留下的宝贝很多,要创作就要多临摹。”
1955年春,林徽因因病入住同仁医院,钱美华赶去看望。当时林徽因已极为消瘦,在听完近来手工艺品设计的介绍后,她脸上泛出愉快的神情,“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这是师徒最后一次见面。林徽因每吐出一个字,鼻子上的氧气管就跟着颤动,可字字都真切。这一句话,决定了钱美华一生的追求。
1956年到1958年,在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大大小小的珐琅生产合作社合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北京市珐琅厂。1958年,钱美华主动要求到工厂工作,成为景泰蓝专业设计第一人,如今她带出的不少学生也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用他们的话来说,现在的景泰蓝工艺,不仅不落后于明清鼎盛时期,反而由于制作工艺的改进,用色和设计得到极大的发展,能够创作出许多明清时期不可能完成的作品。2006年,景泰蓝工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泰蓝的诞生与发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明清两朝进入繁盛时期。然而,到乾隆尾叶出现垂危,同治、光绪时期更加衰败,而北京的掐丝珐琅业所呈现出的那种短暂的繁荣也只“不过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掐丝珐琅业的回光返照罢了。”
到了“抗战时期,外销断绝,作坊不断倒闭。解放前夕,从事景泰蓝生产的工人只剩几十人,优秀传统工艺处于淹淹一息境地。”这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景泰蓝行业的真实写照。是党和国家的积极扶持、关怀,景泰蓝才又重放异彩,焕发了勃勃生机。在这里,我们不能忘记,虽已尘封数十载而少有人知的林徽因这个名字,尤其是她那“慑人的美貌”、“完整的美感”所常人少有的以命相搏,为挽救景泰蓝传统手工艺而献出最后心血的这颗“心”。
林洙女士,也就是梁思成第二任妻子有一段关于介绍林徽因与景泰蓝“缘分”的文字: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两个精美的景泰蓝小罐,它们造型优美,图案简洁典雅,带着浓厚的民族风格。这是林徽因亲自设计的产品。有一段时间我把它视为纪念林徽因的珍贵物品,包好收藏起来。不想“文革”中被红卫兵抄出来,要作为文物没收,我再三解释说这是解放后的新工艺品,才被扔了回来。
我久久地凝视着它,眼前呈现出林徽因为恢复濒于停产的景泰蓝手工艺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如果编写《中外历史之谜》的作者知道林徽因晚年的健康情况,一定会写一条“林薇因健康之谜”编入书中。医生们一次又一次地对她发出病危的“黄牌”警告,她都闯了过来。她不但活了下来,而且是怎样的活啊!她的肺已布满了空洞,肾也切除了一侧,结核菌已从肺转移到肾、肠。她一天吃不了二两饭,睡眠不过四五个小时,但却在梁思成陪同下,带着她的助手莫宗江、常沙娜等人,多次跑到景泰蓝工厂去调查,了解它的工艺程序及材料特点。
她很快就得出结论:工人师傅的手艺是高超的,但是由于传统产品的造型庸俗、色彩单一、图案繁琐,致使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濒于停业。于是她以惊人的毅力和她的助手们一起研究设计适合景泰蓝生产工艺的造型、图案及配色。为了探索和发展民族传统的优良图案,她对我国历代图案进行了研究。她已不能像设计国徽时那样亲自画图了,她的意图常常是由她最亲密的助手莫宗江来完成。我不止一次在林微因处看到莫宗江画的工笔图案,那真是一张张极美的艺术品。
她如愿以偿了。当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接过林薇因设计的景泰蓝礼品时,高兴地说:“这是代表新中国的新礼品,真是美极了!”
景泰蓝现在已被认为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立于世界手工艺品之林。有朝一日人们也许会专为北京景泰蓝写一本书,但是人们会不会记得有一位被结核病苦苦折磨的弱女子,为它献出了自已最后的心血。
林洙女士上述这段简短的文字,不仅是对上一代知识分子生命历程的忆述,更为中国景泰蓝文化发展史增添了耀眼的光辉,更为中国景泰蓝文化发展史这幅长卷增补了足以令人凝眸的一景,为中国景泰蓝文化发展史这首长歌增谱了一段最美最强音。林徽因虽早已离我们而去,但我们好象从庄严而美丽的共和国国徽上看到映出的林徽因的微笑,从那巍峨壮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看到林徽因在向人们招手并诉说者:这是我向人民英雄做的最好的纪念!
林徽因虽然不是中国景泰蓝工艺美术大师,但她却是最为合格的中国景泰蓝的一代尊师。因为她是中国景泰蓝文化发展史的一位杰出的驱动着,是景泰蓝这一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忠诚卫士、以命相搏为景泰蓝献出最后心血的第一人!当年的亲密助手常沙娜女士,后来也成为我国艺术名家,曾从师门的钱美华女士,虽然已经作古,生前也是中国景泰蓝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已成为国际珐琅艺术委员会当之无愧的成员,景泰蓝并成为了世界珐琅艺术长廊里的一枝鲜艳璀璨的奇葩,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已成为当今世界景泰蓝文化艺术中心,……这些足以让林徽因这位尊师安于九泉。
哪里能听:
播出电台:北京交通广播103.9兆赫
播出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
主持人: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
播出时间:每早六点首播,翌日零点重播。
2017年开始,每天零点也增加一次播出哦!
其他收听方法:
1、歌华有线305频道
2、下载听听FM的APP搜索“徐徐道来话北京”
3、关注本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
本公号所有音频、文字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发转载!违者必究!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