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中的冬至是一年(我国古代没有公历,农历的冬至,古人们是哪天过呢?)

网友提问:

我国古代没有公历,农历的冬至,古人们是哪天过呢?

优质回答:

冬至在我国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并且计算方式也是很准确的,和现在一样,均以太阳在这一天的照射时间最短为冬至日。测量办法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测量它在正午时影子的长度。这套测量工具叫做“圭表”,直立地面的杆叫表,水平于地面上测量影子长度的标尺叫圭。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将圭表南北放置,太阳照射表的影子落在圭上。冬至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则影子最长。而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则影子最短。

《周髀算经》中有明确记载,在冬至日和夏至日这天,影子的尺寸。“冬至日晷长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长尺六寸。”当然古代的尺寸长度跟现在的标准不同。根据这个办法,古人就可以测算出冬至的具体日期,甚至二十四节气也由此计算拟定。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全靠天吃饭。所以掌握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等变化就至关重要。所以早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汉武帝时期采用“平气法”划分节气 ,以冬至这一天为基础,即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种分法没有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均匀的因素,所以与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有些许误差。

所以在古代,人们认为冬至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是一个吉日,应该庆祝。历朝历代在冬至这一天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是有假期的。汉代称冬至为“冬节”,官方举行“贺冬”的仪式,官员们互相“拜冬”像拜年一样。魏晋六朝时称冬至为“亚岁”,更像过年一样,人们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唐宋以后,冬至时要祭祀祖先,明清时皇帝举行祭天大典,民间也会同样祭祖。故而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而我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吃货民族,在这么重要的节日里自然少不了吃这一项。各地的习俗也不一样,北方多吃饺子;山东滕州喝羊肉汤,江苏苏州喝冬酿酒,均寓意驱寒;江南水乡吃赤豆糯米饭,驱避疫鬼,防灾祛病;潮汕、闽南地区吃汤圆,把冬至当团圆节来过等等。

故今日冬至,理当庆祝。祝各位冬至愉快,福泽绵长。

关注@史海扑通 ,每天阅读一点儿历史上有趣的新鲜事!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上古时期用测日影的方法来确定冬至和夏至,具体手段就是树一根直杆子,观察投射的日影,根据影子的移动、长短来确定节气。

当然,这根杆子是有讲究的,名为土圭,是一种玉器。据说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就开始使用土圭,《周礼》里就有记录。它是不是尧舜时期的科研成果呢?这很难推断了,但周朝一般沿用商朝的方法,至少证明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确认冬至和夏至的方法。

那么冬至那天日影到底有多长呢?《周礼》的记录是“冬至,日在牵牛,景长一丈三尺”。

《周髀算经》也有记载,在平地上立一根八尺高的杆子,“故冬至日晷长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长尺六寸。”《汉书·天文志》则记录:“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丈三尺一寸四分。”

当然,这里的尺寸与现代的尺寸是不一样的。

其他网友回答

简单来说,算着过。

冬至是什么日子?就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刻所在的那一天,从理论上说,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只有一瞬间,但一天之内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化很小,把这一天称为冬至日,既没有多大误差,也更加符合生活习惯。

因为时差的关系,北半球各国测出来的冬至时间并不一致,但大家用的方法是一样的,根据太阳运行情况来定。其实不止是冬至,二十四节气都是依太阳运行情况而定的,它们的功能就是反映太阳运行周期,指导农业生产。

按照依据,历法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依据地球绕太阳一周确立为一年,称为阳历,也就是现在公历;另一类是依据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12个月为一年,称为阴历,比如古历中的殷历;我国古代的农历虽然俗称阴历,但却不是正经的阴历,而是阴阳合历,这就是第三类。

农历以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同时参考阳历的一年长度(阴历一年与阳历一年差11天左右),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使得平均历年与阳历年相适应,所以这么多年我们一直是在春天过年,如果没有闰月的话,早到夏天去了。

因为月亮离地球更近更容易观察,月亮盈亏朔望周期也非常明显,所以绝大部分古历都是阴历,但在一些农业盛行的国家,人们逐渐发现阴历并不适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有些国家直接弃阴历而不用,转用阳历;有些国家(比如我国)把两种历法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历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应用这种阴阳结合的农历,用久了发现还是不行,平年354天,闰年384天,相差一个月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还是太大,于是古人又在此基础上,按照太阳运转规律确定了一些节气,最后确立二十四节气。因为观测容易,冬至更是最早测出的一个,到汉朝时已经形成了节日。

那冬至是怎么测的呢?古代没有现代直接观测太阳的仪器,只能靠日影来判断,每年向北影子最长的那天,就是冬至日,古人以此为原理,造出了土圭等工具,专门用来测定节气。

总的来说,历法是人定的,冬至是人测的,经过多年的数据累积,古代的天文学家们对冬至日的确定是有足够把握的,虽然误差可能比今天要大,但差那么一两天并不碍事。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首先指出一点,古代沒公历,公历是民国才启用的,而冬至与公历无关,冬至是中国历法上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两至两分。立竿见影,古人用土圭测日影,中午时分,日影最长的一日叫冬至,最短的一日叫夏至,长短平分的两日叫春分、秋分。

通过长期观测计算,两个冬至日的时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为一个太阳年。

《易传》解《周易》复卦,《象》曰: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大意,复,先王在冬至这天封闭关卡,禁止商旅通行,君王不巡视四方。

周而复始,冬至这天为太阳年一年之始。以太阳年为标准,制定太阳历历法。冬至为太阳历历法年的一年之始。

太阳年与太阳历历法年,是有区别的。太阳年为非整数,历法年必须取整数,三六五天或三六六天。所以,冬至日在现在的太阳历公历上,有一两天之差。

农历为太阳历与月亮历合历,俗称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三百五十四天,不足一个太阳年。闰年十三个月三百八十三天,超过一个太阳年。都是整数。十九年七闰,平均一个太阳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非整数,

由于农历的平年与闰年有一个月之差,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年划分的,所以,任一节气,在农历上的日子有十多天的偏差。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关。与月亮历无关。所以宋代科学家沈括制定《十二气历》,废除月,改为气。一年十二气,大气三十一天,小气三十天。这样与现在使用的公历相似,节气在日历上的日子就基本固定,只有一两天之差。可惜,受传统势力阴阳学说的阻挠,没能实行。

其他网友回答

现在的冬至就是按农历过的啊。公历没有冬至,你是不是中国节和外国节都分不清了,我给你普及一下春节/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九月九重阳节/农历十月一/冬至/腊月初八/小年腊月23/春节/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我国古代没有公历农历的冬至古人们是哪天过呢.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