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真实记录历史的书吗?
优质回答
《史记》的作者,为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写《史记》之前,司马家族既是史官。过去的史官因怕记录国王、皇帝不好的事会被杀头或抄家、灭族,大都只有记录国王、皇帝做的好的事。而更为久远的中国远古、中古历史,又多以故事、传说的形式留传后世。
司马迁也因写《史记》,家族蒙难,个人受了“宫刑”,遭受了男人所难以承受的奇耻大辱。但司马迁坚持秉笔直述,决心记录历史的真人真事,且在写《史记》之前,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有了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字和社会阅历的积累。所以,中国的“可信史”是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开始的。
但我们知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犹未尽”,书籍、语言、历史,都不可能记录历史完全的真实。社会本就是一个多元复杂庞多的大系统。尽信史不如不信史。因此,就连《史记》的记载,也不可能是完全、绝对真实的历史。都是相对而言,相对真实罢了。”二十四史,乃二十四家之列传也”,每一个朝代都想留传自己的美好,改朝换代后的后朝,往往又多会采用否定前朝,以更好的肯定和宣扬自我。这就是历史。
故而,我们只能说,《史记》是中国可信史记录的开始,一切历史也往往全是历史上的历史,一切历史也都并不是历史上完全的真实。《史记》之后的历史,也更是这样。
当然不是。
首先,《史记》虽然是二十四史之首,但也仅仅是二十四之其一。《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也都相对忠实地记录了部分史实,我们怎么可以说《史记》是唯一呢?
《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众所周知,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当时烧掉了绝大多数不符合秦朝官方口味的诗、书、医等各类书籍。这势必会造成记载的断代和混乱。
西汉末年,刘歆在整理一些挖掘出来、保存相对完好的古书时,发现古文经典不仅经文与今文经互异,而且篇章也多出不少。如《礼》多三十九篇,《书》多十六篇。
岳麓书院秦简,是湖南大学购藏的秦代简牍。该书简是秦代的,主人是一名法律工作者,书简是他的私人笔记,里面就记载了一些和《史记》有冲突的历史场景。经过专家深入研究和分析,认为比《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的内容更为真实可信。
书籍的断档,势必会造成一些记录方面的混乱和失真,《史记》对于之前的历史,根本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忠实记录了。
焚书坑儒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立场、喜好厌恶等,司马迁自然也不会例外。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就立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个“成一家之言”已经说明白了,我所记录的并不都是确凿无误的史实,我只是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可能性,表达的是我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在《史记》中,司马迁描写的战国纵横家四处游说的场景很为牛逼,尤其以《苏秦张仪列传》最为传奇,里面记载苏秦和张仪是同学。但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证明张仪在苏秦之前成名,苏秦是在张仪死后才开始在诸侯间活跃起来的,所以《史记》中苏秦激怒张仪的和其他他们二人同台的故事就目前看来是与此不符的。苏秦的故事其实寄托着司马迁自己的身世和生死观、价值观。
我们经常能在法庭辩论、交通事故等场景中见到,利益双方口若悬河、信誓旦旦,都是自己才是真实和正确的,可是事情的真相其实只有一个啊。
司马迁作为一个有情感、有思维的人,势必会在书中掺杂一些个人的喜好等,从而脱离了一定的历史事实。《史记》又怎么可能真实地记录历史呢?
司马迁画像
最后,用《史记》中一个荒诞的情节来结束吧:刘邦的母亲刘媪在池塘边休息,因困就地睡着了,梦见与神邂逅,突然间,天色昏暗,雷电交加,刘邦的父亲跑去看,看到一条龙趴着刘媪身上,不久后就怀孕生下来刘邦。
《史记》中关于秦始皇生父的记载出现了自相矛盾,其父亲究竟是吕不韦还是秦异人?
优质回答
秦始皇生父究竟是谁?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和后人开的一个玩笑。
↑秦始皇的父亲是嬴子楚无疑↑
这个历史玩笑,司马迁应当是无心的,他在写《史记》时,搜集史料是一个大难题,当时文字记录并不方便,加上战国时期战火连绵,损毁的史料很多,但有一个资料来源却没有沉底史海——各种当地传闻。
司马迁为了获取足够多的史料,曾经赶赴各地,到历史事件事发地搜寻,在那个遍地文盲的时代,你不能指望能看到县志这样的材料,只能听村里县里的老人讲述他们代代传说的历史故事。
秦始皇的生父是吕不韦——这个历史传说应该就是这么流传下来的。
↑司马迁写作《史记》时,已经距离秦始皇时期一百年了↑
所以,在写《史记》的时候,司马迁采取了两样素材全部保留的做法。
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写到:“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
在《史记·吕不韦列传》的时候,就把传闻故事写了上去:“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到底哪个是真的呢,其实只要略加分析,就能发现所谓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很不靠谱。
关键点就在于:赵姬想对嬴子楚隐瞒自己有孕在身,难度很大!几乎不可能。而且《吕不韦列传》里的说法其实是漏洞的。
如果按照《吕不韦列传》的说法,我们来看看赵姬和吕不韦隐瞒嬴子楚的难度有多大:
↑吕不韦堪称历史上最伟大的投机客↑
首先,吕不韦在献出赵姬之前,已经“知有身”,也就是说,赵姬此时怀孕必然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否则吕不韦怎么会知道赵姬有孕,当时没有试纸,没有尿检,更没法验血,只能看女人来不来大姨妈,所以至少要等同房后一个多月才能确认怀孕。
这时在一场酒宴上,嬴子楚相中了赵姬,想据为己有,吕不韦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很愤怒,但等到酒醒冷静下来后,吕不韦觉得已经已经付出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成本,若违背嬴子楚的想法,岂不是打了水漂?
于是吕不韦决定献给赵姬。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他必须隐瞒赵姬有孕在身的事实,而且还得说服赵姬同意配合,终于说服之后,他和赵姬结成同盟,赵姬此时身份大涨,已经不是普通的歌姬,而是吕不韦手里最大的筹码了。
但赵姬和吕不韦接下来面对一个难题,怎么才能隐瞒嬴子楚。
↑嬴子楚“喜当爹”是个历史误会↑
我们试想一下,假如赵姬二月初一跟了嬴子楚,一个多月后欣喜的告诉嬴子楚她怀孕了,嬴子楚信以为真(觉得自己可厉害了,一炮中地!),但实际上赵姬此时已经怀孕两个多月了。
即使赵姬不早产,而是按时生产,从嬴子楚的角度来看,赵姬肯定是早产,而且早产了一个多月……这明显是“喜当爹”的惯常剧情啊。
但司马迁偏偏这样记录:“至大期时,生子政。”这里的“大期”,唐朝孔颖达是这么解释的:“十月而产,妇人大期。”也就是足月生产。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此处说的“大期”,是站在谁的角度去观察的呢?肯定不是吕不韦,而是站在赵姬的合法丈夫嬴子楚的角度看的,也是站在事实的角度上看的。也就是说,嬴子楚的妻子赵姬足月产子!但如果这个孩子是吕不韦的,那么意味着赵姬实际上怀了十一个月多的身孕才生下嬴政。
↑赵姬不可能创造医学奇迹↑
晚产一个多月,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赵姬创造了医学奇迹!!
实际上很多孩子之所以“晚产”,是因为预产期估计的不准确,古人推测预产期的时候,肯定没有现代医学水平,基本上以“十月”为经验规律,孩子一般生长到足月生产时,要是生不下来,那么风险会大幅增加,古代没有现代这样的医学水平和条件,赵姬恐怕拖不到十一个月,就会胎死腹中,或者母子一尸两命,伟大的秦始皇根本来不到这个世界。
也就是说,如果司马迁打听到的这个传闻要想更真实一点的话,应该这样写:“姬自匿有身,未至大期,早一月生子政。”这样的话,从嬴子楚角度来看,赵姬是早产了一个月,而从吕不韦和赵姬角度来看,赵姬是足月生产。早产虽然给人感觉怪怪的,但也属于正常经验范围,对看客来说,这样的说法反而更让人信服。
所以,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的记载当属谣言传闻,只不过司马迁未经甄别就记载上了。
此外,谣言的生命力向来高于真相,吕不韦权倾天下,被秦始皇尊为“仲父”,一个商人出身,竟然混到了秦国相国的高位,嫉妒眼红者无数。
↑吕不韦最后不得善终,赵姬却安享天年……↑
他们肯定会脑洞大开,各种阴谋论随之而出:为什么秦始皇对吕不韦那么厚待啊,还不是因为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要知道,赵姬在嫁给嬴子楚之前,可是吕不韦的姬妾哦,肯定是赵姬吕不韦隐瞒身孕,让嬴子楚喜当爹了……
于是才有了这样的传言,至今不息。
秦始皇帝乃秦王楚之子,孝文王之孙,昭王之曾孙,秦惠文王之玄孙。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