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为什么能一战斩杀太史慈(曹魏名将张辽是如何一战斩杀太史慈的?张辽最终的结局如何?)

网友提问:

曹魏名将张辽是如何一战斩杀太史慈的?张辽最终的结局如何?

优质回答:

张辽与太史慈皆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不过太史慈却因早亡令后人多有惋惜,话说太史慈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清楚,太史慈之死与曹魏名将张辽有着莫大的关系,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历史上的张辽与太史慈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呢?

张辽计杀太史慈

张辽计杀太史慈一事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话说孙权自赤壁一战大胜后,便一直对合肥虎视眈眈,继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后,孙权终于坐不住了,于是开始率军攻取合肥。时合肥守将乃张辽也,副将有李典,乐进,此三人皆曹魏名将也。初次对阵时,太史慈便与张辽展开了大战,然七八十回合过去了依然不分胜负,然正在两人酣斗时,魏将李典,乐进突然引军直接杀向孙权,使得孙权首战失利。孙权战败回营后十分沮丧,这时太史慈前来安慰,并为孙权献上一计。时太史慈有一亲信的故友在张辽账下当差,太史慈使亲信买通故友刺杀张辽,然后与自己的亲信里应外合,杀入合肥城中。然不想张辽谨慎多谋,张辽擒杀内奸后将计就计,将太史慈引入城中时,张辽一声令下,顿时箭如雨下,吴军伤亡惨重,太史慈也身中数箭,虽得以逃出,但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历史上的太史慈与张辽

当然,张辽计杀太史慈毕竟是小说之言,其实历史上的太史慈并非被张辽计杀。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太史慈和张辽究竟是怎样的呢?他们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太史慈乃东吴名将也,素以忠勇著称,本为刘繇部下,刘繇被孙策所破败走豫章后,太史慈逃入山中收拢残部继续抵抗孙策,后被孙策所俘,因孙策诚心劝降,加之感念孙策不忘昔日神亭岭一战,故此后诚心追随孙策,助其平定江东立下不世之功。

只可惜太史慈英年早逝,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年仅四十岁。太史慈死于赤壁之战前,所以根本不可能随孙权攻打合肥。太史慈临死前曾留有一名言:

“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真英雄也,然其早逝,何其悲壮也!

张辽,字文远,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原为吕布部将,吕布被曹操所破后归降曹操,此后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立功勋。自曹操南征孙权无果后,便委以张辽大任,命其驻守合肥以防东吴,曾于逍遥津一战大败东吴孙权,名震天下。据《魏略》记载:

“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

这便是后来所说的“张辽止啼”。

公元222年,孙权背盟,反叛曹丕,曹丕遣张辽,曹休到海陵,临江驻防。时张辽已染病在身,却依然坚守在一线,于同年击破吴将吕范,然而张辽自身的伤病也愈加严重,不久病逝于江都。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的作者尊刘抑曹的倾向过于明显,以至于整部书前有刘关张创业,后有诸葛亮北伐,除此之外,其他的事迹大多一带而过。至于说曹操阵营中的人物,尚有关羽的两个朋友张辽、徐晃得到作者的首肯。可是东吴的那些所谓“江表虎臣”,作者借关羽的话来评价,那就是一群鼠辈。不过在东吴的将领中,太史慈的武勇还是让作者赞赏,可是他却死在了张辽的手下。那么现实中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是什么交集让作者将他们写在了一起?

一、《三国演义》中的太史慈与张辽。

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是在曹操讨伐陶谦时出场的。当时曹操借口陶谦的手下杀害了自己父亲,出兵攻打徐州。陶谦被迫向北海、青州两处求救。北海的孔融在得到陶谦的求救信后,答应出兵,可又被数万黄巾军围住。这时太史慈奉母亲之命,前来帮助孔融。他杀出重围,为孔融请来刘备的救兵,解了北海之围。战后太史慈受扬州刺史刘繇之邀而去。

在这一战中,太史慈单枪匹马,在数万敌军中杀进杀出,威不可挡。而在他再次上场时,则是面对号称小霸王的孙策。在孙策率领父亲的旧部夺取江东时,他作为刘繇的部下与孙策交锋。在神亭岭一战中,他与一员小将与孙策和他手下的十二员大将对阵。太史慈和孙策单挑,大战上百合,打得不分胜负。

后因刘繇无能兵败,太史慈也被孙策生擒。在孙策的招降下,太史慈投降了孙策,成为江东的一员虎将。他在跟随孙策攻打严白虎的战役中,表现出色,立下了战功。不过,在此之后,太史慈在赤壁之战露了一回面,却没有前面那样出彩的表现。直到孙权发动合肥之战时,他才再次大显身手。

张辽则是曹军中的一员重要将领,他原是吕布的部下,是八健将的首将。在吕布失败后,由于刘备、关羽的力保,张辽投降了曹操。张辽在曹军之中,很快就以他的能力脱颖而出。在很多战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一马当先的身影。在白狼山之战中,张辽冲入敌阵,斩杀了敌方主将蹋顿单于。在守合肥时,张辽也多次打退了东吴的攻击,威震敌胆。

张辽此人也有情有义。他感念关羽对他的情义,在很多地方都维护关羽。在土山约三事时,就是张辽出面保住了关羽的性命。关羽在曹营之中,根本看不起曹营的将领,唯独与张辽、徐晃两人交好。张辽在曹营中多方斡旋,使得关羽避免了许多冲突。在白马之战和过五关斩六将时,也多次得到张辽的帮助。

张辽与关羽的关系,曹操自然也心知肚明。他在安排将领时,专门将张辽安排在淮南一线,镇守战略要地合肥,阻挡东吴的攻势。即便是关羽攻打襄樊,形势那么危险,曹操也没有调动张辽前往救援。因此,张辽的后半生的战绩,都与东吴有关。张辽在逍遥津一战,打退了孙权亲自率领的十万吴军,差点抓住了孙权。

在历史上,孙权与刘备结盟稳固时期,将战略目标放在了淮南。孙权先后对合肥发动了多次攻击,直到逍遥津之战失败才暂停了攻击。孙权在赤壁之战时,派周瑜率领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操主力作战,自己却亲自率领一支军马,对合肥发动进攻。《三国演义》中,作者就把太史慈和张辽的碰撞放在赤壁之战后,孙权发动的这一次攻势中。

但是,孙权面对的对手正是张辽。在这一战中,太史慈和张辽单挑,两人大战七八十合不分胜负。可是由于其他将领作战不利,孙权只得败退回营。这个时候,太史慈想以计取胜。他有个同乡戈定与张辽的养马后槽是兄弟,太史慈想要以后槽为内应,里应外合打败张辽。

谁知道张辽早有准备,当夜传令不得解甲宿睡。这样当戈定等人制造混乱的时候,张辽很快就平息了混乱,抓住并斩杀了他们。张辽还将计就计,故意在城门放火,引诱接应的太史慈前来。结果太史慈身中数箭,被打得大败。在回营不久之后,就伤重而亡了。

二、历史上太史慈的死因。

其实在历史上,太史慈和张辽之间并没有那么多的交集。太史慈被张辽杀死的情节,也是作者依据历史事件,进行的艺术加工。张辽在历史上确实经历过部下叛乱的事件,情节与《三国演义》中的情况差不多。当时张辽的部下突然发生叛乱,到处喊叫造反。张辽下令不造反的全部坐下,不得乱动。不久全营停止了混乱,那些少数造反的人马上就被擒获。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张辽的治军能力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作者将这个事件经过艺术加工,写进了书中。

在历史上,太史慈的能力也是受到大家公认的。当时连远在北方的曹操都得知了太史慈的名声。他专门给太史慈寄去了一封信,不过信里没有说什么,只是放了些中药当归。这里面的意思自然是想太史慈回到北方,来到自己的麾下。只是太史慈没有理会,此事方才作罢。

但是,在历史上太史慈和张辽是很难见面的。曹操讨伐陶谦的时候,张辽正跟随着吕布,在袁术、袁绍等势力间流浪。太史慈在徐州之战后就去了扬州,更是与张辽无法见面。在孙权继位后,他把太史慈又派到了南方镇守。到了建安十三年时,曹操发动了赤壁之战。而《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战死的这一战,则发生在赤壁之战后的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可是,这个时候太史慈早已去世了。

在《三国志》中记载,太史慈是死于建安十一年,死时年仅四十一岁。在历史上记载,太史慈死时十分不甘心,他说“大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似乎!”从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太史慈并不是在战场上战死的。如果结合他死时正当壮年,所处的地方又是江东南方没有大的战乱地区,太史慈应该是病重而死的。

因此,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被张辽杀死的描述,是作者的艺术加工。太史慈和张辽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多少交集,而且早在赤壁之战前很久就去世了,更不可能在赤壁之战后与张辽交战了。

三、张辽的死因。

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用埋伏之计打败太史慈,让太史慈中箭而亡。可是在书中,他自己也没有逃脱同样的命运。他在随同曹丕讨伐东吴的时候,同样中了东吴的埋伏。在他掩护曹丕逃命的时候,被东吴将领丁奉射中腰部,被徐晃救回。回到许昌后,张辽因为箭疮迸裂而亡。这和太史慈的死遥相呼应,算是一报还一报。

不过在历史上,如同太史慈不是被张辽射死一样,张辽也不是死在丁奉的箭下。他的死也和太史慈的死因一样,都是病死的。在张辽病死前,他依然是曹魏的一张王牌,被曹丕用来威吓孙权。这是因为张辽在镇守合肥期间,多次击败孙权的进犯,让东吴君臣对他产生了畏惧之心。

尤其是在湘水之争后,孙权在与刘备解决了荆州的争端,将东吴最大的兵力集中起来,向合肥发动了最大的一次攻势。这一战由孙权亲自指挥,率领十万大军,对合肥势在必得。当时合肥防守的曹军仅仅只有七千多人,还由张辽、李典和乐进三员将领一起防守。

但是,曹军将领按照曹操留下的策略行事,由张辽和李典出战,乐进守城。在张辽在出击中,冲入孙权的大营,直杀到孙权的面前。在吴军士气遭到挫伤后,攻城不下撤退时,张辽又率领军队袭击了吴军。这一次又恰好打击了孙权的亲军,险些活捉了孙权。在这一战中,张辽给孙权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再也不敢面对张辽。

在历史记载中,张辽在曹丕称帝后不久便病了。他的病情让曹丕十分关心,亲自派医生医治,并百般优待。不过曹丕主要的目的,还是要用张辽来震慑东吴。张辽在去世前的这段时间里,一直是在身体有病的状态。可是曹丕依然让他镇守在淮南前线,还派他乘船与曹休一起巡视前线。

孙权对此十分忌惮,他对部下说张辽虽然身体有病,但还是不能抵挡的,大家要谨慎小心。张辽在临死前,还取得了对吴军吕范的胜利。但张辽终因病情严重,病逝于江都。他死后,曹丕十分惋惜,为他流涕,并追谥他为刚侯。

结语:

张辽和太史慈在历史上本无交集,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经过艺术加工,把他们的事迹糅合到了一起。其实在赤壁之战前,太史慈就已经病死在东吴的南部,根本不可能跟随孙权去攻打合肥,更不可能会死在张辽的箭下。

同样的,张辽也是因病去世的,他也不可能死在武将丁奉的箭下。张辽在镇守合肥期间,挫败了孙权多次进攻。并且,在逍遥津一战中,张辽彻底击垮了孙权的信心,使得孙权再也没有胆量去面对张辽。直到张辽病逝前,孙权还告诫手下不可对敌生病的张辽。张辽也因为他的战功,得到了曹丕的推崇,并且位列古人的七十二名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这是东吴名将太史慈在临终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这段话说的是又壮又悲,悲壮异常,有那种壮志未酬身却先死的无奈之感。说完之后太史慈就与世长辞,终年四十一岁,无不令人折腕叹息。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人氏,早年和刘备一起帮助孔北海剿灭黄巾,后投奔刘瑶,在刘瑶处不得重用,孙策讨伐刘瑶,太史慈和孙策发生了著名的神亭岭大战,后来被孙策收降。自此成为东吴大将,帮助孙策扫平江东,是东吴的开国功臣。

对于太史慈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出自于名著《三国演义》当中,太史慈是被张辽设伏受箭伤而亡;一种是来源与正史,太史慈在赤壁之战之前建安十一年就逝世了,所以在正史当中便不存在之后的张辽设伏太史慈受箭伤而亡的事。因为小说《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大家都愿意接受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都认为张辽和太史慈的死有着莫大的关系。下面笔者就先从从演义的视角出发,阐明剖析一下整个事件的经过。

赤壁鏖战之后,曹操安排了张辽为主将,李典、乐进为副将驻守合肥这个重要的地方,曹仁守南郡,曹洪守彝陵,夏侯惇守襄阳。除了张辽守卫的合肥安然无恙之外,其余的几个地方都丢失了,孙权带着兵马一直在合肥和张辽交战,但没有什么大的进展。直到程普带着兵马过来汇合了之后,孙权有了底气便开始和张辽决战。两军对阵之时,太史慈和张辽大战七八十回合都不分胜负,李典和乐进合计偷袭孙权,吴将宋谦挡住乐进,被李典一箭射死,太史慈见状回撤,吴军针脚大乱,张辽趁势取胜。

罗贯中在此处就已经给了读者一个暗示,论武太史慈可以和张辽平分秋色,论智还不如李典乐进,如果和张辽过招肯定不行,为之后的被张辽设计被伏击做了铺垫。

在这个时候孙权都被张辽气哭了,不仅被张辽打败,爱将宋谦还死了,正在小孙郁闷的时候,太史慈给孙权出了一个主意。太史慈手下一个叫戈定的人和张辽手下养马官是兄弟,就把密谋里应外合的计划告诉的孙权,旁边的诸葛瑾告诫太史慈,说张辽足智多谋不能莽撞。子义是坚决要去干张辽,在加上小孙同志报仇心切,就拨付子义五千兵马,去包抄张辽的老窝合肥。戈定也和他的同伙商量好了,先放火让城中大乱,趁机刺杀张辽,这个计策对一般的将领可能适用,对付张辽不行,因为张辽是帅才。

在这里笔者认为,演义中的描述把太史慈说的有点没脑子,因为兵家大事那么重要,居然交个一个小小的养马官,着实是有点轻浮,只能说是为之后的太史慈遇伏而做的铺垫。

张辽在得胜归城之后,命令部下人不卸甲马不落鞍,防止东吴趁着庆功松懈的时候偷袭。有胜虑败,张文远真帅才也,戈定那小儿科的把戏估计是玩不动张辽的。城中起火四处大乱,戈定动手了,张辽准确的分析是作乱之人蛊惑军心,不可能是整个城里的人都造反。李典擒杀戈定并知道事情原委之后,张辽将计就计把太史慈骗到城中,张辽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太史慈身中数箭而回。

小孙知道太史慈受伤,便退兵不打了,后来太史慈病重,小孙让张昭看望太史慈,太史慈说了: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这句话之后就驾鹤西去了,小孙知道太史慈去世,悲伤的不得了,就把太史慈葬在南徐,他的儿子太史享被孙权当做了养子,孙权这一点做的很不错。

罗贯中先生对太史慈一生的评价是:

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正史当中的太史慈声名显赫,消灭了刘磐一帮寇匪,孙权让其管理南方的事务,连曹操都给他写信,心中空无一物只放了一味中药当归,可见曹操对他也是很重视,也证明了太史慈在当时的影响力已经是超出了江东的范围,连中原的曹操都听说了。但是太史慈是无缘参加合肥大战的,因为他在建安十一年就病逝了,临终前说了开头的那断话,在他死后他的后人受到孙权的优待和演义中是一致的,算是得了善终。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太史慈的评价是:

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说完了太史慈,再聊聊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就是今天的山西朔州。先后跟随过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可以说是他是颠沛流离历经了坎坷未遇明主,后来吕布兵败身亡,被曹操降服。跟随曹操征战乌桓建功立业,于关羽意气相投。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之后奉命守卫合肥,建安二十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士兵冲击东吴的十万大军,一直冲击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造成东吴军队大乱,后来又差点活捉孙权,此战在《三国志》张辽传中有详细的记载。经过这一战,张辽威震江东,晚上小孩子哭闹,大人们就用张辽的名字吓唬小孩,“张辽止啼”这个典故就被流传下来了。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张辽作为封疆大吏依旧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没有一丝的懈怠,因为张辽在,东吴就不敢觊觎合肥这块地方。曹丕晋升张辽为晋阳侯,在洛阳张辽朝拜曹丕的时候,曹丕亲自询问了他关于打败孙权的一些细节,并加封了他的家人和跟随他作战的士兵。张辽回到驻地之后生病,曹丕亲自握住张辽的手,并且赏赐宫廷的衣服。当时东吴是非常害怕张辽的,孙权得知张辽生病了以后,告诫诸将不能轻举妄动,因为张辽太猛了。

但是英雄总有谢幕的时候,张辽因为病情加重,在江都病逝,算是一个因公殉职的将领,曹丕都为张辽的逝去而落泪,他的儿子张虎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曹丕追忆当年张辽李典在合肥立下的功劳,写下诏书,高度评价了当年张辽以少胜多的丰功伟绩,使得东吴至今还没有勇气来攻打我们,是国家真正的良将,对张辽和李典都大行赏赐。

综上所述:笔者个人认为虽然太史慈和张辽分别为不同阵营的名将,但是他们的精神值得钦佩。太史慈临死不忘要为国家建功立业,感叹自己死的太早;张辽作为封疆大吏,从未辜负国家对他的托付和信任,最终病逝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俩都有着恪尽职守的优良品质,如果两人能一个喝顿酒,说不定还真的能成为好朋友。兴亡谁认定,盛衰岂无凭,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用这样的一段话来概括他俩的一生,是再合适不过的。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正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太史慈,通常被认为其勇武不亚于吕布、关羽等人,乃是东吴的的顶级战将。而张辽呢,可谓是曹营中,除去曹氏、夏侯氏之外的将领中,排名第一的将领。

那为什么张辽能够一战斩杀了太史慈呢?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张辽是武力、智力比较均衡的将领,堪为帅才。而太史慈,虽然谋略也不差,但是对于行军打仗,相对张辽而言还是差了一些。

三国信义忠勇太史慈

太史慈的最大特点是忠义,感恩,且不惧生死。

太史慈在历史上的出场,起于东莱郡和青州两大衙门之争,他计毁州印,自己则带着郡章成功“先告状”,让朝廷不在复查郡州之间的纷争,让东莱郡占了便宜。之后又助被黄巾军包围的孔融,求救于时任平原相的刘备,解了孔北海之围,报答了孔融赡恤母亲之恩。

太史慈的人生巅峰,就是大战小霸王孙策。太史慈去投奔同为东莱郡的扬州刺史刘繇。可惜,不为刘繇重用,只被任命为了一个负责侦查的低级军官。当时,恰逢孙策平定江东,进攻刘繇。一日,太史慈仅带一骑巡逻过程中,偶遇带着韩当、黄盖等将领巡逻的小霸王孙策。

处于绝对劣势的太史慈见到孙策,不但不避,反而上前约孙策单挑。小霸王自然不甘示弱,欣然应允。两人你来我往,“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孙策抢了太史慈背后背的手戟,而太史慈也顺势抢去了孙策的头盔,两人一手长兵器,一手短戟,一手头盔,叮叮当当的打了半天不分胜负。双方的大部队赶到,两人才罢手,各自退去。

刘繇自然不是孙策的对手,而孤军抵抗的太史慈也被孙策所擒。孙策英雄惜英雄,劝降了太史慈,授予太史慈折冲中郎将之职。太史慈此后最大的功绩就是镇服了刘表的从子刘磐,以及另外一名三国名将,时为刘表手下的黄忠,让他们不敢再骚扰江东。但是,很快太史慈就病逝了。

如果拿太史慈的功绩与张辽相比,就大巫见小巫了。

曹营异姓第一帅才张辽

张辽早期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征战四方,积累了丰富的战场经验。可惜的是,张辽最初的主人都命不长久,一个个很快都挂了。这也让张辽短时间内看遍了世间沧桑,变得勇猛而沉稳。

张辽曾经孤胆劝降数次反叛的东海郡昌豨,为曹操解了后顾之忧。又随曹操攻灭袁谭、袁绍,剿灭河南、河北、辽东、庐江等地的大批流寇、贼兵,被曹操加封为荡寇将军。在平定乌桓之战中,更是率前锋军斩杀了乌桓单于踏顿。

赤壁之战后,张辽率乐进、李典守合肥。孙权趁曹操西征汉中张鲁之际,偷袭合肥。张辽逍遥津一战,以八百骑兵威震孙权大军,在吴军中杀了个两进两出,之后安然退回了合肥城中。而孙权则被张辽吓到手足无措,后来发现张辽人少,才镇定了下来。

逍遥津一战,曹军士气大振,以弱势兵力抵挡住了十万吴军的进攻。孙权无奈,只能率军撤退。结果,被张辽再次抓住战机。张辽用七千人围住了身边仅有千余人的孙权。幸得吕蒙、凌统、甘宁等将领拼死掩护,孙权才得以逃脱。当时,张辽、乐进、李典等人,都不认识孙权,与孙权多次相遇,都错过了。否则,孙权估计早应该被俘虏,或者被斩杀于阵中了。

张辽此后常驻合肥,将吴军牢牢的挡在了合肥之外。而孙权呢,是毫无办法。可以说张辽是镇住了整个江东,直到孙权向曹魏称臣,张辽去世为止。

而太史慈只不过是镇服了黄忠,直到去世而已。可见两人的差距了。

张辽射杀太史慈

正史中,张辽和太史慈并没有直接交锋的记录,张辽到荆州时,太史慈早已经去世了。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比较喜爱太史慈吧,强行给太史慈延命。

赤壁之战中,周瑜施计,让“蒋干盗书”,之前设宴款待蒋干,即“群英会”。席间周瑜让太史慈佩剑监酒。而在赤壁之战中,太史慈奉周瑜之命,负责绕到曹操大军之后,拦截从合肥来援的曹军援兵。

演义中的太史慈之死,发生在赤壁之战后的合肥之战中。曹操从华容道逃脱,回许都之前,留张辽、乐进、李典守合肥。

刘备在忙着抢荆州四郡,张辽则直接给孙权下战书挑战。孙权大怒,愤怒的结果就是差点被张辽取了首级。两军阵前,张辽挑战孙权,太史慈迎战,与张辽大战七八十回合不分胜负。由此可见,太史慈和张辽两人单挑的话,基本上是平手。但是,吴军其他将领就比不过乐进和李典了,两军对垒冲锋之下,吴军大败,幸得程普救援,孙权才得以逃脱。

孙权战败,非常郁闷。太史慈献计,派老乡戈定混入合肥,联系城内的养马后槽,准备夜间里应外合,斩杀张辽。张辽呢,回城之后,立刻传令不许解甲宿睡,料到了夜间吴军必有动作。果然,夜间火起,张辽却非常淡定的当道而立,稳定了三军。戈定等人,则被李典擒获。张辽从戈定口中得知了太史慈的计策,于是将计就计,大开城门,引太史慈入城。张辽明显技高一筹。

好了,到这里,太史慈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太史慈挺枪跃马,一马当先杀入城中。结果呢,一声炮响,万箭齐发,太史慈身中数箭,被赶到的陆逊、董袭冒死救出。吴军再次大败,孙权只能撤兵,而太史慈不久之后,伤重不治而亡。

冲的快,死的快呀,罗贯中似乎很喜欢用这种方法斩杀三国名将,更喜欢用弓箭杀人。张郃、庞统等人都是被射死的。哦,当然,历史上的他们也是被射死的。

同样死于箭下的张辽

正史中,张辽同太史慈一样都是病死的。但是,演义中,张辽同太史慈也一样,都是被箭射死的。

关羽襄樊之战别孙权所杀,刘备报仇,夷陵大败,病死白帝城。刘禅在诸葛亮的建议下,与孙权联盟。孙权原本在襄樊之战杀关羽时,就已经向曹操称臣。曹丕听闻孙刘再次联盟,瞬间大怒。嗯,还记得前面孙权的大怒么,愤怒可不是什么好事呀。

曹丕亲提三十万大军征吴,结果被吴将徐盛施用火攻计,烧的魏军大小船只尽燃,火焰漫空,一直烧到了曹丕的龙舟。曹丕弃龙舟乘小船上岸逃跑,被吴将丁奉截杀。当年曾经护卫曹操逃离赤壁战场的张辽见状,拍马迎战丁奉,被丁奉偷袭,一箭射中腰部。幸亏徐晃杀到,救了张辽,保着曹丕逃离了战场。

回到许昌之后,张辽因为箭伤崩裂而亡。

太史慈死于箭下,张辽同样死于箭下,罗贯中总算圆满了。两个实际上病死的三国名将,全都被罗贯中设计,死于弓箭之下。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曹魏名将张辽是如何一战斩杀太史慈的张辽最终的结局如何.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