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说:
栏目已经很多了,为什么还要增加“颗颗手帐”?因为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所以不好归类。如同一堆不相干的豆子,却又发生在我们身边,蹦蹦跳跳。颗颗只是穿豆子的人,用一根普通的棉线,便是我们这个城市的风景写照。
如果你也是一个发现豆子的人,却也会心。
下面,请大家提问……
文|刘颗颗
今年在广州,听了大大小小的十几场读书讲座,讲座结束前一般都有互动环节,让大家提问。
提问的人大致分成五种情形。
第一种自然是常规型,区别的只是问题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一口气提三个以上问题的读者,真是考验台上嘉宾的记忆力。
第二种是语无伦次型。内心有一百种想法飞过,很想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全部表达出来,于是词语像豆子一样从嘴里喷出。但是前一颗豆子和后一颗豆子好像没什么关系,连不成串,随着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掉落,这堆豆子全部散了,滚得到处都是。这种时候,一头雾水的主持人要么大手一挥,把这个问题忽略,要么直接把球踢给主讲人。主讲人对于这种没有焦点的问题,一般都会删繁就简地讲几句,然后赶紧结束话题。
——我觉得,想到就能说到,还是需要有意识地练习的。有个小经验,在提问前,用笔把想问的问题记下来,经过书面梳理,张嘴时就不会语无伦次了。
第三种是自恋型。提问的人一拿到话筒,就开始介绍自己,除了姓名年龄,有些还会详细汇报求学求职经历。这些经历中当然有很多闪光点,要不然就没必要说了。还有些人,会谈起自己的阅读史和读书体会。可能这些话憋了很久,滔滔不绝,就是不提问题。我们这些听众急死了,大家互相看一看,眼里都是相同的焦急,“提问题呀,快提问题呀”。
——爱读书的人,可能宅在家里比较多吧,很想跟人分享自己的经验。难得这个场合的人都有同好,此时不说更待何时呢,但常常是离题八千里。
第四种是鄙视他人型。有一场讲座让我记忆犹新。今年上半年,在琶洲听秦朔的《中美比较》。第一个提问者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小个子男人。他独辟蹊径,首先介绍了一下自己,好像管理着一家企业,很喜欢老师云云,曾经在哪儿哪儿听过他的讲座。然后话锋一转,说广州的读书氛围不浓,看书的人太少了,去北京或其他大城市参加读书讲座时,他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广州来的。
——这个有点过分了吧,我和坐在旁边的人不禁交换了一下眼色。什么意思,难道全广州就只有他在读书吗?接着,他继续义愤填膺表达对身边的人不读书的痛心。然而,最关键的是,在打击了一大片广州人以后,他居然没有提任何问题!
那天的讲座只给三个人提问的机会。
只有最后一个机会了,我高高地举起了手。当天的讲座还有其他城市来的人,作为一个广州人怎么能够忍。我告诉大家,广州有很多读书组织,我身边也有不少读书人。刚才那位先生如果有兴趣的话,欢迎他来参加我们的读书会。然后,——今天的主题是中美比较,想请秦朔老师谈一下中美女性的异同。
爱读书是好的。但是,并不能因为自己读多了几本书就可以站在制高点上鄙视别人。人生的智慧,不全是从读书中获得。大自然、他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真正有力量的文字,的确能对我们进行再造。读书越多,其实应该会越来越谦卑,相对宇宙来说,“小我”是如此之小。
读书的过程是让自己的心灵世界变得更加完整的过程,如此就不会轻易被外界干扰,也不会被寂寞侵蚀。
可能这才是读书的意义所在吧。
当然,爱读书的人也要会提问题才行哟。
说回第五种提问者,爱慕敬仰型。他们发言的主题就是表达对主讲人的爱慕。对于别人喜欢崇拜的表白,台上的主讲人都会不禁露出亲切的笑容。于是台上台下一片其乐融融。
——幸好不是所有的提问者都是这样的,否则被人鄙视,都不好意思反驳了。
摄影|吴波(摄于方所讲座,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