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道来话北京︱城南旧事-您知道菜市口无头鬼灵异事件吗?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蜜”

北京的南城是最具平民化的,清代时为了城内的安全,外地来人一律不许住在城内,晚上关城门,包括商人等都要住在城外,连各省进京赶考的举人也不例外,这样才形成了前门商业区,琉璃厂文化街、天桥、各地驻京的会馆、名人故居和戏院等文娱场所。这样一来呢,就因为南城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民俗风情,形成了以琉璃厂为代表的京城士人文化以湖广会馆为代表的会馆文化、以前门大栅栏地区老字号店铺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以及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等诸多文化的集萃地,是北京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近期啊,就和大家重温一个全新的主题系列,话说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和您说说有关菜市口的故事。
咱北京热闹的地方有很多,南城的菜市口就是其中之一。早在明代,菜市口这一带就已经成为了北京城非常繁华的商业区,现在,在它的附近还包括法源寺、报国寺在内的众多古迹,以及遍布在四周胡同里的名人故居,比如林则徐、张之洞、龚自珍、鲁迅、张恨水等等,他们都曾经在菜市口附近居住。
菜市口在古都的历史上,是一个特别值得留下一笔的所在,不仅因为“戊戌六君子”曾在这里舍生取义,还因为它的周边,积淀了太多的文化与历史的印迹……
   菜市口在清代是北京的刑场。刑场位置在今天的铁门胡同南口稍偏向西南的马路上。每年交秋,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与九卿共同对犯人会审,冬至前处斩,这叫“秋决”或“出大差”。
  与崇文门相对的是宣扬武德的宣武门。宣武门在城西,西方属金,金主死,故宣武门又是“死门”。宣武门外大街路东有一“破碗居”。“破碗居”把烈性白酒与黄酒相掺,酒力倍增。囚车过“破碗居”,犯人可要求停车吃酒。一碗下去,脚步已是踉跄。押解的兵卒随即将空碗摔得粉碎。因为刑场就在鹤年堂药店的对面,每次斩人,鹤年堂都在头一天得到通知:搭席棚,备酒食。勿外传。日后付款。

在刚才我的讲述中啊,讲到了一个咱们北京的老字号。当然了,"老字号"最令北京人津津乐道。但目前北京所谓的老字号,大都是百年前乃至几十年前出现的,若以时间先后计,在北京城中,要首推位于菜市口的"鹤年堂"了。北京鹤年堂成立于1405年(明永乐三年),是由元末明初著名回族诗人、医学养生大家丁鹤年创建的。鹤年堂原址座落在原宣武区菜市口大街铁门胡同迤西路北,骡马市大街西口,与丞相胡同相对,与回民聚居的牛街相邻。当然,这个地方,现在您已经没法寻找踪迹了,因为,那里都改建成大马路了。鹤年堂是真正的"老北京",它比故宫和天坛要早十五年,更要比地坛早一百二十五年。当然,要说这鹤年堂,就不能从明朝的大奸臣严嵩谈起。那这鹤年堂怎么跟严嵩还有关系?无头鬼买刀伤药的灵异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点击下面的音频就可以直接收听哦

菜市口,清代杀人的法场,设于今宣武区菜市口百货商场附近。北京的胡同多,街口就多,名气最大的当数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菜市口名气大是因为那曾是杀人的地方,是刑场,有不少名人都是被斩首在菜市口。戏文中唱道“推出午门斩首”,其实是拉到菜市口“出红差”,砍头!犯人被杀后,尸体被人运走,血迹即被黄土垫盖上,尔后便有人在此卖菜,菜市生意兴隆,故菜市口由此而得名。
  菜市口在京城的名气可是不小,一千年前的辽代,这里是安东门外的郊野,金代是施仁门里的丁字街,明朝时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沿街菜摊菜店众多,所以四九城的许多人都来此买菜,并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称为菜市街,清代时改称菜市口,此名一直沿用到今日。使菜市口名声大振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将杀人的刑场从明朝时的西四牌楼(当时叫西市)移至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据说当年的刑场就设于今天的菜市口大街北侧十字路口附近(原宣武区菜市口百货商场旧址附近),每到冬至前夕对判为秋后问斩的囚犯执行死刑死囚在天亮前被推入囚车,经宣武门,走宣外大街到菜市口,囚犯由东往西排好,刽子手手执鬼头刀也依次排列,头被砍下来后,挂在或插在街中木桩子上示众。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夺得政权,实行首次垂帘听政时,受咸丰皇帝遗诏的八位赞襄政务大臣中的肃顺,就是在此被杀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谭嗣同、刘光弟等志士同仁杀害于此。据马芷庠编写的《北平旅行指南》记载:每逢秋后朝审,在京处决犯人众多之时,由东向西排列,刽子手执刀由东向西顺序斩决。所用鬼头刀五柄、凌迟分尸刀十柄,现存于历史博物馆。旧时,犯人被押出宣武门(顺承门),过断头(魂)桥,经迷市,送往菜市口法场,就不可能有生还的希望了。犯人被杀后,尸体被人运走,血迹即被黄土垫盖上。以后菜市口逐渐成为刑场的代名词。1911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刑场被转移以后这一带逐渐成为宣外大街最繁华的商业街和交通枢纽。
  
传说:有这么一家裁缝铺子,就住菜市口,由于手艺好,生意很旺盛。时间久了就远近都出了名。就说这有这么一年,夏景天儿,菜市口外砍死了一个乱党。当天晚上,裁缝铺掌柜的睡着正香,突然发现屋里有人走动,心里一想,八成闹贼。可又一想,这贼就让他闹吧,反正我这屋里一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就眯缝着眼睛瞅着,这贼摸索了一会,倒也懂事出门随手把们给关了。第二天,掌柜的起床看看丢没丢什么东西,一收拾发现自己的针线笸箩不见了。就在这时外头有人喊:掌柜的快出来看看吧。掌柜的出门跟众人到荒郊一看,昨天那个斩首的人,脑袋和身子连在了一起。而且脖子上有一串细细的线痕,旁边就扔着裁缝铺的笸箩!菜市口斜对过儿有个鹤年堂,刀伤药出名。每次行完刑,夜里总有“人”拍门买刀伤药。后来,到鹤年堂买刀伤药也成了老北京的一句骂人俗话了。老铺现在应该已经拆了。
 大凡五十岁以上的北京人,都念得出一句顺口溜:“丸散膏丹同仁堂,汤剂饮片鹤年堂”!可见,鹤年堂饮片剂在全北京城的赫赫有名。而说到这所老药房本身,更有讲不完的历史,道不尽的典故。
  它的历史要追溯到1405年(明朝永乐三年)。比创立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同仁堂还要早264年,是现存年代最久远的、从事中医药养生的药铺,在明清两朝就以为皇宫配制药膳、养生酒、茶等扬名海内外。六百年间,它屹立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见证了历史无尽的沧桑!而丁鹤年、严嵩、杨继盛、戚继光、李时珍、孝庄皇太后、王懿荣、谭嗣同、冯玉祥等等诸多风云人物都与鹤年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它还与甲骨文――中华民族四千年文明源头的发现有最直接的关系。
  鹤年堂当年分为前店后厂,设有经理、账房、门市部、斗房(饮片拣选车间)、丸药房(丸散膏 丹制作车间)、刀房[饮片切制车间)、鹿囿(养鹿场)、电碾房,印刷房。1929年初设第一支店,位于东安市场西门内;1935年8月设第二支店,位于西单百货商场西门对面;1936年4月设第三支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鼓楼前(1951年停业)。北京解放后,实现公私合营;“文革”期间,曾改名为“人民药店”和“莱市口药店”;“文革”后,恢复老字号。
无法统一观点的美丽传说
关于这一老字号的来由,学界可谓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最可靠的观点有两种。一是这一字号取自《淮南子 说林》中“鹤寿千岁,以极其游”之意,其匾额字体苍劲,颇有神韵,据传系奸相严嵩手书。流传至今的“鹤年堂”匾,是当年严嵩手书的遗物,其中“鹤”字笔划繁多,与另外两字并写匀称难度极大,但在这里却布局得非常好,所以几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关于匾额,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当年鹤年堂的匾一挂上,便吸引了许多过往的行人,人们对这三个雄浑的大字惊叹不已,认为是京师无二。这时走来一位山西的老者,他站在匾下端详了许久,点点头后又摇摇头,人们问起来,他说:“字是好字,有功底,有韵味,可惜笔锋转折处,时时透出一股奸气。”后来严嵩果然成了万人唾骂的大奸臣,不过这只是后人的附会之说。
  严嵩的匾额使药铺生意大发,掌柜的又连开了四家分号,取“五鹤朝天”的吉言。原店位于城西,为示区别,店名便改做“西鹤年堂”,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也来附庸风雅,提笔写了“西鹤年堂”的匾额,就是今天人们在店门前看到的。
  如此看来,鹤年堂内外是“奸臣当道”了?其实不然,店内“调元气”“养太和”两幅横额,是出自抗倭名将戚继光之手,可惜,匾额在十年动乱中不知去向。今天人们看到的,是书法大家松阳仿当年笔意书写的。更令人扼腕的是,店内两柱上原本还有一幅楹联:“欲求养气千年物,须向兼收并蓄家”,如今也已消失了痕迹。有趣的是,它的作者是与严嵩父子势不两立,因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状而被害的杨继盛。他居住的达智桥胡同,与菜市口不足一里之遥,也是鹤年堂的老邻居了。忠奸势同水火,而他们的手迹却并肩悬挂,居然统一得那么和谐、那么完美,这也算是历史上的一段趣话了。
  而另一种普遍认同的说法则认为鹤年堂的名称取自其创始人丁鹤年的名字。这位元末明初很有影响的诗人,字永庚,号友鹤山人。回族,武昌人。他本人博学广闻,精通诗律,有《丁鹤年集》传世,不过他最为擅长的还是回、汉医学和养生术。在元末明初,为了逃避“反色目人”运动,丁鹤年浪迹江湖,穷困潦倒,以教书、卖药行医为生。永乐三年,他来到回族人集居的北京牛街地区,在阿訇和当地回民朋友的帮助下,在牛街地区的繁华地段――菜市口,开办了以养生为主业的鹤年堂药铺。
  
惊心动魄的往事
不幸的是,清代以后,菜市口被朝廷正式定为法场,刑场就设在鹤年堂药店的门口。每逢官府要杀人的前一天,鹤年堂都会被告知:明日行差,准备酒食,切勿外传,日后付款。到了第二日,监斩官、刽子手们先集中在鹤年堂里大吃大喝一顿,酒足饭饱。待“午时三刻”一到,便在鹤年堂门前事先搭好的席棚中,抬出一张堂里的书案摆在里面,备好椅子,桌面上照例搁好锡制毛笔架、朱笔等。待等监斩官朱笔一圈,不到一分钟,便会刀起头落。刽子手行刑之后,照例再去店堂要点安神类小药,防止晚上失眠和恶鬼缠身。死者家属,也多于事前买通好刽子手,请他在人头落地时,适时用一个大馒头塞入死者颈腔,以防鲜血溅出,“阴魂不散”。因此,人血馒头的故事在清代就传得很远,据说鲁迅先生的名篇《药》,实际上就是吸取了鹤年堂的典故而创作的。
  “无风三尺土,有雨满街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菜市口丁字路口的三条土路并不宽,百姓踏着满街的土尘,后拥前呼,他们看什么呢?看一般刑事犯,看“死于谏”的官吏,看上层斗争的失败者(譬如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户部尚书肃顺等等),看维新派人士,看义和团“拳匪”――1900年7月,半个月中,就以白莲教谋反的罪名,在菜市口冤杀百姓一百余人;7月15日这一天砍了78人。其时,“市口两旁铺户门外,无首之尸堆满大半皆乡间愚民,临刑时呼儿唤女,觅子寻妻,嚎痛之声,惨不忍言。”
  
“先有鹤年堂,后有菜市口”。鹤年堂始创于1405年—1408年。鹤年堂店名取自《淮南子》中“鹤寿千年,以极其游”句。鹤年堂是中国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药铺,比同仁堂要早二百多年。鹤年堂由元末明初祖籍在西域的诗人丁鹤年所开。丁鹤年悬壶济世,他对许多进京赶考的穷书生和穷人免收问诊费,瘟疫流行期间还给贫困人群发放药品。医药名家张景岳在《方剂学》中写道:“世人趋鹜鹤年堂”。
  “丸散膏丹同仁堂,汤剂饮片鹤年堂。”老北京人都知道,吃丸药去同仁堂,吃汤药还是鹤年堂的好。中药界都知道,当时的鹤年堂前店后坊,饮片加工精细,“半夏不见边,木通飞上天,陈皮一条线,枳壳赛纽襻。”清代,同仁堂走宫廷御药的路子,抢去了鹤年堂、千芝堂、庆仁堂三大药铺的不少生意。
  老北京流传一句歇后语:“鹤年堂讨刀伤药——死到临头。”这话有二层含义:一是刑场就在鹤年堂药店门前,二是鹤年堂曾自制“鹤顶血”——实际上是一种麻醉药。服下此药,周身麻木,疼痛不觉。行刑前,犯人家属给狱卒使钱,狱卒将“鹤顶血”交犯人服下。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行刑前,当时的掌柜王圣一对“六君子”十分敬重,从坛中取出“鹤顶血”分发“六君子”,然“六君子”在秋阳下肃然而立,并无一人接受。“六君子”尽管政见不尽相同,但在死亡面前都表现出了镇定和凛然。
上排左起:谭嗣同,杨锐,林旭,下排左起: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
康有为谢世的前一年,他在弟子梁启超、张篁溪及他的次女康同璧的陪同下寻访“戊戌变法”故地,走到鹤年堂门前,康有为放声痛哭,哭毕,道:“找到鹤年堂,就找到了六君子的遇难地!”想起了谭嗣同,想起了自己的半生颠沛,康有为仰天长叹:“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岂有为哉。”
咱们前面说了,西鹤年堂药店店号的匾,是明嘉靖年间的宰相严嵩写的。其中“鹤”字笔划独多,与另外三字并写很难匀称,但却布局很好,所以几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清代菜市口刑场的监斩台,就设在药店门前。每到开斩前,监斩官、刽子手先在鹤年堂集合,酒足饭饱之后才开斩。据说,行刑用的鬼头刀,就供在鹤年堂的小楼上。
菜市口的鹤年堂还与甲骨文——中华民族四千年文明的源头的发现也有最直接关系。1899年夏,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清政府南书房翰林、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患疟疾使家人去鹤年堂抓药。有一味“龙骨”须捣碎后煎服。捣碎前,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纹缕清晰的似商代青铜器铭文样的手刻符号。他一面找到琉璃厂清秘阁古玩商孙秋帆、刑部主事孙诒让共同论证;一面遣家人再至鹤年堂,将店内河南安阳小屯村农民耕地耕出来的龙骨尽数购空。王懿荣又向其他药店搜求,一年之中购得甲骨1500片。在近代史中,是王懿荣最先认定了甲骨文;最先把甲骨文断代为“商”。

  王懿荣的发现使龟甲兽骨价暴涨,由原来的几文钱一斤变为按字论价,每字白银二两五钱。1899年——1928年,许多学者(包括外国人)都在抢购,甲骨大批流散国外。
  1900年王懿荣为不能阻止八国联军入侵,与夫人谢氏、长媳张氏自投于深井之中。
  王懿荣死后,家人将其收藏的甲骨转让给王懿荣的好友刘鹗。刘鹗肯定了王懿荣对甲骨的断代,甲骨确系是“殷人刀笔文字”。
  以菜市口为中心的2公里范围内,有文物建筑18处,如贾家胡同31号林则徐故居,米市胡同43号康有为故居南海会馆,北半截胡同41号谭嗣同故居浏阳会馆,鲁迅第一次来京所住南半截胡同7号绍兴会馆,魏染胡同30号邵飘萍创办的《京报》馆旧址,果子巷内棉花头条1号林白水故居……
  1911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刑场被转移。以后这一带逐渐成为宣外大街最繁华的商业街和交通枢纽。如今,菜市口早已是商业繁华、酒楼林立之地,胡同和重要的历史标志地多数已踪迹皆无。
往期北京灵异事件精彩回顾:
徐徐道来话北京︱北京人信吗?天坛里居然闹狐仙!
徐徐道来话北京︱陶然亭里曾发生的真实“捉妖记”!(胆小勿入)
徐徐道来话北京︱潭柘寺哪五大怪事流传了上千年?
点击以上链接即可观赏收听!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