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代男子居上,为什么赞美父亲的古诗词很少见?求分享?
优质回答:
赞美父亲的古诗词为什么很少见?原因大致有三:
1、“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古代男子崇尚的座右铭。从小发奋读书者被奉若神明,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都成了励志榜样。
发奋读书就是为了将来成家立业时,可以轻易获得颜如玉和黄金屋。学习期间还不具备父亲的身份,自然也就不会有人来赞美。
他们倒是可以写诗词赞美自己的父亲,也可以借机练练手,但是却没有。可见父亲在他们心目中,远没有读书重要。
2、古代崇尚“学而优则仕”,男子从小就被灌输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所以进私塾,背诗文,寒窗苦读,进京赶考就是男子的人生轨迹。考不上来年再考,只要“烤不焦”,就会百折不挠。范进中举的故事主人就是打不死的小强。
顺利考取的人自然是官运亨通,当官之后,便忙于仕途应酬,能想象得到,他给家庭的成员留出的陪伴时间肯定少得可怜。子女一天也和他打不上几个照面,自然也就无从下笔写诗。
即便有见面次数多的,看他老父亲在官场忙得脚后跟打屁股,想写诗词赞美赞美,但为官者讳,怕哪里考虑不周,反倒触犯了清规戒律,也只能就此作罢。
3、中国古代战乱频繁,战时男子自然要上战场,在家的子女也颠沛流离,人身安全都难保,哪还有心思写诗?
就是在和平环境,中国也历来倡导严父慈母,做父亲的要有威严,一般不善于表达情感,性格多半沉默寡言,子女有做事不周的地方,父亲多半也是声色俱厉,家法伺候。贾宝玉就是吃过他父亲的暴揍。
以上三点,足以说明赞美父亲的诗词为何少之又少。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的投入,需要亲人之间的相互陪伴和情感表达。
在小品里有这样的桥段,向所爱的人张口说“我爱你”三个字都难上加难。可见男子的威严一直从古代延续到了今天。
其他网友回答
三纲五常,因为父亲尊贵,在家是乾为天,不必歌颂了也就。母亲是地,地势坤,承载了这么多,要歌颂其厚德载物。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与子女对父母的情感有关。
在古代,家庭的结构是“男主外,女主内。”
1、母乳喂养之情是天然的最深厚的情感,男人无法代替。
2、这就导致子女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多,与父亲在一起时间少。从情感上更多的亲近母亲,与母亲感情深厚些。
3、中国教育崇尚“严父”。这就让子女感到与父亲有一定距离感。
4、养一个家,靠父亲,持一个家告靠母亲。常跟随母亲的子女更多的见证了母亲持家的辛苦与不易。
5、母亲情感细腻,更能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6、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更深远。
7、古代男人三妻四妾,子女众多,生养是母亲最重要的修行课。父亲做的是大面,细节还是母亲。在一个家庭中,母亲致关重要。
总之,在农耕社会里,母亲纺花织布,洒扫庭院,一日三餐,缝缝补补,伴子女成长,这一切细碎的生活琐事,是十分的辛苦的。但母亲的主线还是以子女为中心的。作为子女见证这一切,对母亲更理解,了解。更容易培养出亲近之亲。
母爱如水,滋养子女,贯穿春秋冬夏。子女自然更爱母亲。在吟诗作贱上,灵感更偏向与母亲。
在古代,男人也妒忌女人与子女的感情。
有文献记载,男人为了霸占与子女的感情,当妻子生下孩子之后,他们就躺在床上抱养,但哺乳还是离不开女人。无论他们如何亲近子女,但子女还是深受母亲。
男人掠夺感情最终宣告失败。
比如神话传说中的鲧腹生子为禹的根源就是以上所说的。
因为乳养之情男人无论如何都是掠夺不走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笑话是我从小时候买的一本书《中国古代笑话选》里看来的。
说有个小孩子,非常聪敏,小小的年纪就知道避讳,有一天读书,读到一句:古之所谓良臣,今之所谓国贼也。
恰好这孩子的父亲就叫良臣,因为避讳,良臣这两个字是不能从他这个做儿子的嘴里说出来的,于是他就自作聪明的读道:古之所谓爹爹,今之所谓国贼也。
另:有人曾考究,诗圣杜甫从未诗赞海棠,因为他母亲的名讳就是“海棠”。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父亲,所以妈妈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