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唐伯虎的《桃花庵诗》,要表达什么?
优质回答:
唐伯虎的诗不多,也远不及他的书画出名,但是他的诗极具个人特色,这首诗尤为有名。
《桃花庵诗》 (明)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有版本为,太疯癫或忒风骚)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花坞(wù):位于苏州金阊门外,北宋时章粢父子在此建有别墅,后渐废为蔬圃。唐寅于此筑屋,名为桃花庵。
五陵豪杰: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都在长安附近,也指富贵人家聚居的地方。
这更像是首打油诗,平白如话,浅显如语,嬉笑怒骂成文章,带有唐伯虎个人风格。
明代王世贞在《跋伯虎画》评价:“语肤而意隽,似怨似适,令人情醉,而书笔亦自流畅可喜。”
1 创作时间
能查到的资料,周道振、张月尊编的《唐伯虎年表》中说:“弘治十八年乙丑,三月,桃花坞小圃桃花盛开,作《桃花庵歌》。”
也就是说写于弘治十八年,即1505年。而在这之前,唐伯虎真的很惨,父母相继离世,家道中落。在好友规劝下,25岁的唐伯虎准备科举,随后,竟中乡试第一“解元”。后赴京参加会试,因受一同赶考徐经科考舞弊案牵连,被罢为小吏,唐伯虎一怒之下,拒绝为官,游历各地。这一年,在苏州建桃花庵,埋头于书画创作,以书画谋生。
本是才华横溢,躇踌满志,科举一败,给唐伯虎的打击是沉重的,拒绝出仕,游历各地,可能就是一种看透官场,率性而为的表现。
2 诗写了什么?
前四句,以“桃花庵”为居所,自诩为“桃花仙”,赏花喝酒花下眠,唐伯虎描绘了属于他自己的桃花源以及快乐无牵绊的隐居生活。
后四句,将桃花庵生活与车马生活作了对比,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立场,宁愿花中贫贱闲,不愿车马前卑膝,也就是说,宁愿做个贫贱的花农,自耕自足,自斟自饮,也不愿做官,奴颜媚骨,追逐名利。
“别人笑我太疯颠,我笑别人看不穿”:他人都嘲笑我的行为太疯狂痴癫了,殊不知我异常清醒,谁又能如我洞穿一切呢!
这句话很有深意,站在世俗、传统价值观的角度上,唐伯虎能科考中举做官,哪怕是小官,也是荣耀无比的事情。
然而在唐伯虎看来,如果以牺牲个人的人格与自由为前提,屈辱为官,随波逐流,倒不如干干净净、自由自在做个花农。
别人眼里的不正常,恰是自己的洁身自好,逍遥自在。放弃功名,成全自我,世间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我唐伯虎算一个。
这句话是唐伯虎对传统价值观的一种挑战,对功名富贵的一种蔑视,将追求个人自由放在了第一位,如此消极无作为,却是官场太黑暗,只能用归隐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颇有傲视古今,唯我一人的清高与霸气,也透露着“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旷古孤独与无奈。
有才华的人,往往总与世俗格格不入。
3 人们就喜欢这样玩世不恭,风流倜傥的唐伯虎
为什么如此喜欢这首诗?
一种向往的生活方式,全新的“桃花源”。
“桃花”是诗人笔下最常见的意象,一种明媚的“逃”的生活。
桃花下饮,桃花下眠,桃花下醉生梦死,无牵绊!真的抛弃世俗一切,与自然为伍,花月同眠,这种生活是人人向往的,却无几人能做到的。
陶渊明《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和平、祥和与安宁,自耕自足,男女老少,平等和睦,怡然自乐,却过于烟火气,是一种基本生活得以满足的愿景。
唐伯虎的桃花庵,尤其这两句“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令人无限向往,诗意与浪漫,率性洒脱,逍遥自在,是个人的高度自由与精神的彻底愉悦,而且是得以实现的。
唐伯虎是高于陶渊明的,敢说敢做,真的付诸行动,陶渊明还停留在想象中。
唐伯虎身体力行的实践着他想要的,物质的贫乏挡不住对自由的渴望,而我们还在物质的泥潭中迈步,这首诗可能满足了我们对诗意的风流的自由生活的憧憬。
一种文人傲骨,宁在江湖受苦,也不官场受辱。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这句诗,是唐伯虎一生的写照,只是他选择了老死书画里。
唐伯虎以书画谋生,是将个人的热情全部转嫁到书画上,而一开始,唐伯虎也是学而优则仕的践行者,对书画的无限热爱与深厚造诣,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对政治对仕途的彻底失望与决绝。
在别人眼里的不务正业,玩世不恭,放浪形骸,却是唐伯虎追求自由,人格独立,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最好方式,而且唐伯虎还将这种方式做到了极致。
这一点清高与傲骨,与李白是相似的,这首诗也有效仿的地方。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李白《山中问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唐伯虎自己也说:“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甚至认为自己比李白看得更透:“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把酒对月歌》)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相同的意志与骨气,二人如出一辙,李白还有营营功名的过往,而唐伯虎彻头彻虎的玩世不恭,游戏人间。
这种看得开,放得下,潇洒走一回的笑傲江湖之胸襟气度,文人之中,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而唐伯虎如此集才华与个性为一体的文人,为捍卫自己的尊严与人格,宁愿书画为伴,不入污池一步,一生穷困潦倒的悲情故事,又赚足了世人的眼泪。
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这样评价:“土木其形骸,冰雪其性情。藐千驷以若浼,拥万卷而自荣。狂士标格,才子声名。”
有才,够惨,有气节,足狂放,这首诗里有人们对风流才子唐伯虎的喜欢与怜惜!
其他网友回答
唐伯虎的巜桃花庵唐伯虎填词》
挑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别人笑我太疯频,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长歌是吴门才子唐寅所作,他在弱冠時代,已中了弘治戊午科的南直隶解元名重一時还加着貌比潘安,才如子建,诗赋文章只外他又擅长一笔丹青,而超出古人自成一格。
自从他看破宁王宸濠意存不轨一朝失败,唐解元这時也在宁王府里身充上宾,却不甘心留连,他即狂避祸被逐出门博得一个桃花痴的名号,便免却将來列名逆案,危及自身,这是他的见识高人一等之处。
唐寅被放回之后自言自语道,我唐寅虽然天性好色,但为着礼教的关系,总是"发乎情止乎礼义"此番放回要和从前一般洁身自好,不敢荡检逾闲,那么宁王知道了,一定放我不过,说什么唐寅何尝害什么桃花痴,明明是托病逃归,宁王说我害了桃花痴,何不一痴痴到底。
他在宁王府中得到一些经验验觉得富贵利达,一切都是空的,唐解元为什么唤做"桃花仙"呢?只因人家说他害了桃花痴,他就虚题实做住在桃花坞,种起许多桃花树,下面他作的诗我就不说了。
其他网友回答
《桃花庵》诗是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诗人唐寅(字伯虎)的经典诗作。
《桃花庵 》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又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的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全诗意: 桃花坞里有座桃花庵,桃花庵里有个桃花仙,桃花仙人种了很多桃花树,他摘桃花去换酒钱。酒醒的时候静坐在花间,酒醉的时候在花里睡觉,半醉半醒之间一天又一天,花落花开之间一年又一年。(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间,却不愿意在(达官显贵们)的车马前鞠躬行礼、阿谀奉献。车水马龙是贵族们的志趣,酒杯花枝才是像我这种贫穷者的缘份和爱好。如果将我的贫贱和别人的贫贱来比较,那么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将我的贫贱和达官显贵的车马相比较,他们的到了纵意驰骋,我却得到了闲情乐趣。别人笑我太疯癫,我却笑别人看不穿世事。君不见那些豪杰之士,虽然也曾一时的辉煌,如今却墓冢不存,只能被当做耕种的田地。
唐寅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却年少失意,看破官场后唾弃仕途。诗中花和酒,也是诗人生命里重要的一部份,与其为了荣华富贵,劳碌奔波屈己下人,不如在花酒间快活逍遥。状若疯癫的高傲,看破红尘的轻狂,看似洒脱不羁,却又隐隐透出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意味,其深埋心底的怀才无处遇、抱负不可舒的性情。
痛也痛过,乐也乐过,终于还是选择逃离闹市,为自己选定这一处世外桃源,过上相对平静的隐居生活。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唐伯虎的特长是作画,诗作水平很是一般。
但是他的《桃花庵诗》却因为周星驰在“唐伯虎点秋香”的电影里一番纵情恣肆的诵读给带火了,这首桃花庵诗如果从古诗的欣赏水平角度来看,确实非常一般,甚至可以说拿不上台面,可以归入打油诗的行列。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这首诗的完整篇: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诗最大的不足就在于有直露、平淡之嫌。古人作诗,很在乎意境,就是诗言物而不犯物,也就是你要描述一个东西,还不能在字面上一眼就看出来,而是通过意境来烘托出那个事物的神韵。
他这首诗,文理浅白,朗朗上口,基本上是人人都能轻易看懂,近似于当前的白话文。
但是,这首诗真的一无是处吗?他要表达什么内涵?
当然不是的,这首诗高就高在他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朴实平凡,特别容易理解,让人读之神清气爽。
最重要的是他这首诗跟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同工异曲之妙。那就是通过优美而又浅白的语言,把那种心无羁绊、洒脱自在的情景和意境刻画的入木三分。看着他粗疏散淡、逍遥自在地吟哦在桃花树下,欣赏着花儿,漫饮着美酒,纵情恣肆的洒脱,却是神仙也得不到的快活,让人羡煞。
这就是这首看似平常的诗作能传颂近千年的而不朽的生命力之所在。这首诗要表达和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场景和画面,还有一种顺其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人生态度和富有禅意的哲学思想。
其他网友回答
乍看《桃花庵诗》满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读后觉得却毫无低俗之气。
提起唐伯虎,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的他。
风流倜傥,妻妾成群,最后还抱得美人归,不愧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然而,现实中的唐伯虎就是虚构的反面,现实很骨感。唐伯虎的生活十分窘迫,“桃花庵”是他的朋友捐钱帮他买下的小茅屋。
桃花林下,一位洒脱风流、热爱人生的快活神仙与花为邻、以酒为友。
酒醉酒醒,始终不离开桃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时光流转、花开花落而初衷不改,唐寅享受这种生活。
从诗中可以看到,这些都是表象。唐寅的内心是不平衡的,文字中有怀才不遇的感慨。
富者为了功名富贵奔波劳顿,怎比贫者悠闲自得?
唐寅认为:如果以车马劳顿的富贵来换取贫者的闲适自在,他宁愿要清闲。
在当时,人人追求富贵的年代这种价值观难能可贵。
作者的境界高于很多人,享受闲适、诗意的生活,乐趣多多,是精神上的最大富足。
整首诗以花、酒贯穿,表达作者洞察世事和超然脱俗的状态。换一种看法,也是作者没有靠近功名富贵的机遇而发出的慨叹。看透世情的人,不会作对比,只因他已经沉浸在闲适的氛围。
唐寅的另一首诗表达的也是同样意思: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___《把酒对月歌》
“我不去登天子的船,也不居住在长安。姑苏城外的一间小茅屋才是我向往的生活,那里有桃花林,赏花赏月赏心……”
假如心中无纠结,万树桃花雪满天自然是悠哉悠哉。心若有梗,便是我才不去靠近皇帝老儿的长安呢,在姑苏城外小茅屋住得不知多舒服。
所以,桃花庵诗虽好,却不是真正的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