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优质回答:
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一是怀念古人之伟业,对古代英雄人物由衷的赞美。二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向往。我认为主要还是作者触景感怀,抚古伤己。因为写这首词时,作者已年近半百。看到眼前的景物,作者就想到与这相关联的周郎,这是他感想的人证,以周郎的业绩作为感想的事证,因周郎其人,结合自己,于是产生了功业无成,人生如梦的感慨,因为赤壁之战时周瑜三十七岁,诸葛亮才二十八岁,苏轼写这首词是已经四十七岁,功业不但未成,而且还过着毫无作为的贬官生活,感慨自己徒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既对过去英雄人物的羡慕,也对自己一再遭贬的不满,“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面对东去的江水,天上的明月,只有举杯酬江月聊以自慰。借过去英雄人物的业绩,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就是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我认为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有下:
1.赤壁代表了儒雅风流的周公瑾,而自己又儒雅风流。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就是对自己才华的肯定,自身气质的自信。苏轼乐意去写赤壁。
2.对赤壁情有独钟是一种解压。我们仍然记得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他这是对于周公瑾的羡慕,也是对朝廷的讽刺:我,苏轼有周瑜一样的气质,却只能感叹早生华发,我苏轼虽有建功立业的抱负,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有满腹的诗文。却不得像周公瑾一样,大展宏图,在自己的抱负中,名垂千史。这是他对朝廷腐败无能的控诉。这是他解嘲的表现。他伟大的才能不得施展,只能空自愁叹,对酒解愁,对赤壁而怀古。他对报国念念不忘怎能对赤壁不情有独钟?
3.才华横溢,情有独钟是才华的体现。赤壁可写的方太多了。苏轼又是个大文豪。来到赤壁遗迹,更何况是英雄人物出名的地方,还更何况与自己有这么多千丝万缕的联系。贬是被贬了,但是我写文章却更自由了,于是两篇赤壁赋落成。细看一二发现苏轼风格大变。若是说赤壁赋一尚有人间气息,而二却超凡脱尘。飘飘然仙,遗世独立。吾于今未懂。这只能说赤壁带给苏轼太多的遐想,从怀古,羡慕周瑜,感叹朝政到赤壁赋一里寻求一份慰藉。到赤壁赋二完全超越自己。这是苏轼文赋艺术的再次升华,所以赤壁,被贬同时也成就了,诗文上的苏轼。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被贬却依然在做官途中恪尽职守,修苏堤,抗蝗灾。挖井救民。他做到了尽职尽责。很奇怪他说过:问我平生功业,只有被贬的黄州惠州儋州。他一生却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反观朝廷,只是一批安逸之徒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贬谪黄州的苏轼似乎与赤壁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著名的“赤壁三咏”(《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自然中融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一、作者谪居黄州的历史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朝廷名臣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无所事事。从此,他自号东坡居士,并在黄州城外东坡开荒种地。元丰七年,苏轼调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苏轼奉诏返京。苏轼此番受贬数载,居黄州五年。苏东坡为官半生,多次受贬。作为一个有政治抱负的官吏,政坛失意,官场受挫,苏轼的心情不能不郁闷压抑,寂寞惆怅;但同时,作为文学巨匠,黄州之行是他广泛体察社会生活,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极佳机遇。贬谪黄州的五个春秋,苏轼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美妙之作,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胸臆。
二、以“赤壁”为主题的词文思想探究
1082年,苏轼两次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飘飘欲仙的神态,直抒苏轼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借客之口感伤人们在天地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再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感叹,从悲伤中豁然旷达。借客人之口,写出了当时苏轼事业失意和怀才不遇的惆怅心情。苏轼在逆境中自我排解,正视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才有最后的超然达观。
黄州赤壁就是现今的湖北黄冈赤鼻矶,它并非赤壁古战场,其实苏轼对此也是疑信参半的。他在《记赤壁》中说:“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既然如此,苏轼为何还在文中照写不误呢?
对于这个问题,传统的解释是苏轼“借题发挥,借以抒情和言理”,借一代枭雄曹操与“渔樵于江渚之上”的自己对比,表现人生的渺小和悲苦。由于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的教育和熏陶,苏轼和其它知识分子一样,胸怀怀有建功立业、经邦济世的“入世”思想,这种思想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尤为突出,诸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描述。
《赤壁赋》中“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句中的“美人”亦非常说的美女,自屈原《楚辞》以来常用以隐喻君主,这里指当朝神宗皇帝。遥望在天一方的神宗皇帝,反映了苏轼虽然贬谪黄州,但仍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抱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诗是苏轼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用豪壮的情调书写心中块垒,开篇描绘出了一种广阔,雄浑的景象。周瑜年轻有为,“小乔初嫁了”又抱得美人归,不仅表现英雄美人珠连壁合,也表现周瑜的雄姿英发,更在于揭示周瑜同孙权的密切关系,孙权对周瑜信赖有加。诗人联想到自己,则隐含着苏轼不被信任,不被重用的叹息,年岁渐老,功业未就,对壮志难酬的悲叹,豪放中略见悲凉,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可能永远平平坦坦,可能充满了风雨与坎坷,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畏惧逃避,应该勇于面对,敢于挑战,相信风雨之后一定会有彩虹。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怀古伤今
《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作者开篇便以一泻千里的滚滚大江和光照青史的英雄人物相联系、相比照。而后点出“赤壁”,极写赤壁的雄伟奇险,参差陡蛸的石壁直插云霄,正是这样的惊涛骇浪孕育了千古英雄豪杰周瑜。然而,此时的自己已经是两鬓染霜,空有抱负而不酬,空有才华而不伸,怎不生惆怅、悲愤之情?
民族英雄岳飞面对外敌强侵,山河破碎,“怒发冲冠”,吟出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千古名句。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苏轼同样在词中发出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用一个“笑”字在自解自嘲中化悲怨为旷达。这里有热烈的辅君治国、兼济天下的出仕信念,又杂糅了对现实处境中价值准则的怀疑和无奈。
历史与现状、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导致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所以在词最后感叹“人生如梦”,这种慨叹和愤懑虽有想为国建功立业的积极因素,也有无可奈何的消极悲观的成分。苏轼内心是痛苦的,消沉的,但又是达观的。
总之,苏轼在词中尽抒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的神往,借追慕古人的豪情壮志抒发自己的抱负,待罪黄州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
四、《前赤壁赋》中佛道思想的自我安慰
继《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也尽情抒怀。文章首先借用道家所信奉的神仙特征,产生神奇的想象:“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表现出超然的心境。事实上,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往往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在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苏轼抒写了在自然的大背景和历史的大时空中个人挣扎与矛盾的生存状态,痛苦与自慰的心路历程,从中我们能感受到看似豪放洒脱、狂放不羁的苏东坡心灵深处浓郁的悲凉和沉重的孤独感。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东坡,没有了性命之忧,脱离了牢狱之灾,到了天高皇帝远的黄州,终于把淤积在心中的郁闷、孤独用他特有的情调和曲调,谱就了一曲传诵千古的《赤壁赋》。
苏轼本以经世为怀,儒家的人格追求和社会理想是他自觉的价值取向。他十分仰慕曹操、周瑜这样的英雄人物,所以借赤壁之名驰骋历史,生动传神的写出了当年曹操的风采: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因此,当面对人生中的种种磨难,他都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五、《后赤壁賦》中超脱现实的淡然
《前赤壁賦》在文采和内涵等方面有绝佳表现,但《后赤壁赋》更真实的凸现了作者的思想状态和精神实质。他常念“心似己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然而现实的利剑击碎了英雄的有为之梦,无端被贬、命几不保的经历成为永远的伤痛。于是,苏轼“反而登舟,放乎中游,听其所止而休焉”。正是这种道家思想的影响,成为苏轼人生平衡的调节器,使他无论遇到多大的难关都能从容对待、安之若素。
苏轼以特定的贬谪身份置身于特定的“赤壁”环境中,有怀古而感慨自身命运,从感慨中悲哀油然而生,在从悲哀痛苦中挣扎解脱出来,通过儒道思想的融合日益变得淡泊、镇定、旷达、超越,真正获得了人性、心灵、生命的大自由。“东坡”、“雪堂”成为他坚毅、勤奋精神的象征;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成为他超脱、纯净心灵的象征。
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催生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不过他有着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一系列以“赤壁古战场怀古”为主题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他网友回答
说苏东坡对赤壁情有独钟,或许是不合适的。因为实际情形可能恰恰相反,赤壁(黄州)是苏东坡的伤心之地,是禁锢他的监狱牢笼,是他精神世界的炼狱之所。
前、后《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于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监狱,史称“乌台诗案”。期间他受尽了污辱和折磨,心理饱受摧残。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这种情形下,说对什么什么情有独钟或许是一种揶揄、调侃、戏谑:孙大圣会对五行山情有独钟吗?人们都羡慕大圣有一双“火眼金睛”,可是谁知道他在炼丹炉中经历了些什么呢?太上老君把他放进火炉并不是为了送给他一副“火眼金睛”的——那只是个意外。
试问,孙大圣会对炼丹炉情有独钟吗?
苦难成就了大圣,也成就了伟大的苏东坡,——黄州就是他的炼丹炉、五行山。但是绝不会是他情有独钟、魂牵梦萦之所在。
炼狱一般的生活,梦魇不断的日子,促使他写下了不朽的华丽篇章——豪放大气的诗句、超然物外的恣肆、物我两忘的洒脱,貌似豁达大度、纵情于山水之间。事实上未尝不是苦中作乐:是对自己身上伤口的舔舐、是自己对备受打击的心灵的抚慰。
在自由受限制、心理被折磨,心惊胆战、如履薄冰的生活状态之下,何谈“情有独钟”呢?只要能活着就行。
其他网友回答
抒发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