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信关于“中国取代美国”的炒作

6月16日(周二)美国《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发表了署名为迈克尔·舒曼的专题文章,文章的题目是《别信关于中国的那些炒作》(Don’t Believe the China Hype)一位美国人以冷静的头脑、翔实的数据客观地分析了中美之间的优劣,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可能会发现,迎头赶上美国是件难事。?为什么会是“难事”?作者平铺直叙地道出了结症的所在。通篇没有大道理,却无疑给“厉害了,我的国”上了一堂清醒课。因为“即使是在中国实现了40年的超高速经济增长之后,几乎按每一种标准衡量,美国仍保持巨大的领先地位。”
这是舒曼先生的在文章中体现的客观真实,他在文章中第一段就很有见地地指出中美之间在当前形势下的状况。他认为,新冠肺炎大流行,似乎强化了中国正在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超级大国的观点。按照传统观点,中国人制造一切;美国人只是把东西放进亚马逊的购物车里。中国为对付新冠病毒采取了严厉的措施,现在似乎正在复苏;而美国随着死亡人数增加和反种族主义抗议活动席卷全国,仍然处于衰落之中。然后,他笔锋一转,精辟地指出:然而,情况或许并非如此:就中国而言,情况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中国的许多明显优势一一包括教育、制造业和技术一一并不像许多美国人认为的那样强大。中国超越美国的可能性不大。
当华盛顿的决策者和专家们在为北京表面上日益强大的实力感到烦恼时,应当记住这一点。中国崛起常常被描述为一种历史必然性:堕落的美国由于其对全球的承诺而筋疲力尽、陷入崩溃,并对作为超级大国的负担感到厌倦,它将让位于一个更专注、更有组织、更积极进取的国家。几乎可以肯定,中国将继续获得财富和影响力。但要成为第一,北京必须克服比日本更多的障碍,因为美国仍保持着许多往往被忽视或低估的优势。舒曼特别提醒道:即使是在中国实现了40年的超高速经济增长之后,几乎按每一种标准衡量,美国仍保持巨大的领先地位。2018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0.5万亿美元,大大高于中国的13.6万亿美元。按人均计算,差距更加明显。但这些指标还没能体现美国优势的真实程度。美国企业研究所(AEI)专家德里克·西瑟斯(Derek Scissors)认为,更理想的是对国家财富一一房地产、股票和其他资产的价值一一进行比较,因为这些财富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积累起来的。根据这一衡量标准,美国人仍然比中国人富裕得多。据估算,在2019年年中,美国家庭财富为106万亿美元,而中国家庭财富为64万亿美元。
中国也没有挑战美国在全球金融中的核心地位。尽管中国股市的规模继续扩大,但对外国投资者持有股份和跨境资本流动的限制使其处在国际市场的边缘地带。在像新冠疫情这样的紧张时期,全球投者没有逃向中国,将其债券作为避风港,而是选择美国国债。尽管人们一直担心人民币会争夺美元的主导地位,但受到严格管控的人民币仍然只是一个小角色。据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的数据显示,4月份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只有区区1%,而美元的比例为48%。即使中国的确具有优势,它也不像乍一看的那样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中国制造”的标签无处不在,我们认为美国人不制造任何东西。据联合国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确占到全球制造业的28%。但美国并非工业懒汉,它占全球制造业近17%的份额。似乎是备受吹捧的德国工厂的3倍。美国还生产中国难以复制的高端设计产品,比如飞机和半导体。就制造业而言,中国也不是一个更有竞争力的经济体:在美国和中国经营一家工厂的成本大致相当,因为美国工人的生产率远远高于中国工人。美国还在更重要的领域一一技术领域一一占上风。随着北京的决策者急于在从电动汽车到5G网络的一切领域展开全球竟争,有传言称美国和中国之间将爆发一场“技术战争”。但目前,这场“战争”还仅仅是小冲突。尽管中国的半导体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并得到国家巨额财政支持,但在设计和技术方面仍大大落后于美国的竟争对手。中国可能会发现,迎头赶上是件难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一一在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上一一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北京将继续扩大其政治影响力并加强其军事实力。中国面临的经济挑战可能会对美国的政策产生影响。与其对北京的做法忧心忡忡,华盛顿还不如专注于国内事务并提高美国对中国的优势,比如加强教育体系和加大研发投入。通读舒曼先生的文章,确实是开卷有益,而且是大有益。记得有位朋友在给我公众号留言道:“越是敏感的问题,越是有回答的必要”。关于中美之间的问题就是敏感性的大问题,此文给了一个很好的回答,我们也确实应该认真思考以运筹帷幄,把握主动才能稳操胜券。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