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道来话北京︱崇文门为何九门最大?和“一见钟情”“钟点”有什么关系?史上最全“九门八点一口钟”掌故由来!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不同,点击下面的音频可以直接收听!

什么叫典故?典故和掌故的区别是什么?
依据《词海》解释:典故,就是典制和掌故;也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这样看来,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来得宽泛。以我个人的理解,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与逸闻、佚事往往成双出对;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如果把掌故比喻为野史,典故则像是正史。事实上,我们习惯把古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称之为典故,而把一些积古的老人口头所述的话,统括为掌故。所以,您可注意了,我们本周的特别策划主题系列,掌故北京,自然说的是和大家密切相关的老北京的故事。
我们本周的特别策划主题,叫掌故北京,今天,我和您说老北京的九门八点一口钟。
“九门八點一口钟”是关于北京“城钟”的民间故事。
“九门”是指老北京城最高大的城门正阳门及其左右的崇文门、宣武门,还有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
按老规矩,这九个城门,都应悬挂一个报钟点的“點”,当听到城中心钟鼓楼“定更”,也就是一更,相当于现在的晚上八点,还有“亮更”,也就是五更,相当于凌晨四点,唉,这两更的钟声时,各城门就打點关闭或开启城门,当然了,“定更”后惟有西直门不关闭,因为,那是为皇家运送玉泉山泉水的通道。
可是到了后来,就变成了“九门八點一口钟”,有八个城门挂着點,崇文门却挂着一口“城钟”,这是怎么回事呢?
那在说明“九门八点一口钟”之前,我还得多唠叨几句,其实,这是老北京掌故的后半句,那前半句是什么呢?
里九外七皇城四,当然了,这总共二十个城门,我们在以前的节目中都说过,那为了让很多新听众,能够了解,我们要说的“九门八点一口钟”的掌故,我们先来说说这九门是怎么回事。
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北京内城有九座城门,走九种车。哎,也有讲究。
  
哪九座城门呢?是:西直门、东直门、朝阳门、阜城门、安定门、德胜门、崇文门、宣武门、正阳门。
  
这九座城门,走九种车。每天清早头一个进城的是水车,走西直门。
  
明、清两代皇上喝玉泉山的水。这是经过比较才选定的。那时候又没科学仪器,怎么比较呢?有办法:特制了一个“银斗”,盛满了水称分量,各处的水,挨个儿称。扬子泉:一两三;虎跑泉:一两二;珍珠泉:一两一;哎,玉泉山的水,才一两!最轻,证明含杂质最少,水质优良,味儿纯,甘甜。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泉”。每天哪,从玉泉山拉水进城,走西直门。西直门城门洞顶上还刻着水波纹儿,寓意“水”,西直门走“水车”。
  
朝阳门走“粮车”。古代没有铁路,全靠着运河,从水路南粮北调,供应北京。先用船运到通州,然后装车进城,走朝阳门。现在朝阳门里还有俩地名儿:“禄米仓”、“海运仓”。就是当初盛粮食的仓库。朝阳门城门洞顶上刻着个“谷穗儿”。
  
阜城门哪,走“煤车”,煤矿在京西门头沟哇,得进阜城门。这城门洞顶上也刻着个图案,是一枝“梅花”,就代表煤啦。
  那位说了,干嘛不画块儿“蜂窝煤”?嗐,那多难看哪!
  
东直门走“砖车”。那时候,砖、瓦窑都设在东直门外,城里头不让搁。为什么呢?怕烧窑一冒烟,把皇上熏着!城里用砖都由东直门往里拉,东直门走“砖车”。
  
崇文门走“酒车”。那阵儿不管从哪儿运来的酒,都得先到崇文门去上税,崇文门是北京南面的城门。故此,过去北京卖酒的招牌全写“南路烧酒”,就是表明这酒是从南面城门这条路进来的,上税了。要是写:“北路烧酒”,那……那就不让卖啦!
  
宣武门走“囚车”。在封建时代,宣武门菜市口是刑场,开刀问斩,杀人的地方。城门洞顶上,刻着仨字儿——“后悔迟”。要是细一研究,还真对。您想啊,犯人押在囚车里,一出宣武门就交代啦,再“后悔”,可不“迟”了嘛!
  
德胜门和安定门,走“兵车”。是一“出”,一“进”。发兵打仗出德胜门;回来的时候,收兵进安定门。这是借字抄音儿找吉利。出兵得胜了;收兵,那儿安定了,多好啊。可也不准,有时候出的是德胜门……也让人家给揍回来了!
  
正阳门俗称前门,走什么车呀?走“龙车”,皇上坐的车。皇上一年要出两次正阳门。“冬至”去天坛焚表祭天。“惊蛰”到先农坛耕地。那儿有块儿“演耕田”。皇上耕地,娘娘送饭。当然,这都是象征性的,走个形式,表示普天之下该种五谷啦。先农坛的“演讲田”有多少地呢?一亩三分地!咱们日常生活中爱说“就趁一亩三分地儿”,哎,就是从这儿留下来的。
皇上坐的车叫“龙车”。皇上自称“真龙天子”,不管什么都得带个“龙”字儿,坐的车叫“龙车”,睡的床叫“龙床”,穿的衣服叫“龙袍”,戴的帽子叫“龙冠”,眼睛叫“龙目”,耳朵……就叫耳朵!不能叫“龙耳”,怎么?一叫“龙”(聋)耳,就什么全听不见啦!
再有,正阳门城门上这个“门”字儿特别,其它城门上的门字儿,最后一笔,是一竖一钩儿。唯独正阳门上这个门字儿,是一竖,没钩儿。这是皇上不让写的。为什么呢?皇上他自己琢磨了:我是真龙天子,龙出来了,走正阳门,要是门有钩儿,就把我剐上啦!
说过了这北京城的九个城门。当然现在您是看不到城门了,除了德胜门箭楼和前门,其他的门都已经被拆了。您可以脑补一下画面,或是看看老照片,您就知道了,原来北京城那可真是北京城,因为有城墙,有城门,不像现在,您沿着二环路走一圈,估计也感受不到什么城里和城外的差别。
说过九门,咱们来说这“九门八點一口钟”,前面我说了,老北京城有八个城门挂着點,崇文门却挂着一口“城钟”,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有个传说。
 
相传龙生九子,各有所长,但都未成龙。龙子之一“蒲牢”善吼,但起初它却不分场合、地点,在北京城东南方乱吼乱叫。到了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派“军师”姚广孝来调教“蒲牢”。姚广孝法号“道衍”,是出将入相的“大和尚”,他知道“蒲牢”的来历和特长,认为还是把它铸在钟上最合适。以钟为书,钟以载道,姚广孝曾奉永乐皇帝旨意铸了一口遍身佛经的永乐大钟,那口大钟因为钟钮上都铸满了佛经,就没有再铸成龙形钟钮。这回正好,“蒲牢”不是在京城东南方闹腾吗,就把京城东南侧崇文门的點摘了下来,换上铸有“蒲牢”钟钮的这口“城钟”。
 
说来也怪,自打崇文门换上了“蒲牢钟”后,“蒲牢”再也不乱吼乱叫了。它一心一意为京城百姓效力,发出的声音好听而又洪亮,远远超过打點的声音。“蒲牢钟”的钟声还特别能够通人情,听到钟声的人,就像有人在耳边说话一样,而且钟声“说话”的对象也是一个人一个样。“定更”的时候撞钟,人们听到的钟声,就是“关门!关门!”亮更时的钟声,就是“开门!开门!”崇文门曾是商人交税的一道关口,商人们听了,就是“交税!交税!”人们津津乐道,一传十,十传百,不少人专门前来崇文门聆听“蒲牢钟”钟声。恩爱夫妻来了,听到的钟声就是“甜蜜!甜蜜!”秀才们来了,听到的是“中榜!中榜!”官员们听到的是“廉洁!廉洁!”做贼心虚的贪官听了,就是“败露!败露!”勤劳的人听了,是“可敬!可敬!”懒惰的人听到的钟声是“干活!干活!”一口钟怎么能撞出这么多样的钟声呢?
  
老人们常说:“撞钟时许下一个心愿,这时候的祝愿最灵验!”孔子也说过:“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莫道传说是传说,往往理在传说中。
说起来啊,这崇文门在京城最高大城门——正阳门的东侧,正阳门之西是宣武门。中国古代有个传统,就是崇尚“以文兴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民族精神。封建社会条件下,人们追求幸福、平安地生活,他们痛恨贪官污吏,于是就有了反贪倡廉的精神。久而久之,把他们的这种追求变成一种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附会在某人某物上,于是就有了这样那样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不是信史,但其中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生命的钟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却是真实可信的。
  
从“九门八點一口钟”的传说到钟爱生活的情结来分析,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要在多方面有利条件都具备时才能形成。钟在这一传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国历史上有“同律度量衡”的传统。钟不仅是乐器,类似它的器物造型,还引申为量器和衡器中的部分器具。因此,钟又有了“汇聚”的功能。“钟者聚也”,也引申到美好爱情,出现了“一见钟情”的成语。
  
如今,崇文门不在了,但作为象征性国门的正阳门则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而中国铸造响钟的优秀传统工艺,也随着新类型响钟的开发性保护,被保留了下来。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前面我说到了内九外七皇城四很多的城门名,但我估计啊,很多人会糊涂,为什么,因为根据历史时代不同,这九门可是不同的称呼,比如说崇文门吧,以前就曾经叫过哈德门,那其他城门的曾用名还有什么呢?
外七有永定门、左安门、东便门,西便门这四个门都没有曾用名,右安门曾经叫南西门,广渠门,曾经叫沙窝门,广安门曾经叫彰义门,那皇城四有,天安门,曾经叫承天门,还有东安门、西安门、地安门,曾经叫后门,这就是皇城四,接下来咱们就说内九,崇文门、前门、宣武门这叫前三门,前门是俗称,因为前门这座门在故宫和天安门的前面,因此得名。它的正名叫丽正门、后改正阳门,崇文门又叫哈德门,因元代有个叫哈德的王爷住在这里,所以大家把这个门城叫哈德门,宣武门叫顺治门,北京城的东边,有朝阳门,曾用名是齐化门,东直门,曾用名是崇仁门,安定门曾用名是安贞门,德胜门,曾用名是建德门,西直门,曾用名是和义门,阜成门曾用名是平则门。掌管九门的防御归于九门提督管他是怎样布防的,前门,宣武门—镶蓝旗,崇文门—正蓝旗,朝阳门—镶白旗—,东直门—正白旗,安定门—镶黄旗,德胜门—正黄旗,西直门—正红旗,阜成门—镶红旗,八旗兵丁掌管着开关城门的时间,关城门要敲三遍点,守城兵敲过第一遍第关上城门,敲第二遍点时另一扇再关上一半,敲第三遍点时城门关的只留一点缝隙,为什么九个城门有八个城门在关城门都打点,只有崇文门在关城时敲钟。
其实啊,在老北京城九个城门中,崇文门与其他八个城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在崇文门外有全市最大的酒行和药站,还是手工业的大本营,在花市大街和周边胡同里绢花、料器、象牙雕刻等手工作坊遍布。使崇文门成为“税门”。
当然,从“九门八点一口钟”这句话中,您估计也能猜想到,这崇文门还掌控着内城开关城门时间的大权。为什么?因为这这一口钟就设在崇文门,守城的兵卒根据日出日落的时间敲钟开关城门,崇文门敲钟之后,附近城门的兵卒则是听到钟声才打“点”,开关城门,这种规矩直至清末。
其实,我们说了半天这九门八点,那这“点”到底什么样呢?
和您说,这“点”是一种形状扁平的打击乐器,本称为“云排”,用铜铸成,类似桃形,呈扁平状,中间隆起为脐,供击打;上有孔,供悬挂。敲起来声音很响,发声如“嘡”。如果您想看实物,我告诉您,您去北京牛街报子胡同的法源寺,就在法源寺东配殿还悬挂着一个“点”,那是是僧人作息时间的信号。
虽然我们前面说出了九门八点一口钟那个传说,但其实,有关这个传说,还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就是正统的说法:说因为以前的九门提督衙门就设在崇文门里头。当时的九门提督权力可不小,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呀!内城里边儿其它的八座城门都挂的是云牌—”点”,惟独哈德门挂的是钟。九门八点一口钟嘛!九门提督衙门跟那儿哪!他那里一敲钟,其他的八个城门也就一个跟着一个敲点:”关城喽!”实际上,这钟起到的是给其他八个门发出关城门信号的作用。
那还有一种民间的说法是,这就是和我们当年说过的那个高亮赶水的传说有关了。
传说老龙王想把北京城的甜水全部偷走,就让龙婆和龙女拿大篓子把甜水装着出了西直门。甜水全没了,老百姓怎么过啊?大将高亮拎上长枪就追出了西直门,到河边赶上了龙婆和龙女,高亮提枪便刺,水篓扎漏了,水自然就留下来了,可高亮也被水给淹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在西直门外修了座桥,叫高亮桥,后来就给叫成”高粱桥”了。龙婆和龙女没有用,老龙王就要亲自出马了,为了报复,他想把北京城整个淹掉,但是他的法术没有刘伯温大,被刘伯温抓住,用大铁链子给锁在东直门里北新桥的那口直通海眼儿的深井里。龙王问,什么时候放我出去?刘伯温说,等桥旧了就放你。可您想啊,北新桥北新桥,他永远是新桥,怎么可能旧呢?龙王被抓,龙子也不服了,于是就顺着崇文门桥下的海眼想拱出来—还是要淹北京城。刘伯温也不含糊,把他也给抓住,就镇在崇文门了。刘大军师留的有话:龙子要想翻身,得等崇文门上打点儿。可是,老百姓早就把崇文门上换成钟了,就是不打点儿,看你龙子怎么有机会翻身!于是,北京城人都说”九门八点一口钟”。
第三种传说,还是和刘伯温姚广孝有关。
说在想当初,刘伯温姚广孝建北京城时,修到崇文门城楼下正好是一个大海眼,海眼上面有个巨鼋趴在上边,如果不把巨鼋压住它一翻身海水就会把京城淹没,据说当初北京地区就是四十里苦海一片汪洋,就因为巨鼋堵住了海眼北京才变成了陆地,当时,刘伯温姚广孝就决定要把城楼修在巨鼋背上,趁着它睡觉时把它压住。后来,这巨鼋醒了,发现自己背上被盖了一座大城门,很不高兴就问刘伯温:你为什么把城楼压在我身上?刘伯温又是吹捧又说好话,对巨鼋说没关系,反正你力气大,身上驮个城楼,不算什么,巨鼋说那我何时才能翻身,刘伯温说,当你听到打点的声音就可以翻身了,巨鼋一响每天关城门都要打点,每天都可以翻身就忍下来不再问了,谁知足智多谋的刘伯温命人在崇文门把点换成了一口钟,关城门时只打钟不打点,这就是九门八点一口钟的来历!
当然了,这些都是传说,明清两朝的正史上没有记载,不过,北京城的老百姓听了,就是很解气,很有趣对不对?当然,这也留下了老北京口语里常说的“钟点”一词,估计这就是来自于老北京九门八点一口钟的掌故,因为啊,有的城门“打点”,有的城门“敲钟”啊。
哪里能听:
播出电台:北京交通广播103.9兆赫
播出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
主持人: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
播出时间:每早六点。
2017年开始,每天零点也增加一次播出哦!
其他收听方法:
1、歌华有线305频道
2、下载听听FM的APP搜索“徐徐道来话北京”
3、关注本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
本公号所有音频、文字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发转载!违者必究!
长按二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