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道来话北京︱《北京老规矩》和徐德亮杂文:您不是东西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略有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还记得这篇2014年的北京高考作文题吗?这篇作文题,不仅在当年高考生中引起来强烈的反响,还催生了北京著名京味作家刘一达先生创作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北京老规矩》,其实,在以前徐德亮先生所写的文章中,也有一篇《您不是东西》,也说出了很多北京人的规矩,说相声的规矩。
2017年6月7日和8日,也就是前天和昨天,六万多名北京考生经历了这一重要的人生考试。当然,还有很多佼佼者,马上又得开始自主招生考试的征程,为了能考入心仪的高校,让我们为他们加油!!为此,我们本周特别策划这一主题,就和大家说说高考北京,说说近年来那些高考试卷中的北京元素。
说到高考试卷中的北京元素,2014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北京老规矩》也曾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那当年的考生中,有什么优秀作文,值得我们深思呢?
这一篇优秀作文看起来好像和北京老规矩没什么关系,但您仔细听文中的弦外之音,其实,说的都是老规矩对做人的影响。这篇优秀作文的题目叫做《呵呵,老规矩》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我一直觉得这里的一个“敲”字用得甚妙。每当读到此处,我便总能想起棋子落在棋盘上,伴着清脆的“啪”的一声,以及那句刻在我脑海中的“呵呵,老规矩”。
学期刚开始,这句“呵呵,老规矩”便时常在我的耳边响起,就连规则还没有了解完全时,那个微胖的和蔼的老人便开始教我们正确的落子方法:首先,要坐直、坐正;然后,中指在上,食指在下,夹牢一颗棋子放在棋盘上,中指半按半滑,一定要听到“啪”的一声干脆的声响。“身正、音正”,这就是他对我们的要求。而每每我们问及原因时,他总道“呵呵,老规矩了”。
想来那时还是年幼,并不明白这规矩的意义。于是也常常忘记遵守。拿着棋子,形势有利时便在棋盘上狠狠地拍得“乒乓”作响,令周围的棋子都微微一跳;形势不利时便不及拿稳就匆匆放下,“啪嗒”一声。每当看到如此,他便让我把棋子拿起来,坐好,重新以最正确的姿势把棋子落下。“这是老规矩,懂吗!”这时的他,面孔总是板着的。
尽管如此,我依然从未懂得这规矩的涵义,不过倒是养成了“身正”与“音正”的习惯。不久之后,我转到另一家棋院学棋,不久,又是另一家随着棋力渐渐增长,遇到的对手也渐渐增多。有意无意观察他们,发现盘上积极的人多喜欢落子用力,发出激烈、较响的声音;稳重的人多落子缓慢,发出简短、坚定的声音。难道这就是“规矩”的内涵?
随着下了一盘又一盘,我渐渐醒悟,划分的标准似乎不在轻重缓急,还是那两个词:身正、音正。一个把头埋在棋盘上的落子声急的人必定急躁,而一个几乎躺在椅子里,落子声拖沓的必然步调缓慢。
“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身与声有关轻重缓急,又无关于轻重缓急,到底还是“心正”。“心正”则“身正”、“音正”,心是正的,人是正的,什么音都是正音,什么形都是正形。
于是,我依然喜欢在布局时把棋落得“啪”“啪”作响,看战局在方寸间展开,在中盘对杀中稳稳落下那决定性的一步,在收官时轻柔地将边边角角收入怀中。
那天路过楼下的小棋馆,里面的老师在教学生们落子,我听见有的孩子用稚嫩的童音问到原因。
“呵呵,老规矩了,你们一定要时时记得啊!”
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北京老规矩》,不仅在北京考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应,更惊动了一位京味作家,这就是刘一达先生。2015年10月,中华书局,推出了刘一达先生所著的一本叫做《北京老规矩》的书籍,他的这本《北京老规矩》中,一共是五章154篇,分为起居篇、会客篇、出行篇、交际篇和称呼篇。比如问起儿、门风、家教、早起一杯茶等等等等。看完这些文章啊,我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如果在生活中用刘先生说的这些规矩生活,那和我在一起的人肯定会特别舒服,因为,这里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体现出了咱们老北京朴实厚道有礼有节的风貌。
说到北京老规矩,徐德亮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他的散文集《人间喜剧》里面,也有收录,题目就叫做《您不是东西》。
大家别飞板砖,别骂啊。他这么写是有原因的,那到底为什么他会用这句话当作文章的标题,那这句话怎么体现了老北京人的规矩呢?
《您不是东西》
文:徐德亮
我小的时候说相声的情景是这样的:两个小朋友,身穿小长袍,翻着白马蹄袖,下穿小青布鞋。上台一齐鞠躬,奶声奶气地说:“这场是您表演?”“是啊。”很是有趣。
一天,来了一个新老师,一听我们的词儿,立刻说:“这哪行啊?一对儿十岁的孩子,穿上大褂,已经够老气的了,一上来居然说‘这场是您表演?’太奇怪了吧!应该是‘这场是你表演?’这多好。旧的相声逗捧之间互称‘您’,你们说新相声,要互相称‘你’,记住了吗?”
当时虽然小,也觉得这个观点很怪异。
两个小大人儿装腔作势的“您”来“您”去,是有点问题。但是真的“你”来“你”去了,就像小孩子说的话了?或者就像新相声了?
相声无非是逗乐,那为什么传统相声的规矩两个人之间还都要称“您”?
答曰:这不是相声的规矩,是北京人说话的规矩,是礼节。
侯宝林先生在自传中说:“我们家是旗人(满族),家里的规矩还很大。例如你要看看街上的景色,只能站在门里朝外看,不能出门坎。”而那时他只有六岁,而他的家境,也困难到“只能每天搭铺睡,我就睡在一张小饭桌上。这日子可真难过。”而在这样一个陷入困境的家庭中,规矩依然还是那么大。这是一种中国式的“习惯性礼仪”,无论何时何地,规矩需当谨遵,礼数必不可少。
到现在为止,很多老年人都还津津乐道于旧京的礼仪,因为这种礼数,已经融化到旧京的风俗中去了,对于那些老年人来说,它是一种“活生生”的回忆。
我听过很多相声界的前辈回忆那些礼数,其中说的最有趣的,当属张文良,即查良燮先生。
——那会儿旗人最讲礼节,比如称呼对方为“您”,就算是亲密的人,比如说,兄妹吧,之间也要称呼您。“您吃饭。”“您喝水。”有的时候打起来了,“您不是东西!”“您才不是东西!”都不是东西了,还“您您”的呢。
看来,称“您”不称“你”,无关乎相声的新旧,只关乎人的素质。
再举一例,相声中的矛盾及产生笑料,多因逗捧双方相互“斗法”而起。现在,往往逗哏的说出什么出格的话,捧哏的都大喊一声:“打住!”而相声前辈王长友先生有一段老录音,在逗哏的开始说大话的时候,王先生用那个特有的哑哑的嗓音平稳地说:“我先拦您清谈。”
这是一个多有韵味的情境。
京剧、四合院、老城根、兔爷、礼数……似乎老北京的一切都离开我们越来越远了。
我每次看那些展现为北京风情而拍的影视,都有夕阳下的钟鼓楼、东西城的老胡同、角楼下飞扬而过的那一片鸽哨声、房檐边上一阵一阵的槐花香、街市上的豆汁焦圈、公园里的象棋马扎……然而所有的这些,都已被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马路、如粥的车流和各地口音的普通话代替了。拆迁把老北京人都拆到了五环以外,也许老北京的那种安定平和又深文雅噱的文明,已经只存在于故纸堆中了吧。
哪里能听:
播出电台:北京交通广播103.9兆赫
播出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
主持人: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
播出时间:每早六点首播,翌日零点重播。
2017年开始,每天零点也增加一次播出哦!
其他收听方法:
1、歌华有线305频道
2、下载听听FM的APP搜索“徐徐道来话北京”
3、关注本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
本公号所有音频、文字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发转载!违者必究!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