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张择端描绘的《清明上河图》是春天还是秋天?
优质回答:
没有仔细看过此图,刚看完前面回答中的描述,我认为它所画得应该是夏天入伏之前。清明不是清明季节的意思,而是天清气朗温度宜人的气候,立夏以后入伏之前就是这种气候。图中所展现的画景也可以看出是这段季节。总之清明节有些寒冷,秋天过于萧条都不太合理。
其他网友回答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传世佳作,素有“中华第一神品”之称,历史上对《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及“上河”的涵义虽然有过一些争论,但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却一直没有异议。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学界却对“春景清明说”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此画描绘的并非春景而是秋色。
《清明上河图》诞生以来,一般都认为该画描述了北宋京都汴梁以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清明上河图》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描述了疏林薄雾的郊野风光,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和后段分别渲染了人烟稠密的汴河码头及鳞次栉比的汴京街坊,反映了当时汴梁的热闹与繁华。总计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制各色人物500多个,牛、马、骡、驴等牲畜数十匹,大小车子20多辆,船只20多艘,构图疏密有致,笔墨章法极为巧妙。
据明代《味水轩日记》记载,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不仅有宋徽宗亲笔所题的“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还有他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研究者认为,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时节不但要祭扫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与画中所描绘的景致大致吻合。如此说来,这幅画卷描绘的是春景无疑。
但如果仔细观察画作,同时再对照当时的历史典籍,我们就会发现清明节之说似乎也有欠妥之处。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摄氏10℃左右,然而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孩子光着身子在街头嬉戏玩耍,河岸小贩的桌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竹笠等御暑防晒之物也随处可见,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此时不应是乍暖还寒的北方初春季节。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负木炭的驴子,据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如果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的生活习俗。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东京梦华录》中有这样的记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争饮。”原来宋代秋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庆祝丰收,此酒谓之“新酒”。我们知道,孟元老和张择端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物,而《东京梦华录》又是记述北宋汴梁风俗人情的重要历史典籍,所述史事应该是准确可信的,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画中景致是秋色而非春光。
既然《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清明时节,那么为什么又以“清明”命名呢?熟悉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毛传》称“不崇朝而天下清明”,《后汉书·班固传》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之句,这里的“清明”都有政治开明有度、人民安居乐业之意。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画中题款“清明”语,应是作者期望获得皇帝赏识所作的颂扬之辞。金人张公药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中说:“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点明此画的主题正是为了赞颂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画幅后面还有一段题记,介绍了作者的身份和经历:“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从中我们可知张择端是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众所周知,这些画家都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忠心耿耿为朝廷服务,描绘这种歌颂性的作品应该是他们的份内之事。了解了这个历史背景,画中“清明”一词所代表的涵义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