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教科书里不教《道德经》,社会也不提倡老庄思想?
优质回答:
难教、难讲,《道德经》内涵深远,非得道之人悟不全面。
若用白话来译,必然会有断章取义的、有客观需要代入的、有主观意识注解的、有时代所需运用的、有表面字意歪解的……,不是说用来教没有任何价值意义,而是《道德经》根本甚深真谛是用来自悟微观中观宏观的人生生命、社会万象、社稷安宁等遵循自然之道的运行规则,从而达到无为无不为的万事万物万象和谐共生境界。
网络时代的好处是,只有每个自己想悟就可以去参考《道德经》,别人来教总是不入每个自己人生生命本然之味的。
至于教科书里不教,可能也是因为还没走上社会的少年青少年众体对人生生命历炼不够,对于人生三观意识三观还没多深感触,所以即使教了点精髓,他们也吸收不了。
老庄思想也非一般人能悟入其中,脱离群体之意识维度的,社会即使再提倡,也是无用功,能悟的早已自悟了,不能悟的对牛弹琴,说穿了,都就这么个道理!
因此,社会生存是多样化的,每个自己当然有着各自的本性差异,江山社稷也是各有度衡,老庄高维思想传承至今,源流不断的本然因素起到了调和世间万事万物万象各种不相同的性质,当下的作用其体现在不远道而顺应自然为尊的前提下,把稳各异性,走向和谐共生的道路才是人间正道。
其他网友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要分两部分。
首先说说教科书的问题,其实教科书是有道德经的选段的,只是没有选整篇的道经和德经,我认为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
1.道德经的版本众多。道德经本来就晦涩难懂加上版本众多这样不利于向学生讲授。在这里列举比较流行的两个版本同一段话的不同版本,(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就这两句话大家就争论不休,一方认为只是避讳当时帝王的名号才把“恒”改为“常”。但另一方却认为把“恒”改“常”是另有目的的是完全改变了道德经的本意。这只是不同版本道德经间的一处差异。一处差异尚且有如此大的争议。如果这些争议得不到解决是很难把整版的道德经放到教科书上的。
2.道德经解释众多。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得解释。而且各方得解读争议都很大。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就有众多得解释而且众多得解释中各方都互不相让争论剧烈。无论哪方的解释都很难服众。
3.老师难以讲授。道德经晦涩难懂,对解释又难以形成共识,老师讲浅了会有人说讲的肤浅,讲深了会被批评故弄玄虚。而且不同阅历的老师讲授的意思也会很不相同。所以很难在课堂上讲授。
其次,关于道德经在社会的传播问题,其实这不仅仅是道德经的问题也是很多经典经书的问题,很多经典经书传播也不是很广。我觉得原因有二
1. 曲高和寡。道德经对普通人而言实在太高深了。不要说看懂意思,能把上面的字认全估计很多的人都做不到。再加上解释众多。看了半天都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不是对的。这是不利于传播的。要广泛传播就必须符合简明易懂的特点。而道德经刚好相反这就造成了道德经名气很高但看的人很少的原因。
2. 知识碎片化。网络时代的特点就是信息碎片化,大家接受的知识都是碎片而不是整体,大家的时间都花在看手机上,而且都是些短视频,知识的总结。而很少人去认真的整体去读一些经典。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坚持读书的人不多。能读经典经书的就更少了。经典都没人读了又怎提倡呢?
道德经
大道无为
老子像
其他网友回答
好多年没有接触教科书了,不知道现在教科书里有没有《道德经》的内容,我想,应该有一部分吧。《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几千年传承发展,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中华文明能够历久弥新,吸收、融合、同化其他文明成果,道家文化功不可没,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在今天更是大放异彩,近代西方那种自私自利、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文化最终会寿终正寝。
道家文化博大精深,但是难免会有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为什么社会不提倡老庄思想?“老庄”是指老子和庄子。老子著五千言《道德经》,老子学说体现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提出事物既矛盾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老子还指出矛盾的双方常常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即“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道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学说也是以“道”为核心内容。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庄子认为世界最美好的形态就是自然的形态,人类的文化活动及其创造都是对自然天性的毁坏,他主张人应该按照自然本性生活,即顺其自然。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文化受到打压,道家思想被部分曲解,部分道家文化成为玄学,变成虚无缥缈的东西。道家文化隐世修行、与世无争的思想容易让人误入歧途,消极厌世,不思进取,因此,老庄思想不被社会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