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的段子都是谁写的(给德云社写段子)

网友提问:

德云社的段子都是谁写的?

优质回答:

古月月半,胡胖在,不孤单。

不单单是德云社,其实任何相声团体的作品,不管是新作品创作还是老作品加工,任何演员都可以自己完成,相声不同于舞台剧等表演方式,不需要一个统一的写手,谁都可以加工,谁都可以改编。 所以如果要问德云社的段子是谁写的,那答案就是,德云社全体演员。

当然,要说整个德云社创作能力最强的,那就是老郭本人了,一般的观众了解德云社、了解郭德纲,也正是因为04年到06年间火爆到极点的几个纯老郭原创作品《我要幸福》、《我这一辈子》等等。

那个时候一个横空出世的郭德纲让所有人一惊,原来相声还可以这么说、原来相声还没死!!!

当然,总是有一些眼红的人质疑说类似《我要幸福》这样的作品是段子合集,算不得相声, 其实真不用较这些真,相声本来就是说学逗唱逗人笑的艺术, 观众们可以认可的,就是好相声。 再说回来,除去才艺展示和基本功类的, 所有的传统老相声不都是老艺人他们那个年代的段子合集吗?

王自健曾经评论过郭德纲,05,06年的郭德纲,是业内共识无法超越的。 那些酸言酸雨的人,说人家的作品是无数小段子合集, 你怎么连一个能逗笑人的段子都没有呢?

好,再说回到创作上,郭德纲在2009年左右又对“我字系列”和“你字系列”进行了不算,所以这个庞大的系列已经多达20多段了。 另外,客观的说,老郭后期的整段原创作品例如《屌丝青年》系列,确实有点烂尾,而且没那么好笑了, 毕竟过多的商演、过多的影视娱乐圈活动有点透支了他。

除此之外,老郭还有很多早期原创作品,比如《日本帮子》等,是那种怎么看都觉的是传统活的作品。

剩下的就是传统改编了, 老郭的每一段传统相声几乎都进行了大幅度改编,比如《大保镖》,马志明先生突出的特点是精气神和贯口活,听的让人觉得过瘾热闹,老郭的改编版则侧重在搞笑和包袱上,看似框架基本没变,实为彻底翻新,加入了很多无厘头元素,笑点密集,现场反响炸裂。

好了,其实真的还有太多想说的,但胡胖这边真是时间不够,有时间再单独写篇文章吧。 不管你喜不喜欢郭德纲,郭德纲都曾经几乎靠一己之力挽救了相声。不必站脚助威,也请理性尊重。

其他网友回答

德云社从来不限制观众录像,也从来不怕自己的段子外传出去。这一方面是因为德云社相对开明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段子的流传,更利于自身的推广。而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创作力保持着足够的自信,他们的表演从来不会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相声段子。

大家总会发现,德云社所有的表演和网上流传的段子都不一样。正是由于很多演员通过自己的创作,能牢牢地把控住每段相声,因此在表演的时候,都能随心所欲地发挥。因此,大家从来也不会看到一模一样的相声。

相声演员包括四门功课“说学逗唱”,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门,那就是创作。如果只想做一名演员,靠天吃饭,等着别人来创作,或者干脆说别人的作品,这样的演员,只能生活在专业院团里。在现在的环境中,很难成名,更不要想成为相声名家。

真正的相声大家,他们的创作能力并不次于表演能力。比如侯宝林先生创作的《关公战秦琼》,《醉酒》,马三立先生创作的《十点钟开始》和《逗你玩》。所以,如果想成为相声名家,自己创作是必须的。

创作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老段子创新。曾经的经典段子,但内容方面可能不合时宜,经过演员的二度创作,再呈现在舞台上。比如,侯宝林将以前的《八大改行》重新编排,把歧视艺人,歧视农民的内容替换掉,成为了自己的代表作。

而这种创作,郭德纲更是其中的高手。他把老掉牙的一段《打白狼》改编成了《西征梦》,视频中,姜昆和刘兰芳等名家都被逗得哈哈大笑,可见,这段稍显粗糙的作品,改编得也是非常成功的。

还说《八大改行》,郭德纲保留了老段子里面的八番,即八个故事,八段演唱,又增加了很多包袱。说这段相声,必须有“说学逗唱”四门功课全部优秀的能力。当然,这也是郭德纲为自己量身打造的。

创作的另一个方向就是原创。这一点同样是郭德纲的强项。比如当年惊天之作《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既有“我爱相声,我怕他完了。”这要悲天悯人的呼喊,也有“传统相声1000多段,在我们同行的努力之下,就剩200多段了。”这样的深刻的讽刺。

一直感觉当年能在剧场里听这段相声的观众真是太幸运了。整段相声没有起哄的“嘘”声,而都是叫好声和掌声。台上台下的频率出奇得一致。前台郭德纲和张文顺说相声,后台于谦独自掉眼泪。一段相声能深刻到如此地步,郭德纲真是空前绝后了。

后面的《我这一辈子》,《我要幸福》,《我要反三俗》等相声,集中反应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无奈与挣扎心理,也都是难得的创作精品。

后期,由于郭德纲身份的变化,创作欲望没有以前强烈,作品仍然搞笑,但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深刻。

但德云社中,并不缺乏创作高手。岳云鹏与师父郭德纲一样有着坎坷的经历,因此他以自身经历为题材,创作的几个作品,如保安队的故事》,以及2015年岳云鹏为央视春晚创作的《我忍不了》,也都很不错。

而少班主郭麒麟,儿徒烧饼的作品,也大都出自自己之手。张云雷同样走原创之路。虽然他的唱功了得,但正如他在“逗”的方面稍显欠缺一样,他创作的水准也亟待提高。去年的风波,就是因为他的相声踩了雷才造成如此的被动。

创作作品数量最多的,应该是张鹤伦。郭德纲说他创作的相声有2000多段,显然是夸张的说法,但他的作品之多,也可见一斑。张鹤伦的表演,带有明显二人转的风格,这也导致他的作品中,穿插进大师的碎包袱。

碎包袱过多,其实是从郭德纲开始的。为了使剧场效果火爆,不至于出现冷场,因此,必须提高包袱的数量。但这一点,到张鹤伦这里已经成为了常规选项。而他之后的九南,九熙等演员,在相声创作中的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了。

德云社的写手很多,他们在原创过程中,也渐渐偏离了原始的相声风貌,或许这是新一代相声特有的手法,到底这种尝试是否成功,我们还是拭目以待吧。

其他网友回答

渠道一、传统相声大全

文本方面主要来源是四大本,里面既有太平歌词、开场小唱,也有单口小段,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相声百科全书。

但光看文本是无法登台表演的,所以还需要有相应的录像资料,1997年天津市文化局录制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集锦》,可以说是现存的传统相声表演技法的最高展示,很多已经淡出舞台的老先生,比如田立禾、于宝林、冯宝华等,以及宝刀未老的王世臣赵世忠马志明等,都毫无保留的贡献了自己的把杆活。台下的观众也是曲校学生跟青年相声演员,对于包袱的反应,笑点的承接都是非常专业,可以说是台上台下一起制作的教科书。

渠道二、偷录

1998年,北京相声大会在中和戏院演出,当时有很多天津老先生来助演,其中包括范振钰、田立禾、黄铁良、尹笑声、冯宝华、金文声、佟守本、魏文华等,后来因为跟剧场闹了矛盾所以停演,前后一共演出了八场。

在这八场演出中,尹笑声先生发现了郭德纲的一种创作方式,那就是“偷录”。按照天津茶馆的规矩,相声演出是不能录像的,因为这等同于行内禁忌“捋活”。而郭德纲跟他的徒弟在尹笑声刘文步演出时候在观众席录像,于是尹笑声向郭德纲提出意见,郭德纲一边满口答应,一边增加了现场的录像设备,从一台变成了三台。之后尹笑声再反对的时候,郭德纲改口称这是粉丝录着玩,时至今日郭德纲也坚持这套说辞。

在中和戏院演完后,尹笑声等人回到天津演出,郭德纲带着录像设备追到了天津,还乔装改扮装成观众,被演员认出来后郭德纲离开,改派其他人继续偷录。录好的视频由郭德纲跟弟子观摩学习,还有部分刻成了光盘售卖。

在德云社原始积累时期,捋活是非常重要的创作方式,而这种优秀的传承也到了郭德纲徒弟这一代,比如张鹤伦就将网络歌手的曲子说成自己原创,并且抄袭脱口秀段子。

渠道三、网络段子

网络段子因为没有相应的版权保护,所以大量被郭德纲使用,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屌丝青年》事件,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段子都来自于剑神葡萄创作的网络笑话,所以向郭德纲发出质疑,郭德纲诚恳的接受了意见,将原作者拉黑,并跟同样质疑他的王自健进行网络骂战。

其实在郭德纲事业爆发期0506年,其表演的大部分“我字”“你字”都是由网络段子以及读者知音等杂志的小笑话拼接而成,《西征梦》原版是天津网友创作的《反恐精英》,《济公传》中更是大段搬运《鬼吹灯》的剧情,这种便捷的创作方式一直到近些年才消停,因为郭老师在台上胡说八道,调侃于谦家人也能卖票,自然就不需要再上网找素材了。

渠道四、专业笔杆子

郭德纲身边第一代强输出型创作人才,就是北大才子徐德亮,徐德亮不但能创作新相声,比如《我的大学生活》,还能对传统段子进行高质量拆洗,比如《天下第一针》《托妻献子》等。在徐德亮退出后,德云社也一度面临创作乏力的窘境。

现阶段德云社有创作能力的青年演员,以刘春山为代表,刘春山在创作能力方面不亚于徐德亮。可惜当下德云社的受众群都是追星粉,对于相声本身兴趣不大,再者新作品需要长时间打磨,而现在德云社演员上台乱侃成风,刘春山的创作能力自然就无用武之地了。

渠道五、粉丝投稿

从郭德纲培养起第一批纲丝开始,粉丝投稿就是德云社创作的重要来源,但粉丝投稿的弊端也非常多,最主要就是来源无法确认,粉丝很可能也是从贴吧论坛知乎等平台直接抄袭而来,这等于是间接侵权。随着德云社名气越来越大,抄袭被发现后也会接受更强力的舆论反噬,所以郭德纲近些年也关闭了粉丝投稿这个渠道。

以上~~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