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很少有人评论鲁迅的散文《腊叶》?这篇散文不好吗?
优质回答:
谢邀!没读过,不好作评,也不敢评。刚看到一则消息:西南大学的副教授唐云,讲“鲁迅研究”一课,不知讲了什么,被停课取消讲学资格了。也许就是因为对鲁迅的评价。西南大学是吴宓先生生前讲学多年的地方,有《学衡》的遗绪吧?
吴宓先生,学贯中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办《学衡》杂志,三年出79期,进行中西文化比较,阐述汉字汉语的优势,竭力保护了汉字汉语,使母语没有被日文或拉丁字母所取代。这都是昨天的故事,讲多了也许不好。吴宓先生当年在“文革”中,就是因为“反对鲁迅就是反革命”而被打倒的。
文章脱离不了时代语境,好与否,对与错,有时真不好说。因为时过境迁,我们对过往云烟,有些细节并不了解,一了解会大吃一惊,颠覆以前的概念——怎么会是这样!有的事,知道的少一点比较好,知道的太多并不好。
其他网友回答
这篇散文其实很短:
灯下看《雁门集》,忽然翻出一片压干的枫叶来。
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繁霜夜降,木叶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枫树也变成红色了。我曾绕树徘徊,细看叶片的颜色,当他青葱的时候是从没有这么注意的。他也并非全树通红,最多的是浅绛,有几片则在绯红地上,还带着几团浓绿。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我自念:这是病叶呵!便将他摘了下来,夹在刚才买到的《雁门集》里。大概是愿使这将坠的被蚀而斑斓的颜色,暂得保存,不即与群叶一同飘散罢。
但今夜他却黄蜡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假使再过几年,旧时的颜色在我记忆中消去,怕连我也不知道他何以夹在书里面的原因了。将坠的病叶的斑斓,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更何况是葱郁的呢。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树木也早经秃尽了,枫树更何消说得。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这去年的模样相似的病叶罢,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说:”《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又,许广平在《因校对〈三十年集〉而引起的话旧》一文里说,”在《野草》中的那篇《腊叶》,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的斑驳的枫叶,就是自况的”。
我们今天尝试哲学式地解读这篇散文。
伤春悲秋的时间感
有个词语叫做”伤春悲秋”,林黛玉春末葬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情感自古便是有的。这篇文章里的叶子是腊叶,腊月是一年中最寒冷地月份,我们常说:寒冬腊月,腊叶的色彩是古籍冰凉,对应生命历程中的尾程。而且这腊叶不是完整的,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与其说鲁迅先生是写腊叶,不如说是写鲁迅先生对于死亡以及残缺生命的体悟。
他在去世前一个月完成的《死》中表示,希望自己死后,活着的人将他”赶紧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又表现出一种豁达。”晚年,他时常对朋友说:”我觉得那么躺着过日子,是会无聊得使自己不像活着的。……我总这样想,与其不作而多活几年,倒不如赶快工作少活几年的好,因为结果还是一样,多几年也是白白的。”这种在今天仍挺难为世人普遍接受的观念,也折射出鲁迅对生死矛盾而独特的理解。 如他在《死》中所道:”大约我们的生死久已被人们随意处置,认为无足重轻,所以自己也看得随随便便,不像欧洲人那样认真。”
有学者认为”这篇散文诗,在它现实生活的层面上的表述中,已经包含了面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因此它本身就包蕴一种人生的哲学,并在象征中构设了通向更深的哲学层面的桥梁。片山智行:”散文诗《腊叶》的主题重心应该说是在于现实构成的紧张感之中。
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写给爱他的人,他借由腊叶于是自己生命的无悔,就算是战斗的残缺也不能停止挥舞的生命。
其他网友回答
鲁迅的文章,在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读的是最多的。他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土地的作家”,他是为数不多的被毛主席推崇认可的文学家、思想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因此,我们上学时的课本里,现当代作家中,自然是鲁迅的文章选入的最多。几十年过去了,还略有些记忆,比如《一件小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祥林嫂》、《药》、《秋夜》、《论雷峰塔的倒掉》、《拿来主义》、《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友邦惊诧论》、《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刘和珍君》,当然还有《阿Q正传》及《狂人日记》的节选文章等等。其中不少情景及语句是要背诵的,还真是令人难以忘记啊。鲁迅到底够不够伟大我不知道,但他的文章或者杂文那可真是超一流的。
题主所说的《腊叶》这篇文章,我以前没有读过,现在去读,也应该不错吧。但哪里还有少年时的情怀?不管怎样,也不论年代,鲁迅的文章还是值得一读的。也许鲁迅现在不吃香了,听说语文课本里也难得见到他的影子,但如今网络发达,想读鲁迅还是可以找得到的。
鲁迅是反传统的,他是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传统的东西是有一些需要反的,但并非全盘否定,全盘否定之后怎样建立起新的文化思想,恐怕太难了。在鲁迅和胡适之间,我是更喜欢胡适的,虽然胡适的文章不一定有鲁迅的吸引人。但鲁迅毕竟是鲁迅,他啥时候都值得我们一读。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还是以鲁迅的话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