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科普界说相声第二的萌大叔开始做视频了!

植物·旅行·文艺天冬大叔、万能小飞和少女栗子的野风集◆ ◆ ◆◆
大约三四年前,我恰好有一个机会,可以组建一个小小的小团队。那时候我就一直想做科普视频。因为我一直觉得,这是需要团队来做的事,有人拍摄,有人剪辑,有人策划,有人执行,有人前台,有人幕后。如果一个人包办,从能力要求到时间精力,都太勉强了些。当然你们也都看见了,因为各种原因,这件事约等于没有做好。如果当初走入正轨,如今正好可以收割红利。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是觉得,传统的科普工作,图文搭配,无论在平媒还是网媒,终究太单调了。有人喜欢,也有人并无耐心去阅读。而我自己之前一直没有动手做视频,一是因为我自己写文章,拍照片,实在没有精力再去拍视频,再去剪辑制作,二是植物题材本身,在表达上也有一些劣势,天然不适合视频的展现方式。那为什么我又开始做科普视频了呢?之前我说过很多次,并且不介意再说一遍,相比与“搞科普的”,我更愿意说自己是“科学传媒工作者”。前者更像讲课,我来讲,你来听,后者是需要靠自己的表达,自己的内容,自己的各种技能,来吸引读者和用户的。这么一想,各种流行起来或者即将流行起来的方式,都可以尝试一下。今年有一次,小亮和我说,他自己今年主要做视频,照片拍的都比较少了。因为这个方式,对于内容传播更有效。小亮的视频我一直看,确实有自己的特色,加上他的明星效应,确实在科普领域独树一帜。我是很佩服的,我自己做不到,但是其中很多有益的东西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我以前一直觉得,视频还是要拍得讲究一点。画面不够美观,感觉是不太行的。但其实在器材和摄像技术有限的情况下,也有其他的解决方式。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舞台,你如果主动放弃,就永远没有机会登台了。音频课也好,视频也好,每种表现形式都是一个舞台。如今的视频平台,也有各种人,各种内容,也有人在做内容传播,也有很多不靠谱的内容。你不去传播相对正确的东西,那人们就只能看到不靠谱的东西。所以,就算做不好,但也要开始做了。前几天,我和老信聊天。我说,其实没有流量支持的话,也是瞎掰。老信说,是啊,但把不做视频的就掰下去了。就是这么个道理,你做了,十个人看了,那至少你把内容分享到十个人那里。你不做,十个人就会变成零个人。虽然我其实可以把这些时间,用在收益更大的事上,但从前年轻的时候,有时候我还是会不计回报,做一点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的。比如读大学的时候,一些公共课,我会做一份复习秘籍,然后拿出来复印了在学校里传播。做那个,我也不挣钱,也不落好,只是觉得也许是有意义的事吧。如今做视频,也没什么回报,但多少有点那股劲头,让我再多试试看。视频的拍摄,目前以手机为主,相机为辅,画面确实比较抱歉。我认识一些做科普的大牛,做的视频非常好,画面可以和国外纪录片相媲美。我很羡慕,但是我做不到。目前我只能给大家带来这样的作品啦,而且植物题材本身,在动态画面上的表现也相对要抱歉一些。所以,为了大家不看得太厌倦,我就努力加快了语速。您就把它理解成我的科普视频的个人风格得了,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就是这么个基调。喜欢您就多夸夸,不喜欢……您就自己悄悄在心里头怎么骂街都行,就不用专门告诉我了。内容本身,既然是科学传播,那就还是科学为主,植物啦,生态啦,环境啦,种植啦,还有我自己很喜欢的植物文化的相关内容,都可能会涉及到。有人评价说,哈哈哈哈好像在听单口相声,这您是捧我了,真让我受惊若宠,反正我就努力把视频做的不那么枯燥吧。有多少本事,都一一拿出来试试,您瞅好了的。最后,我还是觉得,要坚持原创。虽然现在混剪类的视频,其实很才是讨巧省事的。而受欢迎科普视频里,搬运类比较多。别人怎么搞,那是别人的事。我就踏踏实实做自己的原创吧(有时可能会用到一些别人的素材,但我想整体上确实还是原创的),科普工作需要原创,而所有从事创造工作的人,也都希望原创的内容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视频号有1分钟的限制,所以现在的视频会在微博、抖音、B站、西瓜视频、头条号等平台上同步更新,欢迎您选择自己熟悉的平台关注,认准“天冬”和以下这个黄鸭子头像就行。目前大概有个七八条,以后会以每周一条的频率慢慢更新。欢迎您顺手关注我的抖音号啊!今天先给您来一段儿《宫廷花卉“江西腊”》您先看着:◆ ◆ ◆◆植物·旅行·文艺天冬大叔、万能小飞和少女栗子的野风集敬请关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