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略有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2017年夏天,阜内大街启动整治提升工程。由市政设施、步行道、自行车道组成的市政休闲带首次亮相。而等到10月整治竣工后的阜内大街将重现闲适的老街氛围。形成于元代的阜内大街是北京最古老的大街之一,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道路全长1.4公里,沿线有妙应寺白塔、历代帝王庙、广济寺、鲁迅故居等众多文保单位。而这一段也是我们这一周一直介绍的朝阜路的最西端。
在这条大街上,非常值得您去看的除了我们昨天说的妙应白塔寺,再有就是历代帝王庙了。北京城曾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有桥没有水,有碑没有驮。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这说的就是历代帝王庙。那这几句顺口溜到底指的的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继续本周特别策划主题,话说朝阜路,揭秘历代帝王庙。
位于北京阜成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距今481年。在漫长的岁月中,试图摧毁它的,除了无情的时光,还有数次的劫难。然而幸运的是,今天这座中国唯一的历代帝王庙,仍坚强地伫立在人们面前——究竟是谁造就了它今天的模样?又是谁让它得以生存至今?一座历代帝王庙,展露明清两朝皇帝的心声。
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里排列的七组共188个帝王牌位,令人浮想联翩。一个个看过去,从华夏始祖伏羲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结束,几千年的历史似乎浓缩在这张长长的条案之上。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阜成门内大街,曾有两座牌楼,但是因为它们“妨碍交通”,被拆了。
为了阻止拆除行为,1953年底,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说,北京的古代牌楼属这两座构造形式最好,雕作最为精致,从牌楼的东面向西望去,有阜成门城楼的衬托。晴天时还可以看到西山,特别美,尤其是傍晚落日的时候,夕阳斜照,渐落西山,真是一幅诗情画意的美景。
总理很客气,回答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总理都无奈,结局自不必说,这两座牌楼没有保住。当年横跨在阜成门内大街上的这两座牌楼,因匾额书“景德街”,人们习惯称它为“景德牌楼”或“景德坊”。
作为皇家坛庙建筑整体格局的一部分,无论在建筑规制或艺术造型上,它们都充分体现了京城皇家建筑的气度和风格。所幸的是牌楼在拆除时予以了较为细致的整体分解和小心拆除,花板、斗栱等建筑构件得以保存。非常岁月中几经动荡,辗转收存于大慧寺等地。最后于1991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成立之际,搬运至先农坛入藏。2004年因为首都博物馆新馆需要,经批准,将景德街牌楼遗存构件修复组装,复原陈列于首都博物馆新馆大厅。
如果您走进历代帝王庙,感觉心都会平静下来。这里不像长城故宫那样著名,但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帝王庙也是皇家建筑,因为它供奉着188位帝王和历代先贤。在这里,也能找到关于百家姓的故事和它们的起源,非常有趣。当然,最为有趣的还是我在节目开始所说的那四句顺口溜,这四句顺口溜到底指的的什么?
咱们先来说这第一句:“有桥没有水”!
据《大清会典图》记载:“门前正中石梁三,梁南护以朱栅。”由此可见,历代帝王庙门前原有三座汉白玉栏杆的小石桥,出入庙门必须从桥上走。从明清两朝有关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地图上看,也可以清晰地见到三座小石桥!
不过为什么要在庙前修桥呢?原来,这庙前修桥是按照当时的建筑规制来的,根据规制在宫殿或陵寝的神道前建桥,用以烘托主体建筑的庄严与高尚,就拿故宫来说吧,中轴线的南面就有石桥,再比如清东陵中轴线的南面也有石桥!
虽然故宫和清东陵和历代帝王庙一样都有桥,但是故宫和清东陵的桥下是有水的,关于历代帝王庙的石桥下究竟有没有水,其实也是存在着不一样的说法,据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读于历代帝王庙内的女三中的部分师生回忆,庙门前确实是“有桥没有水”!不过在2002年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已故的故宫博物院研究院朱家溍先生追忆,历代帝王庙门前小石桥下曾有过活水流淌,也算是留下了一个待考证的课题吧,历代帝王庙的小石桥1954年由于城市交通原因被拆除了,不过后来修缮庙宇时又发现了原有石桥的遗址!
咱们再来说这顺口溜中的第二句:有碑没有驮。
这里所说的碑就是两通下马碑,这下马碑的碑身是长方形的,没有龟趺,这龟趺又叫赑屃(bìxì),霸下等,在汉族神话中是龙生九子之一,排行老六,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传说这“赑屃”喜好负重,形状似龟,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对于“赑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赑屃形状。”所以也称为石赑屃。一般在各地宫殿、祠堂、陵墓中可见到赑屃背负石碑,这样的石碑来历很显赫,可能是当时皇帝所赐封。咱们平常所说的王八驮石碑,其实说的那个王八就是赑屃。因为历代帝王庙两通下马碑都没有底座,所以,也就有了这第二句顺口溜“有碑没有驮”。
那这下马碑的功能是什么呢?
这下马碑就是告知所有官员民众,来到历代帝王庙前必须下马步行,以表示对历代帝王和先贤功臣们的尊崇!其实说到这下马碑,它还有个传说呢!相传几百年前的一天,历代帝王庙里来了一个陌生人,他天天在庙里练武打拳,过了九九八十一天的一天晚上,庙里突然一声巨响,第二天早上大家发现庙门前的下马碑上有个大掌印,掌印中间还有个珠子大的凹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后来一位云游的老和尚告诉大家,那碑身上掌印中的凹痕里原来藏有夜明珠,已经被那个练武的人偷走了!百姓们不解,就问老和尚为什么下马碑中藏有夜明珠呢?和尚说:那是玉皇大帝放的,目的就是让供奉在庙里的历代帝王们打起精神,守住夜明珠,不能够偷懒!当然了这只不过是一个神化了的传说罢了,当然,您知道夜明珠被盗那晚,是哪位帝王值更失误呢?据说,这位帝王的牌位事后从庙里撤走了。等你进了帝王庙,数一数牌位,再猜一猜是哪位帝王吧!
顺口溜的第三句,这就是“有钟没有鼓”。
在这历代帝王庙的中轴线两侧的建筑布局基本上是对称的,但也有例外。比如庙内东侧坐落着一座二层钟楼,而与之相对应的西侧却没有鼓楼!可是中国有句老话叫:“暮鼓晨钟”。早晨敲钟,钟在东,日暮击鼓,鼓在西!通常也应该是钟鼓二楼一东一西,这“有钟无鼓”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这可有很多种说法,在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击钟多用于喜庆之日,据说钟声可以驱妖镇魔,保佑吉祥。晨钟暮鼓本是中国老传统,因此一般寺庙中都是东有钟楼西有鼓楼。可历代帝王庙怎么就有钟无鼓呢?这规制也是属于皇家陵寝建筑的一个特点,至于为什么必须这样,却没有一个固定说法。有人说,因为在祭祀礼仪中钟的作用比鼓大,钟声传得远,可以使百姓都知道皇帝出来祭先朝帝王了;也有人说,只取晨钟,舍弃暮鼓,含有让死去的帝王在天上得到永生的寓意。不管说法如何,有钟无鼓的历代帝王庙威仪未减却是事实。但这历代帝王庙“有钟无鼓”的原因,据学者专家们分析,在一般的寺庙当中都有东西对称的钟楼和鼓楼。但是属于皇家的陵寝建筑,都只设钟楼,不设鼓楼。这历代帝王庙里供奉的是逝去的帝王,所以按陵寝规制是不设鼓楼的!这听起来还是很靠谱的。
顺口溜还有最后一句话:“有庙没有佛。”
这是怎么回事呢?很多听众觉得别扭吧,这庙里怎么没有佛呢?这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的一座皇家庙宇,它始建于1530年,距今已经有48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并不是宗教场所,它供奉祭祀的对象,既不是神也不是佛,而是中国历史上的各朝代的帝王和功臣名将,是明清两朝供奉中华祖先和历史先贤,并进行群体祭祀的地方!
原来是这么回事,那这里具体都供奉了哪些帝王先贤呢?这历代帝王庙的景德崇圣殿内共分七龛供奉了188位中国历代帝王的牌位,位居正中的一龛中供奉的是伏羲、黄帝与炎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皇”,左右分列的六龛中,供奉了五帝和夏商两周、强汉盛唐、五代十国、金宋元明等历朝历代的帝王牌位。但是告诉您,有三位帝王的牌位没有在其中,都是谁呢?是不是前面所说的值更失误的君王呢?
北京的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据《北平庙宇通检》记载:“明嘉靖九年命即保安寺故址建,十年三月工成。祀历代帝王。”它与太庙和孔庙一起,并称为明清两代京城的三大皇家庙宇。据《顺天府志》所述,历代帝王庙在阜成门内大街,坐北朝南,“围垣周百八十六丈三尺八寸”,庙门三间,左右门各一,庙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下马碑一通,上面分别用满汉蒙藏等六种文字写着“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大字;内景德门面宽五间,更为气派,此门从清乾隆十八年后,改名为景德崇圣门。庙内主殿“景德崇圣殿九间,重檐,崇基石栏”,非常雄伟壮观。庙内还有御碑亭、钟楼、致斋所、祭器库、神库、神厨、宰牲亭、井亭等建筑。“凡正殿、门庑均覆绿琉璃,门楹涂丹,梁栋五彩”。是一座地位格外尊崇、为各朝各代尊礼有加的庙宇。
历代帝王庙的最大一次更张,是在清雍正年间。事起于康熙皇帝临终前颁布的一道谕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即在他十一月十三日驾崩之前几天,康熙降旨明确表示:“凡帝王曾在位者,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朝。即一、二年者亦应崇祀。”这位中国历史上年龄高寿、在位时间最长的有为、有道之君,提出了入祀帝王的基本标准,回避了对选择评价入祀帝王功过是非、褒贬好恶的纷争,体现了大历史帝王祭祀观。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皇帝亲自诣庙行礼;到雍正七年(1729年),重新修缮了历代帝王庙,增祀了各朝各代的帝王牌位,当时的“御制碑文”表明:“历代帝王崇祀之制,肇于唐天宝七载,始置庙京城,止及三代以前而已。明洪武六年,始于金陵立庙。嘉靖十年,乃建于京师阜成门内。”根据康熙六十一年特颁谕旨,群臣详议后,“旧崇祀帝王二十一位,今增一百四十三位。旧从祀功臣三十九人,今增四十人。朕尊奉先志,重书牌位,诹吉入庙,行祭告之礼。”由此,从中华民族始祖的伏羲氏及炎黄二帝开始,至以后无论汉族还是前后五代、辽、金、元等各少数民族的历代帝王,都有牌位供奉了,历代帝王庙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百代薪火相传、各民族大一统繁衍传承的祖庙。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再次大加修葺,“易盖正殿黄瓦”,即把景德崇圣殿覆顶的绿琉璃瓦换成了紫禁城殿庭所用的黄琉璃瓦。乾隆皇帝亲诣行礼,并御制碑文以记之,真正形成了“中华统绪,不绝如缕”的祭祀文化和“共尊炎黄,中华一脉”的祭祀主题,经过续增,供祀的帝王牌位达188个,除清朝自己的皇帝祖宗牌位供奉在紫禁城边的太庙外,中国历史上的帝王牌位大都包含在内了,此庙的地位由此更为尊崇。
历代帝王庙正殿景德崇圣殿,在清乾隆年间修缮后,殿庭居中挂乾隆皇帝手书“报功观德”匾,两侧楹联为:“治统溯钦承法戒兼资洵哉古可为鉴;政经崇秩祀实枚式焕穆矣神其孔安”。原来的匾联早已丢失,现在按照文史资料记载,集乾隆皇帝御笔书字,重新制作而成。殿内居中一龛供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牌位,按照古代的昭穆制度,左右各分列三龛,供奉三代以迄汉武、唐宗、宋祖之后的帝王,只设牌位,不立塑像,牌位均南向。按照封建统治阶级和士大夫文化千百年来形成的“公论”,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产生巨大影响的帝王,只有三位没有入祀,其一为“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其二是在戏剧舞台上永远以白脸形象示人的曹操,第三位是隋文帝杨坚,他曾被入祀,后又被罢祀。这三位都被视为“功不抵过”的君王。而在188位帝王中“敬陪末座”的明朝崇祯皇帝,恰又是一位亡国之君,他之能够入祀,也是一种“公论”的力量,即认为崇祯“本非亡国之君”,而满朝“皆系亡国之臣”,所以他的亡国,是在用人失当和生不逢时,似乎主要不是他的错,因此仍应入祀。
景德崇圣殿东西两侧的配殿中,还祭祀着伯夷、姜尚、萧何、诸葛亮、房玄龄、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79位历代贤相名将的牌位。其中,还曾为关羽单独建庙,成为奇特的庙中庙。说到这儿您可能会有个疑问了,为什么这关羽要单独建庙呢?
景德崇圣殿东西两庑配飨历代名臣,并未按照“东文西武”的惯例,东配殿供祀40人,西配殿供祀39人,都是千百年来大多数中国人视之为忠臣良将、民族英雄的人物,其中有今天的人们仍很熟悉的周公、张良、赵云、曹彬、司马光等。配祀的名臣数量,也能大体反映朝代的兴盛和时间的久长,如周朝有9人,东西汉共有12人,唐代为13人,南北宋合为15人,明朝也有9人。
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时代的入祀配的名臣只有诸葛亮和赵云两人,而关羽却受到格外的尊崇,为突出他的地位,在历代帝王庙西侧增建了庙中庙的关帝庙,只是顶覆绿琉璃瓦,比正殿的黄琉璃瓦降了规格。但关羽单独崇祀,并有关平、周仓陪侍,三人都有塑像,关老爷正襟危坐,双手捧笏,配以“神勇”的匾额,实在比帝王的待遇还要好。这也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对关羽身上体现的诚信忠勇品质的一种相当一致的认可。
自北京的历代帝王庙建成后,皇家“每岁春、秋仲月,择日致祭。”据有关记载,从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间,在此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
封建帝制被推翻,入于民国,历代帝王庙随之逐渐败落,后改作他用。
2006年历代帝王庙修缮完工后,有关部门参酌历史资料,重新予以布置,目前庙内供奉有帝王牌位188位,仍分七龛,前面三层供桌,分别摆放祭器、猪牛羊三牲头、香炉烟火。但在东西配殿内不再供奉名臣的牌位,而开办了介绍历代帝王庙和有关历史知识的展览。后来每年4月举行祭祀大典,使之成为一个了解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课堂。
虽然我们前面说了历代帝王庙中有碑没有驮是怎么回事,但历代帝王庙里还有一件与石碑有关的未解之谜我也和您说说。那就是在明代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图上曾绘有两座碑亭,它表明庙内曾有明代的碑和亭,但如今所能见到的四座碑亭全是清雍正和乾隆时的。明代的碑和亭到哪里去了呢?
一种推测,清碑是在已毁的明碑基址上重建的;另一种推测,其中两个亭是明代的旧构,清碑是后来置入的。这些推测都遭到专家的质疑,一是从近期修缮勘察所得的信息,无论碑和亭都是清代所建,没发现有明代遗迹;二是碑体如此巨大,只能先立碑后建亭,不可能先有亭后立碑。
古人称长方形的刻石为碑。早在春秋时期已有“碑”的名称,但它属另一种含义,也就是那时的碑坐落在宗庙的院落里,当作拴供那些祭祀用的牲畜的石桩子。此外,另有一种碑是立在宫殿、庙宇前的,以它的日影来测定时间。这两类碑石上都不刻字。到战国时期,碑出现在墓葬中,碑的上部有圆孔,长绳的一头系在棺材上,另一头穿过碑上的圆孔由人手牵着,碑是下葬时使用的一种工具。殡葬结束后,有些碑仍然立在墓穴旁,久而久之,有人便在碑上镌刻文字,追述死者的功德,这就是“树碑立传”的由来。东汉时墓碑流行,而且碑上刻有浮雕龙纹,更加庄严肃穆。之后,碑的应用不断拓展,出现了纪念碑、地界碑、里程碑等等。碑成了一种标志。那历代帝王庙中的碑和亭到底是怎么消失的?还需要有关人士再去探求!!
哪里能听:
播出电台:北京交通广播103.9兆赫
播出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
主持人: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
播出时间:每早六点首播,翌日零点重播。
2017年开始,每天零点也增加一次播出哦!
其他收听方法:
1、歌华有线305频道
2、下载听听FM的APP搜索“徐徐道来话北京”
3、关注本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
本公号所有音频、文字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发转载!违者必究!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