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为什么被活活饿死(赵武灵王为什么被饿死了)

网友提问:

赵国最厉害的赵武灵王,为何最后被活活饿死?

优质回答:

历史上的赵武灵王赵雍绝对算的上是一个军事天才了,可以说赵国的军事上的崛起他的作用不可替代,但是对于他晚年的悲惨遭遇也是因为他自己的所亲手造成的恶果,为什么这么说呢?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首先我们要知道,赵武灵王此人在赵国的历代君主当中绝对算的上是一位明君和有为之君了,是不亚于秦国的那几代贤明有为的君王的。但是我们也知道很多君王在年老的时候都会做出一些糊涂的事情出来,如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隋文帝晚年的擅杀大臣等等,当然赵武灵王也干过类似的事情,这也是导致他最终的悲惨结局的原因。

那么他到底干了什么事情导致他最后的遭遇呢?第一就是他废长立幼,这在古代来看就是一种动乱之始,当然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只要有本事,当然是有能者居之,也没什么对吧,但是坏就坏在,他采用了军政分开的制度,让公子何继承王位掌握政权,而他也是王掌握军权,他以为这样赵国会更好的发展,但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时间久了自然就成了隐患,当然这还不是他致死的直接原因。二,欲封废太子章为王,分赵王何的权利,企图三万共治,当然他还是觉得还是那个说了算的最大的王,自古皇家最是无情,更何况这简直要把赵国拆了的节奏,自然现任赵王不会同意,大臣们自然也不会同意这种糊涂的举动,所以赵王何很快镇压住了公子章,困死了赵武灵王,显然弑父的罪名他也是不想背的。

所以说,赵武灵王的晚年悲剧其实很大原因是他自己把自己给玩死了。

其他网友回答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

赵国历史上有位赵武灵王,是一位天资卓越胆识过人抱负远大的君主。其在位时期,在全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国力大为强盛。战国晚期赵成为实力仅次于秦、齐的军事强国。这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就是赵雍。

赵雍晚年废长立幼传位于次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原太子章起兵反对赵惠文王,兵败后逃到主父(赵武灵王)所居的沙丘宫。公子成随即下令,以主父窝藏反贼的罪名围困沙丘宫达三月之久,最终饿死主父(即赵武灵王)。

纵观历史,封建朝代君王传位的废长立幼是很危险的,不应在王权上搞平衡,这样常会引发争夺王权的战争,或造成国势的衰败。此外,在王权和利益面前,亲情在很多人心中并不是很重要,靠谁也不如靠自己了。

其他网友回答

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一位声名显赫的君王。他统治赵国时期赵国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灭中山,北扩千里,赵国历史进入最辉煌时期。之后的赵惠文王伐齐抗秦,赵国成为东方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

武灵王赵雍于公元前325年登上赵国国君宝座,他继位后重用老臣肥义,与魏、韩、燕、中山五国互尊为王,稳定了赵国局势。面对各国纷纷改革图强的现状,赵武灵王把“改革则国兴,不改革则国亡”当作自己执政的纲领,立志要将赵国变成诸侯中数一数二的强国。

赵国与秦国是邻邦,面对秦国的扩张势头,赵国首当其冲,时刻感受到强秦的威胁。公元前318年,山东五国合纵攻秦,被秦打败;次年韩、赵、魏三国联军再次进攻秦国,又被秦国在修鱼击败,赵国损失八万将士,秦国蚕食了赵国的中都和西阳两郡。面对越来越恶劣的生存环境,赵武灵王提出了以“胡服骑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

一、锐意改革

赵国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秦国商鞅变法的影响很大。如同商鞅一样,赵武灵王也反对事事法古,国家的法令制度最重要的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衣服器械要便于实用,这种明显带有法家思想色彩的改革观,与秦国的变法指导思想如出一辙。

什么是胡服?胡服就是少数民族同胞穿的衣服。赵国北方就是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的聚居地相邻,这些少数民族同胞穿着窄袖短袄,既利于生活起居,更利于狩猎作战。少数民族军队作战以骑兵、弓箭为主,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因此这些机动性极强的骑兵驰骋疆场,肯定比中原的兵车加步兵的组合更加先进和科学。

当时的传统思维认为胡人是夷狄,是落后的,向他们学习是耻辱。赵武灵王认为:服只是为便用,礼只是为便事,乡有异服用随之变,事有异礼俗随之变。只要可以利民便事,不必过于拘泥礼法。衣服的形制只是用来使普通百姓整齐划一,并不是判断贤与不肖的标准。目前赵国是强敌压境,只有建立一支利于作战的强大军队,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宁。

二、胡服骑射

其实早在武灵王之前,骑兵作为新的兵种就已经出现在中原战场。只是当时各国并没有意识到骑兵部队强大的机动性和战斗力,都没有予以重视,而仅仅将骑兵当作战车部队的补充。而赵国“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是完全将骑兵当作主力部队来建设。《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亲自示范,“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并且在原阳建立了骑兵培训基地,号为“骑邑”。他经常亲自率领赵国的新型骑兵,到赵国边境巡视,并与中山国一试身手,检验骑兵的作战能力,也为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是赵武灵王的改革受到了国内元老派的反对和阻力。习惯传统的大臣们对变法不但不支持,还想办法抵制。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是其中的代表。为了扭转以叔叔为代表的守旧派的思想,赵武灵王亲自做叔叔的思想工作,他说:“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智所明也”,他回顾赵国历史上数次败于其他国家的教训,从不改革将亡先祖的基业的角度对叔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得公子成转变了思想,带着穿上胡服,反对者再也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战国时的各诸侯国,从心里看不起那些少数民族,这使得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诸侯国之间形成了一种敌对的看法。武灵王的改革,拉近了赵人、胡人心理上的距离,胡人开始从感情上亲近赵人。赵国改革后,北方的林胡王主动献给赵国骏马,楼烦族归顺赵国,大大的加强了赵国的骑兵力量。

《战国策》记载,赵武灵王灭掉中山国后,“山东之国,强莫如赵。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赵国从此南北连成一片,国力大增,这都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所获取的巨大成就。

三、修筑长城

赵国北部与许多少数民族政权相邻,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经常南下侵扰中原各国,给各国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北的赵国带来严重的损失。

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赵武灵王修建了防御性的赵长城。赵长城起自代地,经河北插入内蒙,全为夯土而成,宽一丈左右,高一丈五以上,依山而建,号为“云中城”。赵长城连绵千里,防止了北方少数民族对赵国经济的破坏,后人评价赵国修长城乃是史上一大创举,“英雄莫过武灵王”成为赵武灵王的标签。

四、废长立幼

赵武灵王原来的夫人是一位韩国女性,是韩国宗亲之女。在为赵武灵王生了公子章之后,韩夫人去世,公子章性格强悍,体魄健壮,深为赵武灵王喜爱。因此在攻伐中山时,不到十五岁的公子章就被委以重任,公子章也不负重望,在战斗中屡立战功。因此公子章被赵武灵王立为赵国太子。

但是赵武灵王十六年,见到了大臣吴广的女儿娃赢,便被其迷住了。很快,娃赢得到武灵王的宠爱,被立为皇后,也就是赵惠后。赵惠后生下了儿子公子何之后不久,也不幸去世。公子何从此被赵武灵王视为心头肉,宠爱异常。

也许是爱屋及乌,出于对死去的惠后的爱,武灵王冒天下之大不韪,废长立幼,于公元前299年突然传位于公子何,也就是历史上的赵惠文王。自己则自称“主父”。让他没想到的事,这一招棋,给他和赵国带来了一出重大悲剧。

也许赵武灵王感觉对大儿子有点不公或者亏歉,所以在禅位之后,又不断给公子章加官进爵。他先封封公子章为安阳君,甚至有将赵国分成赵与代两个国家,让大儿子和小儿子各自为王的想法。只是这个想法并没有实现而已。

五、沙丘之变

公子章的能力很强,他手下有一位谋士名叫田不礼,对公子章无故被废十分愤慨,总是在公子章面前怂恿他造反,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而当时赵国也存在两大派别,分别支持惠文王和公子章,两派矛盾重重,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赵军)

赵惠文王四年,武灵王与惠文王、公子章一起到沙丘游览,公子章认为时机成熟,便于田不礼设下伏兵,假称武灵王召见惠文王。可是相国肥义认为其中有诈,不让惠文王去,自己去探听虚实。结果肥义一进宫,便被早已埋伏的公子章的伏兵所杀。公子章与田不礼见惠文王不上钩,便带着人杀向惠文王的住所,而惠文王手下大将高信力战不退,并派人送信给公子成等人,公子成带兵救援惠文王,将公子章一党全部诛杀。形单影只的公子章走投无路,只好投奔武灵王,被武灵王藏在自己宫中,而惠文王和公子成的大军将沙丘宫围得水泄不通。

公子章在沙丘宫,见自己事败,知道没有好下场,自杀而死。但是包围沙丘宫的公子成和李兑商量:“今天我们包围了主父,如果冒然撤兵,将来主父怪罪下来,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于是并不撤兵,并将宫中的人全部赶出来,只留下武灵王一人在沙丘宫。

(逃入沙丘宫的公子章)

可怜赵武灵王,被围在沙丘宫中三个月,一点吃的也没有,后来亲自爬树掏鸟窝,仍然救不了自己。《史记》是这么记载的:“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

沙丘之变是赵国统治集团内围绕着权力财产再分配而引起的一场政变,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为特征的宗法制建立之前的一场嗣君之争。当时各国立国君,往往是立贤制与嫡长子继承制两种制度并行,容易引起嗣君继位上的混乱。而赵武灵王的立幼,实质上是一种违背历史规律的倒退,所以才会造成赵国内部矛盾的总爆发和总分裂,沙丘之变严重损害了赵国的实力,从这时起,赵国对秦国的对抗只能转为防御为主,这对后来战国的走势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六、笑语评价

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改革,扩胡地千里,灭中山国,极大的拓展了赵国的国土。赵武灵王二十年,赵国克原阳,建骑邑,将赵国北方边界推进到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并设置了代郡、云中郡和雁门郡三个新郡,成为战国诸侯中的强国。

我们知道,在战国后期,有力量与秦国决战并且做到与秦国决战的,只有赵国。赵国的老底子都是在赵武灵王时期攒下的。赵惠文王虽然也算是明君,但如果没有赵武灵王的改革,他也不可能实现与秦国之间的争霸。

沙丘宫变后,凭借赵武灵王留下来的政治遗产,以及赵惠文王的贤明,加上赵国出现了李兑、赵奢、廉颇、蔺相如等名臣名将,赵国仍旧能两次大败秦军。特别是瘀与之战之后,“强秦不敢窥兵井径”,不能不说赵国的强大是利益于赵武灵王的改革。

最后,笑语想将一首《沙丘台怀古》送给这个英明与糊涂并存的赵国改革先锋,一时雄主赵武灵王:“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明于此休。年来月去春寂寞,故宫雀鼠尚含羞。”

其他网友回答

前言:公元前295年,一则来自赵国的消息震惊了天下:战国时期最具威名的赵武灵王,在他的儿子赵章发动的沙丘政变中,被围困在沙丘宫里,活活地饿死了。

人们开始探究赵武灵王的死因,最终却发现他完全是咎由自取,自己作死的;他的下场,一点儿也不值得大家同情。

赵武灵王名叫赵雍,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君主,赵武灵王是他死后的谥号。

赵武灵王在历史上那可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仅仅一个“胡服骑射”,就足以令他名垂千古。

赵武灵王一生喜好战争,在诸侯各国中威名卓著。

公元前326年,刚刚15岁的赵雍即位了。当时主少国疑,强敌环伺。宿敌魏国联合了楚、秦、燕、齐四国,准备乘此机会,一举灭赵。

少年赵雍表现出了不惧强敌的顽强性格。他针锋相对,调集赵军精锐,动员全国,准备与强敌决一死战。

魏、楚、秦、燕、齐等五国见势不妙,都不愿与赵国殊死一战,于是不得不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赵雍刚刚即位,就经受住了这一场严峻的生存考验。

当上赵国君主的赵雍,采取了缓和国际关系,发展国内经济、军事的政治策略,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中,他纵横捭阖,不断为赵国谋取利益,取得了政治优势,树立了政治威望。

赵雍看到天下诸侯纷争,无暇与赵国为敌;于是,他决定乘机向北进取。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战争中,赵雍认识到胡人骑射的优点;他大力说服赵国军民,进行改革,实行“胡服骑射”,训练新型的军队。从此,“胡服骑射”的赵军,成为一支威震各国的强大军事力量。

在取得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之后,赵武灵王进取天下的信心更足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赵雍政治上的短视行为。

公元前299年,赵雍传位与太子赵何。赵何就是赵惠文王。赵雍自己则成为主父。

赵雍此举意的目的是:赵何作为国王,负责处理国家政务;而自己作为军事统帅,专心从事对外的军事战争。但是,二元制的建立,违背了政权稳定的基本规律。俗话说:“国无二君”,这种政治体制一旦建立,迟早是要出乱子的。

(赵惠文王赵何画像)

赵雍一生勇武善战,对外强硬。但是他那高大威猛的身躯里却隐藏着柔情似水的心肠。从骨子里说,赵雍是一个儿女情长的普通人。

赵雍极其宠爱夫人吴娃。在吴娃临死时,她请求赵雍废掉王储赵章,改立自己亲生的赵何为太子。悲痛的赵雍答应了吴娃的请求。

后来,在赵何即位以后,身为主父的赵雍,在与赵何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之时,看到赵章前来参拜弟弟赵何,赵章的模样看上去萎靡憔悴。赵雍顿时倍生怜惜之心。

随后,赵雍就一心扶持赵章,让赵章随军出征,掌握兵权。后来,赵雍又大发奇想,要把代郡分给赵章,试图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作代王。此议遭到赵王赵何及国相肥义的坚决反对,从而没有得逞。

赵章没能当上代王,赵雍心里很失落。他从此就想让赵章与赵何互相争斗,而自己作为父亲居中调和,以此来收回王权,好使自己重掌朝政。

在赵雍的默许和支持下,赵章的野心被煽动起来了。

(沙丘宫遗址)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巡视沙丘。他让赵章和赵王赵何一起随行,晚上一行人住宿在沙丘宫。

结果,赵章乘机发动政变。但是由于赵何一直对赵章都有所防范,因此赵章未能杀死赵何,只杀死了国相肥义。

(赵国国相肥义画像)

赵何以赵王的名义调集军队,前来平叛。原来反对赵雍改革的公子成等贵族势力乘势响应,派兵杀入沙丘宫中,杀掉了赵章。赵雍眼睁睁地看着,却无法制止。

接着,公子成胁迫赵雍的随从人员全部离开沙丘宫,却唯独不许赵雍出去。

可怜赵雍,原本一代雄杰,如今孤零零地一个人,被围困在沙丘宫中,没有粮食,只能掏鸟窝,挖鼠洞,到处寻觅吃物。三个月以后,赵雍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里。

(赵武灵王剧照)

赵武灵王之死,责任完全在他自己身上。

首先,赵武灵王因宠爱吴娃,而改立太子;

其次,赵武灵王壮年退位,让太子赵何即位,自己号称主父,建立了二元制的政治体制,埋下了内乱的地雷。

同时,正因为他退位了,不是赵王了,所以,在他被围困沙丘宫时,他的亲信将领廉颇等人,没有王命,谁也不敢率兵前来营救他。这可谓是作茧自缚啊。

最后,赵武灵王既然废黜了赵章,就不应该再去怜惜、扶持赵章;本来赵章被废黜之后,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了;偏偏赵武灵王又去大力提携赵章,竟然要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作代王。如此一来,赵章眼看着父亲一心扶持自己,能不激发夺取王位的野心吗!

赵武灵王的兴妖作法,也使身为赵王的儿子赵何极为不满。赵何肯定对这个父亲感到非常寒心,所以,才把赵武灵王置之死地而不顾,一心盼着他早点儿死去。

赵武灵王的死,对战国时期的格局影响很大。

赵何是守成之君。虽然赵何也使赵国成为了天下强国,可是赵何性格柔弱,没有与强秦决一死战的豪气。如果赵国没有发生内乱,以赵军的强悍战力,加上赵武灵王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外的强硬态度,赵国必定能够强力制约秦国进取天下的野心;甚至,以赵武灵王的神勇,能够重创强秦也说不定啊。那样的话,赵国就能够避免长平之战的悲剧了。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五班长。

赵武灵王(公元前340年一公元前295年)名叫赵雍,他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君主,那个“胡服骑射”就是他搞的,在战国后期,赵国成为了军事上的强国。

他率兵吞灭了中山国,打败了林胡、楼烦二族,还夺取了云中、雁门、代郡三郡,在边境修筑了“赵长城”,以阻止别国对赵国的侵扰。由于经常带兵打仗,几度命悬一线,他想:“万一在战场上挂了,这一切不是白干了吗?必须让儿子提前上位,以保赵国内政不乱、平稳过度。”

赵章本来是太子,他是赵武灵王和第一夫人生的儿子,赵武灵王要提前传位也应该传位给赵章。由于第一夫人早逝,赵武灵王传位给了新夫人美女吴娃生的的儿子赵何,这样,赵何成了赵国的新君主,赵武灵王成了“主父”,而赵章成了废太子。

肥义以前是扶助赵武灵王的,后来扶助赵何,在肥义的教导和扶助下,经过三年的执政,赵何已经大权在握。每当赵武灵王看到长赵何10岁的赵章在朝见赵何时打躬作揖的样子心里就十分痛心,感觉亏待了赵章。想到第一夫人昔日的贤惠,想到赵章曾同自己一起冲锋陷阵,再看到赵章被废后毫无怨言,一如即往地孝敬自己,赵武灵王就封赵章为安阳君,派田不礼扶助赵章。

赵武灵王经常和赵章居住在一起,两人关系更加亲密,田不礼经常在赵章面前煽风点火,赵章又有了重新夺回王位的欲望,朝中大臣见赵章得到赵武灵王的厚爱,就又有人与赵章暗中示好和往来。而此时国君毕竟是赵何,在肥义的辅佐下,赵何成了赵国的一是人物,赵武灵王正渐渐失去往日的中心地位。

赵武灵王向肥义提出,将代郡分封给赵章,立赵章为代王,敏锐的肥义捕捉到了赵武灵王想重新夺回权力的想法,肥义当场予以拒绝。事后肥义和赵何商议,如果分封赵章为代王,一国将有两王,有可能赵武灵王再重新立王,那么赵国将分崩离析。赵何感到事态严重,命肥义全权处理。

赵武灵王为赵章讨封不成,于是向田不礼和赵章说明经过,意在激怒赵章和赵何争斗,自己可以用调和矛盾的方式重新执掌朝政,由于父亲的默许,赵章决定采取行动。赵何的安全防卫很严,连赵武灵王也没机会随时见到他,这时的赵武灵王已不把赵何看成是儿子了,而是把他当成了自己最大的对手。赵武灵王以到沙丘看墓地为名,让赵章和赵何一同前往,赵何无法推辞,到沙丘后,赵何带领人马独住一宫。

赵章借用赵武灵王的令符请赵何到主父宫议事,肥义感觉有诈,于是命大将信期加强防卫,自己独自前往,去的时候布置好,一旦自己不能归来,即表示已经遇难,这时让赵何立即派出使者,通知赵成和李兑率兵过来勤王。肥义果然被杀,信期率兵包围主父宫,赵成和李兑赶到沙丘参与平叛,赵章战败,田不礼逃亡宋国,赵章退入主父宫,信期、赵成、李兑率兵攻入主父宫,杀了赵章及党羽,赵武灵王无法阻止。

杀了赵章后,勤王大军退出主父宫只围不战,因为无人敢担刺杀主父的罪名,赵武灵王欲出宫不能、欲拚死不成,被围在宫中达三月之久,宫中本来就没多少存粮,后来又断水,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终年45岁。饿死的原因就是怂恿赵章夺权,其实也是自己想重新夺回权力,此时赵何就是想放父亲一马都难,因为勤王的将领不让啊!因为赵武灵王还正当壮年,日后报复起来谁又吃不消,大家认为是不是这个道理呢?请各位留言评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