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离开水是不是缺氧而死(鱼为什么在死水里会缺氧)

网友提问:

鱼离开水,是缺水被干死的?还是缺氧憋死的?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呢,说是缺水干死的也对,说缺氧憋死的也没有错。要想知道鱼为什么离开水就会死,还得从鱼的重要呼吸器官鱼腮谈起。

鱼腮一般是硬骨鱼类的呼吸器官,长在咽腔的两侧,附着在两端与腮盖相连的腮耙之上。从鱼腮的构成来看,鱼腮腔两侧各有2个腮,每个腮分布着两排腮片,腮片之上长有排列整齐的腮丝,腮丝与腮片完美地契合在一起。

鱼在水中时,通过嘴巴的张开,腮盖紧闭,口腔容积增大,外部水的压力大于鱼体内的压力,水被压入腮腔,此时每个鳃片、鳃丝都完全张开,鱼腮与水的接触面积加大,从而摄取水中溶解氧的机率提升,被鳃丝中的微血管吸收,氧气随着血液循环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把代谢产物排入水中,完成气体交换。相反地,当鱼闭嘴时,鳃盖打开,口腔容积减少,内部气体压力变大,水就从腮盖中排出,完成一次呼吸过程。

当离开水面之后,鱼的腮片和腮丝就处于粘合状态,暴露在外的表面积骤减,呼吸效率急剧下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因为缺氧而窒息死亡。许多渔民为了避免刚捕捞的鱼出水后立即死亡,发明了一种“弓鱼”的技术,就是利用绳子或者木棍,把鱼的头部和鱼尾连接在一起,让鱼的身体“弓”起来,这样就会保证鱼的一侧鳃盖是打开的,从而利用外力把部分腮片和腮丝分离开来,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这样鱼就能够在空气中保证微弱的呼吸,利用这个方法一般可以让鱼离开水后几个小时内不会缺氧死亡。

但并不是所有的鱼离开水短期内就会憋死,比如肺鱼,它的鱼鳔结构比较复杂,里面被分隔为若干气室,和外界有气孔相连,能够直接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也就是说离开水之后,可以不通过鱼腮的作用,直接用鱼鳔进行呼吸,在极度干旱的条件下,可以利用黏液把自己包裹起来进行休眠,最大限度减少新陈代谢的能量消耗,不吃不喝能够挺上4年的漫长时光。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鱼类的呼吸器官是鳃,里面有大量的鳃丝,含有毛细血管,在水中,鳃丝展开,使水中的溶解氧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水中,完成气体交换;鱼离开水后,鳃丝由于缺水,黏在了一起.导致鱼无法呼吸,最后窒息死亡.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鱼类长期生活在水中靠着鱼鳃进行呼吸,而且是身体表面覆盖着大量的鳞片和粘液,而且是用鱼鳍进行划水游泳;一旦离开水,鱼类就因为失去了很多的保护,有长期暴露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造成鱼身体表面大量缺水造成窒息而亡。

其他网友回答

两个因素都有,主要是在陆地上鱼的鳃丝失去水的浮力支撑,无法张开,呼吸效率降低,等到鳃丝完全干涸板结之后,鱼就会缺氧死亡。而有些鱼类拥有辅助呼吸器官,比如攀鲈、鲶鱼的鳃上器官,肺鱼由鱼鳔演化而来的类似肺部的结构,其他的比如肠道、皮肤、口腔黏膜等也可以成为鱼类的辅助呼吸器官。拥有辅助呼吸器官的鱼类可以在离开水后比普通鱼类存活更长时间。但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还是鱼鳃,所以没有哪种鱼类可以完全离开水生活。鱼是可以在陆地上呼吸的,只不过呼吸效率比不上水里,在水里时,鱼的鳃丝在软骨的弹性作用和水的浮力支撑下完全舒展,达到最大表面积。在鳃盖的张合下,水流经过鳃丝,鳃丝上的毛细血管完成二氧化碳与氧气的交换。到了陆地上,鳃丝无法舒展,紧紧的黏在一起,呼吸效率降低,鱼会快速缺氧死亡。比如福建省建瓯市传承了几百年的“弓鱼术”,原理就是将鱼的身体弯曲成弓状,让鱼的鳃盖被迫张开。鳃丝直接与空气接触,提高了鱼在空气中的呼吸效率,加之福建地区空气湿度大,可以让鱼鳃保持湿润,再加上渔民定时往鱼腮上浇水,鱼就能存活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还有一个常见现象就是鱼浮头,在阴雨天气时,阳光被乌云遮挡,水里的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水中含氧量下降,鱼就被迫将头浮出水面,直接在空气中呼吸。因此,鱼类离开水后会快速死亡是因为鳃丝缺水导致缺氧,所以鱼鳃是鱼死后最先腐败的部位,有经验的渔民可以通过鱼鳃的颜色判断鱼新不新鲜,刚死不久的鱼鳃丝还是鲜红的,死了一段时间的鱼鳃丝就会发白发臭。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