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在没有引进棉花的时候,古人是如何御寒的?
优质回答:
著名大诗人陆游在《谢朱元晦寄纸被》中写道:“布衾纸被元相似,只久高人为作铭”,这首诗是写给友人朱熹,答谢他送“纸被”的恩情。在寒冷的冬天,陆游裹着它看窗外的飞雪,更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愉悦之情。古代的冬天有多冷,对于此的描述可见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由此看来,对于这御寒的“纸被”,倒是如雪中送炭一般实在。
这被陆游大力称赞的“纸被”是当时的产物,制作的工序也是严格的。这种被子是以野生的藤条为采,经过后期的加工制造,最后制成一种特殊的纸张。这种被子色泽好,保暖功能强大,一度成为名人之间来往赠送的绝佳之物。即是名人之间赠送物品,百姓自然也是无消费得起的。
既然如此,那古代还有其他什么御寒的物件呢?在宋代墓穴中出土的最早棉被,是一条棉线毯,即作为陪葬,那便是极其珍贵之物,可见一条毯子都如此珍贵,那棉被岂不就是更加稀罕了。宋朝尚且如此,那之前的古人又是以什么地域寒冷的冬季呢?
宋朝之前,在《盐铁论》《东观汉记》中记载,尽管的汉朝的“盛世”年间,穷苦百姓还住在木头建的房子中,可想而知,木料薄不保暖,皑皑白雪之时,百姓如何扛得住寒冽的冬季。这冬天究竟有多冷,在唐代诗人们笔下是如此形容的,李白说:“唯有北风怒号天上来”、为此杜甫也表示:“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可见和如此寒冷的冬季,没有被子怎么熬得过去。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记载的布衾,是一种用麻和葛制作的被子,在里面填充芦花柳絮等,这便是穷困人家的保乱之物。在棉花大量传入之前,富人家是用绫罗绸缎织的被子,再往里填充丝绵。有钱人穿兽皮制作的衣服保暖,可以用“汤婆子”等取暖用品,这些都是百姓消费不起的御寒之物,所以谈到御寒。有钱与没钱确实是天壤之别。
烤火也是古代重要的取暖方式,在春秋时期便有精致的暖炉问世,秦朝还有一米高的宫廷壁炉,辽金出现了火坑。但是炭火取暖可不是一般人消费得起的,就连官员也要依靠国家发的“柴薪银”取暖。但唐朝以后,穷人们保暖是用“纸衣”。这可比“纸被”便宜不少。在早先,是将纸张填充进衣服,到南宋后便才有了专门的“纸衣”,政府还会在寒冷的冬天将“纸衣”发放给贫穷百姓,以示“皇恩”浩荡。
到元朝时期,棉花才开始普及,才出现黄道婆这些手工业织棉者,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在此时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明代后,在江南地区大力种植棉花,自此才有“遍布于天下”,“人无穷富皆可得”的局面。这些就是古代的保暖措施,在时代发展中,保暖手段也越来越成熟。时至今日,暖气,空调等御寒措施更是比比皆是。
其他网友回答
棉花原产地是阿拉伯和印度,在南北朝时期,我国边疆开始种植棉花,引入我国内地的时间大约在宋末元初时期,作为产量大,保暖效果好的一种植物,棉花的引入真正造福了老百姓。
但是我们不禁想问,在棉花引进之前,我国古人又是靠什么御寒的呢?
可以从汉字看出端倪,在棉花引入前,我国只有绞丝旁的“绵”字,没有“棉”。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棉花到来之前,有钱人是这样保暖的:
用丝绸作为面子,里面则塞满了动物的绒毛,原理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穿的羽绒服,是非常保暖的,所以“绵”指的便是这样的丝绸制成的被子和衣服。
穷人则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会在床上铺上一层有一层的干草,而麻布衣服或者被子里,填充的则是芦苇和柳絮,别看和棉花长得挺像,其实一点都不保暖,所以,古时候的穷人冬天很难熬的。
但是随着棉花的引入,让保暖变得廉价起来,种植棉花就可以做棉布,做棉袄,棉裤,和棉被。可以说,棉花的引入,真正解决了普通大众冬天保暖的问题。
由于棉花来自与植物,所以这个“棉”字才会超过了“绵”,更多的出现在书籍文献中。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棉花在中国的大规模种植大概不到一千年,最早应该是在宋代。至于在此之前,古人怎么御寒,得分开说。
对于贵族们来说,御寒自然不是什么需要烦恼的事,唐人有诗云: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爇(ruò,烧)红炉”、“下罗幂(同‘幕’)”,燃着通红的火炉,围着密密的罗帐,在香气四溢的房子里,听着小曲喝着酒,外面虽是大雪纷飞,饮酒的人却香汗淋漓。这些贵人们哪里需要去考虑御寒的事情。
这是靠着火炉与厚帷幕取暖,还有一些贵人们更是过分,靠人取暖。在《开元天宝遗事》里记载过唐玄宗时两位王爷的御寒手段,一位靠“香肌暖手”,一位有“妓围”:
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于火,惟于妙妓怀中揣其肌肤,称为暖手,当日如是。申王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际,使宫妓密围于坐侧,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
一个将少女酥胸当成了暖手宝,一个让女孩们围成了肉屏风,荒淫如此。只是可怜了这些女孩儿。
而对平民们而言,到了数九寒天,自然是没有这样舒适与香艳的取暖手段,大概也就只能裹紧他们的小被子了。在没有棉花之前,这些小被子里面填充的要么是麻,要么是丝,此外树叶、芦苇、稻草之类的,对于穷人来说,只要能够稍稍挡住点寒气的,都可以往里塞。
至于那些兽皮、毛裘,大多应也是穿在贵人们身上,普通人能穿一身塞着厚絮的麻布衣就已算是小康了;还有烧的木炭,制炭的人大概都舍不得烧,毕竟要去换衣食,白居易诗里的那个卖炭的老翁“可怜身上衣正单”,也没有说弄两块自己的炭烧来取暖,只是想着“身上衣裳口中食”,希望能将这炭多多的卖出去。
不然还能怎么办呢?在古代,作为普通的穷人,活着本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在这既饥且寒的冬。从古至今,也只有老爷们才会去咏雪咏梅,赞叹冬天之美,应该没有穷人会去歌咏冬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