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代打仗,为什么不绕开城池,而非要一个个的攻破?
优质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古人打仗为何不绕开城池,非要一座座攻破?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古代城池的功能。古代的城池不仅仅是百姓居住的地方,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屯兵和储存粮草辎重。比较小的地方,这些功能通常被合并在了一座城池之中。比较大的地方,在城池边上或附近往往还设置有专门用来屯兵和储存粮草辎重粮的小城池。
比如宋代的扬州城,再两座较大的城池中间还夹着一座小城池,即现在的“宋夹城遗址体育公园”。“宋夹城”当初是用来干嘛的呢?就是用来屯兵和储存粮草辎重的!
古代绕开城池的情况有没有?有!比如明初“靖难之役”期间,时为燕王的朱棣就曾经绕开了济南城、将兵锋直指南京城下。等到朱橞和李景隆打开南京的金川门、把燕军放进城时,济南城依然没有被燕军攻破……
但这只是特例,原因很简单,济南守将铁铉是奉命死守济南,他并不愿意过多地掺和进皇家的权力斗争。只要守住济南城,他就算是对得起建文帝朱允炆了、也保住了自己“忠臣”的名节。至于跑来了的济南城的朱棣是否打下南京城、是否当皇帝,并不是他所关心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朱棣在绕开济南城南下前后已经基本扫清了济南周边地区,而且济南城周边留下了一定数量的军队。换言之,彼时的济南城已经成了一座孤城!如果铁铉等人出城追击,济南城很可能就会遭到燕军的偷袭,所以铁铉根本不敢弃城追击。那么,古人打仗为何要一座城一座城的攻破,而不是绕开城池进攻下一个目标呢?原因其实不难理解。
容易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
前面已经提到,古代的城池不仅仅是百姓居住的地方,更是屯兵和存储粮草辎重之所。换言之,如果攻不下某座城池便绕开它进攻下一座城池,原先那座城池中的兵马、粮草并没有遭到太大损失。等到你进攻下一座城池之时,原来那座城池中的驻军出动,从背后偷袭,很可能会让你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到时候,鹿死谁手恐怕就真的很难说了……
后援补给线容易遭到偷袭
人们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支在前方作战的军队,源源不断的后援补给是必须的!如果连饭都没得吃了,还怎么打仗?可绕开了一座城池去进攻下一座城池,无异于是在自己的后援补给线上留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哪天城中的驻军就会跑出来偷袭你的后院补给线!到时候,前方激战正酣,后援补给线却被切断了,这个仗还怎么打?任你雄狮百万,也敌不过两个字——缺粮!
长途行军,军队疲惫、不利作战
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攻破,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攻下城池之后,攻城的军队可以就地休整并补充给养,在“吃饱喝足”之后,再去进攻下一座城池。如果绕开攻不下的城池,继续去进攻下一座城池,势必要经历缺德休整和补充给养的长途行军。等你抵达下一座城池时,军队早已疲惫不堪,而那座城池的守军却是以逸待劳,这还不包括你在进攻上一座城池时所遭受的重创!一个劳师远征、一个以逸待劳,这场大战的结局如何,恐怕谁也无法确定。就拿明成祖朱棣来说,如果不是朱橞和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燕军与南京守军陷入长期对耗,最后鹿死谁手,恐怕还真是个未知之数……
攻城不克,严重影响士气
一座城池攻不下就绕开,这对于士气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无论将领还是士兵,头顶上都如同悬着一把利剑,不知道什么时候,没有攻下的那座城池就会从背后插自己一刀!在这样一种心态下作战,与毫无后顾之忧的拼杀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不是吗?这就好比你在跟别人打架,后面有个对手的朋友正拿着板砖跟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拍你脑袋上了!你能不瞻前顾后吗?这一架你真的能放手一搏吗?
综上所述,古人打仗为何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攻破,而不是绕开城池继续进攻下一个目标?并不是古人傻,而是不得已!谁也不愿意自己脑袋上悬把随时可能掉下来的利剑吧?更何况,在自家的后援补给线上留着一颗“定时炸弹”,保不齐哪天连饭都吃不上了,还打个什么仗?而且,缺乏必要的休整和补充给养便继续劳师远征,即便是抵达了下一个目标,军队的战斗力也是要大打折扣的。到时候,鹿死谁手恐怕还真不好说……
其他网友回答
1、城池代表着朝廷对该地的统治。与西方长期存在的领主式统治不同,我国自秦朝以后便开始进入集权统治,世卿世禄制彻底被官僚制所取代,卿大夫贵族则由朝廷派遣的流官所取代。如此,城池作为某地治所的存在,便一定程度代表了朝廷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如同首都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一般,城池也是各个地区的政治中心,如此一来,城池存亡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城池本身,而是辐射式的决定了某一地区的存亡得失。
2、城池是该地区的经济人口中心。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百姓的流动性普遍较低,而为了便于朝廷统治,各地的财富往往汇聚于各个城池,然后再一级级向上传递,进而集中于都城。因此作为该地区政治中心的城池,往往也是各地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再加上城池相对安全的防护,战争年代大量人口的涌入,也使得城池能够凝聚大量人口。
3、军事重镇的重要战略意义。除了代表的朝廷统治的传统城池之外,朝廷往往也会在一些交通要道、险峻之地修建军事重镇,与传统城池更为重要的政治意义不同,这些城池往往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军事作用,它们的存亡则起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个重要关隘和城池的丢失,往往会导致大量城池陷入险地,甚至直接威胁到国家的存亡,例如襄阳之于南宋。
如上,城池在古代不仅具有着极为重要的军事意义,同样具有着极强的政治意义。因此,围绕城池的大量攻防战,有时候是为了夺取进一步的战略要地,有时候则是为了夺取该地区的控制权,有时候则是为了完成军队补给。
攻打城池虽然重要,但并非每座城池都要攻打
既然城池如此重要,那么是否每座城池都要攻打呢?实际上并非如此,毕竟攻城战对于进攻方的损耗实在太大了,如果每座城池都要攻打,任何军队都损耗不起。翻阅古代战役记载,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攻城战,更多都是围绕重要城池和位于战略要地的城池而展开的争夺。
古代战争,无论其为了达到何种目的,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围绕那些小城做文章。一来,小城战略地位一般情况下相对较低,占之对战争全局影响不大。二来小城影响力实在有限,辐射范围也不会太大,难以发挥战略作用。
当然,凡事皆有例外,如果是为了抢夺粮草,或者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倒是经常会选择小城下手,毕竟小城无论是守军数量,还是城市防御能力,都无法与那些大城相比,反而更容易得手,反而不太愿意攻打那些重兵防守的大城。
如上,古代战争中,战略目的不同,往往也决定了战争方式的不同,但无论是哪种战争,都是有选择性的进攻城池,而不会大小不分的全部攻打。
绕城而过并非不行,只是危险系数实在太高
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那么在古代战争中,可不可以绕城而过,而不攻打城池呢?实际上并非不行,只是这么做的条件非常苛刻,而且危险系数实在太高。历史上,绕城而过取得胜利的,最为典型的两个战例,便是邓艾和朱棣。
先说邓艾,在曹魏灭蜀的战争中,邓艾通过偷渡阴平,绕过蜀汉的险关峻隘而直抵成都,最终成功灭亡蜀汉。然而,邓艾的战略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来是有钟会率军牵制住了蜀汉主力,二来是涪城守将马邈和蜀汉后主刘禅不战而降。
如果蜀汉坚守不降,或者魏军主力被击退,又或者姜维姜维拼死率军回援,那么邓艾这支军队将会完全被切断后勤补给,变成一支孤军。虽然情形并未向最坏处发展,可邓艾这支军队由于缺少补给,偷渡阴平之时也是极度危险,史载“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
再说朱棣,“靖难之役”中,朱棣虽然屡战屡胜,但由于双方实力差距巨大,朱棣的势力范围始终被限制在河北、山东一带,难以有所发展。而其最终之所以取得成功,便在于绕城而过,直接率军南下,直扑京城南京,最终才登上了帝位。
朱棣此战同样极度危险,先有驸马梅殷率领四十万朝廷大军驻守淮安,却对朱棣南下视而不见,再有都督佥事陈瑄率舟师投降,燕军这才得以顺利渡过长江,再加上负责南京金川门防务的朱橞和李景隆开门投降,朱棣才得以攻破南京。
朱棣虽然最终取得成功,但这一路南下同样极度危险,一旦攻击受阻,或渡江失败,或者梅殷率军自后方追击,朱棣前功尽弃且不说,同样会陷入孤军深入的境地,极可能就此战败。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以来的战争之中,后勤补给都是重中之重,由于古代粮草运输大多依靠陆运,如果无法彻底平定后方,那么将随时可能被切断补给,使得大军陷入不利。强如项羽,不也因后勤补给线经常被彭越等率军袭击,而最终被迫与刘邦议和退军么。
更何况,如果无法平定后方,很容易被后方军队切断退路,从而导致己方陷入腹背受敌、孤军深入的境地,到时不说取胜,恐怕撤退都成了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的城池大多数都建在交通要道,以及区域的地理中心位置,想要绕开是非常困难的。
第一、你根本绕不开。
古代的道路可不像今天这样四通发达,城与城池之间很多时候只有一条道路想通,而城市就是这些官道上的重要据点。
打仗是需要大量军事物资的,而军事物资的运输根本离不开道路,你要知道古代的运输车辆都是各种牛车、马车。
这些车辆一旦离开管道,根本怎么走?
先不说荒山野岭,就算是平原地区,牛车、马车也没办法在田里走啊。
别说古代了,就算现在有坦克、军事越野车,同样都非常的依赖公路,虽然在荒野也能走,但是行动肯定是大大的迟缓的,而且还会增加更大的消耗。
所以古代的军事行动大多数都是顺着官道进行,如果不走官道,恐怕还没遇上对方的军队,自己的一方就已经不行,这仗还怎么打?
三国中,邓艾带人抄小道偷袭阴平灭蜀国的时候,在路上直接减员三分之二,由此你就知道,不走官道对军事的影响有多大。
古代的城池,大多数都是建立在交通要道上,目的就是扼守交通要点,物质对方前行的,所以你基本绕不来。
第二、古代城池往往是军政一体,而且集人口与物资,随时可以暴兵。
在古代攻破一座城池最好的方法就是突袭,如果无法突袭就只能采用围三缺一的方式进行强攻迫使对方弃城而逃。
绕开城池不打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只要给一座城池充足的时间,那么这座城市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兵营。
因为古代的每座城市都是一个物资聚集地,再加上里面有足够多的人口,只要获得充足的时间来准备,这座城池很快就会产生形成战斗力的军队。
当你绕开他到前方去作战时,这座城池里的军队就会与前方城市的军队对你进行两面夹击,让你腹背受敌。
由此,即使你不打这座城池,那么你依然要分兵防备着这座城池的兵力出城。
如此一来你的兵力就会被分散,失去集中兵力的优势。
古代的城池,一般都有四个城门,每个城门防备的兵力数量还不能少,一旦少了,就给了城里守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由此,越过城池不打是非常不明智的,就算不被腹背受敌,那么粮道与退路也会被中断。
任何战争都不是有百分百必胜把我的,所以再强大的将领问要给自己预留后路,一旦战争不顺还可以撤退嘛,越过城池不但,一旦军事行动失败,匆忙撤退时,越过那种城池的兵力这时候出来冲阵,你怎么办?
这种情况下,和这个城池的军队打,那么会被人家的后面的大部分追上合围绞杀,如果不打,那么这个城池的守军会冲乱撤退军阵,一心要走的军队,这时候军心很容易涣散,然后扔下大量的军事重型装备漫山遍野的逃,同时也被人家漫山遍野的追杀。
那么古代是不是就一定不可以越过一座城池不打呢?
也不是
古代也是可以越过某些大城池不打,而去攻打前面一些防守比较薄弱的城池,不过要讲究两点。
第一点:不以攻城掠地为目标,只是单纯的搞破坏与抢劫。
第二点:要求部队机动能力强,只有机动能力强的部队才干这么做,不然很容易被人家合作。
历史上这样干过的人有陈庆之与满清八旗,当然了,还包括一些农民起义军以及北边的游牧骑兵过来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