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哪个诗)

网友提问:

“门前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什么环境下写出来的?

优质回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中名句,意思是豪门贵族家里酒肉吃不完都放臭了,而道路上却暴露着冻饿致死的人的白骨。揭露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残酷现实。

杜甫赴长安十年后始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担此任不久,他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写下了这首诗。

这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玄宗、贵妃正在大玩特玩,殊不知安禄山已在范阳起兵反叛,闹得的鸡飞狗跳,朝野不稳。“安史之乱”是唐朝各种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此后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根据十载长安生活和这次途中的见闻,敏锐地感到国家的危机已迫在眉睫。回想十年前自己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来到长安,渴望“立登要路津”。但事与愿违, 屡受挫折, 连生活也难于维持,“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亲身体验、并在广泛接触了下层人民的苦难,洞察了“朱门务倾夺,赤族迭罹殃”的社会矛盾,于天宝十四载 (755)十一月赴奉先县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时,面对社会贫富不均,民不卿生的这样的大环境写出这篇划时代的杰作。这首诗作充分反映了作者所处那个年代的社会腐败,富人花天酒地,穷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黑暗现实,抒发了诗人对这吃人社会的不满和对苦难劳动人民的同情。今天我们诵读诗人的名句,更加深了对过去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痛恨,倍感社会主义社会的无比温暖。

其他网友回答

首要要纠正一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思是豪门贵族家里的酒肉吃不完,都放臭了,而下层人民却因饥饿而死。诗句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统治者奢侈荒淫腐败,而下层人民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阶级矛盾的尖锐性。这首诗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

这首诗的创作环境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即政治环境、个人环境和直接环境。

政治环境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这是唐玄宗的年号。对于唐玄宗来说,天宝年间是他执政的分界线,他的政绩止步于天宝年间。在此之前的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他的政绩是辉煌的,他励精图治,重视人才,任用贤相,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革除了武则天后期出现的弊政,并且提倡节俭,精减机构;完善科举制度,选贤任能;重视农业的发展。开元时期的唐朝呈现一片盛世景象,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到了天宝年间,政局开始紊乱了,各方面逐渐走起了下坡路。主要原因在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沉迷于情色,不理朝政。此外还重用奸佞之臣,如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对外,他还发动了对吐蕃、南诏、契丹的战争,由于战争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民族矛盾。他好大喜功,重兵部署在边疆,造成边将手握重兵,内城兵力薄弱。可以说,此时唐朝的政治内部矛盾,经济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达到了一灵界点,就等着点火了。

于是,有人想来篡权了,“安史之乱”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

个人环境杜甫生活在公元712年—770年,经历了唐朝的鼎盛,也没有错过唐朝的衰落。天宝年间对于杜甫而言,也不是什么好年份。杜甫一生追求为国效力,可惜天不遂人愿,到死也没有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

天宝年间最值得庆幸的事情就是,与李白见了两次面。从天宝六载(747年)到天宝十四载(755年),他一直困守长安。朝廷奸佞当道,仕途之路走不通,“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于是只好换个走法,不得不攀附权贵,走干谒之路。然而奔走献赋意义也不大,经济上没有保证,他在长安的生活过得十分清贫。

直接环境由于受到唐朝大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杜甫个人的仕途之路不畅,造成了他的家庭生活也一样困苦。天宝十四载(755),杜甫为了生计,只好接受了朝廷的一个小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和保安工作差不多,保安看得是大门,杜甫看得是兵器。之后不久他自长安赴奉先县探亲,回家后便遇上自己的小儿子因饥饿而亡,他痛心疾首。

在此种情况下,他把自己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用诗句表达了出来,于是创作了这首名诗。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这首诗体现出了杜甫极强的政治敏锐性,他似乎已经意识到了唐朝统治的衰落即将直线下滑的趋势。

其他网友回答

答:在杜甫的五言诗里,这是一首代表作。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是在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的十月、十一月之间(这首诗题下原注:“天宝十四载十月初作”)。这一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玄宗、贵妃正在大玩特玩,殊不知安禄山叛军已闹得不可开交。其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然而诗人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所以诗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这显示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