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辛弃疾凭着怎样的个人魅力迷倒万千读者?
优质回答:
辛弃疾是爱国的大英雄;是有干才、有作为的地方官;更是著名的词人。他是词人中的英雄,英雄中的词人。常人有其一面,即可流芳百世,他兼而有之。
一、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爱国英雄
南宋时期,金主完颜亮带兵南侵。他生当此时,家乡山东济南已是沦陷区。他目睹国破家亡之境,从小即抱有爱国壮志。济南农民耿京聚众二十多万人起义,青年辛弃疾,刚满二十一岁,也组织义军两千,并率众加入耿京队伍,协同抗击金兵。
他奉耿京之命南下与南宋政府商洽抗金事宜。义军部将张国安叛变,杀害耿京。辛弃疾北返后得知,率领五十人冲入敌营,于五万人众中捉获叛贼,绑缚马上,又号召起上万士兵,马不停蹄,星夜疾驰,投归南宋。
南下后,南宋政府解除了他的武装,部众被遣散。他不顾自身官职低微,先后写出军事论文《美芹十论》和《九议》献给朝廷。前后十九篇军事论文,呕心沥血,远见卓识,如同泥牛入海。他仍不甘心,又连上奏疏,恳请朝廷充实淮南人口,建立民兵组织,并尽快由临安迁都建康,以振南人颓靡之心。他的军事建议虽未被南宋朝廷所采纳,但他有全局性眼光,集将才帅才于一身。其真知灼见和耿耿忠心,苍天可鉴,日月可明
离乡南下十年,他备受煎熬!
三十岁时,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写道:“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是一种宝刀的名称。栏杆拍遍,空看吴钩,是何等情状。只能“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了!
二、他是一个爱民如子,有干才、有作为的地方官
辛弃疾三十二岁时迁滁州太守。这也是欧阳修任过太守的地方。欧阳修的名文《醉翁亭记》,就写于其滁州太守任上。富庶之地,遭异族践踏,一片荒凉。辛弃疾到任后,申请朝廷豁免百姓的全部赋税,又减轻税额,放宽期限。并在州城内修建客舍,招俫商贩,振兴商业。经过半年多时光,滁州景象大为改善,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尔后他仕途通畅,宦遊于江南东西和荆湖南北诸路,担任过提点刑狱、转运副使、安抚使等职务。朝廷意在利用他的军事才能,平息地方小规模起义。
辛弃疾巡回往复于这些地区,上书皇帝,描述了当时农民的疾苦,指出了不断爆发武装暴动的基本原因。尽管他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南宋王朝的统治,但他能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虽说不是绝无仅有,实在也难能可贵。
他在湖南安抚使任上,作为省级最高行政长官兼军区司令,他下令湖南路各州郡,动用官仓中存粮,大募民工,兴修水利。
他还创建了一支二千五百人的飞虎军,战马铁甲,一应俱全。这支规模有限的铁军,后来三十多年令长江以北的金兵闻风丧胆。
按他的设想,几千人的飞虎军要在一年内扩充到数万。
但英雄的计划终成泡影,皇帝不能让将军做大。他调任江西路任安抚使,兼知隆兴府。
在江西隆兴府,恰遇灾年,大户囤粮,米价暴涨,缺粮户要抢粮食。他颁布告示,只有八个字:囤粮者配,抢粮者斩。“配”就是发配、流放。这一简捷了当的措施,成为救荒史上的佳话。
他又筹集资金,从湖南购粮,平抑粮价,使老百姓安稳度过灾荒之年。
他屡遭当权派疑忌打击,落职闲居江西上饶,几达二十年。
六十四岁时,他复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到任后即向皇帝奏陈本路害农最甚的六件事,请求明令制止。
在地方官任内,他关心下层人民生活和生产方面的问题,对老百姓贫穷疾苦的根源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并且也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
三、他是“词中之龙”,继承开拓了豪放派词风,宋词有苏轼、辛弃疾,乃可与唐诗相颉颃
我们知道辛弃疾,是因为读过他的词作。他是宋词作家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现存词六百多首。
他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与诗人陆游并为南宋诗词的中流砥柱。
他有将相之才而未尽其用,将一腔忠愤寄寓于词。他即是民族斗争战线上的一员战士,冲锋陷阵。又用笔写作歌词抒发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存亡的深切忧虑、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展示对沦陷区乡土和人民的缅怀与同情,同时也对南宋政府的腐朽无能进行了无情的指责和讽刺。
他的词作,在当时就已成为具有爱国思想的文人写作歌词时竞相摹拟的榜样。他的朋辈更直接受他的影响,写出了不少慷慨激昂的篇章。
蕴含在他作品中的那种振聋发瞆、唤醒战斗精神的雄伟力量,给予后来者以极大的启迪和鼓舞。
他继苏东坡之后,发展了豪放雄浑的词风,“于剪红刻翠之外,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词曲类稼轩词》条)。苏辛词派的确立,是词学发展史上的大事,词到辛弃疾才算充分赋予了生命力而放射出异样的光彩。
他的词作以豪放为主,又不拘一格,题材广阔,气势纵横,沉郁、明快、激越、妩媚,兼而有之,在苏轼的基础上,内容和意境均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宋词之有辛弃疾,有如唐诗之有杜甫,地位似之!
其他网友回答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后被主和派排挤,退隐山居。1207年病逝,追赠少师,谥号“忠敏”。我觉得之所以被千万读者着迷,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个人人格魅力。辛弃疾21岁时起义,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从家乡济南投奔杭州。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我觉得就这一件事来说,辛弃疾的少年豪迈,家国情怀,忠义秉性让人钦佩叹服。
2.文武双全“英雄”的家国理想。辛弃疾一生坚持抗金,一直志在收复山河,可惜一生未遂志。但是他的正气呐喊之声响彻云霄,响彻时代,每到国家危难之际,总是呼唤英雄的时候,人们总是想起这位才华横溢,文武双全的“英雄”。
少年就抗金,中年意气风发,几起几落,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从未减退。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终其一生壮志未酬。
3.盖世才华。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等等。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豪迈词作“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婉约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等等。
以上就是个人的一点看法,希望与更多的朋友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我们最早认识辛弃疾的是因为他的词,而且从课本中受教并感受。然后再查阅他的个人简史,百度上都说辛弃疾是豪放派,与苏轼一样,合称。个人认为,并非这样。
唐诗,宋词,为我国不朽文化,宋词在绝律的平仄上作了更新,更加自由,在字数上,排列,就像我们的现代诗一样,更加自由。
宋词的创作环境并不适合豪放,倒是苏轼,”大江东去”更有气慨。
宋词的歌赋是诞生在歌妓中,升华在妓艺中。我们从优秀的宋词中可以读到。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柳永(情诗名家)的《雨霖铃》,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等等。
我对辛弃疾的看法更倾向于婉约派。因为他著名的词《元夕》里所讲,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尽管后人对该有更深的拓展。
所以,我认为辛弃疾对宋词的贡献是把情感上的歌妓恋情中摒弃,开创豪放先河是存疑问的,倒不如承认苏轼,岳飞的《八千里云和月》。但辛弃疾的豪放是存在的,可能是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