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客观说历史,希特勒的领导力是不是最差劲的?
优质回答:
1943年,朱可夫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中,依托大纵深防御战术,成功的阻止了德军试图抄其后路,并全歼其主力的企图。虽然损失惨重,但在战略上赢得了主动权,德军再也不力发动有效的攻势了。
“堡垒”计划被迫停止,双方又回到了一年前的态势。让曼施坦因担忧的是,苏联强大的战争潜力,可以及时弥补损失的兵力和武器装备。而远离大后方的德军补给愈发困难,尤其是大量的老兵、中下级军官阵亡,战斗力已大不如以前了。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希特勒的瞎指挥。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并没有因为兵力和装备的不足而惊慌失措,他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指挥上少犯错误。然而,在整体形势处于被动的情况下,让他可回旋的空间并不大,只能见招拆招。但希特勒的瞎指挥却让他头疼不已。
首先,自认为是军事天才的希特勒,凭着意气用事,随意变更计划,改变攻击路线,常常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起初,德军实力强,齐装满员的,他的瞎折腾倒还有些效果,但现在德军明显处于劣势,再任由他胡来,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最基本的军事素养是要根据客观实际对待问题,实力强时如何打,实力弱时如何打,冷静分析双方的优势所在,制定可行的行动方案。而这位“天才”却习惯于想当然的处理问题,更不会听将领们的建议。
更让他无法忍受的是,“堡垒”计划失败后,苏军似乎并不满足短暂的胜利,反而在多个方向上展开反攻。从整个态势上,对其南方集团军群有围歼的动向,他要做的就是避免防线被对手大范围突破,从而形成被分割包围的局面。
但是,这位“天才”不顾防线稳定,命令南方集团军群进行反突击,这样的做法无疑是羊入虎口,以卵击石。为此,他制定了一个先稳定防线,再择机反攻的计划,但遭到了拒绝。作为一名军事主官常常受制于人,换做谁都会愤怒的。
终于,两人的战略分歧公开化了。
在曼施泰因看来,苏方的战略进攻即将开始,实力不济的德军应该收缩防线,加强防御纵深。于是,他一方面要求将重心放在南方,一方面又要求赋予他灵活自主的指挥权,确保自己的战术决心顺利进行,但“军事天才”岂肯轻易放手。
当内行遇到外行领导时,往往在恼怒之极的情况下以辞职表达不满。曼施泰因也不例外,他声称如果再继续干预部队的指挥,他将辞去司令一职。这一招果然奏效,他也终于以少胜多,全歼进攻其左翼的苏军,将防线稳定了下来。
但是,进攻势头强劲的苏军显然不愿给对方任何喘息的机会,主力前锋已达哈尔科夫城下。准备放弃时,“天才”又一次干预,要求死守该城。没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他试图扭转战局,但苦守20多天后被迫撤退。
这一次,南方集团军群遭到了重创,许多师级单位被打残,好一点的部队也损失了50%。“军事天才”也看着过意不去了,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他们补充了10个师的兵力。可意外的是,他们的防线也增加了100多公里。
哭笑不得的曼施坦因,彻底爆发了。他再次“叫板”,这么漫长的防线以现有的兵力根本无法防守,要么多派兵,要么允许他的集团军群后撤,缩短防线。此时的希特勒也没有多少底气,他一边强调德军面前的优势,一边允许他择机行动。
久违的行动自由权,此时也无力组织反攻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撤退,他要利用这仅有的权利保住部队的实力,歼灭苏军已经退居第二位了。德军不断的撤退,也彻底地激怒了希特勒,他对曼施坦因的做法越来越不耐烦起来。
终于,在一次总部会议上,两人彻底爆发了公开的争论。他们围绕着撤与不撤争论不休,当其提到指挥权的时候,希特勒咆哮道:“将帅们连我的命令都不听,你指望他们会服从你吗?”
“我的命令都得到了认真执行”。这句话,顿时让其无语,他此刻在想的是,尽快拿掉这个不听话的人。说白了就是,宁可用听话的庸才,也不用有脾气有个性的将才。
但是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随着苏军大纵深攻击战术的成熟,对反攻更加得心应手,无力反抗的曼施坦因只得下命令不停的撤退。在撤退中,德军被大量的围歼,接连的败仗,“军事天才”非但不检讨自己,却认为这是撤换他的最好理由。
1944年3月30日下午,他被召回国。希特勒亲自接见了他,表彰他过去的一年的战功,并授予勋章,但随后就撤销他的职务,理由是部队撤退之际,需要一个善于打防御战的将领。
他虽然对突然的撤职感到愤怒,但也无可奈何。这一走,就再也没有重返战场,他的离职在军界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尤其是南方集团军群的军官们,纷纷提交辞呈,要求一起调离,曼施坦因时代结束了。
难得清闲的曼施坦因,在家养养病,放松放松。从此,不再过问军事,甚至战局危机的时候,他也拒绝出山。说实话,他喜欢战争,但更喜欢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拒绝出山,更多的是对蠢材般的瞎指挥的不屑和反对。
反观两人的矛盾和分歧,军事上的失利是其被解职的重要原因,但根本还是在于争夺东线指挥权,一个从战术角度去理解指挥权的作用,另一个却从战略上去把握全局的发展,只是后者太过于想当然和自命不凡。
当曼施坦因提出,由一位将领来负责东线的指挥时,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是东线陆军总司令最合适的人选。但这立刻引起希特勒的警觉,这分明是要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权利,说的难听点就是抢班夺权啊,这是希特勒最不能忍受的事情。
看来,德国发动二战必定是失败,因为其内部关系紧张,君臣的互不信任就已经注定了将来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大家认为如何?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曼施坦因》
其他网友回答
客观的说应该不会比川建国更差!
其他网友回答
可能很多人会说那位大哥肯定是有领导力的,领导德国人民烧杀抢夺是无恶不做啊。虽然没干什么好事但肯定是有领力的。他的影响力可不是一呼百应而是百万应。这不就是领导力吗?
但从用领导力的标准来看,希特革是不具备领导力的。事实是没有真正解决德国当时的问题。
一、领导力的完整定义
这个定义很重要,领导力的定义是“动员群众解决问题”
希特勒上台时德国所面对的问题是一战后国内的经济一直发展不好,人民情绪底落。可希特勒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屠杀犹太人,侵略其它国家抢。
这个方案现在来看是错的,最后没解决问题不说,还让问题更加具了。
领导力是动员群众解决问题,你单是动员了群众那不是领导力,只有解决了问题才是领导力。
二、领导力解决难题
领导力是动员群众解决难题,这个定义没说领导力是能力,是动员群众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你自己去解决,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这是在强调领导力是行动,强调不是你会做什么,不是看你有什么资源,不是看你有什么能力。而是看你采取什么行动。
我们之前说过领导力是要解决问题,问题分为挑战性难题和技术性问题,解决技术性问题靠权威,解决挑战性难题靠众群。
如果你病了,医生给你开药吃你就会按他的作,这样的问题靠上级,靠权威。
但你要是减肥呢??有很多专家可以给你提见议。 他们是权威。但是要使他们提的见议能真正解决问题,需要动员群众执行。你要自己控制饮食、你要坚动动。光有方法担众群不执行也是不会有结果的。
动员群众就是让群众自己想要改变,自己能够坚持。
三、一呼百应不是领导力
一呼百应不一定是领导力,什么时候会一呼百应呢?你说走我们去吃大餐我请客。这会一呼百应。
但你说走跟我去登陆火星这时候会一呼百应吗?不会。有人会相这哥们疯了吧。有人是不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或不相信你有这个能力登陆火星。。
发挥领导力之后可能是三分之一的人响应。三分之一的人不相信。三分之一的人反对。
领导力是解决难问题。一是发现解决问题方案难。二是实施决问题方案难。
发现问题解决方案需要动员群众。执行方案更需要动员群众。
结论:动员群众解决问题。光动员了群众,没能解决问题那不是领导力。
其他网友回答
就事论事,
希特勒在他管辖的德国范围内确实充分地最大化地动员了德国人力以及德国的客观现实力量,用最小的成本办成了撕毁《凡尔赛和约》这件造福德国人民的大事。
希特勒很有领导力,他的领导力一点也不差劲。
《凡尔赛和约》虽然号称“合约”,其实既不和气,也不合谐,
一战本来是奥匈帝国发动的,以美英为首的战胜国们直接肢解了奥匈帝国,吃干抹净之后,把所有的罪责都归给了德国,逼着德国既承认了发动战争的罪行,也承担了所有战胜国的所谓损失。
有点霸道。
尤其英国人,其实,一战的战火根本就没有烧到英伦三岛,损失不算多大。
反而便宜占大了。
日本人也是,那么远,日本本土连一战的枪炮声都听不到的,根本就是一个占便宜的货。
美国更不用说了,一战也罢,二战也罢,美国本土一颗炮弹也没看见。
受损失最大的是法国人。
德国是被“破鼓万人捶”了。
德国人很不服气。
但是没办法,德国已经被打残了。
其时,德国的军队连总参谋部也被取消了,陆军被限制在10万人以下,海军只可以有6艘战列舰,6艘轻巡洋舰,12艘驱逐舰,12艘鱼雷舰。
不得制造潜艇,不得组建空军,不得进出口武器,
连重机枪也不得制造。
尽管其时,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制造业能力,挣钱的能力大的很。
按说,一个国家,军事开支少一点也挺好,比如二战后的日本,没有军事开支,经济一下子就腾飞了。
可是,一战后的德国经济永远也不会腾飞,因为德国开足马力生产的财富都要双手送出去给战胜国们去分。
长此以往,不做改变,假以时日,德国恐怕会亡国。
这时候,希特勒站起来了,用他的领导力领导德国站起来了。
至于最后打输了!
那是另一回事,是他的欲望超过了德国的国力。
其他网友回答
高明的,厉害的,以及很有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