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优质回答:
在各种关于佛教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记者们将佛教寺院称为“寺庙”的。有时候和一些朋友聊天,也经常能听到他们说:“我哪天哪天去庙里烧香去了。”其实我知道他是说去寺院烧香了。“寺”和“庙”的区别其实是非常大的,但是现在的人绝大多数已经搞不清楚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了。
“寺”在古代是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的,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干什么的呢?大理寺在中国古代是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最早是从北齐开始设立,以后历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大理寺的主要职责是专门审核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驳;事有冤枉者,推情详明,务必刑归有罪,不陷无辜。它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称为“寺”的机构还有:鸿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光禄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羞的机构)、太仆寺(掌管皇家车马仪仗的机构)。
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特使把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开始就是鸿胪寺负责接待的。后来因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欢迎,就把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西面,按天竺僧伽蓝摩(该梵语的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样式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这些房屋依照当时的习惯,也被东汉王朝称为“寺”。因为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它的目的就是翻译经典,再一个就是指导大众共同修行。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称谓越来越少,而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历史上的佛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里面有藏经楼,起到了现在公共图书馆的作用。里面不单单佛教经典,儒家道家的经典都有收藏。很多读书人,象、范仲淹、朱熹、王阳明这些大儒,都曾长时间在寺院里挂单读书。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讲座,当地老百姓都可以去听,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众共同修行的一个场所。
寺院里的出家人,相当于现在大学里的专职教授。学佛选择出家或者在家,这是分工的不同。出家只是选择做专职弘扬佛法的工作而已。这就好比现在有人选择在学校里教书,也是专职做传播知识的工作,这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学佛不一定非要出家,就好像学知识不一定非要当老师。出家人也不一定比在家人高明,就好像当老师未见得一定比其他职业知识渊博,这是同样的道理。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庙”在中国的历史可能比“寺”更长远,象大家都知道的: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等。我们没有听说供关帝的叫“关帝寺”的。因为功能不一样,所以称谓也就不一样。
其他网友回答
现在对于寺庙,每每混为一谈,到寺庙里烧香呀,到寺庙里许愿呀,到寺庙里敬神呀,到寺庙里礼佛呀,都可以直接用,合在一处喊,说明寺庙是一个敬神礼佛的去处,同时也是神职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但在寺庙发源的最初,却寺是寺,庙是庙,不但与今天的混同一用有很大区别,就是所指的对象也大相径庭。东汉刘熙《释名》一书对寺是这么解释的:“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这说明寺是一个治所,一个衙门,是古代官员办公的场所。
另据《唐书·百官表》说:“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卿。后魏以来,卿名虽仍旧,而所莅之局谓之寺,因名九寺。”所以,这个九卿办公治事之地,便都称为寺,分别叫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曾称廷尉署)、宗正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九卿是官职,寺是衙门。这是西汉时的制度。
寺发展成为佛教的庙宇之称,是东汉时期的事情。北宋陈彭年、丘雍主修的《大宋重修广韵》一书载:“汉西域白马驼经来,初止于鸿胪寺,遂取寺名,创置白马寺。”东汉时,印度僧人用白马载来许多经书,当时的皇帝特为印度僧众建设了高规格的精舍,安置经书,并在此生活讲经、译经,因经书为白马载来,特将其精舍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此后,僧人的住处便叫作寺了。
庙在古代是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地方。《说文解字注》曰:“尊先祖皃也。尊其先祖而以是仪皃之。”皃即貌,即通过庙可以瞻仰祖宗的容貌,表达怀念和尊敬之情,故也称“宗庙”。那时,对各级官员建宗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一书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帝王的宗庙称“太庙”,其他拥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度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慢慢与老百姓祭祀的神社混为一谈了。老百姓喜欢和崇拜的人,也自发建庙追思祭祀,如对关羽、岳飞便是如何,因而有了关帝庙、岳王庙等等。
到了现代,老百姓一般将礼佛之地或僧众住所称为寺,而将道士做功课的地方称为观,将尼姑念经的地方称庵,民间也有将寺称为庙的说法。不过,在民间和传统意义上,庙包括寺,而寺不包括庙。
其他网友回答
提起寺庙一词,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宗教场所?和尚们住的地方?这么说都对,但似乎也不全对,因为,如今成为一个词汇的寺庙,在古代,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那么古时候的“寺”和“庙”,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寺院
首先来说“寺”,《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寺,廷也。”,《汉书》中对于“寺”做过这样的注释:“凡府廷所在,皆为之寺。”所以,“寺”指的是朝廷的行政机构,比如文学作品或者是影视剧中经常提到的“大理寺”、“太常寺”等。
而且,在古代汉语中“寺”还有着持续不断的意思,结合这两点来理解,“寺”是由皇帝设立的,并且是一个永久性的机构。不过这只是“寺”早期的含义,随着历史的演变,“寺”逐渐与佛教有的关系。
寺院
传入中国的佛教,最近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它早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永和10年,中国迎来了印度高僧,汉明帝很信仰佛教,他就让这两位高僧留在了中国。
到了第2年的时候,汉明帝专程让人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在洛阳城修建了一些房屋,并且将这些房屋称作为“寺”。又因为这座“寺”里的经文,是由当时的一匹白马远程驮来的,所以朝廷便将这里命名为“白马寺”。
寺院大雄宝殿
这里既是朝廷的机构,又是僧人指导大众修行之地,同时更肩负着普及佛法的目的。尤其是在隋唐以后,“寺”基本上不在是以前的朝廷机构,而成为了佛教建筑的一个代名词,这些佛教建筑的真正称呼应该是“佛寺”,而不是现当下所指的寺庙。
帝王庙
再来说一说“庙”,《礼记》中曾有记载:“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因此“庙”就是古代人用来祭祀先祖,供奉天地鬼神之地。比如古代那些功勋卓著的大臣,有着配享太庙的资格。
如果家中的先辈有官爵,就可以按照当时的制度建立“家庙”;在民间,每个地方都有护一方百姓平安的城隍庙。所以“庙”是在中华文明的本土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它不是外来之物,而是在中国流传千年的古老传统。
孔庙
自汉代以后,“庙”所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它能够供奉中国人心中的一些圣贤,同时也是供奉当地神灵的地方。比如专门祭祀孔子的“孔庙”,沿海地带保护渔民的“妈祖庙”,上海的城隍庙里面所供奉的就是东海名仕秦裕伯。
“庙”的功能与“寺”的人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庙”里祭祀的都是中国的本土神灵或者圣人。所以“庙”的历史,远比“寺”要更加悠久长远。之所以逐渐演变成为了“寺庙”一词,其实就是因为这千年以来人们都在“寺”或者“庙”里上香祈福,所以总是将这两个字合在一起说,反而忽略了这两个字背后真正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