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好不好(出师表有用吗)

网友提问:

《出师表》真的好吗?

优质回答:

从作者、丞相、亚父、忠臣角度上都是千古名篇。

但是从刘禅角度,不一定听得进去。

如果他是个勤勉、胸怀大志的明君,《出师表》定能振奋他的精神,克己复礼,成就大业匡扶汉室。可是,后主刘禅早年颠沛流离,又被刘备在长坂坡摔坏过脑子。童年阴影让他极度厌战,对战争有着浓重心理阴影。所以对亚父的谆谆教导特别逆反,重用哄他玩儿电子游戏的黄皓等人。

所以亚父如果坚持不取而代之,从教育者出发,更应该因材施教。投其所好,寓教于乐,逐步克服他的心理阴影。从行为打猎开始,让他打打兔子、野猪,再让他御驾亲征,慢慢建立信心,徐图北伐大业。父慈子孝,君臣和睦,汉室或有复兴之机。

其他网友回答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的好,不仅仅是文学意义上的好,更多的,是历史政治意义上的好。

于文学意义上来说,《出师表》将表这种文体运用到了极致,而在这表文之中,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濒危集团的种种艰辛溢于言表,一幕幕忠臣悲歌的上演,一处处真情实感的流露,都使得《出师表》在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使得人们也知道,建安文学以及三国时期,并非只有三曹七子,散文角度来看,诸葛丞相亦是不甘落后,所以苏轼才说,读《出师表》不哭者,是为不忠,虽然此话难免有失偏颇,但是这也足以看出《出师表》的文学影响力。

但是,于当时的社会情况和诸葛亮的个人求索来看,《出师表》更多的,是政治现实意义,在当时,诸葛亮辅佐时年刚满二十岁的刘禅,经过三年多的休养生息,南征南中,整军演武,与民生息,他的目的,便是要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因为在他看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嗣吾二祖、恭行天罚,这是季汉想要重新擎起政治大纛、重申政治纲领的必须要务。否则,久而久之,信念丧失,汉室,便是真的中兴无望了,所以 《出师表》更是一篇政治宣言,就像是当初刘备刚刚驾崩,诸葛亮所作《正议》来回复曹魏的劝降,是一个道理。

诸葛亮更多的,是借助着《出师表》来重申大汉的政治纲领,是在从法理上、声明上来重申来阐明季汉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今天的人们,往往在刘备集团前面加上一个蜀,称之为蜀汉,实际,这是不准确的称谓,这是一个地方政权而不是正统政权的说法。

诸葛亮明白,季汉只有益州一隅,实际就是地方政权,可是,别人能说,他们自己却绝对不能说,如果自己都把自己降低为地方政权,那不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政治大纛、政治号召吗?这样一来,被人兼并,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所以,《出师表》的问世,恰恰有着这样的目的,文中处处不在鼓励着后主刘禅,不要忘了先辈创业的艰辛,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沉迷安乐,我们大汉还有人才,还必须要努力下去!因此,读懂《出师表》,这一层面,是必须要了解的。

《出师表》还有一个现实意义,那就是一片动员檄文,一篇讨贼正议,诸葛亮于北伐之前,以此文,恰恰能够鼓励全国,同仇敌忾,事实证明,诸葛亮的确做到了这一点,虽然说,最终季汉的结局,人人尽知,落幕悲伤。

可是,自从刘备起兵以来,直到季汉灭亡,整整八十年的时间,从刘备诸葛亮到姜维,一直沿袭的一个传统便是威武自强,以弱图强、以弱图存的一个传统,这也是为什么今人同情季汉集团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出师表》虽然作者有争议,但是其中一句话,是对的: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可以说,诸葛亮,并非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就是《出师表》的最终理想,也是诸葛亮的毕生心愿,所以,他甘愿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就是这种精神与理想的最好见证!

故而,窃以为,《出师表》,真的无愧于千古名篇。

其他网友回答

有人说出师表好是因为文章结构还有描述手法之类的,我认为不然。

能让出师表流传千古的,是其中浓浓的爱国情怀!

文中句句血泪啊!

这是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生怕自己走后,后主会对国家事务松懈,所以其中有着“尚父”对后主的谆谆教诲。他从各个方面,都委婉的对后主进行了教育,还有给后主留下了在他走后如何治理国家的策略。最后竟然“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可见其情真意切。

诸葛亮是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兴复汉室上,正是这种真情,才能让他,以及出师表流传千古啊!

南宋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南宋文天祥《正气歌》:“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清丘维屏:“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