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木兰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形象?
优质回答: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我来回答一下您的问题。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宋代郭茂倩将其编入《乐府诗集》,所以它又是一首乐府诗。
《木兰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代父从军、保家卫国,功成身退、勤劳勇敢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
一、《木兰诗》的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二、《木兰诗》的创作背景:
据专家考证,《木兰诗》产生年代不晚于南北朝时期的陈;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可见诗中的战争发生在我国的北方,地域为南北朝时期的北朝;
据诗中的“黄河”、“黑山”、“燕山”等地点判断,诗中所写战事发生在北魏和柔然之间;
柔然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大国,与北魏、东魏、北齐发生过多次战争。
此诗创作年代实行的是“府兵制”,即兵民合一,府兵平时务农,务农间隙进行训练,战时入伍作战。
木兰的父亲应为府兵,有战时出战的义务,所以才会出现木兰代年迈的父亲从军的故事。
三、《木兰诗》的艺术特色:
1.题材新
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个题材据考证在此前的文学作品中从未出现,这一大胆的构想颇有传奇色彩,但应该有现实蓝本。此题材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所以一面世,就得到了广泛传播。
2.体裁新
本文体裁是民歌,而且是长篇叙事民歌,这在南北朝时期极为罕见。据考证,其长度仅次于《孔雀东南飞》,二者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乐府诗的“双璧”。
3.繁简得当
本诗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诗中对战争的描写较少,更多的笔墨放在生活场景的描写和人物情态的刻画上,富有生活情趣,贴近百姓生活,容易被普通百姓接受和喜欢。
4.“互文”修辞手法的运用
“互文”是此诗极有特色的修辞手法。
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从字面上看极不合逻辑,实际上是互文修辞手法的应用,上下文互补增义,意思是“打开家里东阁的门,坐坐东阁的床;打开家里西阁的门,坐坐西阁的床。”这里互文修辞手法的运用,省去了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表现了木兰回到分别十年的家中,迫不及待地这里坐坐,那里看看的情形。亲切的感觉,兴奋的心情,尽在这十个字中。
再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一句是对偶和互文修辞手法共用,意思是“将士们多年征战,有些战死疆场,有些百战凯旋”。这十个字高度概括了木兰惨烈、艰苦的军旅生涯,突出表现了木兰英勇善战、出生入死的女英雄形象。
此外诗中还大量使用排比、对偶、比喻、顶针等修辞手法,为人物形象的刻画增色不少。
5.语言通俗、生动、风趣
用“唧唧”来模拟木兰织机发出的声音,形象生动,极具民间文学特色;
小弟用“磨刀霍霍向猪羊”来欢迎木兰归来,语言生动,富有生活特色和情趣,这也是此诗受到普通欢迎的原因之一。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这几句诗文字通俗风趣,形象鲜明,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同伴的惊忙,木兰的得意神态呼之欲出,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6.用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
文中有几次对答,虽然简洁,但对人物心理刻画作用极大。
如开头“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表现了木兰为父母分忧,收到军书,主动思考问题如何解决,经过反复考虑,做出了替父从军的大胆决定。
人物思前想后,毅然决然的神态与心理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四、《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
这首诗不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女英雄的传奇故事,还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生动、亲切的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
1.孝敬父母
木兰之所以要代父从军,也是迫于无奈。父亲年纪大了,弟弟还年幼,为了替父母分忧,身为女子的木兰只好作出了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决定。不惧个人安危,不惧生活不便,毅然决然地做出这个决定,正是木兰孝亲美德的体现。
2.爱好和平,保家卫国
从诗中“燕山胡骑”、“万里赴戎机”等句子可以看出,木兰参加的是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正义战争,正因为胡骑犯边、边关吃紧,官府才征兵入伍。
木兰不仅代父从军,而且火速赶赴战场,英勇杀敌,表现了木兰反对侵略,爱好和平,保家卫国的情怀和精神。
3.勤劳勇敢
在家里,木兰对窗织布,勤劳能干;从军后,不惧生死,奋勇杀敌,战功卓著;归家后,不忘本色,着旧时服饰,对农家生活充满了欣喜。木兰是个勤劳、勇敢、淳朴的农村姑娘。
4.不求名利
木兰十年征战,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功成身退,不要官爵,不求名利,欣然归家,回归农家女的本色。
5.英勇善战,不让须眉
木兰身为一个女子,不仅敢于从军,有能力从军,还能在生死相搏的战场上凯旋,为普天下女子们争了气,正像豫剧《花木兰》中所唱“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五、《木兰诗》的现实意义:
木兰虽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但这样的文学作品应有它的现实蓝本,在中国历史也不乏像穆桂英、梁红玉这样的女英雄,女子不再是柔弱、胆怯的代名词。
女子有自身的优势,同样有爱好和平、反对侵略的精神,和男子一样是社会的劳动者和创造者。当代社会的女强人、女英雄就是最好的证明,歧视女视,认为女性只能做贤内助的观念正被时代摒弃。
愿我们的社会出现更多像木兰这样有担当、有独立意识的自强不息的女性。
六、总结:
《木兰诗》通过讲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孝敬父母、热爱家庭、勤劳勇敢、爱好和平、不求名利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农家女儿又是巾帼英雄,既是娇美的女儿又是矫健的勇士。
木兰既是故事中的传奇人物,也是我们生活中无数为生活、为国家辛勤工作的平凡女性。
向我们生活中的木兰致敬!
其他网友回答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巾国不让须眉。
其他网友回答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木兰诗通过对木兰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质品质。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