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事?(三国演义 挥泪斩马谡)

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中壮士断腕,挥泪斩马谡,真的很难吗?为何?

优质回答:

我是金全有,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面对马谡的失误,诸葛亮虽然斩了马谡,但这个决心不好下,站在诸葛亮的立场,真的很难。

一、头可断,情难断

马谡与诸葛亮的关系非同一般。

1、父子情。马谡的哥哥马良和诸葛亮是结拜兄弟,马良称诸葛亮为“尊兄”,马良在夷陵之战牺牲后,诸葛亮十分痛心,马良一家兄弟五人,马谡为马氏五兄弟中最小的一个。马良牺牲后,诸葛亮把马谡当作自己的儿子呵护。马谡也曾说过:“明公视谡为子,稷视明公为父。”马谡被杀前,请求托孤给诸葛亮,马谡被杀后,诸葛亮对其子女视同已出,关心备至。显示出他们二人确实不一般的关系。

2、知遇情。由于马谡熟读兵书,好议军事,并任参军一职,因此经常伴随诸葛亮左右,在姜维没有投汉以前,诸葛亮当时身边文官不多,而能和他谈论军事的更少,《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记载只有马谡一人经常和诸葛亮谈军事到天明。一个领导能和一名部属经常相谈,如果是话不投机,那一定谈不下去,能经常谈到天亮说明相谈甚欢,长期以往,两人的感情自然不一般,如何不是上下级关系, 一定双方会成为知己,如果是上下级关系,作为上级一定会喜欢这个部下,而作为下级就会产生知遇之恩。诸葛亮和马谡的心态此时应该就是这种情况。

3、同乡情。马谡是襄阳宜城人,诸葛亮虽是山东人,但14岁后随叔父进入荆襄之地,所以和马谡也算是半个老乡,在蜀汉政权里,当时分成三大派别,为了遏制本土派,对荆襄系的官员诸葛亮是重点扶持的,象蒋琬、费伟等人都被按排在重要岗位,处于蜀汉集团的上层。而马谡也属荆襄派,所以诸葛亮自然也要扶持。在第一次北伐时,当时有久经沙场的老将魏延、吴壹等人,而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提拔马谡,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器重。

————马谡与王平去街亭

二、颈可断,才难找

马谡失了街亭,被后人冠上纸上谈兵标签。这个评价其实并不准确。马谡不是一个庸人,自身是有才华的。马谡只不过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做了一件错误的事,如果他不要求去带兵,继续做好他的参军一职,想必他还会有更好的前途。

1、有战略眼光。北伐之前,南中孟获造反,诸葛亮出发前,征求过马谡的意见,马谡提出“攻心为上。”与诸葛亮的想法不谋而合,深得诸葛亮的赞赏,从此,马谡再也没有离开过诸葛亮身边,也为诸葛亮出了不少好点子。

2、能拾遗补缺。众人拾柴火焰高。诸葛亮尽管很突出,但总有缺失的地方。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马谡能经常给诸葛亮补漏。比如:曹魏让司马懿复出,使诸葛亮感到对伐魏增加了困难,马谡及时献出离间计,让人在长安到处造谣说司马懿有反魏之心,弄得魏主心怀狐疑,罢免了司马懿的军职,为蜀汉伐魏扫除了一大障碍。

3、名望出众。马谡兄弟五人,在当地俱有才名。蒋琬称他为“智计之士”。一开始跟随刘备入川,曾任绵竹、成都令、越太守,在当时蜀汉同僚当中属佼佼者,后被诸葛亮看中用为参军。马谡在每一地方任职,都受到百姓的拥戴。马谡被处斩时,蒋琬曾为他向诸葛亮求情,去刑场路上,沿途数万百姓为他流泪不已。

——————马谡离间司马懿和魏主

三、杀马谡,正军纪

1、马谡违背了作战计划。诸葛亮在马谡出发前交待要依要冲建立栅栏阻挡魏兵。马谡出发前答应得好好的,可到了现地后,马上就把诸葛亮的要求置之脑后。导致整个街亭战事失利。

2、杀马谡正军纪。有错必纠,有罪必惩。一个大的军事行动过后必须要兑现赏罚承诺,诸葛亮是崇尚法治的政治家,在治理益州时法律定得很严,当时法正曾问过诸葛亮是不是太严了,诸葛亮说,汉朝之所以衰败就是因为法治太宽。益州的治理证明了诸葛亮的决策是正确的。那么对军队的管理则更是要严上加严,况且马谡是立了军令状的,不杀马谡不能严肃军纪。

四、杀马谡,按众心

蜀汉政权在刘备手里经历了两次大的劫难。一次是关羽的荆州之败,丢掉了蜀汉一州六郡,损失兵马近十万人。第二次就是夷陵之战,几十万人马灰飞烟灭,刘备自己也亡故,五虎上将只剩赵云一个,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年事已七旬,当时诸葛亮跌足说道:蜀汉气数已尽矣。这两次劫难使蜀汉元气大伤,开始向下衰落。刘备去世后,凭借他的威望建立的蜀汉政权进入风雨飘摇时期,好几个地区出现反叛的现象。面对这么一个烂摊子,诸葛亮此时也是焦头烂额,经过五年的治理,才把蜀汉重新纳入正轨,并可以出兵进行北伐。这五年的治理我们可以想象到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其中的艰难不亚于一场战役的胜利。

————马谡被斩

1、街亭失败的损失必须要有人来负责。第一次北伐是蜀汉恢复元气后的第一场大战,诸葛亮也是做足了准备,兵员、物资也是自征东吴以来最大的一次,益州地处偏僻,虽特产较丰,但人口太少,可动员的兵员有限,一旦战争暴发势必将会影响到益州的方方面面,人民的生活必然受到影响,地方经济秩序也要为战争让路。如果战争打胜了,众人没有话说,一旦失败必然会出现四面八方一片抱怨和指责之声,而偏偏这场战斗由良好的开头变成失败,一大批青壮年在战争中死去,许多物资受到损失,战役归来川中许多老百姓家中又添新坟,这对于诸葛亮的统治地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史书上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等同于蜀汉前两次劫难,有人把它归为第三次大灾难。所以这么大的事必须要有人负责,因此杀马谡就是必然的了。

2、必须要堵住众人之口。马谡去街亭是诸葛亮同意的,而且当众人认为应该让魏延等久经沙场的老将担任先锋的时候,诸葛亮拒绝了众人提议,硬是提拔马谡这个菜鸟担当重任。在用马谡的问题上诸葛亮有任人唯亲的嫌疑,如果不杀马谡便为自己坐实了口实,只有杀了马谡才能保持自己大公无私的形象,当然诸葛亮是不会任人唯亲的,但情绪是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决策的,这一点已经为现代管理学所证明。

3、北伐失败的后果很严重。本来蜀汉经过夷陵之战,元气大伤,曹魏集团认为蜀汉已经无力对他们构成威胁了,所以对边境的防守很松。这一次诸葛亮出师北伐,最初的胜利让曹魏集团上下震动,他们没想到蜀汉还有能力进攻。从此,曹魏加紧了对蜀汉的防备,诸葛亮自第一次北伐以后,再也没有取得超过第一次北伐的战绩。相反,曹魏却开始准备消除蜀汉这个心头大患。从国力上看,本来就是魏强蜀弱,这样一来诸葛亮要想完成刘备遗愿,兴复汉室,克复中原基本就没有可能了,这也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不胜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所以诸葛亮杀马谡心情是复杂的,下决心杀马谡是难的,某种情况也是迫不得已的,究竟诸葛亮当时心情如何,我们后人是无从知晓的,也只能从史料上进行推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斩马谡,真的是很难,因为马谡是自己好朋友马良的亲弟弟,并且马谡这个人是诸葛亮的嫡系幕僚,是诸葛亮主要培养的苗子之一,他现在斩了马谡,等于自断一臂,诸葛亮心里比谁都难受。所以下这种决定是很难很难的。

现在笔者将通过还原历史阐述分析这个问题。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场景第一,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和诸葛亮是好友,诸葛亮因此爱屋及乌。

首先马谡是蜀汉侍中马良的亲弟弟,马谡有五个兄弟,马谡是老小,他们五兄弟在他们当地小有名气,被当地人常常称赞为人中俊杰。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其次,由于马良和诸葛亮是好友,并且马良这个人为人谦虚,也有能力,因此诸葛亮对马氏五兄弟都有着先天的好感,因此爱屋及乌的对马谡也是甚是喜爱。所以将马谡一直带在身边,等到马良在夷陵之战中不幸离世后,诸葛亮因为痛惜好友的离世,所以更加的对马谡好,把马谡当为亲弟弟一样看待。

所以等到街亭兵败后,要处理马谡的时候,诸葛亮是很痛苦的,一是因为处理马谡的话感觉对不起马良,二是,因为诸葛亮也是人,也有情感的,日新月异的接触,他和马谡的感情就已经如同了亲兄弟。现在要处决马谡,诸葛亮痛心疾首。

诸葛亮的好友马良(上图),马良之弟马谡(下图)第二,马谡是诸葛亮的嫡系手下,是重点培养的重要谋士.

首先马家兄弟来自荆州赫赫有名的大家族,而当时的蜀国人马分为益州本地的官僚势力和荆州的本土人马,诸葛亮为了平衡双方势力必须在扶植起一个势力,作为自己的嫡系,而这个人就是马谡.

其次,马谡作为文官出身,对政务也有自己的一知半解,所以诸葛亮喜欢带着他讨论这些政务.就这样,马谡天天耳渲目染诸葛亮的治国理念,自己的理论知识突飞猛击,诸葛亮看到眼里,更加下定决心要培养马谡,就这样马谡成了诸葛亮的左膀右臂.

但这次,诸葛亮把一个关系北伐全局命运的街亭,交到了马谡的手上,属实托大,因为在诸葛亮身边,马谡只是学到了理论知识,没有实际应用,导致马谡只知道按理论排兵布阵,不知道打仗应该懂得机变.导致兵败街亭,马谡的兵败把诸葛亮的北伐计划给破坏了,还把诸葛亮后续的人事安排也给打乱了,本来他想后期让马谡挑大梁.这次兵败以后,马谡永远没有机会了.

诸葛亮本来想马谡以后挑大梁,看来没机会了。第三,马谡曾经给予诸葛亮正确的建议,也是有功之臣,诸葛亮念及功劳,有点左右为难。

首先诸葛亮为什么敢于让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守卫街亭那,就因为在诸葛亮在平定南蛮的叛乱的时候,马谡献策,使的诸葛亮平定了南蛮之乱,至此使诸葛亮对马谡另眼相看。主要事例如下:

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和蛮王孟获的叛乱,马谡在送行前,建议诸葛亮对少数名族实行王道,希望诸葛亮南征应该以“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用仁义来感化这些少数名族。

马谡的策略分析,和诸葛亮的不谋而合,这让诸葛亮看到马谡确实是一个良才,对政治战略分析的还是十分清晰,就这样,马谡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的了,因此诸葛亮才会冒失的取派马谡守卫街亭,导致兵败。

马谡因为献策的成功,使的诸葛亮平定了南蛮之乱,应记一功,但是因为街亭失败,致使北伐失败,诸葛亮想通过这件事情来保马谡,也是无能为力。

诸葛亮平定南蛮之乱,里面也有马谡的功劳。第四,诸葛亮后悔没有听刘备的临终遗言,懊悔自己没有听,平白断送了马谡的性命。

首先蜀汉先主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安排好了后刘备时代的人事布局,也嘱托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件事情就是专门针对马谡说的,说马谡这个人:“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但是诸葛亮却没有听,还是继续重用马谡。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马谡)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其次,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和曹操比谋术,他分分钟钟被碾压,但是刘备有曹操不具备的能力,就是眼尖,了解人性,这也是他多次能够从险境逢凶化吉的原因。所以他对马谡的判断是正确的,马谡失街亭,和刘备的遗言相互印证了。

因此,诸葛亮感觉对不住自己的主公,辜负了他的临终遗言,他也觉得对不住人家马谡,马谡是被自己赶鸭子上架。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其实就是诸葛亮。所以诸葛亮痛哭不已,一直在懊悔自己。

刘备临终劝诫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上图),诸葛亮懊悔自己辜负了刘备的遗言和断送了马谡的性命。第五,诸葛亮的“事必躬亲”,白白断送了马谡的性命,后续全力培养姜维,让姜维有机会历练,也是弥补了自己的过失。

诸葛亮不听刘备的临终劝告,难道只是自己用人上面的过失吗?不是,诸葛亮在领导方面上是有致命缺陷的,他事必躬亲,即使很小的事情,也不愿放手,不愿去锻炼新人,比如对马谡来说,诸葛亮完全可以在一些无关大局的战斗中让马谡上,诸葛亮没有这么做,而在街亭一战中,诸葛亮又心存侥幸,终于葬送大局,这就好比一个婴儿,你不让他学会走路,直接让他上来就跑,他能不摔倒吗?所以这场悲剧,诸葛亮难辞其咎。

这也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在处理完马谡的事情后,紧接着向刘禅写了一封奏章,检讨自己的过失,弹劾自己,请求降职三级的原因,诸葛亮心里知道主要的过错在自己身上,但是因为自己是主帅,多少碍于面子,只能用这种方法来舒缓心中的压力。

所以,诸葛亮后期会全力辅导姜维,一是害怕马谡的事情再次上演,二也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

诸葛亮全力培养姜维,弥补马谡之死的过失。

综上所述,诸葛亮因为马谡失街亭,在对于的马谡是杀是留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毕竟马谡乃故人之弟,又是自己的嫡系幕僚,杀之于心不忍,但是因为军法重于泰山,不杀不足以平军心,因此,诸葛亮含泪将马谡明正典刑。

其他网友回答

挥泪斩马谡。诸葛亮当然是很难受了。不然也不会哭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的行动路线是先西后东。整个作战方略就是先平定西北,然后再往东平推。大家看看地图。西北的范围包括当时的凉州(当时的主要城池有西平,武威,南安姑藏以及酒泉等城池)和雍州(天水,陈仓,安定,长安,武都等主要城池)。雍州和凉州统称西北。当时的汉中属于巴蜀地区。诸葛亮率军北伐。他有几条路线可供选择。陈仓道,子午谷,箕谷。斜谷等等。魏延曾献策出奇兵经子午谷偷袭长安。诸葛亮认为太过于冒险。否决了。而诸葛亮选定的道路是最为安全,最为保险的。诸葛亮让邓芝等人在箕谷佯动。疑惑敌人。而他本人率大军攻打天水。他也怕魏军的援军。因为军事重镇陈仓在魏军手里。诸葛亮先打天水。也只能先打天水。因为只要天水拿下了。凉州跟魏国的联系就彻底的切断了。果然,随着天水的陷落。凉州数城尽数投降。包括安定郡的部分地区。当然了,诸葛亮在攻打天水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麻烦。因为在天水,他遇到了他最得意的徒弟,幼麒麟姜维。诸葛亮收了他。与此同时。诸葛亮在攻打天水地区的城池,比如翼城,上眭,陇西等地的时候。为了防止魏军兵出陈仓来救这些被他攻打的城池。诸葛亮就要在陈仓至天水的路上,咽喉要地,街亭布防。因为街亭哪里就那么一条路直通天水南安,岐山等地。天水等地一旦受到攻击,魏军走街亭道是最近也最快的。在点将守卫街亭的人选的时候。诸葛亮动了他这一生唯一的一次私心。他没有选择魏延,赵云哪怕是吴翼或者是高翔等人。因为这几个人都可以独当一面,也是比较合适的防守街亭的上佳人选。在街亭的防守上,他选用了马谡。马谡何人?马良的兄弟。荆州的大族。当时人们流传着几句话,其中一句是“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白眉是马良,马良字季常。马谡是马良的兄弟。字幼常。马良死于关羽大意失荆州。而且他跟诸葛亮的关系特别好。就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铁磁。马良死后,诸葛亮把马谡留在身边。两人无话不谈。而马谡也是个口若悬河的人。在我看来,他好像是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托生的。因为两人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经历。马谡在蜀军里认参军。他也是当时蜀国荆州集团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荆州派成员。我们都知道。刘备的蜀国是由四大集团组成的。第一,河北派。这一派有刘备,张飞,赵云,关羽,简庸甚至是糜竺孙乾等主要人物组成。第二,荆州派。这一派有黄忠,魏延,霍俊,马良 ,伊籍,蒋琬甚至是周仓廖化等人。第三,益州一派,这一派主要是由刘璋的原班人马组成。比如,法正颜延,黄权甚至是董和刘巴等人。第四,益州二派。这一派主要是刘备的小舅子为主,比如吴翼吴班扬仪等等等等的。刘备在时。这些人还能够安分守己,各司其职。刘备死后。这些集团之间为了利益而相互倾轧。诸葛亮为了平衡各方的实力。才做出了让马谡守街亭的决定。说白了,他是想提拔马谡。因为荆州派随着荆州的丢失,他们的话语权和实力变弱了许多。要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蜀国的河北派已经逐渐的淡化出人们的视线了,要不是赵云活的久的话。河北派就没人了。这一派暂且不提。就说荆州派。黄忠,周仓,马良等人在丢失荆州的期间都死了。剩下的荆州派的实力战将就剩下魏延了。可魏延也有个臭毛病。能打仗,也能惹事。跟亮剑里面的李云龙性格差不多。也跟大家尿不到一个壶里。再看益州派,却是另一番景象。他们人多势众,而且跟荆州派还矛盾重重。幸亏诸葛亮一直将军权抓在手里。不让益州士族染指军政。否则,蜀国还不乱套了。再看刚才咱们提出的守街亭的合适人选。赵云当时应该在箕谷,不在诸葛亮身边。魏延,诸葛亮又不放心。或者他也有事,总之诸葛亮没有想起他。剩下的吴翼(刘备的大舅子)益州新派。张疑,高翔,高定等等的,无一不是益州派。所以说,诸葛亮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实力,扶持弱势的荆州派。他就做出了让马谡去守街亭的决定。要知道,诸葛亮要马谡守街亭,并不是让他驻扎在城里。而是要他在路中间扎营。堵住魏军的救援部队。在诸葛亮看来,守街亭并不是什么苦差事。因为就是守一段不长的时间而已。并不是长期驻守。因为他更是明白,守住街亭。挡着魏军的援军,让他腾出手来,安心的收复长安以西广大的土地之后,蜀军东进就再无后顾之忧了。等他办完这些事。论功行赏时,自然会给守街亭的马谡最高奖赏。这样,荆州派的实力就慢慢的恢复了。再说诸葛亮本人也是荆州派。谁不爱用自己人呢?再加上他跟马谡朝夕相处,马谡也有着他自己的真才实学。诸葛亮也看好他。为了保证马谡的成功。诸葛亮还给他配了一个能耐极大的副将,王平。因为王平是副职,所以,守街亭胜利了,主要的大功还是马谡的。但事情的发展并不尽人意。马谡在街亭擅自更改诸葛亮的部署。经过我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兵败后,马谡跑了,又被抓了。这都是后来的事。街亭失败后。司马懿和张合率军直奔西城。接下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空城计的故事了。由于街亭失败的太突然了。不仅诸葛亮有些懵,就连司马懿也没想到。在西城时。诸葛亮让人打开城门,他自己在城头弹琴。司马懿一看。诸葛亮有难处了,自己不能不帮。因为司马懿在魏国经过几起几落后。他明白一个道理。诸葛亮不死,他司马懿也就不会死。所以,为了诸葛亮不死,当然最主要还是司马懿自己不死了。所以,司马懿连哄带骗的说城里遍布杀机。可怜的司马师和司马昭还在提醒司马懿。派一队百人小队进城一探,什么问题不就出来了吗?司马懿内心气的真想抽这两个蠢货一巴掌。因为张合在一旁虎视眈眈的看着他们。司马懿苦于不能明说。于是,司马懿不顾众人的疑惑。连哄带骗的向后退军。退到十多公里后,估摸着诸葛亮走了,这才装作幡然醒悟的样子。回军假模假式的追赶诸葛亮。看到赵云在护着诸葛亮的时候,司马懿内心道。好我的神呀,你来的可真是时候。表面上,司马懿说,杀。大伙给我杀了诸葛亮。但面对赵云。就连张合本人都发怵。更别说别人了。张合一不敢上。司马懿心道,这可不赖我。现在,我不挡你了。你张合去呀?你不去?那咱就接着跑吧。于是,大家在司马懿的带头下,呼啦啦的跑了个干干净净。诸葛亮他们回到汉中大营。大家都在等着看诸葛亮怎么处理马谡的失误这件事。要知道,如果马谡不失败。诸葛亮就用不着以后的五次北伐了。因为如果不是马谡失街亭。第一次北伐成功的希望是非常大的。由于大家都知道马谡的错误带来的损失太大了。大家也都知道马谡跟诸葛亮的关系。所有的人都在看诸葛亮怎么处理这件事。这其中,各大派别的心情也大相径庭。有惋惜的,也有看热闹的。更有借着这件事想染指蜀国军政的。所以,诸葛亮杀马谡,一是不得已而为之。二是杀鸡儆猴。三是借着马谡的人头而平息大家的心情(说怒火也可以)总之是用马谡的人头来巩固和调和蜀军内部的矛盾的。诸葛亮之所以哭,之所以挥泪。是他不想杀,而又不得不杀马谡的心情。这是真情流露而不是做作。因为马谡何尝不是诸葛亮的重点培训的对象呢?谢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