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竹书纪年》中为何没有关于周文王的记载?
优质回答:
《竹书纪年》中有关于周文王的记载呀!下面截图以证:
实际上《古本竹书纪年》在两代殷王“大丁”、“帝辛”(商纣)章中,都有周文王的记载。如“大丁”章:“文丁杀季历”,“(大丁)十一年(陟)”。通过《史记?周本纪》我们知道,季历亡,西伯姬昌继位,是为周文王,他活在大丁、帝乙、帝辛三代殷王之时,那么季历死后关于周的记载,实际是关于周文王的。
而在“帝辛”章中,不仅有“帝辛受居殷,周大曀”的间接记载,还有“六年,周文王初禴于畢”的直接记载。
题主要问的恐怕是,为什么没有单独给周文王列章呢?我是这样看的,《竹书纪年》是编年史籍,商纣灭周始王,代商者周武王姬发也。其时文王已逝,并非一个朝代,其王号也是后世称的。如果对文王感兴趣,只能看《史记?周本纪》的相关段落:
插句题外话,很多朋友会问了:为什么《竹书纪年》内容那么少呢?这就要介绍下《竹书纪年》了。晋武帝咸宁五年,河南汲县发掘出战国魏襄王的坟墓,得到大批竹简,荀勗、和嶠、束皙、卫恒等学者受诏整理,成书七十五篇、凡十余万字,其中《纪年》十三篇最为著名,故称之《竹书纪年》。《纪年》轰动一时,很多学者订正了系列历史问题,但也遭到传统学派的抵制,由显而晦,亡佚于两宋年间,绝对是中华文化史上一大损失。
后有人托名梁沈约伪造出《纪年》,至清朝钱大昕、纪昀等疑其为伪作,称《今本竹书纪年》。朱右曾从旧藉中广辑佚文,成《汲冢纪年存真》,1917年王国维补充、订正成《古夲竹书纪年辑校》,2011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我国古籍整理专家范祥雍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是为《古本竹书纪年》。
应该说,我们现在只能看到《竹书纪年》的一斑。此书如未亡佚,对司马公的《史记》无疑具有纠偏作用。尽管仅存一斑,其对魏国史、齐国史等的记载,是比《史记》要精准些,《史记》有些混乱。
读书切身体会,欢迎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无谓风流。
这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历史迷来说应该都是个崭新的问题。下面,让我们通过史料记载,揭开这本古籍的神秘面纱。
《竹书纪年》有一点可以很肯定,成书年代非常久远,远到还没有纸张,需要用竹简做为记事工具。借着互联网时代的便利,找到了有关《竹书纪年》的出生年的大概时间。
《竹书纪年》据推算,成书于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做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比秦始皇焚书坑儒还要早30年。
第一次发现《竹书纪年》是在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于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发现。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记录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大部分时期)的历史,按年编次。
《竹书纪年》的成书经历比较坎坷,由于战乱原因,先后用了三种纪年方式编纂,在当时还没有统一的计时时代来说,由于年代跨度大,想要做到有序不乱,难度可想而知。(自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
现在留存的《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记事起于夏代,结束于公元前299年,这个版本的记录类似于现在的草稿,属于不规则记录。
“今本”记录年代更为久远,从黄帝开始,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6年),这个版本属于整理过后的,也是官方记录文载。
《竹书纪年》也是中国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此书开篇是以君主纪年,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
宋代时经历了重新整理收集,由于统治阶级的需要,有些不符合大环境的章节或被改动,或被删除。
周文王姬昌
周文王大家伙或许陌生,但提到《封神榜》一定不会陌生。武王伐纣中的周武王就是文王姬昌的儿子。
姬昌生于(公元前1152年,卒于公元前1056年),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在位50年。我们国家的文学金字塔塔尖的《周易》,相传就是周文王被囚禁时所著。
周文王寿长97岁,即使在现在也属于高龄,也难怪民间传说文王寿长800,。传说姜子牙渭水垂钓,“只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等待贤人造访。周文王防贤,拉了姜子牙八百步,于是姜子牙保了文王八百年。当然,这是个美丽的传说而已。
而我们现在所奉行的中华文化传统,几乎也都是周朝文王时所建立的秩序。
《竹书纪年》中缺失的周文王的记载,据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经战乱变迁:由于那时没有便利的记录工具,竹简体积庞大,无论是储存,搬运,防潮,防火防蛀等遇到战乱都是当时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
2,盗墓挖掘损失:竹简是按照编年史编纂,因此摆放也都是按照顺序来的,一旦发生盗墓丢失的话,极有可能这个时段的整体丢失。
3,后世统治者的有意为之:周朝末年,朝纲无道,尤其是一段被夸大了的类似于神话的存在,不利于周王朝的统治。因此,不排除被人为毁掉。
以上都是猜测,真实原因由于历史久远无从考证。对于文王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历史中不会没有记载,但是也许文王低调,只是寥寥记录几笔,所以才会有后世《封神榜》天马行空的演绎。尤其重要的是,文王极有可能不重视记录自己的行为,而是更加着重记录当时的生产(耕种,养殖等),社会事件(例如祭祀,婚嫁等),这也是周礼形成的重要阶段。
因此,周文王的历史记录应该不是没有,而是有关他的记录本身就不多,加上自然损毁,留存世上的就更少了。但是作为文化奠基者,更多的是留下的他对中华文明传统所留下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