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道来话北京︱不对外开放的静明园到底什么样?(附珍贵图集)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略有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静明园是位于颐和园西侧玉泉山上的皇家园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有诸多景物,较为著名的有玉泉趵突,玉峰塔、华藏塔等。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形成”静明园十六景”,是静明园最鼎盛时期。因为这里不对外开放,所以很多人除了知道燕京八景中有个“玉泉垂虹”以外,对这里可以说一无所知,充其量,就是在颐和园万寿山上远眺玉峰塔,心怀畅想,所以,几十年来,玉泉山上的静明园一直充满了神秘色彩。
现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要建成先进的文化之都的重要抓手,而西山一线,最核心的文化内涵则是以三山五园-八大处为核心,侧重展现皇家园林文化遗产和近代史迹的文化景观。为此,我们本周也特别策划主题系列――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今天,我们继续聊一聊五园中的静明园,为您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到底这静明园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静明园十六景里面都有什么景点呢?
《三山五园》高大伟
静明园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山东麓、颐和园西侧的玉泉山上。因山水结合、寺观众多、用建筑物点染风景的三大特点而别具一格。静明园内的楼、阁、亭、馆、佛寺、佛塔依山而筑,交融在泉壑、山岩、林木之间,秀丽和谐,今以妙高峰的华藏塔、玉峰塔、帛湖、华严洞、玉龙、香岩寺、圣缘寺等点为最著名。
【兴】
玉泉山拥有秀丽的山形,葱郁的林木和潺潺的泉流,历代都有寺院的建置。早在辽代就曾是帝王的避暑行宫。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建筑是金章宗在山南坡玉泉附近建的避暑行宫一“芙蓉殿“,也叫“玉泉行宫”。玉泉山后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后人推测,在辽时,玉泉山上也建有行宫。
众多的佛寺、道观使玉泉山蒙上了宗教色彩。13世纪末,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建成昭化寺。到了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1403-1424年)迁都北京后,玉泉山的寺院和园林建设也随之兴盛起来。第六位皇帝明英宗(1436-1449 年)正统年间建有上、下华严寺等,明嘉靖二十九年被瓦剌军焚毁。寺内及附近5处石洞,较大的两处一在华严洞,一在殿后叫翠华洞,也叫七真洞。东面半里许有金山寺,旁有一玉龙洞,有泉即龙泉。山脚下有崇真观、观音寺等。玉泉池两岸山坡上有有朴陀寺,寺内有吕公洞,其上为观音洞、一笑庵。此外,主泉池畔的吕公岩上有看花台和卷幔楼,裂帛湖畔有望湖亭。
[建]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原有行宫,寺庙翻修扩建,命名为“澄心园”,并设总领一人管理园务。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又将原先“澄改名为“静明园”,玉泉山从风景胜地正式成为皇家园林。康熙、雍正时期的静明园,其范围大致在玉泉山的南坡和玉泉湖、裂帛湖一带。
虽然康熙一朝,静明园已成为皇家园林,但仅供皇帝偶一游憩驻跸,属于一般行宫御苑的性质。乾隆时期,才是玉泉山风景建设的全盛时期。
乾隆时期,静明园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扩建。第一次是乾隆十五(1750年),把玉泉山及山麓的河湖地段全圈人官墙内,将园区扩大整个玉泉山及山麓的河湖地段。全园南北长1350米,东西宽590米,园区面积已达65公顷,形成了南山景区、东山景区和西山景区。园中大小建筑建共有30余组。
静明园虽然是在静宜园、静明园和清漪园3座天然山水园中最小的一座,但它充分利用山景这一传统特色经营。在长仅千余米、高不过50米的静明园内共有大小建筑群30余组、其中寺、观11所,山上建有同形式的佛塔4座(玉峰塔、妙高塔、华藏塔和圣缘寺琉璃塔),占园内建筑组群总数的1/3;当时被外国人称为塔山。
乾隆十八年(1753年),静明园基本建成,设置总理大臣兼领清漪、静宜、静明三园事务。乾隆(1794年)全园又大修一次,达到了玉泉山建设的极盛时期。在晴朗的天气里,远眺玉泉山,可以看到“玉峰塔影”,这已经成为玉泉山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它也是颐和园借最造园的点睛之笔,因为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是远眺玉峰塔的最佳角度。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灌溉农田,还将南官门广场以南的小河池开拓为高水湖。
高水湖与早先开凿的养水湖(位于颐和园西堤少外藻鉴堂周围)连接,将静明园内之水经由南宫由的水关导引人高水湖,以灌溉附近日益开辟的稻田,高水湖亦借水而成景,并拆畅春园西花园内的得月楼迁建于高水湖的中央,命名为“影湖楼”。影湖楼四面环水,成为静明园墙外的一处以水景取胜的景点。登楼观赏玉泉山、万寿山以及远近的田畴湖泊,面面得景俱佳,正如乾隆所描写的:“玉峰塔影近窗外,万寿山光远镜中…… 乾隆时,因玉泉山与昆明湖间有河道相连,所以在小东门外设码头,码头东不远处的河堤上,有一座闸桥,桥东、西各建一石牌坊,东坊额为“湖山罨画”“云霞舒卷”,西坊额为“烟柳春佳”“兰渚频香”。
再东建有“界湖楼”,登楼可览与稻田湖泊相映的“江南风光”。静明园与清漪园间的陆路是一石铺的御道,从南宫门往东折而北经东宫门、小东门,跨玉河至青龙桥。往西折而北经西官门则至静宜园。
【变】
嘉庆朝后,清期国力日渐衰落。到道光年间,皇帝曾一度命人撤去园内的陈设而封闭。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损,园内建筑大部分毁于兵火。光绪年间,曾部分加以修复,主要是为了慈禧居住在颐和园期间,能够乘船穿过玉带桥来静明园游览。 辛亥革命后,静明园曾一度作为公园向群众开放。民国初年大略修缮过,作为颐和园的附属园景,之后,在南宫门和正宫的遗址上修建了玉泉旅馆,用玉泉之水开办汽水厂。日伪时期,加固修缮了玉峰塔,修复了香岩寺。20世纪40年代,大体上可看到原有轮廓。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湖光山色尚在,仍可大体上看到静明园原有轮廓,但整体布局已不完整。现存玉峰塔、华藏塔、华严洞等还是当时原物。
新中国成立后,静明园由机关使用。1957年,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静明园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公元1190年,金代的皇帝——金章宗完颜璟,前后三次游幸玉泉山,对“泉味甘洌”的玉泉水非常喜爱。曾在这里建“泉水院”做为避暑之地,并将“玉泉垂虹”定为“燕京八景”之一。
不仅金代皇帝喜欢这里,清代皇帝更是将这里建成了御用园林,康熙皇帝看上了玉泉山一带的青山碧水,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到康熙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92年,前后用了12年时间修造了美丽宏大的静明园。由于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对玉泉山的地形地貌有所破坏,因而到清乾隆年间倒挂似垂虹的玉泉流水,已经变得“喷薄如珠”了。为此,乾隆将“玉泉垂虹,改为“玉泉趵突”。
据说这时还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传言事件,什么传言呢?又是谁把这玉泉山泉封为天下第一泉呢?这里面会有怎么样的故事?
据说清朝年间这玉泉山上的水势减弱,水位也下降,就因为这个,当时还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传言事件,说是玉泉山的水泉中有座镇海宝塔,塔身在泉水中,水面仅露一个塔尖,而且这座宝塔随着水势变化而变化,水位高,塔也随着增高,水落下去,塔也跟着降下去。
乾隆听说以后,想看个明白,就传旨挖泉。河工们放水挖泥,当挖到第七层时,猛然见到塔壁上刻着一行字,乾隆近前一看,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塔壁上刻着“玉泉山下一泉眼,塔露原身天下反。”乾隆看罢,急中生智,忙叫人在泉边立碑,亲笔写下“天下第一泉”五个字,赶快放水将宝塔淹没在水中。后来他又撰写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刻石立于泉边。碑记中说:“水之德在养人,其味贵甘,其质贵轻。朕历品名泉,实为天下第一”。
故事说到这里,大家也该猜到了,封玉泉山的泉水为天下第一泉的,自然也是咱们最懂享乐、最有生活情趣的乾隆爷了。古人认为水“质贵轻”,意思就是,水的重量越轻越好,乾隆皇帝就是想弄清楚到底是哪儿的水最好,于是收集天下名泉的泉水来与玉泉山的泉水做PK,结果发现:济南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扬子江金山水一两三厘;惠山虎跑泉重一两四厘;平山水重一两六厘;凉山、白沙、虎丘、碧云寺诸水各重一两一厘,玉泉山的泉水只有一两重,果然是最轻的。从此,玉泉山的水,不但是清朝宫庭专用水,而且还得到了乾隆御笔亲题的“天下第一泉”石碑。

以下为现如今修复后的静明园美景珍贵图片集锦,选自
朱进冉的博客,特此致谢!请您欣赏。

哪里能听:
播出电台:北京交通广播103.9兆赫
播出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
主持人: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
播出时间:每早六点首播,翌日零点重播。
2017年开始,每天零点也增加一次播出哦!
其他收听方法:
1、歌华有线305频道
2、下载听听FM的APP搜索“徐徐道来话北京”
3、关注本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可联络删除!
本公号所有音频、文字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发转载!违者必究!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