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道来话北京︱被单口大王刘宝瑞写进相声的鲤鱼胡同!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每当我路过建国门,看到被周边高楼大厦包围、在车水马龙的喧闹中静静矗立的古观象台时,就会想起古观象台下一条曾经有着很多故事的鲤鱼胡同。
在旧北京城,鲤鱼胡同是一条极不起眼的小胡同,随着北京城的发展,它早已消失在北京的版图中。这条胡同也只能留存在少数人的记忆中。胡同之所以起名鲤鱼胡同可能和北面建国门内的古代贡院有关,寓意赶考的书生能够鲤鱼跳龙门般的得取功名。
消失了的鲤鱼胡同原来在古观象台下的鲤鱼胡同,是一条东西向口袋状的死胡同。胡同长不足百米,宽约四米,胡同口朝西,斜对水磨胡同,北面是建国门大街,南邻东裱褙胡同,口袋状胡同底部延伸到古观象台下,相距也就几十米。现在水磨胡同、东裱褙胡同也都已不复存在了。
鲤鱼胡同只有七个门牌,几十户居民,大多为贫困的老北京人。七个院子中大杂院居多,住的人有做小买卖的、有店员、手工作坊的工人、拉洋车的车夫、佣人等,人虽穷,但都朴实本分,为人也极热情,全胡同的大人、小孩相处融洽。

鲤鱼胡同北口正对着明清贡院的大门。贡院是明清两代的中央级考场,南院坐北朝南,大门五楹,人称“龙门”,大门还有“内龙门”、“第三龙门”。这三座龙门在同一条中轴线上,与隔街与路南的一条小胡同相对。封建时代考进士被喻为“鲤鱼跳龙门”,考生一旦得中,以后自然是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犹如传说中的鲤鱼跳过龙门,立即由鱼化为腾云驾雾的龙。为了迎合文人举子赴考的心理,遂把这条小胡同定名为“鲤鱼胡同”。鲤鱼胡同1998年拆除,北部大部改为北京海关东侧的大绿地,南部旧房也拆建,胡同名称已取消。
鲤鱼胡同,过去人称“旅馆一条街”,住满了到贡院参加考试的举人。这条为学子们提供“住宿服务”的胡同,它的得名有很多传奇色彩,传说这鲤鱼胡同原来叫老人胡同,并且传说了500多年。
话说有一年,京城大考,天下的考生都来京城应试。有一个河南考生,头三个月就离开了家乡往北京走。人家进京,不是骑马,就是坐船,最差的也要骑一头毛驴。可是他,因为家里穷,只好自己挑着行李、书箱,凭两条腿,星夜赶路。就这样,到了北京,贡院的下处也全都住满了。
他恨自己时运不济,也叹自己家贫,无奈只好走上街头,想找个落脚之地。
这时,走过来一个老人,问他:“这位举子为什么叹气?”那个考生听了老人这一问,一阵心酸,说不出话来,半天才说:“来晚了,贡院不收留,我举目无亲,大事怕也要耽误了。”
老人见他是个有志气的人,就说:“别发愁,若不嫌弃,就到我家去住吧。”
这个青年是绝路逢生,立刻就给老人磕了个头,跟上老人去了。
这老人是谁呢?原来是老人胡同的一个好心老汉。那时这条胡同住了十多户人家,都是在贡院里当差的人,老了便在这里住了下来,所以胡同也就叫了老人胡同。这个河南考生得到了老人的帮助,便放下心来,发奋攻读。
这天,离考试还有三天,忽然下起了大雨。街上起了烟,天上云团翻滚,地下沟满槽平。过了一个时辰,天渐渐白亮起来。忽然从云端落下一条大鲤鱼,在胡同里穿来穿去,一下引出好多人,在屋檐下观看。这条鲤鱼足有二尺多,从胡同这头游到那头,又从那头游到这头。大家正看着,突然一声响雷,就见这条鲤鱼腾空而起,直朝贡院举场飞去,到了贡院,一个翻身,钻入云端,再也看不见了。大雨过后,人们纷纷议论:今天鲤鱼跳贡院,准要出一榜好人才。事情传开了,老人胡同也就叫成了鲤鱼胡同。
到了第三天,举场开科了,各地举子都高高兴兴聚集在考场。
再说那个河南考生,因为来得晚,连个贡号也没有拿到。开考这天,也没他的份儿,可是他胸有成竹,在老人的指引下,他也随着人流挤了进去,找到一个不显眼的地方坐下。主考官点名发卷,人家都有,就是没他的份儿。他也不管,不慌不忙,自己铺上纸就写了起来,不到片刻,就把卷子交了上去。
主考官一看,这份卷子,卷头没有龙书御印,纸也不一样,就知道是一个混场的,顺手搁在了一边。过了一会儿,他有随手拿起来翻翻,一看,这份卷子可不比寻常,文笔超群,才华横溢。其它几个主考官看了也都连声夸奖:“好卷,好卷。”就这样,批了个头名。
他得中后,头一件事就去看望老人,还给老人立了个大牌坊。因此鲤鱼胡同又叫成了大牌坊胡同。从此,这条胡同也就更加出了名。
消息一传开,各州、府、县都知道了,每到大考,各地考生都争着到鲤鱼胡同借宿。为的是要借“鲤鱼跳龙门”这个吉利。鲤鱼胡同也因此盖了好多新房。连附近卖笔的笔店也兴隆起来,都说那个河南考生是用了这家的笔才考上头名的,这样,又出了个笔管胡同。可是,说也奇怪,从此以后,考生不管在鲤鱼胡同住上多少天,也考不上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没有鲤鱼跳龙门的大志,只想要那鲤鱼跳龙门的虚名,所以永远也跳不了龙门了。

著名相声大师,单口大王刘宝瑞先生,就曾经和郭全宝先生合说了有关这个赶考的对口相声。那这安徽考生赶考又出过什么趣事呢?
明朝嘉靖年间,在安徽合肥有两个念书的,一个姓吴叫吴情;一个姓黄叫黄统。吴情家境贫寒,有学问,是当地一位有名的才子。黄统家里有钱,是个阔少,不学无术,因为他笨得出奇。笨到什么程度哪您算,他念了三年的书,连一个字儿也没认下来!后来连他爸爸都急了,找先生去了。
  “哎呀,先生,这孩子太笨啦,我看您别费这份儿劲啦。”
  先生还不死心,就说:“哎……老员外,您别着急呀,慢慢来嘛。”
  他爸爸一听:噢,还慢慢来哪就说:“这么办吧,您再教一个月,我也不求多,能让他认识一个字,我就知足,奉送您五十两银子,怎么样”
  “行,您好儿吧。”
  老员外走了。先生一琢磨:一个月的期限,教他一个什么字呢嗯……教个笔画少的……哎,姓丁的丁字,一共才两笔,一横,一竖钩儿,对!就教他这个“丁”字。
  “黄统,过来,过来,教你认个字,你看这个字啊,念丁!”
  “哎,念丁。”
  “丁!”
  “丁!”
  “丁,丁!”
  “丁,丁!”
  “丁,丁,丁!”
  “丁丁丁,丁丁当,丁当丁!”
  先生一听:噢,书房改铁铺啦
  “行了,行了,单个念吧,丁!”
  “丁!”
  “对了,那边念去吧。”
  跟您这么说吧,黄统是每天吃饱了就念这个“丁”,溜溜儿念了二十九天。
  
到了三十号这天早晨,先生心想:今天够一个月了,他要是能认识这个字,五十两银子就是我的了,嗯,我先考考他。
  “黄统,过来,我考你个字。”
  先生随手写了个丁字:“这念什么呀”
  黄统一看:“哎,先生,这字我认识。”
  先生一听他说认识,这份儿高兴啊。心说:行了!“认识,它念什么呀”
  “我瞧着它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它不是……大概……反正您一说我就知道了!”
  这不是废话吗
  先生这个气呀:“唉,你怎么这么笨哪,这不是念丁吗!”
  “对,念丁。怎么样,你一说,我就知道吧!”
  嗬!
  先生一琢磨,要麻烦。他想了个办法,从墙上拔下个小钉子来,就搁黄统手心里了。
  “你呀攥着这个钉子,待会儿你爸爸来考你一个字,就是这个字儿。我问你念什么你就说念丁!要是实在想不起来的话,我让你张手,你一看手里这钉子不就认识了嘛!”
  工夫不大,老员外来了,进门儿就问:“先生,这孩子怎么样啊?”
  “哎,还行,行!您看,过来,我考你一个字,你看这字念什么”(学写丁字手势)
  黄统过来一看:“哎,先生,这字我认识。”
  “好,认识,说吧,念什么”
  “我瞧它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先生一听:得,又是那套!赶紧提醒他:
  “你手里是什么呀”
  黄统张手一看:“手里……噢,铁!”
  嗐!
  先生一听:得,我走吧!赌气也不教了。这下儿黄统更得意(yǐ)啦,吃喝玩乐,整天价胡混……
  过了几年哪,正赶上科考,天下的举子都要进京会试。吴情家里穷啊,当了点东西,凑了点儿钱,背着行李进京赶考去了。黄统一看吴情去了,他也要去!您别看他没学问,他可有钱哪,带俩家丁挑着银子,骑着高头大马,也进京赶考去了。
  那时候考场设在什么地方呢就在现在崇文门里泡子河那儿。门口有三座汉白玉的石头牌坊,左边写着:“明君取士”,右边写着:“为国求贤”,当中是:“榜求俊逸”。考场上有三道门——龙门、内龙门、三龙门。
  哎,全带“龙”字!
  考场前面有条胡同,叫“鲤鱼胡同”。为什么呢借话头找吉利——鲤鱼跳龙门嘛!在龙门这儿有一副对联。上联:“铁砚磨穿五百白丁争羞耻”;下联:“寒袍刺破三千浪里占鳌头”。横披:“天开文运”。到了内龙门又有一副对联,上联:“禹门三级浪“;下联:“平地一声雷”。再往里走就是“致公堂”、“魁星阁”、“明渊楼”,两旁边是考棚,又叫号筒子。是按《千字文》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往下编号的,一间接一间,一间挨一间……老远一看就跟马蜂窝似的。
  黄统刚到龙门这儿,过来四个人,两个“搜检”,两个“巡衙”,把他拦住了。这是干吗呀检查。怕考生夹带书卷,暗打小抄。那这两位考生怎么进的考场呢?他们到底考得怎么样?这没学问的黄统为什么会被点了状元了呢?
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明天的徐徐道来话北京微信公众号,咱们明天继续聊。
哪里能听:
播出电台:北京交通广播103.9兆赫
播出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
主持人: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
播出时间:每早六点首播,翌日1点重播。
2018年开始,每天凌晨1点重播!
其他收听方法:
1、歌华有线305频道
2、下载听听FM的APP搜索“徐徐道来话北京”
3、关注本公众号
版权声明:
1、本图文、音视频独家发于“徐徐道来话北京”微信公众号,北京广播网、北京电台听听FM为音频在线平台,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2、本公号从未授权搜狐、一点资讯、360个人图书馆、东方头条、爱妮微、牛人微信、蜻蜓FM、喜马拉雅FM、川川旅游网等平台转载,在上述平台看到“徐徐道来话北京”的任何图文、音视频一定是剽窃或无授权转载。
3、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可联络删除!
4、本公号所有音频、文字版权归著作权人及本栏目所有,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和微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在其他自媒体转发转载!违者必究!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