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白居易写诗,首先读给老太婆听,问听懂否?而不重平仄,为什么?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浅析白居易的诗。
诗人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流畅度高,浅显易懂,自然质朴,精炼简约,有一种朴素得酣畅淋漓,简练得字字珠玑,练达得明白透亮,流畅得自自然然。写完以后真的首先读给老太婆听,懂否?至于为什么不重平仄,因为平仄很简单,何况唐代诗歌文化,花香四溢,花开满地,落地生根,无论老太婆,无论黄毛小孩子,谁都能张开便来上几句,这都不是事儿。
01,伟大的诗人白居易,是唐朝诗歌文化的三座高峰之一。是继杜甫之后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佛。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创始发其人,他的指导理论名言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早,也是最红最经典的诗歌文化的理论定义,为诗歌文学艺术“立论”。
后人把他与元稹合称为:元白。把他和刘禹锡合称为:刘白。
他的追求的兼济天下的志向,践行的是独善其身的人格准则。
他的诗歌浅显通俗简约质朴而不简单。他的诗歌文化的影响力一度超越了李白,广泛地流传于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地,足以证明了他的诗歌艺术伟大的生命的力。
他力求诗歌要立足现实生活当中,要为现实社会联系在一起,即用现代术语: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因此,每当写好一首诗,他就首先读给老太婆们听,只要她们能接受,能理解为标准,这是童妪能解的目标与要求,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风范。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歌先河。
02,伟大的诗人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琵琶行》,《长恨歌》等千古绝唱,不朽名篇。
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如熠熠生辉的艺术瑰宝,永远释放着不竭的光芒。
赏析
譬如,《琵琶行》中:
同是天漄论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独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长恨歌》中: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从上面两首不朽之作里的几句闪烁艺术光芒的代表诗句,可以看出诗人白居易的艺术手法及艺术思想的高度。
《琵琶行》,是一个歌女的艺术雕刻与表达。从艺术到情感,从个人内心世界到外部世界延伸放大,从一个人的命运到一个社会共同命运的联系构思,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是非复杂性的,是自然简单的原点引发的,尔后开始奇效油然而生,但没有丁点牵强,共鸣与穿透力极强,感染力持续强劲,一发入魂,经久不衰。
《长恨歌》更是爱情经典绝唱,用一种神效绘描,把爱情绘制为鸟翼彩图,美意尽出,连理枝画,尽是天地尤物,实出自然,只用妙手,拾掇拿捏,抨然而出,让人心扉撞击剧烈,共鸣喷张,狂奔无漄,穿越时空,仍不停步,奔向下一个时空,为多少心灵狂澜引领奔涌出口。
这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诗佛,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的光辉典范版本。
结术语
无论从平凡歌女,从普通人,普通物,再到君王贵妃,诗人紧贴现实,在现实的世界里提炼心灵的绿叶,回归情感的处女地,从现实普通的世界里出发,去创造共同的情感命题,尔后升华出一种向往的彼岸。
白居易达到了一个高度,是后人敬仰学习的艺木高峰,高山仰止。
诗人把诗歌的定位及立论,根植于现实的土地,即老太婆与儿童的基础大地上,然后创造一个升华。
这是化平凡为伟大,化腐朽为神奇的诗佛佛法的魔性艺术能力。
创作:二0二0年七月二十六日晨。
其他网友回答
问题:白居易写诗,首先读给老太婆听,问听懂否?而不重平仄,为什么?前言
白居易作诗,先给老婆婆听,根据老人的反馈进行修改,这就是老妪能解的故事。
但是,这个故事与白居易是否重视平仄没有任何关系。
一、老妪能解
这个故事出自宋朝诗僧惠洪的《冷斋夜话》卷一:
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这个故事说明白居易作诗浅显易懂 。
您想想,大诗人把自己的作品读给老婆婆听,这个老人识不识字都很难说。她说听懂了表示白居易写诗如同大白话一样,人人可以听明白。
这是民间歌谣的特点,接受的方式是听,而不是读,所以要老妪能解。
二、读者的文化水平不高。
有一种说法,白居易的诗有两个误区:老妪能解和在日本广为流传,并不是白居易的诗高明。
而是因为读者的文化水平不高。
因此深奥一点的诗歌,老妪不能解,而是古代的日本人搞不懂。所以浅显的诗,流传的就特别广。
三、两个极端
有人说,如果拿出李贺的诗来,估计老妪和外国人就蒙圈了。这又是两个极端。
明朝大诗人李东阳在其《怀麓堂诗话》中说:
唐诗,张文昌善用俚语,刘梦得《竹枝》亦入妙。至白乐天令老妪解之,遂失之浅俗。
李长吉诗,字字句句欲传世,顾过於刿术,无天真自然之趣。通篇读之,有山节藻棁而无梁栋,知其非大道也。 作诗必使老妪听解,固不可。然必使士大夫读而不能解,亦何故耶?
李东阳说,白居易老妪能解固不足取,可是你李贺作诗,搞得士大夫也云里雾里,是不是也有点过分了呢?
四、岂渉猎浅才者所能到耶!
四库全书集部八中,似乎是纪晓岚谈到这个故事时评价说:
乐天毎有所作,令老妪能解则録之,故格调扁而不高。然道情叙事、悲欢穷泰,如写出人胸臆中语,亦古歌谣之遗意也。岂渉猎浅才者所能到耶!
纪晓岚说白乐天作诗老妪能解,所以格调不高。但是他能够写出人的真情实感,令读者产生共鸣,这正是古歌谣的特点。
而且,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纪晓岚认为,既能够老妪能解,又能“写出人胸臆中语,”并不是才力浅的人所能做到的。
结束语
老妪能解,说明白居易更注意粉丝的接受程度,浅显的作品容易流行,深奥的作品需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领会。
王国维曾经有一个“隔”的理论。老妪觉得不隔,那么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的人都能听得懂,自然就更容易流行。
至于,平仄一道,与此无关。老妪是否听得懂,只在于内容不在于诗体。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回答
白居易写诗不重平仄之说缺乏证据。当然我并未全部读过他所有的诗,确实不知道是不是有“出律”之作。但是,即使他有个别或一些诗作有不合平仄格律之处,也不能因此就下结论说白居易写诗不重平仄,如果那样的话他的诗也不会流传到今天,白居易也不会被后人誉为“诗魔”和“诗王”,更不会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发起人。那么他的一些作品之所以被认为不合平仄,我个人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所谓的平仄格律只是对近体诗而言,而近体诗只是隋唐之后逐渐形成的,此前的诗还叫旧体诗,而旧体诗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平仄等限制的,唐宋时期很多著名诗人也都或多或少地写过一些旧体诗,对此决不能说他们写诗不重平仄。二是即使诗词大家的作品也偶见有不合平仄或韵律的情况,这大多是出于“律不侵义”的考虑,而不能以此就证明某某的诗不重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