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为何将立有大功的周培公发配盛京?
优质回答:
周培公文武兼备、才智过人,心思缜密,可以说是康熙身边非常重要的谋士,然而深谙治世之道、官场之道的他最后还是被康熙发配盛京。
周培公十几岁的时候就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智慧,因为父母去世的早,他帮助一些权贵出谋划策,康熙登基之后,伍次友多次推荐周培公,周培公虽是汉人,但是并不畏惧康熙,和唐朝时期的魏征一样,都是直言相谏,即使是文武百官面前,周培公也丝毫不留情面。
康熙在剿灭吴三桂时,周培公屡获战功,后来在王辅臣归顺朝廷之后,大臣们开始议论周培公,说周培公是汉人,现如今手握重兵,颇有吴三桂当初的气势,大家都希望康熙能够约束下周培公。
就在王辅臣之事搞定后,康熙下旨,让兵部立即下令调回周培公,将剿灭吴三桂的任务交给了图海,周培公自然知道其中道理,毕竟自己是个汉人,功劳太大,其他满人大臣多少都会算计,康熙肯定也不希望有人能够威胁到自己。
随后便将周培公发配盛京,几十年之后,康熙前往盛京,正好看望周培公,此时的周培公在这冰天雪地的环境下,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康熙声称等到来年春天,还要重用他,然而周培公早已看透,婉言谢绝,说自己命不久矣,果不其然,没多久周培公就去世了。
其实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之所以被发配盛京,也算是鸟尽弓藏,尤其是当时众多大臣都在弹劾他,说他会成为第二个吴三桂。
康熙自然是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他按照大臣的意见,将周培公发配盛京,这种一石二鸟的安排,对于康熙来讲是再好不过的,为什么说一石二鸟?
一是可以利用周培公的能力去对抗罗刹国,二是可以监视周培公,因为盛京原本就是康熙的老家。当然这些只是能拿上台面的理由,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康熙自己要巩固皇权,他的想法和满清大臣是如出一辙的,自己巴不得这样做。
以上皆为剧中分析,然而真实历史上,周培公并没有被贬盛京,公元1690年,赋闲在家的周培公时常关注朝廷之事,这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清,周培公亲自上书康熙,希望自己带兵前去平叛,康熙采纳,随后便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负责盛京安全,公元1701年,周培公死于任上。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周培公是康熙时期的著名的一个汉臣,在康熙平定三蕃时,劝降当时很重要的人物王辅臣,和图海将军平顶三蕃之乱,周配公也算是立下大功的。
那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为什么将立有大功的周培公发配到盛京呢?
其实,原因还是周培公是汉臣,当时清朝为了长治久安,虽然提高了汉人的地位,但在当时清朝廷中,还是存在着对汉人敌视的态度。
因为周培公立下大功,就得到地位的提升,也因此招来满臣的不满,大清朝毕竟是满人建立的政权,满人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所以最后康熙皇帝把周培公调到盛京。
然而周培公被调到盛京,也并非是被康熙发配的,是周培公自己提议策略方案,所以康熙皇帝采纳了周培公的建议,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
当时周培公因为平定三蕃有功,康熙皇帝为了加赏他,就诰封周培公的母亲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封周培公的父亲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
后来周培公三年孝期满时,就去山东做官,但因为和当时的总兵意见不和,他们很难一起做事,于是就辞去官位回到老家。所以之后周培公就一直赋闲在家。
而后来蒙古的噶尔丹反清,而这时的周培公虽然赋闲在家,却常常关心朝廷大事,当他知道噶尔丹反清后,就写出平定叛乱的策略送到京城康熙皇帝那里。当康熙皇帝看过周培公的策略后,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就调周培公为盛京提督。
周培公去盛京做官,也并非是发配,只是盛京的生活条件艰苦,所以让人感觉犹如发配一样。同时不管怎样,周培公的确很有才能,是为大清立下大功的。
其他网友回答
千古一帝仅嬴政,刘彻,李世民三人!加上勉强够格的,最多再算上杨坚和朱元璋两人!康麻子也配?丧权辱国割地的不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就是他在人多欺负人少还打不赢的情况下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