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北京有过数十座古桥,他们都修建于元明清三代,如今有的还存在,如高粱桥、卢沟桥;但更多的是只留下地名了,如北新桥、白石桥、酒仙桥、东不压桥、李广桥……其中很多桥是在不断的城市建设当中被埋入地下的。
比起民国时期,北京的路面已经增高了半米多,因此很多桥都只能拆掉栏杆埋起来,或是只留下栏杆,却还激发着人们无尽的遐想。埋掉的是桥,而埋不掉的是记忆。那您知道多少有关北京的桥的传说故事呢?所以,我们本周就特别为大家策划了一周的主题系列――北京的桥。
说到北京的桥,首屈一指,必须要说的就是后门桥,正名叫万宁桥。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在咱们北京城,后门桥是北京的起点,是北京的根!您没听说过我的这个说法没关系,今天,咱们就和您好好聊聊后门桥。看过之后,我希望再有人向您提到北京的桥的时候,您可以告诉他,北京的桥千百座,排第一的只能是后门桥。至于为什么?您接着往下看。
鲸海遥通一水长,沧波深处石为梁。平铺碧甃zhòu连驰道,倒泻银河入苑墙。
晴绿乍添垂柳色,春流时泛落花香。微茫迥jiǒng隔蓬莱岛,不放飞尘入建章。
这首诗叫做《海子桥》,作者是明朝永乐年间的状元曾棨。这海子,就是现在的北京什刹海,海子桥,就是北京的后门桥,这里,我得和大家说一下,这后门桥,不能加儿化音,因为地安门被成为后门,这和天安门外的前门是对应的,如果您把前门说成前门儿,您准是拿天安门广场当您家了,您家里的小门小户才叫前门儿,那么高大的前门楼子,您也叫前门儿,您不怕被人笑话!这后门桥啊,也叫万宁桥、地安桥,是位于北京地安门外,什刹海附近,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一座桥。
那说到万宁桥,还有两点值得一提,首先一点,明眼人一想就会觉得这座后门桥肯定有说道儿,不然这座不算起眼儿的石桥,怎么就会建在了北京的中轴线上了呢?!民间有一种说法,后门桥下埋藏了一只石头雕刻的老鼠。这无疑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性,难道这传说的石头老鼠是什么了不起神物?还是桥下躲着什么妖魔鬼怪,必须用石鼠镇着?!
这后门桥建于元代至元22年,当时就叫万宁桥,那可是元代在忽必烈统治下最兴盛的时期。当时的万宁桥是座木桥,那时它的“小名儿”可不叫“后门桥”,您猜它叫什么?史料中记载元代万宁桥又称“天桥”。
这天桥可不是随便叫的。要知道,万宁桥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后一道闸口,京杭大运河的北京段“通汇河”不仅是忽必烈下旨修建,而且通汇河的名字也是忽必烈在万宁桥上起的,加上它还是忽必烈进出北京必走的桥!有了这么雄厚的资历,万宁桥自然就被叫成“天桥”了。
说话到了明朝,明代建北京城可是废弃了元大都重建的,然而建一座城市总要有最开始地方啊,这个基准点就选定在了“万宁桥”,所以中轴线也从万宁桥上横贯而过。您可以挨着数,今天北京中轴线上最有历史的建筑就是这座万宁桥!那万宁桥下的石老鼠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其实这和中轴线另一个标准称呼有关,中轴线在一座城市中又叫做“子线”,在中国的十二属相排列中,鼠又称“子鼠”,因此作为子线最初的基准点下埋着个石头老鼠作代言也完全有可能!民间的传说也恰恰佐证了“万宁桥”就是北京的起点、北京的根!并且,我们以前也说过,在与万宁桥南北相对的正阳门桥下,曾经挖掘出过一尊石马造像。又得说十二生肖了,马是什么,午马啊!如果将后门桥下石属和正阳门桥下石马连成,恰恰就形成了一条纵贯北京城南北的中轴线――子午线。显然,这石鼠和石马是出于同时的一种刻意安排,这也说明,元大都的中轴线和明清北京的中轴线是重合同一的。
还有一点更有意思:北京有一句著名的民谚“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经专家考证北京的规划确实参考了京西名刹“潭柘寺”。大家知道寺庙建筑最怕火,潭柘寺的僧人就把寺庙的名字放到了寺中烧饭的炉灶上,意思是说既然天天都烧着潭柘寺名字,那就不要再烧寺中的建筑了!而作为一座庞大的城市,最怕的却是水灾,那么天天淹着这北京城的名字,就不要再淹整个城市了!难道这个说法和后门桥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大凡中国的古城,都有一座城楼会写着这座城市的名字,但是北京有这么多的城楼,却没有任何一座城楼写着北京城的字样。那这么重要的城市,怎么没有一个写名字的地方呢?
其实这北京城的名字以前就写在后门桥的桥梁上,所以正凑成了“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的谚语,您可能觉得原来北京的设计者这么迷信,确实这句谚语的前半句“火烧潭柘寺”有讨个吉利的色彩,但要是说“水淹北京城”也是纯粹的迷信,那还真有点冤枉。其实北京城的名字写在了后门桥的桥梁上,除了在形式上参考了火烧潭柘寺,但用意却是相当务实的。原来古代北京水文官员就沿着危险水位警戒线,写上北京城三个字,一旦看到什刹海的水位漫过了北京城的字迹,那么就要通知行政官员北京要做好防汛准备了!数百年什刹海水的冲刷,北京城的字样已经没有了痕迹,但是桥边两侧直视水面的镇水神兽,却依然记得所有北京设计者、建设者的独具匠心!
说到万宁桥被妥善保护,不得不提到北京城已故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
侯仁之先生从1932年秋进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以后,北京就成了他真正的故乡。对于北京的感情,侯仁之自称”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被誉为”活北京”的侯仁之,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其学术价值超越了地理科学的范围,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除了将自己渊博的学识应用到北京城市的实际建设中,对于介绍北京的历史,宣传保护北京旧城风貌的意义,激发人们热爱北京的情感,侯仁之从来都是乐而为之的。而一旦发现影响、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他就会感到痛心疾首,并且要不遗余力地大声疾呼,设法制止。正是在他的积极努力下,长期保护不善的卢沟桥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在北京城市发展中,他大声疾呼:首要问题是水源的开发。他珍爱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根源”,一次又一次去什刹海、汇通祠、钟楼、鼓楼、后门桥一带,对这一地区的改造深切关注。正是在他的倡议下,干枯的莲花池得以碧波荡漾,废旧的后门桥今日清水环绕。
我先给您说一件在北大校园里流传过很久的故事。侯仁之先生从小体弱多病,仅仅初一,就读读停停地“蹲”了两年。第三年,还读初一。这样的环境,即使身体完全康复,也是不宜再待下去的了。侯仁之有个堂兄,叫侯成之,东吴大学体育系毕业,在山东德州博文中学执教。因为这个原因,1926年秋,父亲让侯仁之离开家乡,跟堂兄到博文就读。
博文是一所教会学校,体育风气浓厚,各种项目之中,篮球尤为大家喜爱。班班有篮球队,经常举行班际比赛。侯仁之受堂兄的鼓舞,也想上场一试身手。一天,他壮着胆子找到本班的篮球队长,说出了自己的心愿。队长看看他,矮而且瘦,而且黄,一副病怏怏的神态,岂能硬碰硬地打篮球?摇头,断然拒绝。其实,不要说班代表队,就是本班同学玩球,大伙分成两拨,哪一拨也都不要他。侯仁之被孤立在篮球运动之外。他感到绝望,由绝望中又生发出豪气:既然玩不了球,我就练跑步。跑步,是不要别人恩准的。
从此,每天下了晚自习,他就围着操场,一圈又一圈地跑。坚持了整整一个冬天,风雪无阻。转过年来,学校举行春季运动会,体育委员找到他,说:“侯仁之,你参加1500米吧,怎么样?”侯仁之感到突然,他说:“我可是从来没有参加过比赛呀。”体育委员说:“你行,你肯定行,我看见你天天晚上练来着。”侯仁之于是硬着头皮报了1500米。比赛开始,发令枪一响,侯仁之就拼命往前冲,跑过一圈,又一圈,转弯的时候挺纳闷:怎么旁边一个人都没有?回头一看,哈,所有的人都被他甩得老远!侯仁之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冠军。
侯仁之应该感谢博文,感谢这年的春季运动会,经此一赛,他就像换了一个人,变得开朗而活泼。侯仁之的灵魂苏醒了,生活真正像新潮报刊一样在他面前摊开。从那时起,侯仁之除了跑步,又踢起足球。他跑得快,跑不死,这就是他的资本。在篮球上失落的,从足球上捞回来,侯仁之一路踢到校队队长。侯仁之还演过话剧,剧名《山河泪》,反映朝鲜的沦陷和抗争。你们不是觉得我矮而且瘦吗?嘻嘻,那就演个女孩给你们看看。结果,空前的轰动,哗哗的鼓掌。侯仁之还参加全校演讲比赛,夺得头名。喜讯报告给母亲,母亲感到无比欣慰。母亲希望侯仁之将来成为一名教员,她在回信中说:“等到有那么一天,我能坐在最后一排位置上听你讲课,该是多么高兴啊!”遗憾的是母亲不久病逝,她没有能等到那一天。在丧母的大悲痛里,侯仁之动手写作剧本《基甸救国》,说的是以色列人争取自由解放的历程。这是悲情的一次大宣泄,大释放。写好后,有人帮他把稿子拿到济南,发表在齐鲁大学的《鲁铎》杂志。
北京大学里的未名湖碑也是侯仁之先生题写的
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一名医生。大概因为儿童时期久困于病,他自己也是那么想。后来,出于对时局的关注,对燕京大学历史学家顾颉刚的仰慕,他报考了燕京大学历史系。
侯仁之进了燕大,仍然坚持长跑,从本科生一路跑到研究生,跑到留校当教师。他名下的5000米校记录,一直保持了十多年,直到1954年,才为北京大学的后生打破,为什么是北大,因为1952年燕大并入了北大。
说过了侯仁之先生的故事,让我们来说说他保护北京城的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首都修建西客站,侯仁之听说有人要放弃莲花池。这怎么行?你们知道北京是怎么来的吗?一次,他给北京市的领导做报告,题目就叫“从莲花池到后门桥”。啧,啧,若以故宫为中心,莲花池在大西南,后门桥在正北,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呢?且听侯仁之娓娓道来,他告诉在座的诸位:北京最初修建的城,名为“蓟”,莲花池的水,是蓟城的生命之源。建城如同造房,一般都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莲花池西北方有一处高地,名叫“蓟丘”,蓟城就筑在蓟丘上,并因此而得名。这段经历,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有相应的记载。不过,那时不叫莲花池,叫“西湖”。莲花池的水源,左右了一个古代城市一步步成长,至金朝,扩展为中都城,这就是北京建都的开始。 至于后门桥,侯仁之说,元朝取代金朝之后,基于解决京城供水水系并开辟漕运,兼及皇宫的理想位置,最终确定了大都城的中心点以及皇宫的中心方位。这个中心点,位于如今鼓楼的北侧,后门桥则在鼓楼的正南方、什刹海的东岸。什刹海当时名为“积水潭”,俗称“海子”。后门桥原来就叫“海子桥”,因位于明清时期皇宫的北门俗称“后门”的地安门之北,故叫“后门桥”,它的正式名称,是“万宁桥”。后门桥介于元大都中轴线的起点与皇宫的中心点之间,因此,大都城规划的起点,严格地讲,就是后门桥。 侯仁之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呼吁:保护中轴线,是保护古北京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把什刹海的水引过后门桥,恢复这段河道的水上景观,将使全城中轴线最早的起点焕然一新。 侯仁之的话,领导们听懂了,也领悟了。他的建议被正式采纳。尔后,莲花池、后门桥都得到全面的疏浚、整治,再现了一段北京城的古老风貌。
2013年10月22日,侯仁之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哪里能听:
播出电台:北京交通广播103.9兆赫
播出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
主持人: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
播出时间:每早六点。
2017年开始,每天零点也增加一次播出哦!
其他收听方法:
1、歌华有线305频道
2、下载听听FM的APP搜索“徐徐道来话北京”
3、关注本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
本公号所有音频、文字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发转载!违者必究!
长按二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