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向诸葛亮建议攻长安(诸葛亮为何不听魏延计谋)

网友提问:

出兵直指长安,诸葛亮为何不听魏延之计?

优质回答:

《诸葛亮在子午谷奇谋就是伪命题》

作为光荣三国志系列资深玩家,我可谓是子午谷奇谋的坚定拥护者。每一次开盘选蜀汉,就会在汉中厉兵秣马,筹集10万整数部队之后,大军杀向长安。

其实为何每次都走子午谷,目的很简单,就是占领长安,继而进取中原。 因为占领长安,雍凉之地在地图上就成啦飞地,不难攻取。当然这只是游戏。

下面我们说正题:

先设定假设,如果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超水平发挥完全成功,那么无疑会极大地鼓舞蜀军士气,可是长安能不能守得住。还是存在疑问。

首当其冲,我们要面对曹魏关中兵团的进攻,按照计划,魏延率兵力不过1万人,这里假如诸葛亮全力率兵支援长安,那么还是有可能会暂时守住。但是因为西凉还没有被立刻攻下,武都,安定,天水都在魏军手中。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被雍凉军团、关中兵团两面夹攻,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大问题,因为子午谷的特殊地形,限制啦蜀汉方面派出更多援军支援?就算尽全力支援,可是路途也十分遥远。而且后勤很难保证。

这时候,肯定有人色会说,长安已定,拥梁振动,关中震动,是时候修书孙权,邀他,共击曹魏。我相信这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它有一个最大的点一直没解决就是长安地处关中。东吴方面即使出兵,也只能直接威胁曹魏的荆州、淮南、徐州等地,不可能直接配合蜀军的军事行动。

所以此计总体上来说凶险异常。成功不一定守得住,失败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里我假设自己是诸葛亮。

首先:他的计划必定是先占雍凉之地,好好经营,好好发展骑兵部队,因为雍凉地区盛产马匹,而骑兵是三国时期的最强兵种。董卓凉州兵团、马超西凉兵,都是三国名震一时的军队,骑兵战斗力由此可知。

其次:在消化优良之地,并稳固统治之后,他才会有更多的战略选择。和稳定的后方基地。不至于因为蜀道难而造成每次北伐的补给不足问题出现。

最后:完成以上两步之后,诸葛亮就会有很多选择去进取关中。那个时候才是子午谷奇谋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我们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可以看出他的战略意图,占领西北三郡,占领陇右原本形势一片大好,按照战斗发展,蜀军守住雍凉,应该不是特别困难的事,起码比守住长安轻易得多。要知道,当时的天下,蜀只有一州,如果顺利获得雍州凉州,对抗曹魏的砝码就得到更多,形势就会得到根本的扭转。可惜马谡失街亭,让大好形势毁于一旦。

最后总结就是:

魏延的计划风险大,收益高(类似风投)

诸葛亮的计划是风险小,注重长期的利益指向。(类似银行定存)

可是蜀国主政的是诸葛亮,魏延的话语权并不充足。再加上蜀国实际情况,决定了他们不能冒险,于是,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就变得顺理成章。

再加上当时蜀国可谓人才奇缺,远比不上曹魏人才连绵不绝的局面,若想用奇谋急袭攻占中原,就算打下来,也未必有人守得住。

所谓逐鹿中原,可是中原得鹿不由人。当时的环境,注定了魏延的计划不可能实行。

等到诸葛亮去世,魏延又因为内斗被杀,我们就永远无法看到子午谷奇谋能不能实现了?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为何不听魏延之计,原因应该很复杂,假设魏延胜,占领长安,那么接下来肯定得大批增兵,军权将掌握在魏延手中,魏延此时功高盖主,诸葛亮将无法控制全局,他可能就没有把握继续稳住蜀汉政局,因为刘禅基本上已经被他培养废了,毫无主见贪生怕死。魏延的胜率有多大?可以说他自己肯定有百分之百的自信,首先刘备让他独守汉中十年,可以说已经是封疆大吏,对他的忠诚和能力都高度认可,此时已经功成名就,他仍然拿生命冒险作战。在前线十年的时间肯定比诸葛亮在后方更了解情况,作战经验和战场感觉也比诸葛亮更加丰准确。韩信暗渡陈仓成功了,姜维也被邓艾小道偷袭成功,所以说在秦岭这种地形,胜利的唯一办法就是奇袭。如果是这样将会和诸葛亮分庭抗礼,甚至高过一头。诸葛亮善于治国安邦,军事能力出色,但称不上一流,六出祁山无果就是证明。而且识人用人能力更是一般,他提拔的马谡,杨议,姜维都不堪大用。假如魏延败了只不过损失五千兵马,对蜀国而言根本不伤元气,最多损失一员猛将。诸葛亮之所以能名垂青史就是因为他手握大权而忠诚不减,所以历代皇帝都给予赞赏。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奇谋,不是怕他败,而是怕他胜利之后如脱缰野马不受控制,他对自己独自掌权,让时局稳定很有把握,如果有武将和他平起平坐,怕出现问题。所以他更愿意采用蚕食战略稳扎稳打,而不采用大踏步放权进攻计划。另一方面诸葛亮还是采用文臣压武将的管理方法,杨议作为诸葛亮的幕僚,居然能和魏延已经封侯的征西大将军一较高低,就是证据。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初出祁山。大将魏延对诸葛亮说:“听说镇守的夏侯楙是曹氏女婿,此人系膏粱子弟,怯懦无谋。望丞相拔给我精兵五千,再用五千军士背负粮食,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秦岭向东,再从子午谷折向北,如从前韩信故事,如此昼伏夜行,不过十天,可到长安。夏侯楙见我军突然掩到,必弃城而逃。我便趁势占领长安。长安城中粮仓存粮及城中百姓逃散时所遗留的粮食足以提供我军就地取食。等曹军在东方调集军队兵临长安城下,屈指算来,最快也得二十天,而丞相大军从斜谷道来,这时候也应该抵达长安。如此,则咸阳以西,可一举而定也。”诸葛亮认为这个计划太过冒险,所以没有批准。

以上即魏延“子午谷奇谋”。历来争议者分为二派。一派赞同,一派反对。反对派有以下观点:一 行进途中遭遇伏兵而败亡 二 行进被魏军发现遭到阻击 三 蜀兵到长安,夏侯楙不走,分兵四门紧守以待援兵,蜀兵困坚城之下,进退无路 四 蜀兵补给 五 诸葛亮大军二十天内赶不到长安而魏军援军大至

历代军事将领、史学家对魏延“子午谷奇谋”大多持肯定的态度。这其中,最有发言权的当属作为当事人的诸葛亮与魏延。魏延认为“子午谷奇谋”是可行的,魏延的目的当然是建立大功,而不是率五千精兵去长安城中送死,被当世及后世当作“千古笑柄”。所以,魏延必定是派人经过周密侦察并且一定又是经过周密规划之后,然后才向诸葛亮提出来的。而在当时,确实也看不出褒中秦岭子午谷绝地有魏国伏兵,而镇守长安的夏侯楙系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孙子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此进趋之时也。

而历代军事家对“子午谷奇谋”都是持肯定态度的。是诸葛亮生性过于谨慎,从而错失了这一“奇谋”,所以司马懿说诸葛亮:“志向很大而不懂得把握机会。”就是指此。

古往今来,凡是建立伟大功业的军事将领,除了俱备超人的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还必须俱备常人不敢想象的冒险精神。一名出色的军事将领,一定要具备承担风险的意识与能力,并且一定要俱备冒险精神。但凡军事行动,都是有赖于冒险的,只要是正常的冒险,而不是盲目的冒险。如项羽破釜沉舟,韩信直入井陉,以及后来的邓艾偷渡阴平,李朔雪夜袭蔡州,无一不是冒着巨大的风险的,历来军事战争绝对没有四平八稳万无一失的。如果让诸葛亮指挥巨鹿之战,比较秦楚两军兵力以及军粮,论长度大,比势量力,则不可同日而语了。然而,成功和失败起了变化,强大的秦军反而溃败,处于弱势的项羽独以破釜沉舟之志与拔山扛鼎之气,一往直前,九战皆胜。所以,必要之时必要有项羽、鲁智深那样的鲁莽精神。正如一名著名的战犯所说“战争,就如同闭着眼往深渊里一跳,不知所终”“要么输它个精光,要么全赢”。《辽沈战役》中毛主席曾狠狠批评林彪“打仗,那会有不冒风险的呢!要想没有风险,那就带着妻子孩子上热坑去,那就没有风险!”所以,诸葛亮面对魏延“子午谷奇谋”,要什么“万全之策”,前思后想,顾虑重重,坐失良机。《诗经》中说“谋略虽然很多,反而不能集中。”(“谋夫孔多,是用不集”《诗经·二雅·小曼之什·小曼》)其是之谓乎?

君子要建立不平凡的功业,就不要致力于考虑如何保存自己实力的计划。从前,鲧受舜的命令治水,结果无功被杀,鲧的儿子禹毫不犹豫继承父亲的事业,继续受命治水。禹分析了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改变了方法,不再采用父亲修堤坝堵截的方式,而是改用凿渠疏导的办法,因势利导,让滔滔洪水向东流入大海,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也给禹带来了巨大的声誉,禹因此夺权并取代了舜的帝位。然而当禹的功业还未完成的时候,也有着山崩海立,河床堵塞,堤坝溃决,而导致洪水横冲直闯的可怕灾难,紧接着重蹈像父亲那样伏法被处死的命运。然而禹并没有被可能出现的灾难所吓倒,并没有被死亡所吓倒,敢于冒险,敢于承担风险,临危不乱,从容不迫她规划解决难题,最终战胜了灾难,走出困境。君子用心,本来就是如此。

至于司马懿说诸葛亮“志向很大而不懂得把握机会,谋略很多而缺乏决断,喜欢用兵而缺乏应变能力。”这分明不是说诸葛亮“志大而才疏。”吗?有看官朋友可能不解,司马懿不是说过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吗?那显然是指诸葛亮治国治军方面的才能,而不是指诸葛亮用兵作战方面。做人就应该如此,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能因为他某方面不行就说他样样不行一无是处,也不能因为他某方面很行就把他说得样样都行完美无瑕;优点就是优点,缺点就是缺点,实事求是。虽然如此,然而正如古语说:“小的瑕疵不足以妨碍大美。”陈寿说:“不以人所短弃其所长”诸葛亮虽有缺点,然而无损他在人们心中伟大的形象。

那么,即使魏延袭取了长安,是否就能抵定关中地区?这到恐怕未必。按魏延设想,二十天左右,曹魏大军集结之后抵达关中,而诸葛亮率蜀军主力部队也已经到达长安与魏延会师。蜀军必须短期內取得一场类似官渡之战或夷陵之战那样的辉煌战绩,才能稳住阵脚,彻底占领关中地区,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取得胜利,长时间耗下去,军粮转运这一弱点就会暴露出来,形势对蜀军将非常不利。蜀国国小力弱,劳师远征,利在急战,以免军粮不济拖垮军队;而魏国国大力强,就地取食,以逸待劳,利在缓战,待蜀军粮尽退兵,然后乘势追杀,即使不足以消灭蜀军,也能夺回长安城,把蜀军赶出关中地区。

也就是说,蜀军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取得胜利,战局拖下去是拖不过强大的魏国军队的,蜀军耗不住撤军,长安城便会得而复失。无论物力财力人力比较,魏蜀两国悬殊实在太大,无论速战持久战对蜀军都是少吉多凶。而即使占领长安,抵定关中地区,接下去进攻中原,还有很多大的战役要打,对蜀军来说充满艰险;以魏国国力人力,蜀军实在没有多少胜算。总而言之,要占领长安夺取中原,“攘除奸凶还于旧都”,实事求是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