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原因(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网友提问:

中国历史上的儒学是怎样登上思想领域的统治舞台的?

优质回答:

儒学之所以在中国登上思想领域的政治舞台上,这与它的传承、理论、发展密不可分。

一、儒学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儒家学派之前,华夏文化是传统的“六德、六行、六艺”。东周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代表各阶级利益的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其中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形成了儒、法两大思想流派,并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

在这个过程中,秦朝动荡,军阀割据,法家更适合秦朝的统治者,法家思想占领统治地位。在动荡结束之初,民力凋弊,生产破坏,无为政治的道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国家运行正常,百姓安居乐业,儒家传统文化和 “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体系,符合封建统治阶级中央集权的加强巩固、百姓道德体系的建立完善、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安定,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形成了适应封建国家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二、儒学的思想体系,根植于中华大地,枝繁叶茂。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前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社会、人事,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汉代刘邦用“太牢”礼来拜祭孔子,开创了中国最高统治者公开祭拜孔子的先例。儒家以“三纲五常”和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为核心,对儒学进行完善,架构了伦理体系,从根本上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了儒家学说。进入宋代,儒学得到发扬光大。到元、明、清时,儒学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被定为官方哲学。由于统治阶级的需要,儒家思想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儒学虽门派众多,然而历代儒家所遵奉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所提供的思想智慧,是一脉相承的。

(孟子画像)

三、儒学人才辈出,体系不断完善,思想不断发展。

儒家以仁义、礼乐、教化为基本内容,追求个体、家国、天下的和谐。孔子的主张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思想。孟子在儒学上追求仁政,发展孔子主张。大儒董仲舒汲取了阴阳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众多思想的精华,树立尊卑有序的王权等级观念,儒学一跃而成为经学,儒家思想由此而成为真正的国家政治统治思想。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儒家形成了“程朱理学”,使宗法、贞节、孝道等观念大行其道,成为最能稳固统治阶级的官方主流思想。王阳明推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理论,使儒家思想又一次丰富发展。儒学伴随着时代需要和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独有特色的思想体系。

儒家之所以会源远流长,之所以能深入国人的思想领域,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归根结底与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又能够与时俱进有关,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

(董仲舒画像)

其他网友回答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坚持黄老之学、反对儒学的窦太后去世,汉武帝重新恢复此前五年就开始提倡的儒学复兴运动,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而让儒学登上了中国思想领域的统治舞台。儒学靠着下述三方面的条件,才成为封建王朝的官方意识体态的。

一、儒学自身的与时俱进、发展完善。

儒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思想流派,但是,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它便一蹶不振。汉朝建立后,刘邦等统治者汲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尊崇黄老之学,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一直延续到汉武帝初期。除了在刘邦登基之初参与制礼作乐外,儒学基本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但是,汉儒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努力,因循守旧,而是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新的主张,积极因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董仲舒建言《春秋》大一统思想,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国家治理之中,重建以天子为核心规范化程序化的朝政管理体系。新的儒学理念注重应用,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建明堂、兴办太学、设置五经博士、重行封禅大典和建元改制等一系列举措,把独尊儒术具体化、制度化。这样,就使先秦儒学更新改造,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务实,更加经世致用,更有可操作性,有助于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巩固。

二、社会发展对大一统思想理论的需要。

汉朝初期,百废待兴,统治者顺应民心,施行黄老之学,颇见成效。那一阶段,这套思想体系的运用,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功不可没。然而,久而久之,新的国策也暴露出其不可回避的弊病。

首先是由于放松了对天下的控制,大量的农民脱离户籍,逃避赋税,严重影响了中央王朝的掌控力。二者,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同姓王形成了强大的割据势力,严重挑战了朝廷的权威。其三,在对外关系中,汉朝一味妥协退让,助长了匈奴的嚣张气焰,有害于国家的统一完整。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新的历史条件,时代需要一种新的思想,积极鼓吹并维护中央集中权力的统治,主张国家高度统一,为强化皇权提供理论依据和治国方略。更新改造后的儒学,满足了新时代的需求。

三、统治者尤其是汉武帝的大力提倡。

儒家能取得独尊的地位,与汉武帝的大力提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年轻的汉武帝具有治国的雄才大略,在充分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后,果断地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朝过分地尊奉法家学说,不施仁义,以强力治国,二世而亡,不可取。汉初施行黄老之学,对国家的恢复发展功效显著,但也无法提供新的动力。汉武帝向往上古圣君光风霁月的世界,想要建立一个高度统一的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于是打算在治国理念上改弦更张。恰在此时,他发现了儒学。儒学主张天人感应,美化并神化皇权,鼓吹加强中央权力实现大一统……种种学说与汉武帝的想法一拍即合,于是,儒学就由一种学术思想而变成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工具。

其他网友回答

儒家思想占据古代思想领域是历史的必然。

在汉朝,儒家才真正进入一家独大局面,它早期出现在春秋,由孔子创立这门派别,主要思想是“仁”

它很好平衡了统治者与普通百姓的关系。

强调以德服人,反对苛政,这样的想法的确是造福百姓,生活的更为幸福。

同时它并不是对普通人没有要求,提倡“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有规有矩。

统治者跟普通人都能够“各退一步”,互相都处在一个很好的位置。

秦朝实现大一统,秦始皇统一货币,实现中央集权等措施,打破以往分封诸侯的局面,真正地实现统一。

虽然这个王朝存续的时间短,但是随后的汉朝,延续了它的做法,不仅如此,还有了发展。

在秦朝及之前,不同思想平分秋色,到了汉朝,不仅了延续秦朝大一统,还改掉以往多种思想并存的局面,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前期汉朝主要是调整与修养,到了汉武帝时期,进入另一个发展阶段,不再是想着如何让百姓温饱,而是该考虑如何让他们生活地更好。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准备需要确定主流思想,总不能北方是道家或者法家为主,南边又以儒家为主吧。

这时候,儒家思想优越性显现出来。尤其是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这些都得到汉武帝极大的认可。

所以儒家能够成为古代主流思想,是在合适的时间,遇上能够优化它的人,最后得到有才有野心的统治者的看中。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