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道来话北京︱侯宝林百年诞辰37:大师美国街头享受擦皮鞋算不得爱国!!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略有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相声大师侯宝林有段爱国佳话曾经传诵一时:1984年侯宝林到美国访问,上面给了他三十元美金,他没有买任何东西,而是花了十二美元理了发,还给了三美元的小费;又花了五美元擦皮鞋。本来,头发长了理一理,皮鞋脏了擦一擦,小事一桩。不过这是侯先生出于爱国情的刻意所为,也就换来了一片赞扬声。
今天,我们继续给您献上纪念侯宝林大师诞辰一百周年特别节目――侯门往事。今天已经是第三十七集了,我继续和您说说侯宝林大师的故事。2017年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诞辰100周年,我们通过每周六日两天对侯大师的生平回顾,可以感受到一位语言大师的生活历程。
侯宝林大师在街头擦鞋的同时,不忘让人拍了张照片。很多人是在《报刊文摘》上看到这张照片的。只见侯先生一脚踏在擦鞋板上,面对镜头春风得意,两眼笑成一条缝,像个攻城拔寨的将军。那位蹲在地上擦鞋的外国小伙,抬眼看着侯先生,露出一种愉快的笑意。他大概不知道,也许知道了也理解不了,眼前这位扬眉吐气的异国老汉,会把爱国与他的服务联系在一起。小伙子知道的是,老人用五美元的投资照顾了他的擦鞋摊子。
是啊,中国人自会了解侯先生的爱国情,理解老人的翻身感。从旧时代一路磕磕碰碰走过来的大艺术家,曾经饱受所谓“洋大人”的欺凌,土大人的欺压,一段《关公战秦琼》,可谓屈辱中的幽默,笑声中的眼泪。老人用他自己的方式,做他理解的爱国的事情,展现了一段中国人在异国争国格的侯氏幽默,如同他“现挂”了一段逗人的相声段子,谁看了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不过,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我们就不好把洋人擦鞋与翻身做主人、与国格联系在一起了。作为顾客,花钱擦鞋、理发,如同去商店购物,进饭店用餐,是件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双方没有尊卑贵贱之分。擦鞋人提供擦鞋服务,就像服务员端盘子、大夫拔牙一样,是一种社会分工,他的职业与旧社会“跑堂的”、“店小二”,有着本质的区别。给侯先生擦鞋的小伙,并不是昔日在中国码头上喝醉了酒横行的外国水兵,给中国人擦一把皮鞋,与给任何国家的消费者擦鞋一样,属于合法的挣钱吃饭,不是奴才伺候主子;蹲在地上给鞋擦油上光,双腿虽然“屈膝”,精神上并没有“卑躬”,一脸笑容绝非“奴颜”,服务周到也不代表“媚骨”。一句话,给人擦鞋,与国格无碍,与“卖国”无涉。不过,这对于当年的侯宝林大师来说,他没有我们现在这些想法,他的心理上的朴素爱国情感,还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说过了当年侯大师的访美逸事,咱们还是接着上次节目的故事继续说,侯宝林大师开始进行相声、曲艺的理论研究,结识了很多文艺理论专家,其中被称为是侯大师良师益友的就是吴晓铃先生,吴晓铃先生生前是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知名的私人藏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那他和侯宝林先生之间有什么故事呢?

关于吴晓铃先生,不少人知道他是侯宝林的良师益友。远在解放以前,他在西单游艺社就听侯宝林的相声。解放以后,通过北京市文联的介绍,侯宝林认识了他。那时他俩住得比较近,经常来往。侯宝林等人建立相声改进小组后,吴先生常去,他甚至自认为是相声改进小组的成员。夏天,他在侯宝林的斗室里光着膀子一起讨论,一起谈天说地,不分彼此。可以说,侯宝林的看书买书习惯,就是受吴先生熏陶养成的。他俩没事时去宣武门外地摊上挑旧书,有一次竟在破筐中发现一部罕见的古代笑话书籍《笑赞》,他动员侯宝林买下了。1953年6月,侯宝林逛隆福寺旧书店,无意中发现另一部著名的古代笑话书籍《博笑珠玑》。那时正是北京市曲艺团分成两团之后,侯宝林没有参加其中的一团,没有了基本收入,手头拮据,侯宝林想买书但没有钱。侯宝林的老伴儿支持侯宝林,她卖掉了皮大衣,换来20元买下了这部书。吴先生学识渊博,他曾告诉侯宝林,明万历年间著名戏曲家许自昌著的《谑浪》一书,是部宝贵的笑话资料,全国只有两部,一部藏北京图书馆。侯宝林听说后,特地跑到北京图书馆,坐在那儿看完了它。1953年,侯宝林请人用几个月的时间抄录了这部书。
除了阅读侯宝林国古典书籍外,也读了一些容易找到的外国资料,像阿里斯多芬、莫里哀、卓别林、莎士比亚、高尔基、契诃夫、马克吐温等人的喜剧和讽刺文学著作。相声演员应兼收并蓄中外各种知识,才能丰富他们的相声艺术。
1953年沈阳军区派刘祖法同志来学习相声,他也喜欢相声理论,于是侯宝林们就结合起来一起搞些相声理论的研究工作。他在侯宝林这儿学了将近两年,帮侯宝林写了大约100万字。这样,侯宝林就发表了《相声结构》、《相声语言》、《相声的表演》等文章,这是一本书的三章,全书共五章,另两章没有发表。侯宝林写这些文章的态度是严肃的,基本上整理了侯宝林从前辈那儿学来的东西。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些文章,肯定会有错误,可是在那时候还算是侯宝林的第一本比较有条理的作品,在社会上也留下了较好的影响,现在很多单位讲课仍使用这些材料。从1979年起,侯宝林退出舞台,专心致志地研究相声理论,应该说也是从那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侯宝林先生搞了较长时期的研究工作,他曾经满怀信心地说,这些研究工作是完全必要的,它起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从前有人说相声的历史应从清咸丰、同治年间算起,只有一百多年,这显然是不对的,它应该追溯到周、秦。1979年,日本朋友熊木敬悦来中国访问,他只有一周的访问时间,但他要求安排一个时间见侯宝林。见面后,他说看了一些中国书籍,都说相声只有一百多年历史,可是日本相声(单口相声叫“落语”,对口相声叫“漫才”)却有三百年历史,肯定日本相声是从中国传去的,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侯宝林说明了自己的看法,他很同意。真要谈起相声的历史,完全可以写成一部几十万字的大书,说它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不对的,这里就不正经八百地讲了。
捎带说一下侯宝林的教学活动。既然做了些研究工作,就有人请侯宝林去讲课。侯宝林不揣冒昧,抱着教学相长的目的,有求必应,既为了宣传相声艺术,也为了向广大同行和群众学习。侯宝林讲课最多的是在文化馆和文化宫这些群众多的地方。1957年,侯宝林已经参加了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去无锡表演时,无锡师范学院请侯宝林去讲课,侯宝林讲了相声的结构、语言和表演,那是侯宝林第一次去高等院校讲课。1959年,侯宝林在厦门大学讲过课。侯宝林也在中央戏剧学院讲过课,那是欧阳予倩先生请侯宝林去的。“文革”以前,侯宝林在北京一些高等院校讲过课,但没有后来这么多。1965年,侯宝林还接受北大古典文献专业一名毕业生的聘请,充当他撰写有关古代笑话研究论文的导师。
1954年,侯宝林参加了全国人民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去西藏慰问演出。1955年春季,侯宝林参加了中央广播说唱团,演出任务就忙了。侯宝林和郭启儒这档相声比其他节目要多演好多场。别人一年演200场,侯宝林他们大约得演240场,因为外边的艺术团体演出时,常常调侯宝林郭启儒这档相声去参加演出。另外,这时强调要有新节目,侯宝林他们就排演了更多的新段子,除了原有的《婚姻与迷信》、《一贯道》、《二房东》、《夜行记》等外,这一时期侯宝林们排演了《打百分》、《跳舞迷》、《洗澡问题》、《宽打窄用》、《服务态度》、《离婚前奏曲》等节目。从1955年春节之后,侯宝林他们搞的节目最多,因为广播需要大量节目,愈多愈好。繁重任务的压力成为推动侯宝林他们前进的动力。侯宝林总是这样看待压力这个问题的,并且他一生没有离开过压力,压力变成推动他前进的动力。小的时候为了填饱肚子,拼命学,拼命干,这是因为受到压力。到天津以后,艺人之间互相竞争,都想通过节目争取观众,这也是因为受到压力。解放初期,相声面临危机。在这股压力下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相声事业向前发展了,出现了新相声。到了中央广播说唱团以后,繁重的演出任务,又逼着侯宝林他们搞了很多新段子。每个新节目出来以后,大家共同研究,这一段怎么样?比旧节目好吗?一直改到这个节目能站得住为止。就这样,侯宝林从到中央广播说唱团至脱离舞台为止,大约创作和改编了六十段相声,其中有些段子是观众熟悉的,像《戏剧杂谈》、《阴阳五行》、《改行》、《关公战秦琼》等。
侯宝林说了二十多年的相声,一直是在电台上广播和舞台上演出的。在水银灯下拍电影,是解放后1951年才开始的。第一次是拍《方珍珠》,侯宝林演相声演员白二立;第二次是拍相声纪录片《杜鲁门的画像》,第三次是在《春节大联欢》中拍相声《夜行记》的前半部分。由于这三次完全拍的是相声或仅有关相声演员生活的题材,所以搞起来比较容易。
《春节大联欢》
1955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约侯宝林拍《游园惊梦》,侯宝林最初以为这大概和前三次差不多,在这部以介绍北京动物园的动物为主的影片中,侯宝林不过是以叙述人的身份,做些旁白工作而已,充其量在影片中再穿插一些简单的情节也就够了。但事实却不然,等拿到脚本,大家集体研究讨论把它发展了一步以后,侯宝林才感到不像他想的那样简单,这个喜剧角色还挺难演呢 !
是啊,演电影要塑造人物,那侯宝林出演《游园惊梦》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是如何和大象交朋友的?他又是如何在零下8摄氏度的时候拍落水戏的?其实,表演相声又何尝不要塑造人物,那侯宝林又是如何在相声中可以塑造人物的呢?这后面的故事啊,咱们明天的节目中,再接着说。
侯宝林主演电影《游园惊梦》
哪里能听:
播出电台:北京交通广播103.9兆赫
播出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
主持人: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
播出时间:每早六点首播,翌日零点重播。
2017年开始,每天零点也增加一次播出哦!
其他收听方法:
1、歌华有线305频道
2、下载听听FM的APP搜索“徐徐道来话北京”
3、关注本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
本公号所有音频、文字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发转载!违者必究!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