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6):黑土地上的爱情(之二)

颜丹晨饰演的的兵团女知青,身后就是疏密相间的白桦林
对北大荒的知青来说,至今一想起来当年的岁月,那一排排清秀挺拔的白桦树林是不可或缺的记忆。
我们用桦树皮燃火取暖,我们采桦树树舌(桦茸)熬汤治病;农活干累了,我们会跑到桦树林仰面朝天的歇息,口渴了,我们会用镰刀割破树皮,取桦树汁液来润喉。
说来你可能不信,甚至我们还用桦树皮当信纸写过书信!
记得我在1968年9月用桦树皮写给当时尚在哈尔滨的十八中红后代同学的一份信件,同学张会立和刘英书夫妇保存了整整了42年,在2012年的同学聚会上,隆重地把这封桦树皮上的信件赠还给我,刹那间。我的泪水和内心的激动一起涌现!
我当年在桦树皮上写的书信,同学们竟然保存了近半个世纪
我们忘不了小兴安岭那疏密相间的白桦林,甚至我们连队的一位女知青返城之后,给大家的书信往来落款就写为了“白桦林”。
这位“白桦林”的知青出生在重庆(重庆简称渝),文革中,她的父母都被“打倒”,成了被社会“歧视”的对象。1968年9月为了接受再教育,这位“渝姑娘”来到了黑龙江建设兵团一师七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位娴静、聪慧、颇有心计而又秀色可餐的姑娘,热恋上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知青。
有一次雨后,我们十几个知青到桦树林采集树舌,没想到竟然在密林深处碰到了他们俩在慢悠悠地散步,大家惊呼地吹起了口哨,“渝姑娘”一溜烟地跑走了。从此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
记得有一年深秋,突降大雪,我们在漫天大雪中,手持镰刀抢割大豆(因为雪太大,收割机开不进去),从早上出工到傍晚收工,我们除了在地头吃窝窝头,喝点军用水壶的水之外,就没有真正休息过。
实际上想休息也不行,天太冷了,一旦停下来,身上的热汗不一会儿就成了冰凉的冷汗了,全身会很快就会冻得发僵起来。
傍晚收工回来,连队派了拖斗车接我们,大家挤在车中瑟瑟发抖。那位姑娘双眼微闭,疲倦地而又紧紧地依偎在那位男同学的胸口上。她眉毛上挂着雪花,嘴角上露着浅浅的笑容……
已经过去40多年了,此情此景有时还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当时的连指导员看到有这么多知青,就萌发了在连队(实际上就是穷乡僻壤的小村子)办个小学的想法,经过营党委批准,很快就办了起来。
“渝姑娘”由于文学功底好,板书也不错,加上很有人缘关系,就担任了这个连队小学的第一任知青教师,教室虽然破旧,但是风景很好,推窗就可以看到茂密挺拔的白桦树林。
当时渝姑娘”写的一首词《菩萨蛮?乡间女教师》,在连队黑板报上刊出,真实反映了他当时的喜悦心情和真实情景,这首词在我的兵团日记中得以保留,全文是:
正值妙龄好时节,
落户赵光北大荒。
一连小学校,
执鞭把书教。
教室一草屋,
学生不同年,
读书声朗朗,
疑似在天堂。
但是,不久男知青从一连调到三连,两地相距有60多公里,他们只能靠书信来往。当时的邮递员是天津知青王世久和吴方立。经常为他俩,鸿雁传书,而且不用贴邮票!
多年以后,那位热恋她的男知青考上了大学。她不甘落人之后,发愤图强,连续三年参加高考,终于在第三次考试过关被录取,也如愿以偿进入了大学。
毕业后,她成了外语翻译,长年奔波在阿拉伯国家,对所在单位改革开放初期的招商引资做出了贡献。
她非常喜爱连队那密疏相间的白桦树林,因为那里留下了她自己以及很多知青们太多的故事。以至于,她现在的博客的署名也还是“白桦林”!
2009年她就以”白桦林”的署名还给我这个当年的知青排长写过一首《如梦令?跨越》,词中云:
下乡、返城、升学,
意笃志坚如铁。
故人梦中逢,
恰似昨日辞别。
为民半生,
两鬓斑驳如雪。
北大荒的白桦林至今依然散发的勃勃生机,就和我们长留在黑土地上的青春一样瑰丽!
白桦林(知青张会立 摄)
附录:《黑土地上的爱情》(之一)发表后,有不少群友表示了“不满”,说我不应该给“沃土”这张美好的油画打上马赛克。我打马赛克主要是为了公众号平台在审阅时能够过关,因为我有一篇文章中的图片被认为“违规”而给删除了,并记录在案一次。今天想想,大家的意见是对的,油画在上海都公开展出了,我的这种担心是有些多余的了。故而把这幅优秀的作品完整地重发于此。希望大家结合文章内容来品赏。
李斌:油灯的记忆?沃土

版权声明